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1)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

古筝指法符号应该如何解释古琴谱其实就是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那么如何解释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古琴指法符号解释古琴谱也叫减字谱,减字谱的指法符号,是由文字谱的谱字减笔缩写而来的,开始较繁,各谱使用也不一致。
经历代琴家的改进,废弃不用的,归并同类的,简化复杂的,逐步统一起来,到清末已相当规范。
《琴学入门》所用的谱字,仅112个,其他各谱也大体相同。
在改进记谱后,还可减去一半,大约采用四五十个符号,就可以代替。
精简部分,大多是右手的复合指法和左手的装饰指法。
减字谱的谱字,也就是指法符号,大多和现代汉语相吻合,现分三类叙述如下:(1)古琴右手指法符号弹琴是用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部位,一般在岳山与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亦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
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弹入叫“入”。
不论弹入弹出,都略倾向琴面,音较丰满。
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要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弹弦只用大、食、中、名四指,小指禁而不用故叫禁指。
四个指头分别向两个方向弹入弹出,产生了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八种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基本指法演变或组合而成。
尸(擘):用大指甲背弹入,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食中名三指平直,中节粘连,末节参差。
禁指微翘,甲尖稍仰。
乇(托):大指倒竖,虎口张开,先肉后甲,向外托出。
其运动在中节与腕力并用。
弹后大指仍伏掌下,食中名三指平直,中指中末二节稍低于食名二指,指缝稍开,禁指如前。
木(抹):用食指弹入,先肉(触弦)后甲(拨弦)。
食指屈其根节,伸其中末二节,大指中末二节微弯,侧伏于食指下,指尖距食指约一弦。
每抹入必将食指箕斗落在大指甲尖抵住。
其运动在食指中末二节之力。
中名二指俱平直,指缝稍开,高低参差,禁指如前。
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大全

古琴减字谱是一种古老的音乐符号,用于记录古琴音乐的
演奏方法。
它由一些简化的符号组成,用于表示手指在琴弦
上的位置和动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1. 数字:表示手指在弦上的位置,如1表示左手第一个手
指按在第一弦第一品上,2表示左手第二个手指按在第二弦
第二品上。
2. 弧线:表示手指的动作,如弧线向上表示手指向上挑动,弧线向下表示手指向下按击。
3. 短横线:表示手指在弦上停留的时间,如短横线连续表
示手指连续按弦。
4. 点:表示手指在弦上的短暂停留,如点表示手指在弦上
快速按击。
5. 斜线:表示手指在弦上的移动,如斜线向左表示左手手
指从左向右移动。
6. 括号:表示手指的动作范围,如括号包围的数字表示手
指按在指定的弦和品位上。
7. 汉字:表示手指的动作,如“推”表示用手指推移琴弦,“揉”表示用手指揉弦。
以上是古琴减字谱指法符号的一些常见简释,它们可以帮
助古琴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和演奏古琴音乐。
减字谱指法符号图解

减字谱指法符号图解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
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
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
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
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
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
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
双弹。
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
