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国内外生死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生与死历来都是人们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

生命的本质原来就蕴涵着死亡,有生必有死,无人可以幸免,这是生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是因为这样死亡的问题是与整个生命及生活息息相关的,而生死教育也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然而由于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与生死观的差异,生死教育的现状在国内外有极大的差异。

1.国外生死教育的现状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它们认为死亡就是皈依天父。

因此国外的思想家们一直以来就不乏对生与死的思考。

而生死教育(国外称为死亡教育)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国。

只用了10年时间美国开展死亡教育的学校、医院、社会服务机构就已经超过2000家。

之后许多国家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一直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目前有不少国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生死教育形式。

美国: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

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是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成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并出版了《生死学》等许多科普书籍和杂志。

澳大利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该国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学校注重建立健全的共生伙伴关系,以及家校双方的互动沟通,同时借助流动教室的教学人员、多媒体科技和交互的教学协助,传达生命教育的意义。

日本:余裕教育在日本,“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余裕教育”倡导“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余裕教育”者认为,热爱生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热爱其他生命。

为此,日本的学生经常被鼓励到牧场体验生活。

关注高校的生命教育研究

关注高校的生命教育研究

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 8 . 9 %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失望、 3 极度愤
怒、 极度 孤独 的 心理体 验 , 仅有 8 但 %的大 学生 寻求 过帮 助 。 据 2 0 年广 卅 部分 高校大 学 生调查 结 果显 示 , 07%的大 09 I 1.1 学生表示 当遇 到挫折 时想到用 结束 生命 的方 法来解决 ,8 % 2. 6
体 的 品德 变 得高 尚和 纯 洁 。教 师应 当选 择 经 典 的作 品 引导
事情, 有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并根据不同学校的
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使之既能适应素质教 育的要求, 又能有效运行 ,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增强了。
参考文献:
l 思 -. 】 姚 源 论音 乐与音 乐教 育D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O. O 4
学生 , 因为优秀作 品常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具有积极意
义 , 助于 学 生形 成 良好 的人 生观 和 价值 观 , 有 从而 把 学生 培
[】 2余丹红. 乐教育手册 【 . 海: 海音 乐学院出版社 , 音 M】 上 上
2 h. 006
养成 为一个素质全面 、具有高尚品格和 良好修养的人 。子 日:兴于诗、 “ 立于礼、 成于乐。 音乐是最具有情感的艺术表 ”
2 1年第6 总第15 ) 0 1 期( 5期
- … ● … … … . . . … . . . ●
关注高校的生命教育研究
章敏敏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青海 80 0 10 8
摘 要 现 代社会 陷入 了 缴 术 陷阱” 一些现代人在技术 中迷 失了 自我 。在这样 的背景 下, 的大学生 , 有
的大学生偶尔或经常有 自杀的念头, . %的大学生认为死 59 7 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 . 以上调查数据表 明,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 对挫折

