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黎族女性文身的文化内涵研究

合集下载

服装、纹饰与意象黎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解析

服装、纹饰与意象黎族服饰的文化符号解析

海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具雏形。随着历史的演进,黎 族妇女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传统的黎族妇女服饰以麻布、树皮、 竹纤维等环保材料制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尊重与利用。此外,服饰上 的图案与色彩也取材于自然,如蓝天、白云、飞鸟、游鱼等元素,彰显了造型 生态符号的魅力。
在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造型生态符号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纺织技术的运 用使得布料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和质感。例如,黎族人常采用树皮纤维和麻纤维 进行编织,使得衣物表面拥有独特的粗糙质感,同时树皮纤维的耐用性也增强 了衣物的使用寿命。其次,刺绣工艺的运用将造型生态符号巧妙地结合在服饰 中。
总之,黎族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 对其服装、纹饰和意象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 族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动力。
参考内容
从古老的黎族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造型生态符号。它是海南黎族 妇女的传统服饰文化,凝聚了世代妇女的智慧与情感。本次演示将通过探究海 南黎族妇女服饰文化中的造型生态符号,来揭示其背后丰富的文化蕴涵。
月意象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瞩目的意象之一。它在作品中被赋予了团圆、 思念、永恒等文化内涵。月意象的代表作品包括《静夜思》和《水调歌头》等, 这些作品通过望月、对月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 祝愿。月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亲情、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水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表现自然之美、时光流逝等主题。水意象的 作品多见于《江雪》、《山居秋暝》等诗篇,通过描绘山川湖海、溪流池塘等 自然景观,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时光的感慨。水意象还被用来形容女子的柔 美和婉约之美,如《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池塘边相会,用水意象来形 容女子的柔美和婉约之美。水意象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时光流 逝的感慨,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

亚文化的发展——以文身文化研究为例

亚文化的发展——以文身文化研究为例

亚文化的发展一以文身文化研究为例摘要:文身在中国历史久远,黎族和独龙族的妇女都有纹面的习俗,虽然现在大多已经消失。

但是在中国多数时候文身被污名化,经常会与暴力等不良标签联系在一起。

文身在中国学术界被视为一种民俗,但是这种习俗只被限制在一定的少数民族范围内。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社会对于文身的接受程度普遍提升,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体育明星和影视明星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年轻一代追求个性的推动。

本文的研究就是在于阐释文身现象的表现以及发展趋向,而不是要批判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压制。

关键词:文身;亚文化;主流文化1名词解释1.1 文身。

文身是一种人体艺术表现形式,就是用有墨的针刺入皮肤底层而在皮肤上制造一些图案或字眼出来,在身体上刺绣各种花纹,以视吉祥、祟拜。

文身俗称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是在人单调的皮肤上刻画出理想中的画面,成为人生的永恒,留住记忆作为人生中最美的图画。

原本不是坏人专属的标记,文身的图案无论是文字抑或图案,文身总是为了取悦自己和别人,不管你文在哪里。

文身在其追求者看来是美丽、神秘、性感和魅力的象征,也是独特个性和自我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信仰的表现。

很多人喜爱上了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文身雕刻在自己的身上。

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希望,新的寄托,新的开始。

1.2 亚文化。

乂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2事实阐述美国CNN新闻网•篇文章的标题为:好女孩,不是女地病?文身在中国不再是禁忌。

文身在中国历史久远,黎族和独龙族的妇女都有纹面的习俗,虽然现在大多已经消失。

但是在中国多数时候文身被污名化,经常会与暴力等不良标签联系在一起。

文身在中国学术界被视为一种民俗,但是这种习俗只被限制在一定的少数民族范围内。

黎族妇女文身的评价

黎族妇女文身的评价

黎族妇女文身的评价黎族是海南岛的土着民族,在海南的历史非常久,有着独特的原始文化。

黎族纹身,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世界民族中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族特色的传承一直面临压力,很多宝贵文化正在慢慢消失,保护文化刻不容缓。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黎族纹身文化吧!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

