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导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赤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而在黄州,在赤壁的日子,是他生命中最有转折意义的日子他在此徘徊,在此寻觅,在此反省,亦在此升华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显示“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奏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师:在前段时间,我们学过了《赤壁赋》,对于其中阐释的哲理,有很多同学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算是对《赤壁赋》的后续和补充吧师: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和他相识、相知、相遇,要了解一个诗人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在此与苏轼相遇,与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遇,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师:下面请同学来诵读一下生1读师:正音:“纶”的读音guan,“酹”的读音lei生2读师:大家发现两位同学的诵读中有一个字的读音不同?生齐答:“了”的读音le和liao师:那么这个字应该读什么呢?我们通过比较诵读来确定先读le了,再读liao生齐读1遍le生齐读2遍liao师:大家说应该读什么啊?生:liao师:为什么呢生2:liao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师:大家同意吗?生:同意师:那么我们就读liao,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遍吧生3读(虽然是女生,可是很大方,声情并茂)大家鼓掌,师:大家为什么给他掌声呢生4:因为她读的有气势师:那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啊?生5:豪放、激昂.生6:有气势师:这也是豪放词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大声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学生齐读师: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上阙写什么啊?生:上阙写赤壁的景色师:下阙呢?生:下阙是抒发感情的师:这也是怀古词的一般模式大家看,上阙了什么景物?生齐答: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雪浪师:请大家自读诗歌,选取其中你最喜欢的写景物的句子,进行赏析学生自读上阙、思考,同位交流师:下面哪位同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生7:我喜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出了大江东流而去的气势,而且还联想到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让我们觉得时间过的很快,象流水一般师:你的赏析中提到了时间和空的对接,同时这句话给我们什么洋的感觉?生7:感觉很空阔,好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就如同电影之前的铺垫一样师:很好!感觉很细腻你能为我们朗读一下吗?生7读学生鼓掌师:还有哪位同学来发言?生8: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觉得写得很有气势师:你能具体说一下怎么体现的气势吗?生8:我觉得“乱石穿空”的“穿”字的好,写出山的高大,有力量生9:乱字写出了山石多而杂,高而陡峭师:这一句写抬头仰望,从作者的视觉来写的生10:“惊涛拍岸”的“拍”字,写江水象人一样主动拍打岸边,有力度,有灵性生11:我觉得“惊”字写出江水的汹涌澎湃师:这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的,俯耳倾听,滔滔的江水拍打江岸生12:我觉得“卷起千堆雪”好,好像看到了浪花象雪花一样,滚滚而来师:有无修辞?生12:比喻从颜色方面雪的洁白和浪花相似师:这句是作者放眼望去,浪花翻飞,如千层雪浪一样映入眼帘你能为大家诵读一下吗?生12读,第一遍感情不很够,又酝酿,第二遍很好师:大家说“江山如画”呢?生1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大自然景物的美好,象美丽的画一样师:作者慨叹“江山如画”时,心情应该怎么样的?生14:应该高兴,还应该有些伤感吧师:为什么有些伤感呢?生14:因为下文说“一时多少豪杰”,我觉得作者不只是在赞美,更有和自己对比的意思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大家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可以怎么概括?生15:宏伟.生16:阔大,有气势生17:壮阔师:这就是豪放词的特点词字晚唐五代以来,一般写儿女情长,闺情蜜怨,离情别绪,苏轼把诗的题材和感情融入到了词中,带给当时的人们和今天的我们感动和惊喜请同学们酝酿一下,再次诵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范读生18读大家鼓掌师:你能给大家说一下你为什么这样读吗?生18:我觉得最有气势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应该慷慨激昂,第一句我觉得语气应该稍微舒缓,“故垒”一句好像回忆一样,应该有悠远的感觉最后应该感叹语气生19:我觉得最后一句不仅是感叹,还应该有伤感惆怅的感觉,所以语气是稍微复杂的师:两位分析的太棒了!很好的诠释了上阙你能把最后一句个我们念一下吗?生念,,比生18有进步师:下面我们大声感情诵读上阙生齐读师:苏轼面对大自然如此雄伟的画卷,不禁由衷的感叹“江山如画”,想到了“一时多少豪杰”,他想到了谁?生齐答:周瑜师:哪个词提示我们作者要怀想周瑜了?到哪里结束?生齐答:从“遥想”开始,到“灰飞烟灭”结束师:三国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作者为什么只把周瑜作为歌颂的对象?请同学们自读下阙,思考一下,词中可以看出一个什么样的周瑜?同学自读、思考,然后讨论生20:我认为周瑜很潇洒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可以看出来师:这是从人物的衣着、外貌、肖像来刻画人物的生21:周瑜很有指挥才能,年少功成他指挥了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很有英雄气概生22:“”谈笑间”还可以看出周瑜从容不迫,指挥若定师:这是从人物气质、风采等角度来刻画的还有哪句话没有分析到?生23:“小乔初嫁了”,可以看出英雄美女相伴师:苏轼仅仅为了写美女英雄吗?生24:我觉得还应该表达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师:在苏轼笔下,周瑜是一个功成名就、年少有为的青年将领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如此,而且为人谦和,待人忠厚,精通音律,所以有“曲有误,周郎顾”一说面对如此一个英姿勃发的周瑜,假如苏轼和周瑜见面了,苏轼会对周瑜说什么?假如你是周瑜,你来对周瑜一句话吧生25:周瑜,你好生26:我很崇拜你啊生27:小乔很漂亮吗?师:这样问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感?生27:羡慕师:苏轼对周瑜处了羡慕、崇拜之外,还会有什么情感?生28:还有伤感因为周瑜年纪轻轻,功成名就,而苏轼却壮志难酬,没有用武之地而且年龄47岁了师:是啊!所以,此时的苏轼心情是怎样的?我们来提炼核心词生29:羡慕、崇拜生30:惆怅、失落、愤懑、不如意等师:所以苏轼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式,“应笑我多情”,可以是苏轼自我解嘲,也可以理解为周瑜“笑我多情”这里,“笑”是嘲笑吗?生31:不是,我觉得周瑜应该安慰、理解他师:也就是说,两个大英雄如果见面,生发的应该是朋友间的关爱于慰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啊!