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三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中国的象征---天安门,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中华民族骄傲--万里长城。

大家知不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在中国的什么时期建筑完成的?关于明朝,外国史学家评价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3)内容:①全书 60 卷,约 70 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 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②《农政全 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 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思维拓展 1.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提示:(1)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 (3)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 献身科学的精神。 (4)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如《农政全书》和《天 工开物》。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在世界上落伍了? (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没落、 腐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妄自尊大,他们对西方逐渐发展起 来的科学技术几乎一无所知,也不可能以政府的名义组织人员进行科学 研究。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 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就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 基础和动力。
(3)影响:明代的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
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问世后在社会上广泛
流传,家喻户晓,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并对以后的小说、戏剧等文学 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戏剧 (1)概况:明朝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不 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2)代表人物:汤显祖。①地位: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② 代表作《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 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 水准。
C.城有四部分,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3单元明清时期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RJ下册教案 第3单元明清时期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重点:《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时期古典小说文学成就和思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明朝科技文化成就反映的时代特色。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嘉峪关和山海关图片。

教师导入: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峙于明长城的东西两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在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

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的工程?明朝还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围绕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探究新知 (一)科技名著1.多媒体出示明代科技著作的表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2.教师提问: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自由讨论回答)提示:勤学好问、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等。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1.多媒体展示《明长城示意图》,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回答明长城修筑的目的、起止点、特点及地位。

2.学生合作探究:列表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提示:3.多媒体展示明朝北京城平面图,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以及地位。

(三)小说和艺术1.教师提问: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剧等有了突出的发展。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用表格概括明朝最著名的三部小说的基本情况。

(学生自行归纳,分小组相互展示、交流) 提示:2.教师提问:讲讲你所知道的这三部小说中最有意思的故事,并分析历史小说与历史著作的区别。

提示:历史著作:准确地再现已经发生过的事实。

历史小说:以历史题材为基础,通过文学创造,允许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和虚构。

3.展示材料:材料一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周先慎《明清小说》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创办特务机构锦衣卫,对帝国臣民实行秘密侦查,甚至望文生义……将文臣官僚和知识分子置身于摇手触禁的繁密法网之中。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附习题)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以及文学艺术。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历史背景,对我国古代科技、建筑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作品,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认识这些领域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及其影响,建筑和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风格和文学艺术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学习平台。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明朝科技、建筑和文学的特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说课稿一、教学背景: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涉及明代王阳明、育英堂、明代航海、明代通典等与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相关的知识点。

本节课重点明确明代科技和文学的特点和成就,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角,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了解明朝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

2、感受并理解明代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3、培养学生探究和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明代科技的主要成就,明代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明代文学的主要作品等几个方面,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成就和作品进行评价和发挥展现。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观察、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1.科技的主要成就展(1)明代王阳明的思想:“致良知”等(2)明代育英堂的刻书术等科技成就(3)明代炮、火器、钟表、造船和海航知识的蓬勃发展2.建筑的风格和代表作品展(1)明代宫殿和陵墓的建筑风格(2)明代宏伟壮观的故宫和长城(3)明代明孝陵和天坛等建筑的特色和价值3.文学的主要作品展(1)《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著名的小说作品(2)《东周列国志》、《永乐大典》等重要的文献作品(3)明代文学的主题、风格、特点等综合评价四、互动交流与思维启发1.结合故宫、北京城市遗址、古城墙等千年古迹的参观和讲解,寓教于游、寓学于乐。

2.家长作业:让学生到家中或街道上寻找古建筑、文物、古籍、器具等,并进行拍照或录像,写下相关的感受和有关历史文化的积累。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本节课通过对明代科技、建筑、文学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而通过观察和思考古迹和文物,促进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珍视。

但是在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启示和讨论引导,让学生自主调查和探究,并理解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列表归纳明朝科技成就,提高比较分析能力;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品读《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了解书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发展状况,提升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图一图二图三水藻(如图一)气味:甘、大寒、滑、无毒;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气味:苦、寒、无毒;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1.学生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巨著作者内容特点和价值《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宋应星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件
• (4)主要内容:《本草纲目》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 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11 幅精美的插图,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 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
• (5)地位: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影响最大。
(2)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大量兴起,市民阶级壮大 ,对通俗文字需求量增加。
(3)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加剧,不少文人 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4)印刷术不断发展,为小说传播创造了条件。
吴承恩(1500年—约 1583年),字汝忠,号射 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 ,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 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 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 ,故称高甸吴氏。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李时珍(1518年-1593年),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 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 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 圣”。著述有《奇经八脉考》 《濒湖脉学》等多种。
《本草纲目》
• (1)名称:《本草纲目》
• (2)作者:李时珍
• (3)朝代:明朝
• (5)地位:《天工开物》是一部古代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 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方法,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 汉族,江西奉新县北乡雅溪牌坊村(今宋埠 镇牌楼村)人。明朝著名科学家。英国汉学 家与历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的狄德 罗”。
2、戏剧
1、戏剧表演——明清时期城乡人民 重要的文化活动
代表:汤显祖——《牡丹亭》
汤显祖
《牡丹亭》插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设计

