熊召政《菩提本无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复习【议论性散文中“举例的作用”】试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复习【议论性散文中“举例的作用”】试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2届高三语文阅读复习【议论性散文中“举例的作用”】试题练【考点】一、举例论证的类型与效果1.假设举例——明确有味;2.典型举例——代表性,说服力;3.列举举例列举举例——全面明确。

二、例子的角度1.情感角度;2.简繁的角度;3.情境的角度;4.文化语言角度;5.正反角度三、举例的作用1.丰富内容和文化内涵2.证明观点,有说服力3.与下文对比【二项对立模式】四、举例论证1.定义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事例类型现实事例,最好是既有代表性,又是人们熟悉的事实;历史事例,则能启迪人们认清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援古”的目的是为了“证今”;数字实例(统计数字),必须准确。

3.作用丰富内容,文化内涵;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4.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文章列举了什么事例,具体地有力地证明了什么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5.注意点选用的例证应有代表性,应具有典型意义;选用的例证必须与论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运用事实论据,只是为议论说理服务的手段,因而要简明扼要、概括,文字简练,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不需铺叙渲染,要防止“以叙代议”的倾向。

运用例证,要结合事例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揭示所举事例(或数字)与论点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事例充分发挥其在论证中的积极作用。

否则堆砌再多的事例也只是徒劳无功,甚至弊端丛生。

【考题】1.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2.熊召政《菩提本无树》3.许达然《远方》4.熊久红《湖殇》一、张曼菱《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弦诵幸未绝:诗歌折射的西南联大岁月张曼菱西南联大初到云南时,文、理、法学院设在蒙自。

正是南湖荷花盛开时,陈寅恪与吴宓一起散步。

陈说:“像北平。

”吴说:“像西湖。

”陈寅恪写诗作二首,以此一首为最著名。

《南湖即景》(一九三八年六月作于蒙自)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试题】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试题】广东省四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关键字】试题“四校”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禅宗修行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悟”。

关于“悟”,各种解释,大同小异,究其实质就是不借助逻辑推理的心领神会,即非逻辑性,重在自我体验,只可意会,难以言说。

禅宗的这一特点与艺术思维是十分类似的。

一、“无理而妙”。

由于人们对艺术的不合逻辑已经习以为常,因而见怪不怪,如果将艺术的眼光收起,而以逻辑的眼光审视,艺术的有悖常理则比比皆是,诸如这样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按照审美的眼光来看,每句都是荒谬的。

白发再长也不会达到三千丈,瀑布也不是银河从九天落下,花、鸟不是人何来溅泪、惊心?月光各处皆一样,又何来“月是故乡明”。

奇怪的是,人们不仅宽容了这样的荒谬,而且极为欣赏、推崇这种荒谬。

正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的“无理而妙”。

在非逻辑、非常理这一点上,禅悟与艺术思维实在是太一致了。

二、意在言外。

意在言外是禅悟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禅悟的这一特征竟然用诗来比喻。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最是讲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

诗之耐品,也就在这里,如果一目了然,显豁明白,还有什么诗味?还有什么美呢?中国艺术向来推崇含蓄、空灵。

含蓄,重在含而不露,空灵则重在透彻玲珑、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淡而有致、语浅意深。

在这些方面,参禅与作诗是颇为相通的。

“活参”是构成参禅的重要特色。

禅宗有个著名理论:“参活句勿参死句。

”所谓“参活句”,就是说,不可拘泥活句表面的意思,要善于灵活地理解。

禅的“活泼泼”,充满生气,禅的耐人寻味,言此意彼,禅的空灵透脱,妙趣横生,均与“活参”有关。

诗人们从禅的“活参”获得启发,认为“学诗如参禅,慎勿参死句”。

三、瞬间顿悟。

重庆城口县修齐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重庆城口县修齐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重庆城口县修齐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

“闲情”意为忧来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来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来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

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

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就因为对花有这么珍重爱赏的感情,“我”才不忍心看到它的零落,在有花的时候就要欣赏它。

④他说“不辞镜里朱颜瘦”,这样的词句表现了几点特色:一是“不辞”二字,有一种奋斗和挣扎,最后虽然失败了,但是“我”挣扎奋斗过。

还有“镜里”两字,它有一种自觉和反省,冯延巳的悲剧性格是带着反省色彩的。

他说“我”花前常病酒,为它消瘦憔悴,难道“我”不知道?“我”知道,在镜里“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

“我”有反省,有自觉,你说放下好了,但他说“我”“不辞”。

颠僧阅读答案

颠僧阅读答案

颠僧阅读答案【篇一:2016江宁一模语文卷】ss=txt>2016.04注意事项:1.本试卷6页,共12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卷纸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仔细审题,认真答题,答案写在答卷纸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一(28分)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4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1)馈赠(2)即物起兴(3(3)谁言寸草心,▲ 。

(孟郊《游子吟》)(4)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5)▲,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6)▲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7)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过零丁洋》)(8)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羊脂球》《项链》《威尼斯商人》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c.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描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由向上进取沦为行尸走肉的悲惨命运。

d.《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小人国打败了敌国的入侵,又机智地扑灭了王宫大火。

班级开展?了解南京市第21届运动会?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新闻摘录】5.雯贤同学摘录了一则新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2016年3月23日讯南京市第21届运动会(简称“市运会”)将于今年4月至10月举行。

为充分展示南京城市风貌、市民活力,提升市运会的文化内涵和综合效益,把市运会办成精彩、圆满、充满活力的体育盛会,市运会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主题、会徽、口号。

市运会主题的征集要求体现南京特色和城市形象,会徽征集要求具有体育特点和丰富寓意,口号征集需要体现市民广泛参与的特点。

(摘自《金陵晚报》)【会徽设计】6.潇艺同学为“南京市第21届运动会”设计了一个会徽(见右图)。

请结合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第一篇:《菩提树》阅读答案《菩提树》阅读答案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菩提树》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菩提树》阅读答案1我家巷口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

“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孩子的呵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予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

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来看,“我”对菩提树的死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为“在纽约少见”,所以菩提树“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并且在“树旁支撑了支架”,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心理?请甲《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一句俗语来概括。

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3)

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3)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17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审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逸文化岳国文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

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④擘开:冲开。

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

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

⑦潺谖:指流水。

(1)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三首诗都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

B.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

C.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D.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

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专项训练及答案(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专项训练及答案(1)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 (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汁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讎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案】(2)"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泄,侧而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 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菩提本无树
熊召政
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鄂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嗽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下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

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

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

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

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

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

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

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

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

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

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

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

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

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

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

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
⑿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

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10.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划线句子。

(4分)
1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分)
(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2分)
12.简析第七自然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6分)
13.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
10、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2分)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的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1分)表达了作者无限向往之情。

(1分)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考虑,“观”是视觉,“听”则是听觉,从试听两个角度分别描写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

“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表达作者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

11、(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

(2分)
(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

(2分)
【解题思路】由第2段“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之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可知,“这种皈依是双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值得研究。

“五祖寺”在山中“世间”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间和佛教,“卓尔不群”意为优秀卓越。

12、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4分)引出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作了铺垫。

(2分)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问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内容: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具有历史意义。

结构: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13、不赞同。

(1分)理由:①文末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导游小姐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充满禅意,给人启示,收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2分)②文末两段写作者游五祖寺时看到的菩提树,回到现实,照应标题,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

(3分)
【解题思路】先亮明观点不赞同,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内容上:文末两段导游和游客的对话充满禅意,“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深化文章主旨。

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