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分析16要素 2
地理要素分析2

.平均年龄和平均寿命的区别是什么?答: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应该是活着的人的所有年龄叠加/人口数约为42岁。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则是根据一段时间(例如一年)已死的人的年龄总和/总人数。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3岁。
所以平均寿命只是一个预测值,但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
2.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答:咸水湖可以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一个淡水湖,但由于流入的水小于流出的水,湖面会逐渐变小,而蒸发量也会逐渐变小,最终实现了流入的水与流出的水之间的平衡,湖泊面积不再变化。
而汇入湖泊的河水必然有少许矿物质,这些矿物质逐渐沉积,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盐度也逐渐升高,最终变成了咸水湖。
3.滑坡和泥石流有什么区别?答:地理位置一般有差异:滑坡一般在坡面上,泥石流则一般出现在山谷之中物质组成不同:泥石流的含水量较大滑坡发生后坡面的坡度会有所降低,即等高线会由密变疏。
4.伊犁河谷为何成为西北的湿岛?答:位于西风带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遇天山山脉的抬升作用,成为新疆降水最为丰沛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400毫米以上。
5.为何海拔较高的山地从山脚向上,降水量是先增加后减少,一般在山腰地带降水最多?答: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水汽沿着地形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在山脚没有大量水汽凝结,降水较少,越往山腰水汽凝结越多,空气达到过饱和形成降水,达到一定高度水汽含量减少,降水又减少。
所以迎风坡山腰地带降水最为丰富。
6.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佳季节为何不是夏季?答:喜马拉雅山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在7—8月降水特别充沛,而在冬季风力又特别的强,相对来说只有4—6月(春季),9—10月(秋季)为攀登的最佳季节。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哪些?珠穆朗玛峰为何南坡较北坡的雪线低?答:雪线的高低既受降水多少的影响又受气温的影响,虽然珠穆朗玛峰南坡光照强积雪消融量大,但它的降雪量也大,因此南坡的雪线比北坡的雪线低500米8.地球上有几个无风带?答:两个,赤道无风带【南北纬5度之间】和副热带无风带【南北纬30度附近】,由于附近地区气压差小,故而风力相当小。
【精品】一二年级看图写话第16课《对不起和没关系+刺猬卖糖葫芦》讲课逐字稿

看图写话第16课《对不起和没关系+刺猬卖糖葫芦》讲稿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猜谜语的小游戏。
我们一起看一看。
长尖尖嘴,细细腿,狡猾多疑拖大尾。
(猜一动物)(学生上麦回答)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就猜中了是什么动物,对了,这个动物就是狐狸。
现在老师再来出一个谜语,看看聪明的小朋友们能不能继续猜出来。
小货郎,不挑担,背着针,满地窜。
(猜一动物)(学生上麦回答)小朋友又猜对了,没错,这个就是可爱的刺猬,它的刺上可以扎起来很多软软的东西。
伴随着这个猜谜语,我们一起来开启今天的课程吧。
首先老师要问小朋友们一个问题:如果你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你会怎么办?(学生上麦回答)对了,做错了事情,要勇敢承认错误,并且真诚地换取对方的原谅。
这样才是好孩子。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程,就讲了这样一个犯了错误认真道歉的好孩子。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首先,老师要先教你两个秘籍,就是:1.集齐四要素,理清主要内容;2.观察+想象,图片变动画。
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今天故事中做错了事的主人公吧。
我们来看这张图片,猜一猜:图片中的小男孩怎么了?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上麦回答)根据我们的第一个秘籍——集齐四要素,理清主要内容,我们首先要先从这张图片中找出来四个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有没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够告诉老师,这个图片中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呢?(学生上麦回答,视学生的情况呈现答案ppt)现在我们知道了四要素中的三个,也就是时间是星期天上午或者是周末,地点是草坪上、公园里,人物呢,我们可以给穿黄衣服的小男孩取名叫小光,叫穿红衣服的小男孩为小弟弟。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四要素中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样的。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怎么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具体呢。
首先我们来看起因。
起因是小光去踢球,我们可以根据小光踢球,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有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愿意把这个内容补充完整吗?(学生上麦朗读,并补充内容)星期天早晨,小光写完了所有的作业,便拿起自己最心爱的足球,来到家附近公园里的草坪上踢足球。
画图形象要素评估法

画图形象要素评估法
第一要素:和谐的构图,竖式优先、均衡对称、统一又不失对比。
更好的表达画面内容,使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独特。
第二要素:统一的色调,冷暖明确、色相统一,和谐自然。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色调。
要提升画面的第一直观美感,色调是关键。
第三要素:中心的塑造,掌握核心、中心深入、主题明确。
不同位置的物体必须有主次区分,在深入刻画阶段,首先确立画面物体的主次顺序。
第四要素:质感的表现,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强调肌理。
要多分析物体表面肌理的构成特点,才有可能使物体更真实、更生动。
第五要素:虚实的处理,前实后虚、近实远虚、主次分明。
