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词 赏析
林黛玉葬花吟 林黛玉葬花吟赏析

林黛玉葬花吟林黛玉葬花吟赏析一曲葬花吟,犹如看见黛玉满眼的泪痕,手持花锄,一个人面对满地落花,轻轻拾起,连同自己的苦难与失落,还有前世今生的爱恋,一同埋葬。
十八年的生命,世事的苦难与不平,还有世俗的观念,让她的一生总在失落、失去——母爱、父爱、亲情之爱,还有爱情。
葬花吟是曹雪芹写尽黛玉一生愁绪的的代表作。
伴随这哀怨的曲调,解读曹雪芹笔下的“葬花吟”我们再次解读和理解黛玉坎坷的人生之路。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都不一样。
黛玉,经历了亲情的丧失,从苏州的画舫,一个人默默地走出来,那是她孤身一个人面向尘世的开始,是去奔向苦难,还是找寻幸福?到底有多少人生遗落与苦难等待着她,不谙世事的她也许并没有想过。
黛玉,有着绝世的容貌,满腹的才情,两弯似蹙非蹙娥眉,有着似喜非喜含情默默的双眸;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谈笑间,也总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映水,倩影袅袅婀娜,行动如一缕柔风,身姿盈弱,好似飘荡的拂柳,盛开满腹优雅若兰的心花,那份脱俗的美,犹如一缕馨香,如梦如烟,默默地装点着大观园的每一个景致。
黛玉,空灵如波,轻盈柔美似落叶,委婉含蓄,妩媚深情,愁煞身边人......黛玉,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用诗造就了她的孤傲清高,忧郁脱俗气质。
她用一颗诗心活在自己的真性情世界里,爱情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用情和爱浇灌着自己柔弱的生命,滋润着自己如花的灵魂。
黛玉,晓露轻愁,轻灵如斯,心里揣满清秀的诗句,还有对生活、对幸福的期待……带着天生的柔弱,还有多愁善感走向了她的人生之路。
指尖微微的苦痛与得失,唯感心灵的孤单,默默地、无声地,瘦了河岸的古柳,惊了燕雀的嬉戏。
生命中,两行清泪,那是尘世在向她诉说的怜悯。
黛玉,原本用一世的爱恋,洒一世的泪,接纳一生的苦难,只为用爱等了几世的宝玉,只为拥有这一生一世的唯一!只是不知道当所有的泪都流干之前,是否就已经用如此的专注和执着,默默地书写着内心的失落和悲伤?有谁能知?黛玉的前世今生的爱恋,经历过多少个无尽的岁月的等待?我们也许看到的只是她的这一生。
[林黛玉葬花词赏析]黛玉葬花词
![[林黛玉葬花词赏析]黛玉葬花词](https://img.taocdn.com/s3/m/1ecad81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e4.png)
[林黛玉葬花词赏析]黛玉葬花词黛玉葬花词篇(一):《红楼梦--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源于一个偶然事件:林妹妹无意中吃了晴雯的“闭门羹”——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
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
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
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
不免又滚下泪来。
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
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
黛玉根本不理他,回头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把帘子放下来,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宝玉见她这样,还以为是因为昨日晌午和紫鹃开玩笑,“若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惹她生气的事,哪里知道昨晚那件公案还打躬作揖的。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林黛玉葬花吟原文及鉴赏
摘要:
1.《葬花吟》的背景和意义
2.《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3.林黛玉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之一,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这首诗体现出林黛玉对生命的悲悯,对自然的热爱,对命运的叩问,凝聚了林黛玉全部的精气神。
《葬花吟》原文如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这首诗描绘了林黛玉在春天时节,看到满天飞舞的花瓣,不禁感慨万千。
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瓣飘落的景象,同时借花喻人,表达了自己身世的凄苦和无奈。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出了林黛玉的敏感和才情。
林黛玉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深远。
这首诗不仅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花瓣飘落的景
象,展现了林黛玉的敏感和才情,同时也寄托了她对生命的悲悯和对自然的热爱。
《葬花吟》的文学价值和影响不仅在于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在于它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它表达了林黛玉对命运的叩问和对生命的悲悯,同时也展现了她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的才情。
林黛玉葬花诗词

