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大斗笠》
语文金黄的大斗笠教案

语文《金黄的大斗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斗笠的了解和记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辅导。
(2)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四、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大斗笠”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文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辅导。
在作业布置方面,通过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大斗笠”的短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激发。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个别环节仍需改进和加强。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金黄的大斗笠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故事情感。
《金黄的大斗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教学设计(人教版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金黄的大斗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作品背景及主题。
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金黄的大斗笠》的基本情节与主题。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
3. 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探讨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斗笠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
引出课文《金黄的大斗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
学生展示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进行互动交流。
4. 文化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
学生分享对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评价:课堂参与度、分组讨论表现。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读后感质量,对作品的理解深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金黄的大斗笠》为例,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金黄的大斗笠》文本。
2. 图片:与斗笠相关的传统民间文化图片。
金黄的大斗笠初中一年级教案

教案主题:金黄的大斗笠教学内容:初中一年级语文课程内容《金黄的大斗笠》教学目标:1.了解《金黄的大斗笠》这篇文言文2.学习文言文词汇和句式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教学准备:1.课本《金黄的大斗笠》2. PowerPoint或黑板3.课堂练习题和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让学生回忆文言文是什么以及文言文作品的特点。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金黄的大斗笠》,并了解他们的初步印象。
导入话题:2.观看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核心活动:1.学习生字生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分析《金黄的大斗笠》的篇章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3.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寓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
4.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探究: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绘画等形式展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想法。
2.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言文作品,并撰写感悟。
总结回顾:1.教师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点评和总结。
2.回顾《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3.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拓展活动:1.学生选择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
2.学生自行撰写文言文作文或有关文言文的评论。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程度。
2.课堂练习题和小组活动材料的评分。
3.学生撰写的感悟和作文的评价。
写作字数:平均1200字以上。
《金黄的大斗笠》教案设计

《金黄的大斗笠》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习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戴斗笠的经历。
2.邀请学生分享戴斗笠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斗笠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三、分析课文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各段落的主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
三、写作技巧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一、复习课文内容1.学生复述课文,巩固记忆。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拓展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组,进行创意改编或续写课文。
三、课后作业布置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计划,互相鼓励。
四、课堂小结2.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祝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语文金黄的大斗笠教案

金黄的大斗笠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自然景观。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概念和背景。
2. 引导学生观察金黄的大斗笠的图片或实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金黄的大斗笠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金黄的大斗笠的特点,如颜色、形状、材质等。
3. 提问学生对金黄的大斗笠的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第二章:金黄的大斗笠的来源和作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尊重。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来源和制作过程。
2. 探讨金黄的大斗笠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过程,如选用材料、编制技巧等。
2. 引导学生了解金黄的大斗笠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如遮阳、挡雨等。
3. 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三章: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价值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2.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教学内容:1. 分析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特点,如色彩、造型、图案等。
2. 探讨金黄的大斗笠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金黄的大斗笠的审美特点,如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等。
2. 讨论金黄的大斗笠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如象征意义、传统工艺等。
3.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鼓励学生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
第四章: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和运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金黄的大斗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金黄的大斗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如编制、装饰等。
2. 组织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金黄的大斗笠,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金黄的大斗笠》资料作者(精品)

《金黄的大斗笠》资料
作者
高风(1886-
1926),中共保定市委书记,革命烈士。
原名高梅村,1886年2月生于湖南省华容县。
幼年入私塾读书。
后考入罗家嘴镇小学。
1907年考入南县南洲中学。
191 1年考入长沙省立高级师范学校学习音乐和体育。
1915年毕业后回到华容南山任高小教员。
他对华容的政治腐败、贪污盛行极为愤慨,撰写了《今日之华容》和《华容教育丑史》予以揭露和抨击,散发全县,因此遭到地方豪绅的忌恨和迫害。
1918年7月赴长沙,寻求留法勤工俭学之路。
由于战乱,湖南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几十名学生被冲散。
他和罗喜闻等人辗转到京,在内府库八号租房自炊,日间到大学旁听,夜晚入大学法文班学习法文,并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和赵世炎等。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游行演说,抵制日货,经受了革命的洗礼。
1919年秋,他返回华容县,申请出国津贴。
得知到县政府申请赴法津贴的毛遇顺等6名学生被无理关押后,他顾不得为母守孝,联合华容学友会电告省政府,进行控诉,四处奔走,求得社会舆论支持。
长沙《大公报》三次报道《学生高风呈诉县知事诬殴赴法勤工俭学生之事》。
迫于舆论压力,县知事释放了被关押的学生。
金黄的大斗笠
高风创作——是一篇写景散文(写雨的),描述了一幅风雨同舟图。
课文讲述了姐姐给弟弟送斗笠,姐弟二人在金黄的大斗笠下躲雨、谈笑风生,表达了姐弟之间浓浓的亲情的画面。
语文教案之金黄的大斗笠

优秀语文教案之《金黄的大斗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的含义。
(3)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述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
(2)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看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运用生字词和分析人物形象。
金黄的大斗笠读后感

金黄的大斗笠读后感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现代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情感。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农村妇女,以自己的坚强和善良,为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她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展现了一种不起眼的生活状态。
在这个看似平凡的环境中,作者却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坚韧和勇敢。
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放弃,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带来了改变。
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真诚,感染了周围的人,让他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这种坚韧和善良,让人深深地感动和敬佩。
小说中的主人公,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更是一个有着非凡力量和情感的人。
她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周围的人。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改变生活的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她的故事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改变生活的力量,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它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让人们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目标与内容要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重点〗目标3
〖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大家喜欢图画吗?你曾经觉得一幅图画很美吗?它们为什么让人觉得美呢?其实,不仅用色彩和线条可以画画,用文字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文字画的画,看看它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
二、检查预习“预习提示”中加点字的注音
三、朗读课文
四、训练语感
用课后练习一,先让学生自由画,然后校正
总结:多读、多练
五、理解课文
提问:
1、文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脑海中能浮现出来吗?
2、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
3、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什么特点?两人关系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4、这幅画实际上有三个片断(镜头),看看各包括哪些段落?
六、理解关键语句
讨论:
1、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点拔
A、“一团乌云”为什么是“偷偷地溜来”的?
B、“可惜······”可惜什么?
C、“一只手打在另一只手上”,谁打谁,为什么打,从打这个动作中看出了什么?
D“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笑怎么能遮住呢?这句话有毛病吗?像这样句子文中还有很多,大家找一找,看看好在哪里?
七、课堂练习
1、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A、小山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B、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C、雨水润着它,它是那么有生气。
2、仿写句子(根据所给的例句造句)
A、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夜晚大街上的路灯像。
B、斗笠像个大蘑茹,是那么美。
他(她)的眼睛像,是那么。
八、总结
1、文章主要内容与特色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朗读,生字,词语积累
九、作业布置
摘录文中写风写雨的词句。
(在练笔本上)〖教学后记〗:
三、我儿子一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
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
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
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
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
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
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
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
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
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
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
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
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
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
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
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
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