虚实关系的表现尤为重要,要避免面面俱到,但可以夸大画面的前后关系,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第六要素:灵动的笔触,胆大心细、灵活用笔、宁松勿紧。
松动的笔触能有助提升画面的品味。
流动的颜色伴随着灵动的笔触,可以更好的表现物体的质感,胆大而心细,随心所欲。
第七要素:高级灰的应用,复色并置,多而不乱。
为了统一色调,在变化反差较大的色彩环境中,一方面保留色彩的区别,另一方面运用高级灰的构成实现其微妙的变化。
第八要素:大量的临摹,色调优先、感受为主、重在意临。
照片结构技术分析报告

照片结构技术分析报告1. 引言照片结构技术分析报告是对照片中的结构和细节进行分析和解读的一种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照片的构图、色彩、光线等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照片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逐步思考的照片结构技术分析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照片。
2. 第一步:观察照片整体结构在进行照片结构技术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先观察整张照片的整体结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2.1 照片的主题和意图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照片的主题和拍摄者的意图。
通过观察照片中的人物、物体和场景,我们可以初步推测照片的主题和故事。
2.2 照片的构图其次,我们需要注意照片的构图。
构图是指照片中各个元素的排列和组合方式。
可以观察照片中的线条、形状和对称性等因素,来判断构图是否符合美学原则。
2.3 照片的色彩和光线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照片的色彩和光线。
色彩和光线可以影响照片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观察照片中的色彩搭配和光线照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照片的情感内涵。
3. 第二步:分析照片细节在观察整体结构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照片的细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3.1 人物表情和动作首先,我们可以观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通过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我们可以推测他们在照片中的角色和关系。
3.2 物体的细节和用途其次,我们可以观察照片中物体的细节和用途。
物体的细节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照片背后故事的细节信息。
观察物体的用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照片的场景和主题。
3.3 背景和环境最后,我们可以观察照片的背景和环境。
背景和环境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照片拍摄地点和时间的信息。
观察背景和环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照片的背景故事。
4. 第三步:解读照片信息在观察整体结构和分析细节之后,我们可以尝试解读照片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4.1 照片的故事和情感首先,我们可以尝试根据观察和分析的结果,推测照片的故事和情感。
图片分析要素

(一)主体主体是摄影者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形象,有是画面的结构和兴趣中心,是组织画面的依据,它可以是一个人或某一物,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对象,一幅作品中只能有一个主体。
如何突出主体1 位置:利用主体的位置和陪体、环境的指引突出主体,一般将主题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往往比较醒目。
2面积:给主体较大的面积优势。
3对比:利用对比突出主体,通过色彩、明暗、虚实等对比来突出主体4其他:通过统一中的变化、视线的引导等因素来突出主体。
﹙二﹚陪体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
如在运动会的赛场,运动员沿着跑道飞快的奔跑,这时运动员就是画面的主体,而长长的跑道就是陪体。
作用:与主体共同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增加画面信息量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使画面造型更丰富更具形式美。
﹙三﹚景别根据照相机与被摄景物距离的不同,焦距的不同,照相机拍摄的景物分为五种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可以表现被摄景物以及周围的环境,它很像我们站在高处远眺的感觉,远景适合表达宏大的场面,但不利于表现景物的细节,对于以任务为主题拍摄的画面而言,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就可以作为判断景别大小的标准,即表达周围环境又突出人物的表情的画面也可以叫做远景。
远景既可以比较全面的表现被摄主题,同时适当的交代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景:把被摄对象全貌都表现出来的画面,比如人物拍全身,建筑物拍整体,全景与远景相比,被摄主体更鲜明,易展现事物的全貌,但气势不如远景辽阔。
中景:画面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近景:比中景更近,人物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使观众能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
特写:特写是对被拍摄物体局部的刻画,它不利于表现被摄物的全貌,但可以表现被摄物的细节,启示启迪的作用。
(四)前景定义:前景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
摄影风格知识:构图分析——如何分析影像构图做到有效修正

摄影风格知识:构图分析——如何分析影像构图做到有效修正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定义了照片中的各个元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关系,是整个影像深度和视觉效果的基础。
摄影师的构图技巧和应用可以决定影像的艺术水平和行业成就。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分析影像构图,做到有效修正,让您的照片更加出色。
1.意图分析在开始分析照片的构图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摄影师的意图。
摄影师在拍摄照片时有各种各样的意图,例如表达自己的情感、呈现特定的场景或风景等等。