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
剌读作辣。
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
此两指法常常连用。
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
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
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
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撮。
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
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
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
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滚。
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拂。
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滚拂。
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
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全扶。
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大指。
古琴减字谱全解符号

古琴减字谱全解符号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而古琴减字谱作为古琴演奏的一种常用谱记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古琴教学和演奏实践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琴减字谱的全解符号和使用方法。
古琴减字谱是一种简化的音乐记谱系统,用于记录古琴音乐的音高、音长和演奏技巧等信息。
与传统的五线谱相比,古琴减字谱更符合古琴的演奏特点,具有更直观和实用的特点。
以下是古琴减字谱中常见的符号和意义的介绍:1. 减字符(-): 减字符表示要减去前一个音符的原有声音。
在演奏过程中,通常是通过左手玩弦轻轻放开,达到减音的效果。
减字符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音符上,包括连音符和和弦符。
2. 连音符(/): 连音符用来连接两个音符,使其被演奏为一个连贯的音节。
在古琴演奏中,音符之间的连贯性非常重要,连音符的使用可以使音乐更加流畅和富有感染力。
3. 和弦符(∥): 和弦符表示同一时间内要弹奏的多个音符。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增加音乐的声部层次和丰富度。
和弦符通常出现在左手指法上方。
4. 休止符(×): 休止符表示在特定位置停止演奏一段时间,不弹奏音符。
在古琴减字谱中,休止符的使用可以使音乐有所停顿,给予听众一种特殊的音乐感受。
5. 滑音符(↘): 滑音符表示要从一个音符滑到另一个音符。
滑音是古琴演奏中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使用滑音符,演奏者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
6. 颤音符(~): 颤音符表示要对音符进行颤音处理。
颤音是古琴演奏中常用的装饰技巧之一,通过颤音符的运用,可以使音乐更加生动和表现力十足。
除了上述常见的符号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符号和记号被广泛应用于古琴减字谱中,例如顿音符、变拍号等。
这些符号的运用和意义需要在实际的演奏和教学中逐渐熟悉和掌握。
在使用古琴减字谱进行演奏时,演奏者需要结合谱记的意义和演奏技巧进行正确的诠释和表达。
因为古琴减字谱并没有规定具体的音高和节奏,所以演奏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演绎和创造。
松雪琴社参考资料(一)-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

松雪琴社参考资料(一)-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第一篇:松雪琴社参考资料(一)-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一、前言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