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

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关于黎族纹身原因的传说有很多。

在黎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

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

欧阳洁、孙绍先在《黎族文身诸说析疑》一文中概括了“血缘婚配说”、“等级说”、“成人礼说”等14类传说。

如此多的黎族纹身传说在世界民族中也是罕见的。

对于黎族纹身,学界基本认同的观点是,其起源于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部落图腾信仰在人身体上刻烙的符号,但与一般古代图腾崇拜不同的是,它普遍为女性纹身。

我一向认为,黎族女性所纹的图案内有玄机,因为这些几何形图案,看上去好像很简单,细究起来却十分复杂。

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纹身是“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是写在身上的历史。

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

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

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

在黎族传统里,龙日、猪日、牛日都是刺纹吉日,虫日则万不可选,否则很可能会面临虫咬溃烂之苦。

图案多种多样,黎族纹身的纹样十分突出,绘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含义。

刺于面部两颊的双线点纹、几何线纹、泉流纹等称为“福魂”图案,刺于上唇的称为“吉利”图案,刺于下唇的称为“多福”图案,刺于臂上的铜线纹称为“财富”图案,刺在手腕上的双线纹称“保平安”,刺在身上的“田”形纹、谷粒纹、泉源纹,称为“福气上身”;刺于腿上的双线纹、桂树叶纹、槟榔树纹等,称为“护身”等等,这些图案和名称无不带有黎族人民的良好愿望。

肌肤上的装饰画——初探海南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

肌肤上的装饰画——初探海南黎族文身的艺术魅力
家、 民俗 学家、 历史学家等争相研 习的对 象。而这一具有 中国悠久历 史的原 始文化 习俗 , 作为人类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 在 身体 艺术和
视 觉表现 方面 , 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也 对当代 身体 美学有重要 的启示。
关键 词: 文 身 民俗 图腾 美学 黎族 文身具 有十分 悠久 的历史 。 自
的历史增添 了璀璨的色彩。
的浅肤色 , 则文刺 的颜色大 多为蓝 黑或其 规律 的呈现 , 产 生 了一种 特 殊 的重 复效
文身 , 黎语 中叫做“ 打登 ” 或“ 模 欧” , 他深 色, 这种颜色 的选择可 以使皮肤上 的 果。这种具有节奏 的视觉 审美 , 大部分来 是 一种黎 族妇女 的传统 习俗。 关于文身 图式 清 晰 可见 。 正是 为 了对 图式 的 凸 显 , 源于人类 自身所具有的 自然特征。
中对氏族忠诚的追随 , 用 点线的艺术深深
文化是 由人 类求生存 而创造 出来 的,
每 一 种 文 化 元 素 的 产 生都 是 为 了满 足 人

Hale Waihona Puke 黎族 文身 所表现 出的图式美也 是其 铭刻于 历史 的长河之 中。这 些格 式奇妙
大 特 色 。在 纹 饰 图 案 上 , 以线条为 主, 精美的文身 图案令世人惊异 , 用 民族学家
爱如 £ 唷斯 充
肌肤 上 的装饰画
初探海 南黎族文身 的艺术魅 力
口纪 晓 璐
摘 要: 黎族是我 国少数 民族之 一 , 主要聚居在 海南省 。族 中的少女文身 , 是 海 南黎族人一 种古老而独特 的民族 习俗 。当黎
族 少女 长到十二三岁时 , 都 必须按照先人遗 留下来的特 殊标 记接 受文身。文身作为一种 古老 而又传统 的文化现 象, 已成为人类 学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

黎族妇女纹身_论黎族妇女纹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少数民族纹身符号中,图腾符号的产生是较早的。

而所谓图腾,根据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说法,是“意指表示一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①,亦即是象征血缘关系的氏族标志。

黎族各支系的纹身图案是他们远古祖先流传下来的原始图腾符号,并保持着相同的内涵。

1、他们以图腾形象作为纹身符号刻画在身体上,相信其具有巫术的功能。

黎族为农业民族,以水稻种植为主,他们崇拜青蛙并以之为图腾②,青蛙能保护稻作获得丰收,把它刻在身体上可以消灾辟邪。

2、将纹身的图腾符号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

蛙是黎族远古的图腾,在氏族社会中强调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起来,氏族的统一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同源,正是这种假设构成了图腾崇拜观念的核心,它的外化形式也就成了氏族、部落的标志。