这些意图直接影响到构图的设计,因此在修正影像构图时,我们需要明确摄影师的意图,以在视觉上呈现出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分层元素分析在分析图片构图时,我们需要识别不同层面的元素。
通常情况下,一张照片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面:前景、中景和背景。
前景是最接近观众的元素,而背景是最远离观众的元素。
在这些层面内,我们需要细分出构成照片的不同元素,例如:人物、物品、建筑、天空、地面、树林等。
3.构图比例分析比例是构图中的常见元素之一。
对于不同类型的照片和情景,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比例来达到视觉效果。
例如,长方形的画幅适合于拍摄大气的景色,而正方形的画幅则适用于拍摄小而紧凑的元素。
除了画幅比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一些其他比例,如在三分之一的篮球场合适地运用两个重要元素,从而创造比例平衡,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的元素处。
4.对称分析对称是构图中常用的设计原则之一。
通过对称设计来创造视觉平衡,使影像更具艺术感。
在对称设计中,构图元素在两个对称轴上对称分布,这种对称分布掩盖了观众对一个特定元素的直观感受,通过视觉平衡组织构图元素,达到平衡视觉反应的结果。
5.负空间分析负空间指的是背景与主题之间的空间,占整个影像构图比例的一部分。
它可以增强影像的简约性,使主题更加突出。
在分析负空间时,我们需要思考图像中的主题和背景之间的比例关系,确保主题和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平衡而有力。
6.交叉线分析在构图中,交叉线是一条虚拟的线,通过连接构图元素之间的交叉点来创造视觉感知。
摄影作品分析模板术语

摄影作品分析模板术语摄影是一门以图像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通过拍摄、处理和展示图像来传达摄影师的创意和故事。
对于那些喜欢摄影并希望学习如何分析和欣赏摄影作品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常用的术语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摄影作品分析模板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摄影作品。
一、构图1. 焦点(Focus):摄影中的焦点是指图像中最清晰、最明显的部分。
摄影师通过选择焦点来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2. 对角线(Diagonal):指摄影作品中的一条斜线,可以帮助增加图像的动感和稳定感。
3. 比例(Proportion):摄影作品中的比例是指不同对象之间的大小关系。
合理的比例可以帮助传达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4. 三分法则(Rule of Thirds):一种常用的构图规则,将图像分成九个相等的区域,摄影师通常将重要的元素放置在交叉点或线的位置上。
5. 剪裁(Cropping):后期处理中的一项技术,通过改变图像的边缘来改变图像的构图和内容。
二、光线1. 曝光(Exposure):指摄影作品中光线的亮度和明暗程度。
过曝表示光线过亮,细节丢失;曝光不足则表示光线过暗,细节无法显示。
2. 反差(Contrast):指摄影作品中明暗对比的程度。
高反差表示明暗之间的差异较大,低反差表示明暗之间的差异较小。
3. 高光(Highlights):指摄影作品中最明亮的部分。
摄影师可以利用高光来突出图像中的重要细节。
4. 阴影(Shadows):指摄影作品中最暗的部分。
阴影可以增加摄影作品的层次感和深度。
5. 手电筒效果(Spotlight):一种利用光线照亮特定区域的拍摄技术。
通过控制光线的方向和强度,摄影师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物体或人物上。
三、色彩1. 色调(Hue):摄影作品中的基本颜色。
不同的色调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2. 饱和度(Saturation):指摄影作品中颜色的纯度和鲜艳度。
高饱和度表示颜色鲜艳、明亮,低饱和度表示颜色暗淡、灰暗。
总结分析图片

总结分析图片引言在现代社会,图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新闻中的图表,还是电商网站上的产品图片,图片都是传达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仅仅浏览图片是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信息和意义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总结分析图片来揭示其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图片的视觉元素在进行总结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图片的视觉元素。
视觉元素是指构成图像的基本要素,包括线条、形状、颜色、纹理、空间关系等。
通过分析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揭示出图片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线条线条是图片中最基本的视觉元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线条可以传达不同的表达和情感。
例如,垂直线条可以传达稳定和坚实的感觉,而曲线则可以传达柔和和流动的感觉。
形状形状是由线条所围成的空间。
形状的大小、比例和几何形状可以影响观众对图片的印象和表达的含义。
例如,正方形可以传达稳定和坚定的感觉,而圆形可以传达无限和连续的感觉。
颜色颜色是图片中最直观、最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之一。
不同的颜色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效果。
例如,红色可以传达激情和活力,而蓝色可以传达冷静和安宁。
纹理纹理是由线条和形状所组成的表面细节。
纹理可以使图片更加丰富和生动,并传达一种真实感或触感。
例如,粗糙的纹理可以传达粗犷和原始的感觉,而光滑的纹理可以传达优雅和高贵的感觉。
空间关系空间关系是指图片中各个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调整元素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可以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关系,从而影响观众对图片的感知和理解。
总结分析图片的步骤了解了图片的视觉元素之后,我们将介绍总结分析图片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观察与描述首先,仔细观察图片并描述所看到的内容。
包括图片中的人物、场景、物体等。
注意描述各个视觉元素的特点和关系,例如线条的方向、形状的特征、颜色的搭配等。