诗人慨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么诗人此时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使得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来回顾一下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请同学回答一下,文章中写苏轼遭遇了那些变故?生32: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33:在黄州生活艰苦,住在破庙中生34:还要自己动手耕种,开始时候家里人也不在身边,很孤独生35:朋友不理他,写信出去也没有人回信生36:还有小人陷害他生37:在监狱里受折磨师:是啊,苏轼遭遇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朋友背弃,经过长途押解,在狱中受残酷折磨,死里逃生,而且相濡以沫的妻子离他而去种种的不幸加在了这个孱弱的文人身上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他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人生如梦”“是消极的,“酹江月”是作者借酒浇愁吗?同学思考讨论生38:我认为有消极里面因为苏轼遭受了这么大的变故,他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他或许有死的想法呢同学笑师:不是或许,是的确有在《苏东坡突围》中,当被长途押解时,他几次寻死,却因为看管严密而没有成功生39: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他不是在借酒浇愁,而是在寻找精神的出路他不想这么沉沦下去,曾经有过的雄心壮志虽然被消磨了,但是他没有破罐子破摔,反而想过去的就过去吧生40:我也这么认为,苏轼可能想,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同学笑生41:我觉得苏轼即使消极,即使借酒浇愁,也是人之常情应该允许他如此毕竟在他身上的磨难也太多了生42:而且,以前亲密的好朋友也不理解他,肯定郁闷啊!师:非常人性化啊!生43:我觉得苏轼有消极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他年轻时候也很顺利,可是到后来有了很多的变故,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朝廷外在的因素所以他想,实在不行就算了吧我在大自然中寻找寄托吧师: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我们来看,苏轼感慨“人生如梦”,梦是美好的,但又是虚幻的、短暂的,作者慨叹人生如梦,是不是不能自拔就此沉沦?面对眼前的传说中宏大的古战场,想起意气风发的一代骄子周瑜,再对照经历坎坷挫折老而无成的自己,他的这一个动作酹江月,包含的心里其实是很复杂的生44:他应该有对周瑜等英雄人物的赞美钦佩生45:还应该有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悲凉吧师:是啊!苏轼也想有所建树,为国家效力,也想功成名就,可是当这一切变得渺茫,变得不可能的时候,他失望、他彷徨,然而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沉沦,当自己的苦闷不能排解时,就借助一杯薄酒来释怀吧向大自然寻找永恒的寄托让自己溶解在广阔博大的大自然中,与江月共舞所以作者在《赤壁赋》的第四段中说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同学们来齐背诵一下同学齐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师:我们古代文人,当自身境遇不理想时,往往寄情于山水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的寄托,获得新生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啊?生46:我看到了一个豁达的苏轼生47:我看到了一个乐观的苏轼生48:我看到了一个潇洒的苏轼生49:我看到了一个豪放的苏轼师:是啊,我们现在所体味到的是苏轼精神的自由,胸襟的洒脱,情感的豁达下面请同学们再自读下阙,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请一位同学起来范读生读(声情并茂这个同学非常善于抒情朗诵)同学鼓掌师:请同位点评一下生50:“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读出了作者的羡慕,语调稍微舒缓一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读的很有气势,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场动人心魄的战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者回到了现实,看到了自己的落魄,应该有灰心,失落的感觉,所以他读的有些消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语调比较前一句有所回升,既然已经这样了,就坦然面对吧我觉同位这一句读的不是很好师:那你能来为大家范读一下吗?生50读学生鼓掌师:同位分析的很棒朗读的非常有感情下面我们感情齐声诵读下阙学生诵读下阙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为我们诵读全篇,好不好?生齐答:李储光!师:好,那就请李储光为大家诵读吧生读(声音浑厚,情感把握到位)博得了同学和老师的掌声师:苏轼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哗,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回归于青纯和空灵,习惯于淡薄和宁静,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伴随着射向黄州的那道神秘的天光,一个伟大的苏轼就此诞生大家应该背过诗歌了吧?请大家一起大声背诵诗歌,体味苏轼情怀生齐背(基本能背过,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情)师:布置作业,回去做完学案,写作练笔《苏轼,我想对你说》下课,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咸阳中学谢雪芹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作者在词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理解这首词写景、怀人、抒情结合,虚实结合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知识与技能”1、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理解感悟。
师生双边活动内容设计: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式导入:师: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灿若星河,而且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那么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哪两派?生:“豪放派”和“婉约派”。
师:“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都有谁?生:苏轼、辛弃疾。
师:对,他们在文学史上合称“苏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课题与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使学生对作者所属的风格流派有所知,便于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1、正确诵读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理解词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4、掌握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的出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三、了解写作背景:学生看完“学习目标”之后老师紧接着提问:师:同学们回想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苏轼一篇非常有名的“赋”,是哪一篇?生:《赤壁赋》。