3、由纹身符号体现出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演进。

在黎族的传说中,有一老妇因吞食神果而生下一只青蛙,后来青蛙长大了很有本领,它通过非凡的考验,得以同一位漂亮姑娘成亲,他们的后代便是黎族人。

这个故事分明在强调“蛙是始祖”。

人们由一种对崇拜物的朦胧认识演进为理智的认识。

二、审美心理“当我们问起村里的男人‘女人为什么要纹面’时,他们说那样好看。

”③这种所谓的好看即是审美立场。

但是审美立场是有前提的,在于该女子通过纹身,获得了社交权利,而且这种纹身形式具有了图腾崇拜、巫术功能、氏族标志等诸多内涵,得到了社会群体的肯定,成为一个完美的社会意义的人。

这是一种特定社会内容的审美立场,纹身作为装饰美容的意义亦得到肯定。

三、婚姻禁忌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对于黎族人更是意义深远。

因为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对于本民族的兴旺与否起着关键作用。

“纹身图案”成为了识别男女双方有无血缘关系最直接的工具。

1、最初是血缘关系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强调血缘婚,要求在纹样相同的氏族内部通婚,以保证氏族的统一强大。

2、发展到氏族时期的后期,规定纹有相同纹样的人不得通婚,以保证族外婚,限制血缘婚。

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

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

and the functional
role of
can
tattoo.The patterns and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crochet made by Li nationality explored,as well
as
be
the influence of
tattoo symbols on a nation’S technical decoration and
Abs”act
cultural phenomena more clearly In the study of the Li tattoo culture,a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is important that analysis
can SO
investigation.To be
confronted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indifference tO the popularity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the decreasing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as well as to fully recognize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inadequate protection,ideas such protection mechanism
者:王沫
指导教师:诸葛铠
Tattoos and their sociality of the Li nationality in
Hainan
Abstract
Tattoos and their sociality of the Li nationality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

解密海南黎族神秘纹身!作为一个汉族人,发现君第一次看到纹身的黎族老人完全被震撼到了,老人身上未被衣服覆盖的地方全都文有青色的纹身,相信有很多小伙伴对海南黎族女人纹身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今天发现君就带大家解密海南黎族纹身习俗。

当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期间,就和黎族人打过交道,所以有“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的诗句。

这里的“雕题”,指的就是黎族的文身习俗。

黎族的文身习俗自古有之,要说有多古老就有多古老。

记载黎族文身习俗的最早的书籍,可追朔到先秦古籍《山海经》。

其文曰: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

郁水出湘陵南海。

”文中的“雕题国”,指的是有文身习俗的部落,据考证就位于海南岛,书中所记就是今黎族先民的文身习俗。

黎族人认为文身可以避邪护身,同时又具有审美和身份的内涵,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

也有男子文身的,但是并不多见。

对于崇尚文身的黎族部落来说,不文身的妇女会被视为男女不分,容貌不美,缺乏教养,违逆宗族。

这样她们在社会上就没有地位,很难嫁出去,即使出嫁了也当不了主妇,要受到歧视。

未文身的女性死去时,必须在丧礼上用墨按传统文身图式为死者绘身划脸,等同于给死者补办文身,这样处理后才入葬于本家族所属的墓山。

只有文身的妇女,死后才能被自己死去的祖先辨识和接纳。

黎族文身反映了图腾崇拜的遗制。

各峒有各峒的图式,世代相传,沿袭不变,这样文身的图式自然就成为该族的标识。

黎家女孩长到十二至十六岁,就得接受文身了。

母亲或者文师先对受文少女进行一番说教,让她明白文身的意义从而主动配合文师的工作。

有时候少女不想受文,家人也会采取强制措施使其就范。

文身图案多种多样,绘于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含义。

划于脸部两颊的纹图代表“福魂”,划于上唇的纹图代表“吉利”,划于下唇的纹图代表“多福”,划于手臂上的纹图代表“平安”,划于胸上的纹图,代表“财富、多子多福”,大腿上划纹图等代表“避邪护身”。