第二步:分析元素之间的关系在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各个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线条和形状之间的结合方式、颜色和纹理之间的搭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体主体是摄影者用以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形象,有是画面的结构和兴趣中心,是组织画面的依据,它可以是一个人或某一物,也可以是一群人或一组对象,一幅作品中只能有一个主体。
如何突出主体1 位置:利用主体的位置和陪体、环境的指引突出主体,一般将主题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往往比较醒目。
2面积:给主体较大的面积优势。
3对比:利用对比突出主体,通过色彩、明暗、虚实等对比来突出主体4其他:通过统一中的变化、视线的引导等因素来突出主体。
﹙二﹚陪体陪体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
如在运动会的赛场,运动员沿着跑道飞快的奔跑,这时运动员就是画面的主体,而长长的跑道就是陪体。
作用:与主体共同完成主题思想的表达,增加画面信息量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使画面造型更丰富更具形式美。
﹙三﹚景别根据照相机与被摄景物距离的不同,焦距的不同,照相机拍摄的景物分为五种景别: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可以表现被摄景物以及周围的环境,它很像我们站在高处远眺的感觉,远景适合表达宏大的场面,但不利于表现景物的细节,对于以任务为主题拍摄的画面而言,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就可以作为判断景别大小的标准,即表达周围环境又突出人物的表情的画面也可以叫做远景。
远景既可以比较全面的表现被摄主题,同时适当的交代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全景:把被摄对象全貌都表现出来的画面,比如人物拍全身,建筑物拍整体,全景与远景相比,被摄主体更鲜明,易展现事物的全貌,但气势不如远景辽阔。
中景:画面具体介绍某一事件的主要部分,着重表现参与事件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近景:比中景更近,人物成为画面的主要部分,使观众能看出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
特写:特写是对被拍摄物体局部的刻画,它不利于表现被摄物的全貌,但可以表现被摄物的细节,启示启迪的作用。
(四)前景定义:前景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
前景有时可能是陪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作用:前景在拍摄画面中也有其特殊作用,如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待内容,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表现拍摄现场的气氛,比如用花朵、柳絮、枫叶、冰柱、芦苇等做画面的前景,可以给观众以鲜明的季节印象,还可以用来与主体形成某种蕴涵特定意味的对应关系。
(五)背景定义:背景与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
作用: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并帮助主体揭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
从结构形式上说,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
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够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够起到表明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定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作用。
(六)拍摄方向拍摄距离与角度1、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功用(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
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
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
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
造成压抑的气氛。
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孤独地漂在游泳池的镜头。
3. 仰角度(仰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1)仰摄垂直线条的景物,线条向上汇聚,有夸张被摄对象高度的作用,从而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视觉效果;(2)由于仰摄能形成高大挺拔、雄伟的视觉效果,因此仰摄经常带有褒意,往往用赞颂、敬仰英雄人物。
(七)对比1、思想内容对比2、形式对比:大小对比、虚实对比、明暗对比、色彩对比、新旧对比,形体的对比等(八)构图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缺点: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形构图是最基本的经典构图方式之一,把主题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衬体与主体发生直接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
S形构图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画面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物体时,首先应该想到用S形构图。
常用于表现河流、小溪、曲径,女性等。
水平线构图水平线式构图具有平静、安宁、舒适、稳定等特点。
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广阔平坦的原野、辽阔无垠的草原等。
垂直式构图垂直式构图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纵深。
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等。
九宫格构图这是最为基本的构图方式之一,将主体安排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
这种构图方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并使画面趋向均衡的特点。
框架〔九〕用光一、光的性质不同性质的光线在摄影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从光线的性质特点来分,光线有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3种。