12.材料分析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
献貂蝉、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计、张
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计。

材料二:施耐庵为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
威,亲自到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偷盗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如右图(电视剧照)。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的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水浒传》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你知道小说中塑造的打虎英雄是谁吗?
(3)材料三的剧照出自根据哪一作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4)上述三部小说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学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长城在历史上的影响。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 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 族交往的纽带。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 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 脉相承和民族精神。1987年12月长城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北京城
1.营建紫禁城 的基本情况。 明朝的北京城 是明成祖时, 在元大都的基 础上,经过大 规模的扩建和 改造发展起来 的。
《三国演义》封 面
罗贯中雕塑
施耐庵纪念馆
《水浒传》人物
吴承恩塑像
《西游记》之美猴王
2.明代戏剧的代表作 的基本概况。
汤显祖的《牡丹亭》, 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 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 术水准。
《牡丹亭》 剧照
汤显祖
《牡丹亭》插图
《牡丹亭》
汤显祖(明朝后期):通过神奇的爱情
故事,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
《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
概况;
2.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
3.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新课探究
一、科技名著
1.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作者 内容 《本草 全书190多万字,共 李时 纲目》 记载了药物1800多 珍 种;收录药方一万 一千多个;还附有1 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 天工 宋应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 开物》 星 业和手工业的所有 生产、加工部门 《农政 全书》 地位 总结了我国古代 药物学 成就,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 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长城修筑的 目的和起止点。 (1)目的: 为了防御北 方蒙古贵族 南扰。 (2)起止地 点:东起鸭 绿江、西至 嘉峪关。
(一)长城
明长城
嘉峪关
辽 东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 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长城秦始皇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
明清小说
宋元话本
唐传奇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明清进入古典小说 创作的成熟阶段有何 表现?
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 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 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的内容, 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 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
书名 《三国 演义》 特点 描写了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 罗贯中 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 史小说 我国第一部以 农民起义 为题 施耐庵 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吴承恩 歌颂了孙悟空 的正义精神和反 抗精神 作者
《水浒 传》
《西游 记》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 上古神话传说 魏晋志怪小说
4、在明代的北京城中,被称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的是( A )
A、紫禁城 C、金銮殿
B、京城 D、皇城
5、明长城全长多少千米( ) A、3000多千米 B、4000多千米 C、5000多千米 D、6000多千米
6、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是 (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筑、扩建,筑成 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
秦长城
明长城
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目的 起止 建筑 作用
象征 意义
抵御匈奴南下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东段用条石和青砖,位 土筑 置靠南 军事上抵御了少数民族的侵扰;经济上促进了 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政治上连结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纽带 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艰苦勤奋,坚韧刚 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生 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 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 全书 ” 徐光 分为农本、田制、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启 农事、水利 、农器 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 等大类 关于 农学 的创新研究成果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D

2、如果你想了解我国明朝时期手工业生产发展的情况,应该 查阅(
A

A、《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B、《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下列有关《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D.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 筑与文学
导入新课
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 、土、石、草、木、谷 、菜、虫、鱼、禽、兽 、人等部。……至于动 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 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 、鱼、龟、鳖之类;再 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 、兽和人等。这与现代 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 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本草纲目》书影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 筑与文学。
北京城的特色是什么? 结构怎样?
1、雄伟的北京城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a、修于——明成祖 b、基础——元大都 c、北京城(京城、皇城、宫城)
宫城就是紫禁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明 朝 北 京 城 平 面 图




宫 城
外 城
三、小说和戏剧
1.明 朝 小 说 一 览 表
3.明代戏剧兴起的情况、原因、表现。
(1)情况:明清时期,戏剧表演 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原因:前期的文化积累; 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的长 期稳定。
(3)表现:不少剧作家创做了 许多优秀的作品。
《牡丹亭》剧照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明长城东西起止点的正确说法是( A、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B、东起辽东半岛,西到祁连山 C、东起山海关,西到祁连山 D、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