文身工具为带一根刺的文针。

上山选取带刺的白藤或红藤,在藤的一端留下一根锐利的刺,其它的刺都要剥去,制成文针。

黎族的神秘文身

黎族的神秘文身

黎族的神秘文身作者:王宇燕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22期文身,黎语叫“打登”或“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是黎族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文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黎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产物。

这样一种罕见的原始文化现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黎族文身也已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身习俗的源起黎族人的文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文身看成民族的标志。

如果生时不文身或不文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文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

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文身,不同支系的黎族有不同的纹法,绝不能假借紊乱。

黎族女子只要长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文身。

倘若违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文身,即便不幸与世长辞,亦不可避免地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志,在文身的位置画上图案,才能将尸体置于棺柩之中,不然,逝者就没有资格埋葬在黎族集体的墓地之中。

关于黎族文身的文献记载很多,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最早记载黎族人文身习俗的是司马迁的《史记》。

到明清时期,记载越多也越详细,有的文献里还绘有文身的图像,关于文身的起因也有说明。

文身的起因在民间传说中众说纷纭,在文献及诗文中所记述的4种说法中,比较普遍并被认同的说法是明代顾岕说的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其他文献也作出了概括性的叙述:文身“一如其祖所刺之式,毫不敢讹,自谓死后恐祖宗不识也”。

这点明了文身是祖先传下的遗规。

还有另外3种说法,一为防止被掳掠,“海南黎女以绣面为饰。

盖黎女多美,昔尝为外人所窃;黎女有节者,涅面以砺俗,至今慕而效之”。

二为表示爱情的忠贞不二,“凡黎女将欲字人,各谅己妍媸而择配,心各悦服,男始为女文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视角下黎族女性文身的文化内涵研究作者:黄苗苗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摘要:本文以黎族女性文身的内涵变化为线索,运用女性主义视角,结合黎族的坊间传说、历史文献、田野实践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在文身女性角色变化的背后,反映了社会认可尤其是男性眼光对黎族女性文身的影响力。

文身伊始本是黎女在本族内神圣地位的象征,后来逐渐演变成自己对其贞洁的守护,直至发展为黎女们对美的追求,文身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

在转变中,文身女性地位不断下降,文身的黎女从氏族的神圣守护者变成以男性为中心的附属者,文身蜕变为女性希望取悦男性的工具。

这样,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当文身遭到男权社会的普遍否定时,黎族女性便随之自我否定,因此,黎族女性文身这一千年古老习俗便只剩落日余晖,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黎族文身;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一、问题的提出黎族女性文身是黎族社会一种古老的文化习俗,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是世界民族范围内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

有学者评价说,黎族妇女文身是海南黎族独有的“敦煌壁画”,是写在人体上的历史。

对于文身的起源和存在,黎族传说和历史文献提供了多种解释。

在众多解释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成年礼说”、“逃避外族掳掠说”、“祖先辨识说”、“守节说”以及“爱美说”。

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黎族文身传统与女性都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前人较少关注黎族文身中的女性角色,本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观点,梳理关于文身的诸多解释,从不同方面展现社会对黎女文身的塑造与影响,也能够表现出黎族文身女性对自身认同的变化,从而分析黎族女性文身的文化内涵。

资料显示,黎族文身起源于早期母系社会,唐宋时期的黎族,不论男女普遍存在文身习俗。

直到晚晴时期,受汉族封建文化影响,黎族开始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

男性相比女性较早接受到了汉族文化的熏陶,因而便出现了男女文身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根据调查发现,虽然政府已有禁止,但直至二十世纪中叶,黎族妇女文身境况依然完整且系统,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男性文身则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那么,女性在承载黎族文身这一习俗上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角色与责任呢?女性主义认为,当今社会建立于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是第二性的,是“他者”。

从母权制演变到父权制的漫长过程中,黎族文身女性所承担的角色与所获得的社会认可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是黎族女性逐渐以男性为中心、迷失自我,自愿或无意识地成为“他者”的过程。