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可见,三千多年前的周代,琴已经流行。
后来,由于孔子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孔子在提倡琴乐之初就教导说君子乐不去身,君子和琴比德,唯君子能乐。
操琴通乐是君子修养的最高层次,人与乐合一共同显现出一种平和敦厚的风范。
在孔子的时代,琴乐还不仅仅是后世的君子个人的修身之乐,更是容纳天地教化百姓的圣乐。
于琴乐之中,孔子听到了文王圣德之声,师旷听出了商纣亡国之音。
古人相信天地的气象就蕴涵在其中,人们膜拜它,赋予它关于道德的信仰。
作为“正音”,琴乐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
古琴伴随着人民生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伯牙弹琴遇知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借助琴来表达爱慕之心;嵇康面临死亡,还操琴一曲《广陵散》;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沉着,悠闲的琴音,智退司马懿雄兵十万;以及陶渊明弹无弦琴的故事等,都为千古传颂。
古琴减字谱指法

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古琴减字谱

古琴减字谱古琴的减字谱也是指法符号,每个部分都是文字的缩写而来,历史上早期的古琴谱是比较繁琐的,后来经过历代琴家的改进,逐步统一,到清末时期已经相对规范。
《琴学入门》是初学者习琴很好的入门资料。
减字谱可以和现代汉语相吻合,取汉语整个字的一半或偏方部首。
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已谈及指法是用来表达意境的技巧,释及细微,各家各谱自有其取音之法,会有些差异解释和用法不同,务必字字分清,不可牵混假借忽略过去。
古琴减字谱 1二、音色符号:声音扩散。
也就是弹空弦。
:泛音。
用你的左手轻轻的指在琴徽上,同时用你的右手弹奏琴弦。
:按提示音。
通过左手钢琴面上的琴弦来弹奏。
音标法在某个音或某个段落前不标注。
:齐平。
泛音句子或段落的开始。
:常规检查。
泛音句子或段落停止。
三、古琴右手指法弹琴是左手按弦,右手弹弦,弹的位置在岳山和一徽之间,高音区的按音也可在一徽左右,以便取音柔和,右手向徽弹出叫“出”,向身体弹入叫“入”,不论弹出弹入,都略倾向琴面,音就会丰满。
且入弦勿深,一般不超过指尖或甲背的三分之一。
右手弹弦只用大、食、中、名指,小指不用故叫禁指。
四个指头分别弹入和弹出,产生了尸(擘)、乇(托)、木(抹)、乚(挑)、勹(勾)、(剔)、丁(打)、(摘)等八种基本指法,叫右手基本八法,其余的复合指法、特殊节奏及和声指法,都是由这八种指法演变或者组合而成。
尸(破):大指指向身体内侧,大指中间和最后两段略弯曲,仰卧于手掌下。
玩的时候会突然直立倒下,放开虎口,用碗顶着中段。
食、中名、名三指平直,中指粘在一起,末梢部分凹凸不平,小指微翘,指甲尖微翘。
弹即刻不宜过重,取清脆之音。
陀(陀):大指颠倒,虎口张开,先肉后钉,串出。
它的运动与中段的碗力相结合。
弹完后大拇指仍在掌心下,中、后两根中指伸直,略低于第二中指,手指微张开,小指微翘,指甲尖微翘。
木(擦):食指向内弹。
先肉(摸弦)再钉(拨弦)。
食指弯曲其根部并伸入最后两段。
大拇指中间和最后两段略弯曲,躺在食指下侧。
古琴减字谱指法

古琴减字谱指法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中国古琴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
因为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故名“减字谱”.由唐末琴家曹柔创立的古琴文字谱,是由文字谱减化而来。
这种记谱法使用减字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左手按弦指法和右手弹奏指法,它是一种只记录演奏法和音高,不记录音名、节奏的记谱法,其特点为:“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
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老记谱法。
1、散:只用右手演奏,左手不触弦。
2、托:右手大指向外弹出。
此手势称为“虚庭鹤舞”、“风前鹤舞”。
3、擘(劈):右手大指(用指甲)向内弹入。
注:(托、擘)两手势的要义是触弦果断,但同时要松。
4、抹:右手食指向内弹入。
此手势称为“鹤鸣在阴”。
5、挑:右手食指向外弹出。
注:(抹、挑)两手势的要义是:食指触弦应和拇指的托擘一样坚定,但不可过急,动作应平滑。
6、勾:右手中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孤鹜顾群”势。
7、剔:右手中指向外弹出。
注:(勾、剔)两手势的要义是:中指的弯曲应如野鸭的脖颈一样:弯曲而不可生硬有角,弯曲过度则触弦过急。