“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

“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

第13卷第3期2021年6月高校辅导员学刊 教育与教学D O I:10.13585/j.c n k i.g x f d y x k.2021.03.008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田小红,周 菡(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024)摘 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当代大学生生命安全和成长发展遭遇多重危机,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问题日益凸显㊂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㊁提升生命质量显得尤为迫切㊂ 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当立足于现实需要,通过强化生命教育意识,拓宽生命教育维度,充实生命教育内容及整合生命教育力量等路径,提升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实现生命教育的价值回归㊂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生命教育;困境;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37(2021)03003905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产㊁生活和学习节奏㊂如何正确地认识生命㊁感知生命,如何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实现人生价值,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㊂青年阶段是人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是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㊂正是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及社会实践的欠缺,他们极其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青年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成长发展遭遇多重危机与困惑㊂因此, 后疫情时代”如何开展生命教育,探寻生命教育的提升路径,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价值㊁提升生命质量,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责任,也是实现学校培养高质量㊁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㊂一㊁高校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研究进展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生命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㊂因此,以个体的终极关怀为中心的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根本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之一㊂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国情对生命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㊂20世纪60年代,针对西方社会吸毒㊁暴力㊁艾滋病等社会问题频发,美国教育学家杰㊃唐纳德㊃华特士(J.D o n a l d W a l t e r 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理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和践行这一理念㊂[1]570年代末,由于我国台湾地区的部分学校频繁出现暴力与自杀事件,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课程逐步被当地学校所推行㊂与此同时,我国大陆教育界也开始关注生命教育㊂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当前国内学者以人生观教育为出发点,以个体生命的生长发展㊁个人与自然㊁个人与他人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主题,主张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㊁尊重生命㊁珍爱生命,进而努力提升生命质量,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㊂总体而言,学界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一)从青年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社会现实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本体价值当前青年大学生自杀事件和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因此学者们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㊂冯建军从实践角度对生命教育的价值进行了具象化描述,他认为,生命*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0Y J034);山西省高校哲学社科课题(2019W036)㊂作者简介:田小红(1985-),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周菡(1995-),女,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教育主要源于日益严重的自杀㊁伤害他人以及对异类生命的伤害,因此,高校生命教育通常等同于安全教育㊁健康教育㊁禁毒教育㊁青春期教育㊁环境教育等,并提出生命教育在化解危机事件中的实践价值㊂[2](二)从批判过度注重教育的工具理性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高等教育既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同时更强调对个体的人文关怀㊂生命教育在基础层面表现为认识生命和尊重生命,但在更高级层面表现为激扬生命㊁完善生命甚至超越生命㊂刘济良㊁李晗认为中国教育过分宣扬科学主义,进而造成了人文精神的遮蔽,他们指出,生命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人文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㊂[3]在此基础上,张振成进一步指出,生命教育更重要的目标旨在让个体拥有人文关怀㊁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等生命涵养㊂[4](三)从生命存在和个体发展的状态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终身性许建华㊁张钧莉㊁李金双认为,生命教育几乎包含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发展历程,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发展与成长,更关乎人的心灵熏陶与价值升华㊂[5](四)从生命的最终旨归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全人性冯建军提出 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生命㊁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种生命的统一体㊂他认为全人教育应包含自然生命的教育㊁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和统一的教育体系㊂[6]这里的 全人”即 完人”,即生命教育要实现生命的统整,强调培养全面和谐的人格㊂(五)从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特点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渗透性生命教育是大教育系统下的一个分支,由于涉及内容较广,因而必须与其他学科教育相互融合㊁协同发展㊂学校除了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之外,还可以把生命教育的主旨内涵融入到多学科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整体效果,从而实现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会贯通㊂(六)从生命教育的侧重点出发,强调生命教育的发展取向何仁辉与蒋颖认为,健康与安全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因此生命教育主要包括身体安全与健康㊁心理安全与健康㊁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㊂[7]唐好林与吴成国认为,除了生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生存的价值意义㊂生命教育中除了健康安全教育外,更重要的是找到生存的价值意义,而正是道德赋予了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生命教育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㊂[8]李保玉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使人们意识到超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㊂超越生命意义的建构,实质上就是超越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㊂[9]笔者在参考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高校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生命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健全人格的培育过程㊂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㊁存在形态以及实践形式㊂高校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认识生命㊁尊重生命㊁珍惜生命,而且要使学生学会用理性的思维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生命质量,进而实现生命价值㊂二㊁ 