二、地位的象征在对文身的各种解释中,最早也最具影响力说法的是“不文身不归宗”,即“祖先辨识说”。

《海槎余录》记载道,“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这句话隐含了祖先崇拜之义,表明了文身对黎族人的影响力。

”《黎族三峒调查》中记录:“嫁到其它方言的女子,死后回娘家时,祖先要以其文身作为识别的标志”。

[1]这样就把黎族女子文身与其祖先联系在了一起。

《黎族风情》中也有描述:“未受文之女性,死后祖宗不会认,将成为无家可归的‘鬼妇’……因此死去时,必须在尸体的受文部分用木炭划身后,才可入棺下葬,违者不得埋葬于公墓。

”[2]从这些相似的描述中不难发现,黎族女性文身始终带有祖先崇拜的意味,文身是其作为家族一份子的重要标识。

一些学者认为,文身是黎族先祖在母系社会时期创设的一种族外婚制度。

母系社会也称为母系氏族制社会,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并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

由于外婚制的实施,黎人的婚姻生活采取丈夫探望妻子的形式。

凡是黎族文身女子,其婚后均不必“从夫”,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如能拥有私人财产,若丈夫亡故,还可以返回娘家或者改嫁带走。

[4]对于氏族来说,采用外婚制的文身女性保证了后代的质量,强大了本族部落的力量;对黎族女性来说,自身通过文身这一神圣化的儀式成为了氏族的守护者,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如《琼崖黎岐风俗图》有描述:“黎人习气彪悍,与其同类一言不合,便持弓矢标枪相向,有不可遏抑之势;若得妇人从中一间,则怡然而解”。

在同一图腾下聚集起来的氏族群体,神秘地具有同一神力,在精神上有了共同的归属,文身俨然成为黎族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巴霍芬认为,原始社会存在一段真正的女性统治时期;后来,恩格斯重新引用,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过度,就像“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失败”。

[5]确实,以女性为主线的文身传递,不仅保持了氏族血缘之链,而且是母族力量的彰显,代表了当时女性在氏族中的地位。

但是,在进入父系社会,特别是中原文化进入海南岛之后,在父权的重新阐释下,文身的内涵被逐渐重新解构,黎族文身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也就开始随之悄然转变。

三、贞洁的守护女性主义者波伏娃认为,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环境让她们成为女人。

女人的现实成长环境不断地告诉她们,她们本该成为什么样子,她们是谁。

[5]黎文化与汉文化的最大区别在于,女性在婚姻中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汉族女性以夫为中心,婚前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后要求女子遵循“三从四德”“以夫为纲”。

与汉族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角色不同,黎族女子享有极大的性自由及择偶自由,男女在婚姻中地位平等。

《三国志·吴书》中这样记载:“自臣昔客始自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又有“男女未配者,随意所适,交唱黎歌,既为婚姻。

”另外根据方志中记载,婚后无子前,女方可选择“不落夫家”“或有不偕者,男女自由脱离”。

不难发现,汉黎社会对婚姻的态度截然不同,由此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也有天壤之别。

然而待汉文化进入海南岛后,这些习俗均被统治者称为“蛮俗”,因此实行“兴文教,以化蛮俗”的教化措施。

在此种大环境的浸染之下,黎族婚俗也受到影响。

在宋代,黎人婚姻只需“折箭而定”,至明清时期,婚俗悄然转变。

虽然男女双方仍可“自相谐偶”,但确定两人关系后,男方应向女方进行正式求婚仪式。

《黎岐纪闻》中记载:黎族男女私定终身,须“回家后,告知父母,男家始请媒议婚”,订婚时,“以牛为聘,数头或数十头”。

结婚后对男女双方交往有严格禁忌。

这种婚俗变化说明在汉儒文化影响下,黎族的氏族传承已经开始以父权、夫权为中心,婚后的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而被边缘化,黎族文身女性的神圣地位开始下降。

