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有研究人员10多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技能,熟悉本专业国际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研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2—4年,总学分为36—38学分。

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可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提前毕业。

五、课程与学分设置见《课程设置表》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至少要完成17个学时或相当此量的教学一线的工作,合格者计1学分。

教学实践形式:①辅导本、专科课程;②辅导本、专科学生实验;③辅导本、专科学生论文。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合格者计1学分。

七、科学研究1.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①论文应体现作者对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有较全面的了解;②通过课程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使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③对所研究的课题(问题)应有独立见解,成果有所创新;④论文达到在专业刊物发表的水平。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雅安市雨城区煤矿瓦斯远程监控联网方案一、概述近年来,煤炭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党和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如改革完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深化煤矿安全整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等。

我国煤矿平均每人每年产煤321吨,全员效率仅为美国的2.2%、南非的8.1%,而百万吨死亡率则是美国的100倍、南非的30倍。

从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188起,平均7.4天一起;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28起,平均50天一起。

随着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相应监察管理部门自身现代化管理的需求,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越来越体现出其重要性。

针对雅安雨城区实际情况我公司提出通过卫星通信专网实现煤矿远程数字化监控解决方案。

二、监控系统解决方案1. 监控系统方案1.1系统简介本方案是我公司根据煤矿安全监控技术要求及监控联网发展趋势设,整合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所拥有的卫星资源优势而设计的,该方案始终遵循系统应具备先进性、可靠性、开放性和经济性的原则,满足现代化矿井对监测、监控等管理信息的需要,满足煤矿监控联网的发展趋势.1.2系统组成系统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矿井监控系统实现对矿井的本地监控功能,向上级监控中心上报监控数据,接收上级管理部门的指令;➢数据传输系统(属该方案解决部分)提供通信链路,实现监控数据的上传及控制指令的下达传输;➢用户监控中心对全网煤矿进行远程监控及管理,实现监控数据分类显示、统计及历史数据查询分析功能。

系统网络拓朴图如下图所示:如上图所示,矿上监控系统将井下各监测点数据采集后送到矿上的监控站(井上部分),矿上的监控站一方面对井下各监测点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将监测数据经卫星通信终端发送至北斗卫星通信网,监测数据经北斗卫星网传送至上一级煤矿监控中心,从而实现煤矿监控中心对矿井的联网监控功能。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版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5
学位论文工作与质量保障体系 建设
Chapter
学位论文选题方向引导
强调选题的应用性和创新性
鼓励学生从实际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或工程技术创新研究。
拓宽选题来源
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企业合作课题或自身兴趣进行选题,同时加强与校外导师 或合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
严格选题审核
建立开题报告审核制度,组织专家对学生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等进行严格 把关。
06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与持续 改进策略
Chapter
培养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术成果指标
包括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与授权、学术会议参与等。
实践能力指标
涵盖实验技能、工程设计、项目经验等方面。
综合素质指标
涉及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
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论述
数据收集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成绩记录、导师评价等多渠道收集数 据。
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材料与化工领域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培养能够适应材料与化工行业发展需求,具备独立承担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等 单位的骨干力量。
培养要求
01
掌握材料与化工专 业的基础理论和专 门知识,了解本领 域的研究现状和发 展趋势。
02
具有解决复杂工程 问题的能力,能够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
指导方式改革探索
实施团队指导模式
鼓励以课题组或实验室为单位,组建研究生指 导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指导效果。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研究生参与实际 科研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人类、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与材料方向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天然产物为原料制备材料是材料发展的新趋势。

本方向主要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改性及其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主要包括基于松香、生物碱、银杏黄酮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改性及其衍生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基于植物油、木质素、纤维素、多糖等天然产物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先进材料结构与性能方向主要研究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光催化材料、功能纳米材料、催化功能有机膜、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为先进材料的研究、制造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培养人才。

3、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方向主要研究利用理论方法(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量子化学、蒙特卡罗等方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方法,模拟材料中分子运动的微观行为。