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现代生命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生命质量问题㊂现代生命质量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生命在现代性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摆置,人们对生命㊁生活的看法发生了一种特别的变化,这一现代人的生存品质和样式的巨大变形被称为 现代性’㊂”[10]在这种现代性的影响下,当前教育不可避免地陷入现代性困境㊂尤其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高校生命教育现实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疫情之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本质㊁提升生命质量显得尤为迫切㊂(一)生命教育意识薄弱,忽视 以学生为中心”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过分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倾向,只注重传授 文化”和 科学”,而忽视了对 人”的培育,从而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㊂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之下,长期以来高校过于强调人才培育的社会功能,而忽略了对人才个性的关注,大学生仅仅被当做静止的㊁抽象的和被符号化的教育对象,最终导致高校对学生人文关怀㊁价值关怀和意义关怀的缺失㊂在这种教育理念支配下,大学生不再关注自我身心的教育与教学完善,一味地把目光投向社会需要,时刻以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㊂其结果是教育脱离人的精神㊁人的灵魂,逐渐沦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受教育者缺乏理性的价值判断,逐渐丧失人性㊂当前高校教育通常更多强调技术知识教育,轻生命教育㊂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当生命遇到威胁时,人们就会出现主观认识偏差㊁行为举止失常㊁人际关系失衡,往往难以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冲突与压力㊂成人如此,青年学生更是如此㊂(二)生命教育维度单一,忽视 人与自然共生”从人类起源到现今的文明世界,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㊂在认识自然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断总结并积累生存经验㊂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与资本的合作既增强了人类的生命力,也助推了人们对物质㊁财富和资源的欲望升级㊂人类开始以自我为中心,轻视甚至践踏其他非人类生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走向对立㊂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生命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习气的影响㊂当前高校教育过分关注人类自我的生存发展,忽视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后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暴露出来㊂由于学校生命教育对其他物种生命关注较少,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人类生命比其他物种生命更加重要的错觉,进而轻视其他物种生命,甚至不惜杀害它们㊂这种不完整的生命观念,会带来人与自然的恶性关系,进而给人类带来灾难㊂而人与自然㊁人与社会㊁人与人之间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存在,如果这种社会存在被割裂,必然会导致人类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漠视非人生命㊂因此,生命教育的维度应 从人类生命拓展到更为广阔的自然界”,把 人与自然物种作为一个生态整体系统”而视为道德的关怀对象㊂[11]202(三)生命教育内容匮乏,忽视 死亡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消极和晦气的象征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高校生命教育强调对 生”的关注,而淡化对 死”的探讨㊂这就导致青年学生对死亡持两种态度:一种是恐惧死亡,另一种是轻视死亡㊂恐惧死亡者将死亡视为一种恐怖的事情,事事都变得谨慎,畏手畏脚㊂就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而言,生与死的事实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㊂恐惧死亡者整日担心被病毒传染,他们焦虑不安,心理负担过重,严重影响着其心理健康㊂而轻视死亡者将死亡看作是无所谓的事情,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失去生活的信心,精神颓废,极度脆弱㊂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轻视死亡者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积极配合疫情防护,甚至把死亡当成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㊂西方学者格拉斯认为: 死亡教育所探讨的不只是死亡本身的问题,更包含了人们对自己及身处这个世界的感觉与情感的认识,帮助人们重新思考价值观㊁理想㊁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㊂”[12]人作为 向死而生的存在”,生死问题是每一个完整性的生命个体所必须直面的问题㊂要达到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必须彰显生与死的内在张力,从而既实现 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又促成现代人死亡问题的 精神超克”㊂[13]所谓 生”实则蕴含着 死”的因素,而 死”则寓意着某种新 生”, 生死互渗”才是生命教育的灵魂所在㊂由此可见,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填补死亡”教育的空缺,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而不是淡化和无视死亡教育㊂生与死是自然规律,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㊂(四)生命教育体系零散,缺乏 系统工程”生命教育不仅事关人的某一成长阶段,而且直接牵涉人的一生㊂因此,生命教育不仅是人的一种需要,更应发展为人的一种权利㊂当前的高校生命教育更多地停留在书本㊁专题和电影等说教层面,这就使得大学生有 生命价值”的表层概念,但缺乏对生命价值的实践体验㊂大部分生命教育素材对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感,无法真正唤起他们对生命价值的感悟㊂疫情发生后,部分大学生惊慌失措,无法接受,再度折射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体系零散㊁不完善的现状㊂由此可见,仅仅凭借零散的教育表层概念和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理想的生命教育效果㊂高校生命教育既要从学校的教学㊁管理㊁环境等宏观方面体现,又要寓于微观的㊁具体的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中㊂ 三㊁ 后疫情时代”高校生命教育的提升路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㊂ 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当立足于现实需要,通过强化生命教育意识,拓宽生命教育维度,充实生命教育内容及整合生命教育力量等具体路径,提升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实现生命教教育与教学育的价值回归㊂(一)强化生命教育意识,尊重生命的主体性人的生命历程是从自然生命到自我生命㊁再到社会生命不断发展进步的㊂生命教育通过个人的感知体验,方能达到个人与自我㊁与自然㊁与社会相互促进㊂一个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人,他能通过对自己的反思,达致对自我与他人㊁与社会㊁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目标,实现身心灵的和谐发展㊂因此,疫情之下,高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生命的主体性,帮助其树立生命意识㊂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㊂ 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㊁单个的社会存在物㊂”[14]123因此,尊重生命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在生命实践中发挥自觉性㊂其次,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超越生命㊂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并不会满足于当下的现实世界,而是不断追求着对 本我”的无限超越㊂探究生命存在价值,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是帮助个体生命实现超越的根本途径㊂由此可见,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超越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促使其从具体的知识技能习得中不断完善㊁丰富自身就显得尤为迫切㊂(二)拓宽生命教育维度,维系生命的共生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在包括S A R S在内的人类新发传染病中,有78%直接来源于野生动物㊂在重大疫情面前,人们意识到,生命不仅包括人类的生命,更应包括自然界中的非人生命㊂生命的本质也不单指向微观生命个体的功能,更指向所有生命体之间的内在关联㊂因此,高校生命教育应力求将人类生命教育与非人类生命教育㊁物质生命教育与精神生命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㊂[15]首先,高校生命教育观应由 