在汉儒文化影响之下,文身日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守节说”应运而生。

据《黎歧纪闻》记载,“女将嫁,面上刺花纹,涅以靛,其花或宜或曲,各随其俗。

盖夫家以花样予之,照样刺面上以为记,以示有配而不二也”。

另外《南越笔记》中也有类似记录,“又先受聘则绣手,临嫁先一夕乃绣面。

其花样皆男家所与,以为记号,使之不得再嫁”这两则记载表明,黎族待嫁女性文身仪式开始以男性为中心,文身从传统的母系世袭变成夫家“赐予”,文身的神圣性质明显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凸显黎族女性“一女不事二夫”的忠贞决心。

文身与婚姻的联系日益凸显,对黎女来说,文身已不再是成为有担当的成年女性的独立宣言,而仅仅是夫家赐予的作为已婚女性的特殊标记。

黎族文身女性的神圣地位逐渐被以父权为中心的男性权利所替代,女性的独立性减弱,文身的黎女逐渐变成依附于男性与夫家的从属者。

四、爱美的信仰无论文身的功能如何变化,有一点却始终未变,那就是黎族社会普遍认为,文过身的女人容貌更加姣好美丽,可以使本族美德发扬光大;不文身的女性,不仅貌不出众,而且还是本族的离经叛道者,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婚嫁没人愿娶,终身会受到歧视。

文身作为女性表达外在美的方式,一直是黎女文身的主要动机之一。

由于文身过程疼痛难忍,有些少女无法忍受如此巨大地痛苦,文身婆便只能分为几次进行,往往文身竟需历经数年才能完成。

虽然文身针刺痛苦异常,但在本族文化的耳濡目染下,以文身为美的社会观念早已在其心中扎根,每一位黎族少女知道这是她们必须接受的人生洗礼,经过了这样的洗礼,少女犹如破茧成蝶,身份与美貌便可获得社会认可。

黎族研究学者刘咸曾具体描述过文身的美饰功能,“文身为装饰之动机,曾询黎女何以忍痛刺面,请求美观。

”询问起黎族文身妇女为何文身时,多数会答“为了美观”“好看”“是美好的象征”。

有些女子甚至渴望文身,因为“各种样式的珠子、花饰、漂亮的服饰,都要文了脸后才能穿戴,不画脸的话不能佩戴那些美丽的饰物,所以很想快点文脸,文了就会变好看了”。

当然,爱美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不文身没人要”、“文了会有男子来追求,不文就嫁不出去”。

下面的一首黎族民歌可以形象地反映出黎女文身与男性的联系:情人啊,情人!你为何不跟我对歌?你是不是嫌我太难看?你是不是选中了那个头发长长的大脸蛋姑娘?你是不是选中了那个文有机杼花纹的姑娘?你是不是选中了那个文着像蛤蚧一样花纹的姑娘?你是不是选中了那个脸上文有西瓜皮一样花纹的姑娘?你是不是选中了那个耳后文有“龙凤花”的姑娘?从上面的黎族民歌中可以看出,黎女文身与否及文身图案成了她们受男性欢迎程度的关键,男子往往会选择那些文了漂亮图案的女子。

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大背景下,美与不美,完全取决于男性的眼光,黎族文身女性开始逐渐迷失自我,对自身的身份感与认同感逐渐降低,她们更乐于以男性的审美为文身动机并追随男性的喜好而变化图案。

文身俨然成为女性取悦男性、获得男性喜爱的工具,完全从神圣化走向世俗化。

从神圣的化身,到贞洁的守护,再到美丽的信仰,文身的内涵不断地变化,而这些改变与母权不断削弱,父权不断加强紧密关联。

女性的话语权受到冲击,文身走向世俗化,文身女性在男权社会的主导下逐渐迷失自我,否定自我。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遭到社会尤其是男性的普遍否定后,文身女性只會越来越少,目前仍健在的黎族文身女性已不足两千,且大都已过古稀之年,古老的黎族文身习俗终将唱响最后的挽歌。

参考文献:[1]冈田谦,尾高邦雄(日).黎族三峒调查[M].金山,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8.[2]王国全.黎族风情[M].广州:广东省名族研究所,1985.[3]黄淑瑶.神圣的消解与自我的迷失[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4]符和积.黎族“不落夫家”婚俗浅析[J].社会科学战线,1988 (2).[5]西蒙娜·德·波伏瓦(法).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