师:在学习《赤壁赋》时,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苏轼的经历,纵观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在苏轼一生的经历中,离不开一个字,哪就是“贬”,而且是累贬。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作者45岁时(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史时,游览了黄州城外的赤壁矶之后所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把课文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苏轼怀古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生:赤壁。
师:词中的赤壁在哪?师:是“火烧赤壁”那个赤壁吗?生:不是。
师:苏轼写这首词时,却把这里当作了三国赤壁。
这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虚设的,拟定的赤壁。
“怀古”是什么意思?生:怀念古人。
师:怀念古人引起我们思想感情的波澜,我们会有种种感触,这就叫做“怀古之幽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我们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听过,开头的.那几句歌词是怎么唱的?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师: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英雄人物啊!这些英雄人物随着历史的流逝,消失在这江涛中了。
这一句有一种感慨,所以在读的时候能不能读得很轻飘?生:不行。
师:要读得很沉稳。
结尾的语调不能高上去,应该低下来。
“大”字开口要大,先声夺人,要有气势。
(教师范读)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江”字能不能改为“长江”?生:没有气势。
师:这个“大”字我们读出了什么?生:就是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家在读的时候,把“去”字的声音拖长了,为什么这样读?生:长江奔腾不息。
生:苏轼有一种感慨。
师:苏轼之前的“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都能想到谁?生:曹操。
师:苏轼《赤壁赋》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师:曹操一世英雄,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秦始皇。
师:还记得《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几句吗?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屈原。
师:背一句屈原的诗句。
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一、课文导入(5分钟)教师以音频的形式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PPT展示一幅水墨赤壁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思绪,静静感受。
教师:大家所听到的音乐是?生:(笑)三国演义!教师:对,证实《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用他非常雄浑的声音来演绎的这么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那么刚刚在一开始播放的时候我也听到大家都发出了笑声,应该来说,这首歌曲跟大家经常听到的流行歌曲是有别的。
这是一首雄浑激越而又含蓄深沉的歌曲。
透过这首歌,我们似乎也有一场穿越,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
随着滚滚长江滔滔而去,正如歌词中说的那样,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被浪花淘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那么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位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心潮澎湃,大笔挥洒,写下了一首千古杰作。
这位诗人,就是大文学家——苏轼。
那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第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我们要试着去初步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体会这样一首豪放词派代表作的艺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还想介绍苏轼著名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PPT展示)大家可以做一点记录,直接记录在课本上即可。
那什么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呢?就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者是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反复多次地去阅读。
那么在每次阅读的时候,你要做到的是:第一,整体感知。
第二,深入理解。
即每次侧重在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揣摩情感,或者是体味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要能够把同一类词或文章去作比较,即比较鉴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可以和其他的豪放词派作比较,也可以和婉约词派作比较。
这是三个步骤。
好,我们今天呢,也不妨也借鉴一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来学习、鉴赏他的这首古诗词。
好,我们首先来进行第一步,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读本文是一份上课实录,记录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以及诗人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之情。
通过阅读本文,你将了解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部分:背景故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公元208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吴国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情景。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元朝著名文人苏轼所咏的《赤壁赋》的主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并派遣水军攻打刘备的蜀国。
诸葛亮在火烧连营等计谋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曹操的攻势。