以人类为中心”向 以生态为中心”转变,坚持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转变以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为主导的传统观念,把系统㊁共生㊁和谐㊁平等作为认知核心,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的认识困境,实现生命教育实践的生态转向;其次,推动人类生命教育与非人类生命教育的协同发展㊂高校应将生命教育的维度延伸到自然界,担负起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责任,通过人类生命教育与非人类生命教育的协同推进,创设多元㊁平等㊁开放的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并认识生命的多元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使生命关怀的对象超越种群的限制,扩大到人类以外的生命体当中㊂(三)充实生命教育内容,凸显生命的全面性首先,完善生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 生存”㊂疫情之下,无人能置身事外,人人都是一道 生存的防线”㊂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也应引导学生掌握应对生存困境时的科学防护技能,以保卫自身生命安全;其次,充实生活教育,鼓励大学生热爱 生活”㊂新冠肺炎疫情拷问了国人的生活习惯,重塑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信仰㊂因此,疫情之下,要鼓励大学生热爱生活,在逆境中找寻希望,在磨炼中探索方法,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过上绿色㊁高雅㊁文明㊁和谐的幸福生活㊂最后,发展死亡教育㊂疫情之下,大学生由于对死亡的未知,面对死亡,他们处于极度的焦虑和恐惧之中㊂因此,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补充死亡教育的短板㊂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㊂引导他们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打破未知,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正确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逐步消除大学生对死亡的恐惧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性面对 死亡”㊂正如德斯佩尔德所说: 所有涉及生命尽头的问题和决定,都应当纳入人生早期的考虑范围㊂懂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就能够开始为那一天早做准备㊂在大学期间开始考虑有关生命尽头的问题和决定并且在一生里定期地检查和修订自己的选择,不失为明智之举㊂”[16]230(四)整合生命教育力量,保障生命的整体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㊁家庭教育㊁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㊂首先,发挥高校主渠道作用,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等开展生命教育㊂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和相关教材,帮助学生增进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㊂另一方面,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㊁心理健康教育㊁职业生涯导航㊁体育与健身等学科平台,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实行渗透式教育㊂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和主动性,以扩大生命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其次,调动学校㊁家庭㊁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生命教育合力㊂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推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教育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协同配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教育与教学筑坚固堡垒㊂发挥政府部门的中坚力量㊂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各方关爱生命,共同推进高校生命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㊂[17]另一方面,父母透过日常生活加强对孩子的生命体验教育,启迪他们对人生和生命思考,指引他们健康成长,走出生命困惑㊂参考文献:[1] 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 冯建军.生命教育实践的困境与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3] 刘济良,等.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4] 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2,(10)[5] 许建华,等.生命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19,(14)[6] 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7] 何仁辉,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定位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2,(3)[8] 唐好林,等.论人生教育中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2020,(6)[9] 李保玉.死亡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反面路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9,(10)[10] 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5) [11] 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的跨学科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G l a s s,J r.T r e n t.D e a t hE d u c a t i o n:A nA d u l tE d u c a-t i o nC o n c e r n[J].L i f e l e a r i n g,1982,(5) [13] 王进,等.不惑不忧不惧 高校生死教育的目标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19,(6)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5] 康玲玲,等.生态文明视阈下生命教育的转向及其实践路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4) [16] 德斯佩尔德,等.最后的舞蹈:关于死亡[M].夏侯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 张红霞.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及其疏解[J].中州学刊,2015,(8)P o s t-P a n d e m i cL i f eE d u c a t i o n:P r o b l e m s a n dS o l u t i o n sT i a nX i a o h o n g,Z h o uH a n(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s m,T a i y u a n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J i n z h o n g,S h a n x i,03002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e o u t b r e a ko f t h eC o v i d-19p a n d e m i ch a sb r o u g h t s e r i o u s c h a l l e n g e s t o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l i f e s e c u r i t y a n d a c a d e m i c g r o w t h,m a k i n g l i f e e d u c a t i o n a n i n c r e a s i n g l y p r e s s i n g m a t t e r.H o wt o g u i d e s t u d e n t s t oac o r r e c t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l i f e i t s e l f H o wt o i m p r o v et h e q u a l i t y o f l i f e?T o m e e t t h ed e m a n do f t h e p o s t-p a n d e m i ce r a,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m u s t f u l l y r e a l i z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l i f ee d u c a t i o n,e x p a n d t h ed i m e n s i o n s,e n r i c h t h e c o n t e n t s a n dm a k e c o m b i n e d ef f o r t s t oe n h a n c eb o t h t h e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e v a l u e o f l i f e e d u c a t i o n f o r c o l l eg e s t u d e n t s.K e y w o r d s:C o v i d-19p a n d e m i c;l i f e e d u c a t i o n;p r o b l e m;s o l u t i o n(责任编辑:乐程) 教育与教学。