8、打:右手无名指向内弹入。
称之为“商羊鼓舞”势。
“商羊”是一种传说中的鸟,据说只有一条腿。
9、摘:右手无名指向外弹出。
注:(打、摘)两手势的要义是:与食指中指平滑的动作相反,名指的触弦应短而脆。
10、全扶:食、中、名三指各入一弦,同时弹奏出一个声音,称为“风送轻云”势。
11、历(度):右手食指轻轻地依次向外挑两到三根弦。
注:(全扶、历)均应触弦轻且细腻,这样声音才能融为一体。
12、撮:和弦性质,两手指分别拨动两弦,使之同时发声(需要拨动的弦数分别写在“撮”的减字“早”的竖划之两侧)。
称之为“飞龙拿云”势。
一般的撮为“托勾”,相反的是“擘剔”,称为“反撮”(“反撮”的写法是在撮的减字上方写一“反”字)。
13、泼剌:右手食、中、无名指在两根弦上首先向内拂弦(泼),然后立即向外弹出(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字谱指法符号简释一.音色符号:散音。
即弹奏空弦。
:泛音。
左手指当琴徽处轻轻一点,右手同时弹弦。
:按音。
左手在琴面上按弦而弹。
按音弹法不在某一音或段落前注明。
:泛起。
泛音句或泛音段落开始。
:泛止。
泛音句或段落止。
二.右手指法:擘。
大指向内弹。
:托。
大指向外弹。
:抹。
食指向内弹。
:挑。
食指向外弹。
:勾。
中指向内弹。
:剔。
中指向外弹。
:勾剔。
勾剔连作。
:打。
名指向内弹。
:摘。
名指向外弹。
:历。
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与挑的区别在于历的节奏较快。
:急历。
食指连挑两弦或三弦,历的弹法比挑的节奏快,急历更有强调快弹的意思。
左手“跪”的古写法符号与右手“急历”符号相同。
:蠲。
在同一弦上急速抹勾,连续出二声,这是蠲一根弦的弹法。
如果是蠲两根弦,并不是按前法先后连作两次,而是在急速连抹相邻的两根弦后,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这两种弹法的蠲节奏相近,弹奏动作则完全不同。
:轮。
在同一弦上急速摘、剔、挑,连续出三声。
:半轮。
在同一弦上摘、剔,连续出二声,其速度通常会比全轮慢。
、:琐、长琐。
在同一弦上急速剔、抹、挑三声为琐,若继而连续抹挑数声为长琐,长琐可加至六到十三声,通常七声使用较多。
、:如一声。
在此符号之前的两声(有时也会数声)要同时弹出。
如相差八度时的按、散音用剔弹出,如同一声。
有时急速弹出的前后两声或数声也称作“如一声”。
、。
双弹。
在一按音和一空弦上,弹出两个“如一声”的音,弹法是中、食两指先架在大指上,然后先剔后挑,出音有力。
:拨。
用食、中、名三指相并微屈,同时斜向左方快速拨入两根弦,出音有力。
:剌。
剌读作辣。
用食、中、名三指于“拨”的反方向弹出两根弦,出音有力。
:拨剌。
此两指法常常连用。
先拨后剌,弹奏有力度的双音。
:伏。
伏是针对一二弦的指法,起始前食、中、名三指拳曲,然后突然伸开并快速向右前方以掌心伏于弦上,遏止住余音,使琴音突然静止。
这一指法过程中食、中、名三指指甲必须擦弦而过,发出一“沙”声,伏的位置通常在一、二弦五徽左右。
伏常与剌结合使用,先刺后伏,记作“”。
:撮。
双音弹法,分小撮和大撮。
小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一或两根弦,勾挑并作,出音要齐;大撮为被弹两弦之间隔三或四根弦,勾托并作,出音要齐。
、:齐撮:撮的古写。
谱中会紧接标出某两弦,撮几声。
:打圆。
对此符号之前的两音(可能是挑勾、也可能是托勾)又急弹一次,再缓弹一次,共出四声,如果从打圆符号之前两音算起,共出六声。
:滚。
用名指自内向外弹,连续摘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拂。
用食指自外向内弹,连续抹四声至六声或七声,连成一片。
:滚拂。
前两种指法常常连用,先滚后拂。
何弦起何弦止,谱上会另有弦位标明。
:全扶。
食指连抹两弦,中指紧接又连勾此两弦,名指随即捂住前一弦的余音。
三.左手指法:大指。
大指末节微屈。
用侧面按琴弦。
大指按弦有两个部位,一是有指甲部位,用半甲半肉按弦;二是大指骨节凸起部位,完全用肉按弦。
当两或三根弦连弹时,两个部位就需兼用。
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大指使用最多。
、:食指。
食指以指面自然地平按在弦上,但食指更多是用于点徽位上的泛音。
:中指。
中指以指面按弦,只在琴面的中、下准部位使用,上准不用。
:名指。
名指以指面偏左侧(小指方向)部位按弦,左手按弦的四个指头中,名指使用仅次于大指。
:跪。
用名指跪着按弦,多用于七弦五徽以上。
弹法是名指中节、末节弯曲,以名指指背左侧部位按弦。
:跪。
与“”同,古写法。
:上。
按弹得音后,按弦手指不离开弦向右走上一音或数音,音之间直接连接,不出滑奏效果。
:下。
与“上”弹法相同而方向相反。
:进。
与“上”弹法相似,但只“上”一个音位。
:退。
与“下”弹法相似,但只“下”一个音位。
:复。
回复到原来的音位。
:进复。
进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上进一音位,又下回复原来音位,所以进复两音都是虚声。