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的统治开始走向衰落,也为东吴和蜀国保住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N 赤壁怀古,十里长亭芳草萋萋;翻轻纱,群舸弄水,回顾烟波里。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一句“赤壁怀古”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十里长亭和芳草萋萋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赤壁当时的繁华景象。
O 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
这里的“二十四桥”指的是赤壁战场周围的桥梁,虽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
而冷月无声则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风景和年轻的向往,也可以视作杨维桢自己对于世事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I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中的这两句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景色。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的落山景象,而黄河入海流揭示了大自然中巨大的运转力量。
第三部分:思想和情感整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景色的赞美。
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和自然景观的奇特美丽,诗人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苏轼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两种流派,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
苏轼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派词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使我想起贝多芬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想起米开朗基罗充满力与美的雕塑。
苏轼在四十七岁时写下这首词,这也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此时作者心情如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找同学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声音很好,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为了近一步去体会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录音。
大家跟着录音机朗读,又一次欣赏这首词,要想更好的理解体会词,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赏析,老师将这首词分成三个层次。
(板书)赤壁雄奇景英雄周郎颂失意酹江情古人作诗填词,特别讲究起句。
起句如爆竹应骤然轰响,面对长江,孔子曾经深深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面对长江,南唐后主李煜也曾感慨万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面对长江失意落寞,被贬的苏轼他又有何感想?同学齐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词人有了怎样的感想,请一位同学稍作阐释。
生:作者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想到长江,想到赤壁奇景,想三国赤壁之战,想到许多三国英雄人物,从而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注意具体体会词,哪位同学能说一下,是三国时代吗?生:不是,作者面对长江,看到滚滚长江水,发出感慨,想到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他把所有英雄人物,通过滚滚而流的长江而联想。
师:非常好,面对长江,词人表达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历史,为整首词铺垫雄奇的底色。
光有底色不行,不但要放得开而且要收得拢,第二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放得开又收了回来,他交待了怎样的时代?什么样的地点?一起说是什么时代?(三国)什么样的地点?(赤壁)有了这样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时空,接下来浓墨重笔描写赤壁雄奇景,词中用了十三个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古人讲究炼字,留下了许多炼字佳话,谈谈你喜欢这首词中哪个字?生:我觉得这十三个字中,“卷”字运用得非常好,这个“卷起千堆雪”的“卷”字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理解词意
掌握技巧
帮助学生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 词意和意境。
让学生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技 巧。
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和思想。
课程安排
导入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 学生进入课程主题。
讲解
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分 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互动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 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有些学生由于性格或其他原因,在课堂上较为沉默,未能充分参与 到课堂互动中。
教学深度不足
对于部分文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学内容的深度可能不够,需要进 一步拓展和深化。
改进措施
调整时间安排
针对课堂时间有限的问题 ,教师可以提前规划好时 间分配,合理安排教学内 容和节奏。
关注学生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 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 学、个性化指导等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
词意解析
词的上阕描述了赤壁之战的历史 背景和苏轼自身的感慨,通过描 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达出对英
雄人物的敬仰和缅怀。
下阕通过对周瑜的刻画,表达了 苏轼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羡慕, 同时也透露出对自己壮志未酬的
感慨。
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 言优美,是苏轼词的代表作之一
。
艺术手法分析
01
02
03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周瑜的年少得志 和苏轼的壮志未酬,突出 了两者的不同境遇,增强 了作品的感染力。
借景抒情
苏轼借助赤壁之战的历史 遗迹和自然景色,抒发自 己的情感,使情感表达更 为含蓄、深沉。
豪放风格
整首词气势磅礴,意境开 阔,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 人的风格特点。