新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

[摘要]通过对高校生命教育发展现状的梳理,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背景下,分析了高校在生命教育环境营造、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活动载体创新等方面面临的问题。

尝试提出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为高校生命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生命教育;发展现状;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8)22-0132-01新时代背景下生命教育实践路径的几点思考张慧(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122)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在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激烈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忽略对生命的感知和尊重。

近年来大学生恶习事件频发,使得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社会呼声也日益高涨。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就当前的生命教育现状表现了担忧,并向大会提交了《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议案,再次引发了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

一、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确认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西方国家最早开始了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有学者初步进行了生命教育理论研究。

近十年来,知网每年都会收录上千篇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且基本保持着只增不减的态势。

二、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面临的问题(一)生命教育环境培育力度不够虽然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热度很高,但并没有形成全社会关注生命教育的合力,生命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理论热议”与“实践冷落”的尴尬现象。

目前,学校是生命教育研究的主阵地,社会、家庭的作用尚未调动起来。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也受到冲击;应试教育环境下,生命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容易被边缘化,生命教育全面化和专业化普及不高;家长更多地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考试分数的高低,很少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导致孩子在早期呈现的漠视生命、言语行为暴力、反社会人格等信号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重视。

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

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

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作者:林艳张姝玥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28期摘要: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顿现象,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生命困顿,体验有意义的人生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存在不同的取向:生理取向、哲学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伦理取向和生死取向。

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应达到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教育目标上的一致和教学方法上的互通,从而实现高校生命教育从理念到行动的跨越。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施取向;高校作者简介:林艳(198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姝玥(1983-),女,仫佬族,广西来宾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广西南宁5300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XSH023)、广西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FSH0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01-02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出现“生命的困顿”现象,表现为陷入郁闷、无聊、纠结等不良情绪中,严重者发展为网瘾、自闭、斗殴、自残等,更有甚者沦入到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等种种困境中。

[1]大学生的生命困顿本质上是生命价值的缺失和生命意义的迷惘。

面对高校学生中的生命困顿现象,亟需探寻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和路径,帮助他们找回生命的价值感,提升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便是承载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在我国高校中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生命的困顿,体验有意义的人生已经刻不容缓。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西方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关注艾滋病预防、自杀和暴力等社会问题。