而自然光线中的直射光和散射光分别对应着影棚摄影中的硬光和软光。
接下来介绍直射光、散射光和反射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1)直射光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经过任何遮挡直接照射到被摄体,被摄体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而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则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被称为直射光。
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亮度反差,因此,很容易产生立体感。
通常情况下,在自然的直射光线或者影棚内的硬光条件下进行拍摄时,摄影者经常会利用反光板来对被摄体阴影部分进行一定的补光,这样画面效果看起来会更自然一些。
对于初学者,如果不具备反光板等摄影配件,可以使用反光比较强烈的白板、白纸或者白色衣服等来进行一定的反光。
2、散射光当阳光被云层或者其他物体遮挡,不能直接照射被摄体,只能透过中间介质照射到被摄对象上时,光就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被称为散射光。
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较弱,因此产生的画面效果比较平淡柔和。
对于数码单反相机来说,在拍摄散射光线环境中的物体时,初学者只要利用相机的评价测光,就可以得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反射光反射光是指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不是直接照射被摄体,而是先对着具有一定反光能力的物体照明,再由反光体的反射光对被摄体进行照明。
反射光的照明性质要受到反光体表面质地的影响。
光滑的镜面反光物体所反射出的光线具有直射光的性质,而粗造的反光物体反射出的光线则具有散射光的性质。
在平常的摄影创作中,最常用的反光工具是反光板和反光伞。
尤其是在影棚摄影中,摄影者经常利用反射光来进行一定的创作。
二光的方向1、顺光,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直的照明。
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会比较平淡。
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
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侧逆光丰富。
顺光的优势不但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的很好的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候,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2、侧顺光(斜侧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度角左右时的摄影照明。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
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
很好的表现出被摄体的产生的立体感。
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3、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
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
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
4、侧逆光:亦称反侧光、后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大约称水平135度时的照明。
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
在外景摄影中这种照明能较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
利用侧逆光进行人物近景和特写时,一般要对人物做辅助照明,以免脸部太暗,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5、逆光:亦称“背面光”。
来自被摄体后面的光线光线照明,由于从背面照明,只能照亮被摄体的轮廓,所以又称作轮廓光。
逆光有正逆光、侧逆光、顶逆光三种形式。
在逆光照明条件下,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的景物景物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种景物,因此层次分明,能很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在拍摄全景和远景中,往往采用这种光线,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层次。
6、顶光:来自被摄体上方的光线照明。
在顶光照明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景物的亮度间距大,缺乏中间层次。
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如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显得突出,两腮有阴影,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美感。
如果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形成小光比,也可获得较好的造型。
在风光摄影中,拍摄位置恰当也可获得较好的影调效果。
顶光有包括顺顶光、顶光、顶逆光,前两者照明效果相似,后者与逆光效果相似。
7、脚光:由下方向上照明人物或景物的光线。
在前方的称为前脚光,这种造型光线形成自下而上的投影,产生非正常的造型。
常被用作表现画面中的光源如油灯、台灯、篝火等自然照明效果。
或者用作刻画特殊人物形象、特殊情绪、渲染特殊气氛的造型手段。
也可做面部的修饰光使用,在景物背后的脚光称为后脚光,这种光线照射人物的头发尤其是女人的长发或者景物的细节有修饰和美化的作用,在摄影棚的拍摄中常作为一种效果光使用。
三不同光型的运用在摄影中根据光线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主光、副光、轮廓光、背景光和装饰光等多种。
(1)主光:主光又称为塑型光,是刻画人物和表现环境的主要光线。
不管其方向如何,应在各种光线中占统治地位,是画面中最引人注目的光线。
主光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轮廓特征的表现,也影响到画面的基调、光影结构和风格,是摄像师需要首先考虑的光线。
(2)副光:副光又称为辅助光,是用以补充主光照明的光线。
辅助光一般多是无阴影的软光,用以减弱主光的生硬粗糙的阴影,减低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反差,提高暗部影像的造型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