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所研究的对象小至单个化学分子,大至复杂的聚合物复合体系,涉及分子在各种表面上的动态特征和分子结构的演变轨迹等现代实验方法难以计量的物理化学现象与过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获得授权时间:2006年2.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安徽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覆盖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前沿领域的专业学科;着重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粉末冶金材料等;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5人;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本学科已经成为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科学研究及交流,具有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主要研究方向01. 材料结构与性能02.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03. 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化学04. 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新技术05. 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 学制及学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最长学习年限4年。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位课程学分16。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需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至少2门主干课程,补修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6. 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方案一览表7. 必修环节必修环节采取学分制,考核合格课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取得相应学分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必修环节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1)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文献阅读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逐步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文献阅读总量以充分了解所研究课题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学科基础为宜。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熟练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深入研究所需的方法和手段;2.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能够解决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复杂问题;3.具备从事学术研究、工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4.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合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的能力;5.具备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

二、培养时间和学分要求三、培养课程安排1.学位课程:(1)材料化学与物理:包括材料合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材料力学等。

(2)材料加工工程:包括金属材料加工、聚合物材料加工、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工等。

(3)材料分离与制备:包括分离工程原理、固液分离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等。

(4)材料测试与分析:包括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分析技术、表征与测试仪器等。

(5)材料表面工程:包括表面修饰技术、薄膜与涂层、材料界面工程等。

(6)材料与环境:包括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等。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研究方向的要求,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以扩大知识面和深化专业知识。

四、实践环节安排1.科学研究实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参与科学研究项目,进行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2.实习实践:学生需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工程开发的实际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五、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培养期结束前需要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2.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能够解决实际的科学或工程问题;3.论文内容系统完整,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具备一定的实证研究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5.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六、实践与实习指导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质量,学校将安排指导教师进行实践与实习指导。

指导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践和实习需求提供指导和帮助,并进行学习和进展的检查。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应的现代实验技术,了解材料物理与化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合作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1、纳米结构与器件;2.光电功能材料;3.高温超导材料;4.自旋电子材料;5.新型半导体材料;6.计算材料学;7.新型纳米结构材料;8.固体电解质材料;9.无机陶瓷膜材料;10.敏感材料和化学传感器;11、纳米复合材料;12、环境纳米材料;13、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14、新型薄膜太阳电池;15、新型功能材料及光电转换三、招生对象招收具有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四、学习年限三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年,学位论文时间二年。

五、课程设置1、政治、英语等公共学位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培养环节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统一要求。

2、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非学位课如下表所列六、学位论文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按照《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关规定执行。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代码:08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宽广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项目设计研究的能力,具有解决科学及工程项目中关键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进取、创新、唯实、协同合作的品德和身心健康的高级科技人才。

二、研究方向1、纳米结构与器件;2.光电功能材料;3.高温超导材料;4.自旋电子材料;5.新型半导体材料;6.计算材料学;7.新型纳米结构材料;8.固体电解质材料;9.无机陶瓷膜材料;10.敏感材料和化学传感器;11、纳米复合材料;12、环境纳米材料;13、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14、新型薄膜太阳电池;15、新型功能材料及光电转换三、招生对象具有硕士学位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材料与化工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标题:探索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引言:材料与化工领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以满足工业发展和科研需求的要求。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这一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特点,并分享个人对材料与化工领域的见解。

一、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深度探析1. 学位课程与核心课程1.1 学位课程的设立和意义1.2 核心课程的选择和重要性1.3 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渐进性2. 实践教学与产学研结合2.1 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2.2 产学研结合的意义和优势2.3 实践基地和企业合作的模式和案例3.研究方向与导师团队3.1 各个研究方向的设置和特点3.2 导师团队的专业背景和师资力量3.3 研究方向选择和发展规划的建议二、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广度拓展1. 跨学科交叉1.1 材料与化工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1.2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1.3 跨学科研究的案例与成果2. 国际化教育与科研合作2.1 国际交流与视野拓展2.2 国际化教育在培养方案中的应用2.3 科研合作项目与机构的建立和发展3.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3.1 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3.2 创新创业平台和资源的利用3.3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与反思总结:经过深度和广度的探索,材料与化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展现出了其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

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和发展方向,该方案在学位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方向和导师团队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引导。

该方案在跨学科交叉、国际化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也具备广度和前瞻性,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个人观点:我认为,在材料与化工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度和广度的培养方案都非常重要。