03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是哪部电视的主题曲生:齐答《三国演义》)。
师:对,我们即将学习的一篇作品就是和三国有关的。
(切换幻灯片,展示一幅壮丽的风景图)古代名人游览名山大川往往有所感怀,如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欧阳修游滁州而知山水,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章华句喷薄而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一代文豪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后人传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豪放派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幻灯片切换至课题)师:这篇作品的作者是苏轼,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各抒己见)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四川眉山人……师:看来同学们对他十分了解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作一些简单的笔记。
(幻灯片展示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代表词人,和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画四大家。
作者有远大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因作政治讽刺诗而遭人暗算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遭受打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的经历是作者政治上的失败,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
本文是作者被贬黄州两年后游黄冈赤壁时有感而作的,时年47岁。
江山依旧,人事皆非,怀古伤今,面对壮美河山,赞颂三国时期英雄人物周瑜以曲折地表现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抱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学习诗歌更是应该如此,只有通过仔细的品读,我们才能够了解诗歌的内涵,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品读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张广祥)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
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生(插话):欧阳修、王安石……生(插话):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一生读)师:读的非常流畅。
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guān)”,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
(示范第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故意说)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
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
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
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
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
苏轼叫坡仙。
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学生响起了掌声。
)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
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样不一样?生:一样!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师:反正就是不一样。
(生笑)(在苏轼的心中“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接着往下看)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
那个“赤壁”在哪里?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
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
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
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
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
“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
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接着)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学生笑)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学生更笑得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
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学生惊讶)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学生大笑)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
(学生还笑)―――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
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有学生又笑)师:这就对!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
“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
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
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约两分钟后,有学生举手)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
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生:是侧面描写。
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
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我突然想到一个决定:剩下的下面几句话,就交给大家自己讨论辨析。
)(下面的几句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有刚才的“樯橹灰飞烟灭”,存在着争论,我把学术界的一些争论的观点公布给大家。
我提醒大家认真思考,择善而从,能够展开交锋和争论。
第一,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第二,“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第三,“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