:退复。
退复连用,按弹得音后,下退一音位,又上回复原来音位,所以退复两音都是虚声。
:引。
结合“上”、“下”之用词,常写成“”或“”,与“上”“下”不同的是,“引上”、“引下”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
:浒。
按弹得音后略微停顿,再上至后一音位,琴谱中常写成“午上”,上至何音位谱中会接着标示;另一说为上的幅度大至一个半音或一个半音以上,引上过程中不滞留者为浒。
:淌。
常写成“”,即淌下,奏法与下相似,“淌”使“下”进行的音过程略缓,有滑奏效果,常用于下准。
:往来。
按弹得音后即连续绰至上一音位和注下至原音位,往来数次。
谱中不一定标出往来次数,一次至四五次都可能,三次为常用。
:撞。
按弹得音后,手指向上(半音或一音无定规)急撞后再回到原位,过程很快。
:逗。
按弹得音的同时,手指急上复下少许,与撞的区别在于急上复下的音与弹弦同时进行,成为音头上的装饰音。
:唤。
右手弹弦出音的同时,左手急速向上少许,又退至音位之下少许,又复上至原音位,这些向上、向下和复上原音位的动作都在快速中进行,共同成为原音位音头上的装饰音。
:掐起。
大指按弦弹一声后,名指按于大指的下一音位,同时大指将已弹过的弦掐起,大指掐起时使用大指甲左侧边缘将弦向内拨,此时在名指所按音位上出声。
:对起。
与“掐起”同,古写法。
:对过。
与“掐起”同,古写法。
:对按。
与“掐起”同,古写法。
:抓起。
大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大指抓起此弦散音。
:带起。
名指按弹之后,随即用名指带起此弦散音。
:罨。
名指按弹之后,大指在上一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罨。
与“”同,古写法。
:虚罨。
左右手不按不弹,左手用大指或名指在指定音位上击按弦得声。
:推出。
中指按弹第一弦后,随即用中指把弦向外推出得声。
:不动。
有两种用法,一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定住不动,有意使出音呆板枯槁;二是左手按弦得音后,右手另弹它弦散音时,左手仍按原音位不动,以便在原音位上接着弹。
:就。
前一音用某指上、下至某徽时,需在此弦或另一弦弹奏,此时用“就”而不必再写某指、某徽位。
有“就在此处弹”之意,是一种省略写法。
:绰。
从下向上,向本位音滑奏,是上滑音记号。
:绰。
与“”同,古写法。
:注。
从上向下,向本位音滑奏,是下滑音记号。
:注。
与“”同,古写法。
:吟。
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微微波动,称之为吟。
:长吟。
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吟。
:定吟。
不移动按弦音位,只摇动手腕的吟,实是速度快而幅度极小的吟。
:细吟。
幅度小速度快的吟,与定吟的区别在于细吟是移动音位的。
:急吟。
动作急速的吟,与细吟类似而幅度略大。
:缓吟。
动作缓慢的吟。
:游吟。
幅度大至带进复的吟,通常作两次进复,实与猱弦相似。
:猱。
弹出按音之后的余音上下波动,幅度比吟大,上下半音至全音都可能。
:长猱。
在时值长的音位上多次作猱。
:急猱。
动作急速的猱。
:缓猱。
动作缓慢的猱。
:有撞意之猱,猱的过程中手指向音位上方有撞击意,猱的幅度在多次急上复下中渐次减小;或是先作撞,撞后即在音位上方作猱,猱的幅度渐次减小。
四.左右手配合动作指法:分开。
此谱字前应为抹挑连作或勾剔连作指法,当右指抹或勾弦出音以后,左指即向上进一音位,然后右指作挑或剔,左指随即复下原音位,复下之音往往带注。
:同声。
左手大指或名指按弹出声之后,把弦抓起或带起得声,同时右手弹一空弦与其同声。
:应合。
左手名指或中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连弹二音或数音散声,此时按弦的左指或上或下,进退到右手弹出的空弦音相合的音位。
有些古谱在左指按弹出声之后右手接着弹一散声相应也标记为应合,但通常只标记二声以上的应合。
:放合。
左手名指或大指按徽取声后再向内移动放开空弦,随即按弹相邻弦高八度音与刚才移动放开的空弦音相应合,应合的两声可以同声,也可能是前后紧接出声。
:掐撮声。
“”的古写,在此前已弹奏的两弦上作掐撮声。
:掐撮三声。
据此谱字前名指按音、空弦之撮音,左手大指作罨、掐起,右手撮;左手大指再作罨、掐起、罨、掐起,右手再撮。
五.速度、节奏符号及其它:少息。
略作停顿之意。
:少息。
与“”同。
:大息。
停顿较长。
用于需停留数拍之长音符。
、:急。
急弹。
:缓。
缓弹。
、:紧、慢。
表示快弹或慢弹。
:入拍。
表示以下段落节奏有拍子可循(非散板)。
:入慢。
表示此段进入慢弹,但此慢弹一般均与散弹、跌宕弹相同,不入拍。
:句号。
一乐句后的标点,此处应有乐句结束的语气停顿。
:间。
某两徽之间的间。
:再作。
再弹一次。
再弹的起点处会有一竖线表示。
:从头再作。
从乐曲开头或段落开头再弹一遍。
、:曲终。
:操终。
成公亮辑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