深度方面,学生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和核心课程,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物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硕士生的培养应当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以下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具有本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交叉学科专业的最新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善于运用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精密仪器技术,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

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分子生物物理与理论生物物理学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与功能、生物信息学、生物系统的建模、计算与模拟、膜、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纳米生物物理学、环境物理因素对生物体作用与机理、生物学问题的计算机模拟(包括生命起源中各种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2、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物理学生物医学仪器、设备研制及应用、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医学影像物理、生物医学传感、肿瘤放射物理、医院数字化与远程医疗等。

三、学习年限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以三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3~4年。

其中课程学习1.5年。

本专业不允许学生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见附表)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总数为42学分,其中:课程学分总数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跨专业所选课程计为选修课。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从第一学期开始与导师共同商定学习计划和论文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课程学习、阅读文献和必要的调查研究等,并向课题组或教研室作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意义,且实验方案合理,路线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科学实验。

2、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少于三名(包括导师)。

经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正式进行搜集资料、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

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

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并参与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

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有一篇学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核心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英文写一篇全文论文,并在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上发表,方才获得答辩资格。

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出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5、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

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深入企事业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或进行跨学科相关联专业实验方法和技术学习等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为了扩大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经常听学术报告,撰写读书报告和研究报告,作学术报告,参加学术讨论。

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或去外单位进行论文的部分工作。

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

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并进入答辩环节。

2、中期考核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向课题组或教研室作中期进展报告。

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1、学术型的硕士研究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在入学时选定指导教师。

导师对研究生要既教书又育人,必须在政治思想上、学风上、治学态度上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严格要求,全面负责。

同时要发扬民主,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研究生在学术上大胆创新。

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公益劳动及体育锻炼。

2、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学者的集体培养优势,成立导师为主的培养小组。

导师小组在研究生入学后一个月内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及课题要求,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及科学研究等列出具体要求。

3、对于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可推荐其进行海外联合培养。

生物物理学专业(071011)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计划表类别课程编码课程名称英文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开课学期备注学位课公共必修课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2 36 15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Theory and Practice ofSocialis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2 72 1自然辩证法概论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专业必修课高等量子力学Advanced QuantumMechanics3 54 1 不少于6学分群论Group Theory 3 54 1凝聚态物理Condensed MatterPhysics3 54 2研究方向必修课现代物理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s forAdvanced Physics2 36 1不少于6学分生物物理学前沿Frontier in Biophysics 2 36 1医学设备原理与技术The Principle andTechnology ofMedical Equipment2 36 1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Biomedical SignalDetection andProcessing2 36 2生物物理学Biophysics 3 54 1生物医学工程学BiomedicalEngineering3 54 1专业选修课辐射生物物理学Radiation Biophysics 2 36 1固体物理实验Experiments of SolidState Physics2 72 2凝聚态物理前沿Frontier in CondensedMatter Physics2 36 1软物质物理Soft Matter Physics 2 36 2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测量Absorbed Dose ofIonizing RadiationMeasurement3 54 1医学影像物理学(1)The Physics ofMedical Imaging (1)2 36 2医学影像物理学(2)The Physics ofMedical Imaging (2)2 36 3计算机模拟在生物学中的应用Applications ofComputer Simulationsin Biology2 36 2放射生物学Radiobiology 2 36 2核物理基础及射野剂量学基础Fundamentals ofNuclear Physics &Dosimetry2 36 1计算物理(II)Computational Physics(II)3 54 2生物医学电子学进展Advance in BiomedicalElectronics2 36 2网络协议工程Network ProtocolEngineering2 36 2计算机图像分析与识别Computer graphicsAnalysis andRecognition2 36 2辐射防护Radiation Protection 1 18 2结构生物学Structural Biology 3 54 1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3 54 1,2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 3 54 1补修课Java语言程序设计Java ProgrammingLanguage不少于2门,不记学分Visual 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C++ProgrammingLanguage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实践环节实习、实践与学术交流 2其它学习项目学术活动环节在校内听8次以上的学术报告,并参与讨论。

论文开题报告环节在第2学期末由导师组织同行专家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论文答辩环节通过论文评审的学生按学校要求组织论文答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