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生命教育,其关注的问题和价值取向各有不同的侧重。

在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存在两种观点。

论高校生命教育

论高校生命教育
21 年第 1 00 期 ( 总笫 13期 ) 1
齐齐哈 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J u a o qhrJ no ec e ’ o ee o r l fQiia u ir T ah r C  ̄g n s
N o 1, 01 . 2 0 G e e  ̄. o 1 3 n r N .1
论 高校 生命教 育
龙 超 , 林琳 韩
(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 1 1 0 2 0 0) 摘 要: 当前我 国大学生轻生事件 频发 , 与大学生生命教 育缺失有很 大关 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从
生命教 育的 内涵、 现状 以及 实施途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讨 。 以期能有效的减少悲剧 的发 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注。 进入 2 世纪 , 1 生命教育作为一 门终生教育全 民教育的课
程得到了各国普遍重视 。相 比之下 , 国国内的生命教育研 我
收 稿 日期 :0 9 . 9 _ 6 2 o_0 _1
作者简介 : 龙超(9 4一 )女 , 18 - , 山东省青岛人 , 渤海 大学政 法学院 2 0 08级研究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 思想政 治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 : 高校 ; 生命教 育 ; 现状 ; 途径
中图分类号 : 1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9 3 5 ( 0 0)1 0 0 — 2 G4 2 A 10 — 9 82 1 0 — 0 7 0

Ed a i n n ve ste uc ton i U_i r ii s
感。 一旦有 了外界压力 , 就会失去生命的承受力 , 不仅毁灭 自
己的生命 , 还会残害他人的生命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
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樊 富珉教授认为 , 干预 自杀 , 最重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浅析

我国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浅析

种 包 括安 全教 育 、 信仰教育、 感 恩教 育 、 死亡 教 育 、 人权 作 为人 的存在 的物质载体 ,是人 生存和 实现人 生价值及 意 教育、 和 平 教 育 等 教育 实 践 : 还 有 的强 调 生命 教 育 是 一种 义 的物 质基础 ,没有这 个基础 ,一切有 关人 的论述将是 空 教 育 目的 , 最 本质 的意义 是在 教育 人们 重 新认 识生 命 的意 谈。所 以, 人不 仅是生命 本体 的存在 , 更 意味着 生命精神 意 义, 珍 惜 生命 的可 贵 , 实现 每个 人 独特 的生 命价 值 , 从而 让 义层 面 的存在 。这是教 育工作 者进行生命 教育 的基础和 前 才 能够在进行 生命教育 的过程 中 , 树 立起 真 自己的生命 与 自然 、 社会 建 立 美好和 谐 的关 系。 虽然 各 自 提。只有 这样 ,
1 现 阶段 国 内外 生命教 育 研究现 状分 析 生 命 教育 这 一概 念 起 源于 2 0世 纪 5 0年代 的西 方 国 育理念 的前提是我们 要对 生命 有深 刻认识。如 何 才能更 真 可 以从 几个 方面去做 : 首先我们 要认 家, 8 O年 代范 围逐 渐 扩大 , 到9 0年代在 台湾深 入 发展 , 进 实的认识 自己的生命 识到 生命 的存在 意识 , 生命存 在具 有基 础性 、 唯 一性 、 不 可 入2 1世纪 , 生命 教育 已成 为遍 及 全球 各地 的学科 。 国 内外
些事例 , 来更形 象更贴切 地开展 生命教 育的研 究 , 对生命 教
实际 教学模式 , 也没 有 比较有 效的案例 分析 。 不少关于 生命
缺 乏现 实 的操作 性 , 指 导意义不 是 我 国 的生 命 教育 在 西 方 国 家 的影 响下 快速 发 展 了好 教育 的研究理 论性很强 , 在 高校大力 提倡 学生 生命 教育 的同时 , 也 没有真 正从 多年 , 由最初 的主 要 对 中小 学 生进 行 安 全 、 健康 的教 育 逐 很 大。 大学 生 的实际需求 出发 , 缺 乏切身学生 实际的 实践操作 。同 步 向更高 层 次追寻 生命 本质 意义 的教 育探 索。 但在 严峻 的 社 会现 实面 前 , 我 国的生 命教 育依 然 显得 很 薄弱。 尤其 是 时 ,在 实践 的过程 中也缺 乏相 应 的课 程体 系和 统一 的教学 近 年来在 我 国大 学生 自杀、 自残 事件 不时 现身 媒体 。 关注 计 划 ,在校 园文化 中也难 以见 到对生命 观有 正确 引导 的 内 社 会中更难 看见 生命教育 的实施。 生命 , 进 行 生命 教育 便 成为 现代 高校 学生 安 全教育 的核 心 容和 安排。在 家庭、 内容, 也 是广 大 师生 共 同关注 的话 题。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遵义市高校为例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遵义市高校为例
”:
f — 1 . 9 6 4 P — ( 1 - P ) 1 : 2 4 5 8 6 2 4 2 4 6


S E

计算出样本量最少为 2 4 6份 , 本次调查 回收有效 问卷为 2 8 7 份 ,样本 数量满足 要求 。 ( 三 )研 究方法 征得被试者 同意 , 采用 随机抽样调查 的方法 ,由课题组 成员统一发放 问卷 , 并对受试者说 明调查 的 目的、 意义及填 写要求 。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 ,当场 发放 并回收问卷 ,以确 保 问卷完成 的质量 。 二 、结 果 与 分 析 ( 一 )大学生对 生命 教育的认 识现 状 大 学生对于生命教育并不 陌生 ,听说过 “ 生命 教育 ” 这
[ 收稿 1 3期] 2 0 1 3 — 1 0 . 1 4
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总体 』 二 是 倾 向于 乐 观 的 。 4 9 . 8 3 % 的 学 生 对 自 己的 外 貌 表 示 满 意 , 喜欢 自己, 4 8 . 7 8 % 的 学 生认 为 自己的外表一般、很普通 ,仅 1 . 3 9 %的学 生对 自己的外表 不满意 ; 关于压力来源 , 9 5 . 8 5 %的学生选择 学习压 力和就 业 困难 ,选 择 情 感 危 机 和 身体 疾 病 、残 疾 的 只 占 4 . 1 5 %;对 于 怎样看待死亡 , 4 8 . 7 8 %的 学 生认 为死 亡 是 生命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也 有 3 2 . 7 5 %的 学 生 认 为死 亡 与 生 命 是 对 立 的 , 死 亡 是 生 命 的 终 结 ,还 有 学 生 认 为 死 亡 是 一 种 痛 苦 和 损 失 ( 1 8 . 4 7 %) 。 对 于 校 园 内 的 自杀 性 事 件 , 5 1 . 5 7 % 的大 学 生 认 为 自杀行为是对亲人朋友 的不 负责任 ,另有 2 3 . 3 4 %的大学 生认为 自杀是逃避现实 的行为 , 自杀 的学生太年轻 、 太可惜 , 还有学 生认 为大学生 自杀是生命教育缺 失的后果 ( 2 2 %) 。 大学生在对待生命 的行为上是理智 的。对于 自杀行 为, 7 2 . 4 7 %的学生表示从没有过轻生 的念头 , 有过一次和不止一 次 的分别 占 1 8 . 8 2 %和 8 . 7 1 %;在看到有人虐待动物 的时候 , 9 2 . 5 5 % 的 学 生 会 觉 得 它 可 怜 ,其 中有 近 半 数 ( 4 9 . 4 2 % )的 学 生选择上前劝说并制止伤害动物 的行 为。调查显示,在 问 到人是 否有 自由选择 结束 自己生命 的权利 时, 2 6 . 4 8 %的学生 认 为人可 以 自由结束 自己的生命 , 2 7 . 1 7 %的学生选择说不清 楚 ,仅 4 6 . 3 4 %的 学 生 认 为 人 应 该 好 好 活 下 去 。可 见 ,不 同 高校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 生命 有着 不同的理解,也充分说 明 了大 学 生普 遍 缺 乏 对 生命 意 义 的认 识 ,尚未 形 成 积 极 、 健 康 的 生命 观 。 ( 二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所面临 的问题 据 调查 ,8 9 . 1 2 %的学生认为 有必要在 高校开展 生命教 育 ,呼唤高等教育对生命的关注 。 他们认为高校开展生命教 育 的 最 大 问题 是 学 校 不 重 视 ,很 少 开 展 这 种 教 育 活 动 ( 4 1 . 9 7 %) ;学 生 不 了解 ,缺 乏 学 习 兴 趣 ( 3 8 . 8 6 %) ,认 为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