林黛玉葬花诗词引言[林黛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林黛玉以其聪明、才情和美丽而广受赞誉。
在小说中,黛玉常常表现出对生命和爱的痛苦和感触。
而她葬花的诗词更是经典之作,充满了对生命与爱的思考与表达。
林黛玉的葬花情结天然与生命的对话林黛玉身世显赫,她由贾母手中被寄养而来,与宝玉、黛玉一同成长。
她与自然环境有着极其亲密的联系,对花草树木有着独特的感应力。
她对花的热爱不仅体现在生活中的种种情节,也表现在她的诗词中。
葬花成了她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生命与爱的挣扎林黛玉在《红楼梦》中被描绘成一个敏感、多愁善感的人。
她对生命和爱的触动常常让她感到无奈与痛苦。
她理解花的生命短暂,并试图通过葬花的象征来寄托自己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
林黛玉葬花诗词的意境悲凉与离别林黛玉的葬花诗词中,常常带有一种凄凉的意境。
她将花的凋谢与人世间的离别相联系,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与思念之情。
生命和爱的无奈林黛玉的葬花诗词揭示了她对生命和爱的无奈感。
花朵凋谢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爱的脆弱,正是因为这种无奈,她才会选择用葬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和爱的痛苦。
林黛玉葬花诗词的意义深刻的生命观林黛玉通过葬花的诗词,表达了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与思考。
她的作品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使读者深刻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并激励人们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爱的细致描绘林黛玉的葬花诗词中蕴含着对爱的细致描绘。
她通过对花卉的描述,将花的生命与爱的短暂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深深的思念和对爱的珍视。
结论林黛玉葬花诗词是《红楼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葬花形象的描绘,表达了林黛玉对生命和爱的痛苦和情感。
葬花诗词不仅反映了林黛玉内心的挣扎与无奈,也揭示了她独特的生命观和爱的表达方式。
她的作品激发了对生命和爱的思考,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虽然林黛玉的命运悲惨,但她在葬花情结中传达出的深邃诗意与情感永载于世。
【诗歌鉴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歌鉴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资料来源】清代曹雪芹《黛玉葬花》一文。
【鉴赏】这首《黛玉葬花辞》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浓烈而优伤的情调,展示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诗中有执著的爱怜、热烈的追求和强烈的愤慨、抗议与控诉,更多的是悲观的感伤,无可奈何的哀怨。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句诗,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演绎,黛玉痛惜落花,也就是伤悼自己。
她是典型的弱者,虽有反抗精神,但无能为力,只好哀叹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原诗】花儿凋零,花儿飞过天空,红色消失。
谁在乎呢?春天的亭子里有着柔软的发丝,飘落的絮絮很轻,铁砧倒在绣花的窗帘上,闺房里的女儿珍视着春天的黄昏,充满了惆怅,无处可去;手里拿着花锄绣钱,一次又一次地踩在落花上。
柳丝榆荚来自芳菲,不分桃花飘和李菲;桃子和李子明年可以再次送去。
你知道明年谁在闺房吗?三月,湘乡始建,梁健彦大帝无情;虽然花毛明年可以被啄,但它不会被送到梁的空巢。
在一年的第36天,诗词风、剑、霜、剑相互作用;明美鲜颜会是个孩子吗?一旦很难早点找到!花很容易看到,也很难找到。
在台阶前杀死和埋葬花人是悲哀的;独自一人用锄头锄着花,我流下了眼泪,看到上面树枝上有血迹。
布谷鸟说不出话来。
黄昏时分,荷花锄头回来盖上沉重的门;绿光照在墙上,冷雨敲打着窗户?。
你妈妈怎么了?半怜春半烦春;可惜春天突然发怒,突然离去,无话可说,听不见。
昨晚,在法庭外听到了一首悲伤的歌。
你知道这是一朵花吗?有了鸟的灵魂,花的灵魂,鸟的灵魂总是难以停留,鸟是无语的,花是羞耻的。
愿你长着翅膀,带着花儿飞到天涯海角。
天涯香山在哪里?如果锦囊能收集到美丽的骨头,一个?净土遮风挡流,品质洁净。
它来了又干净。
它不能教会脏泥巴沉入沟里。
我今天死后会被埋葬。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死?我现在是个爱笑的傻瓜。
再过一年我就把你埋了。
你知道是谁吗?只需看看春天凋谢的花朵,也就是美已老去的时候。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

我看黛玉葬花赏析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反映了黛玉的内心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悟。
以下是对黛玉葬花的赏析:1、情感表达:黛玉葬花是黛玉情感的高潮部分,她对宝玉的深情厚意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交织在一起,使她情绪低落,葬花成为她发泄情感的方式。
这一情节背景使得黛玉葬花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
2、意象丰富:黛玉选择葬花作为自己发泄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花朵是美丽而生命脆弱的象征,黛玉将花朵插在花盆中,象征着她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同时,花朵的凋谢也寓意着黛玉对自己情感的绝望和对未来的悲观。
3、文学价值: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情节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这一情节通过描绘黛玉的内心痛苦和无奈,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生动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4、人物性格展示: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角色,她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黛玉葬花这一情节,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她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黛玉葬花也体现了她的叛逆精神和对现实的反抗。
5、主题深刻:黛玉葬花的情节通过花朵的凋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痛苦的深思。
它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主题,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复杂性。
同时,它也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总之,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它具有深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意象、重要的文学价值以及对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展示。
这一情节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黛玉的性格、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同时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魅力。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艺术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洞箫演奏此曲,突出能表现出作者多黛玉身世的哀叹和惋惜,和宝黛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的不平,把原本哀音的基调演绎很透彻,同时也把人物哭述和控诉体现出来(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句曲子把感情渲染到全曲最高,听的人心都碎了。
(如,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洞箫把全曲的基调的到了升华,把对宝黛爱情故事的惋惜,对时事变迁的无奈,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彼此之间情感叙述出来。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对黛玉葬花的理解和评价
《葬花吟》
清代:曹雪芹
原文节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译文:花儿已经枯萎凋残,风儿吹得它漫天旋转。
退尽了鲜红颜色,消失了芳香,有谁对它同情哀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树间。
漫天飘散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点评:《葬花吟》是《红楼梦》一书中历来最为人所称道,也是艺术上最为成功的诗篇,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
《红楼梦》最高潮处,《红楼梦》思想内涵最深刻处,曹雪芹文学诗词造诣最体现极至处,便是黛玉葬花一节,而《葬花吟》则是这节的重中之重!
赏析:《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葬花吟
• • • • • •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 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 美丽的诗歌之一。宝玉和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 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在红楼梦中是最经典 的片段之一,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这一段过目不忘。 • 她把花比喻成自己,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 • 淖,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 • 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 花是纯洁的,她认为若是将其暴露于世会玷污了她的贞 • 洁,将其埋葬,随土而化,却有一番超脱世俗的清灵, • 而这正是孤傲的黛玉的精神所在。 • 黛玉葬花,不仅仅只是她悲愤的一种宣泄,将全部情感 • 都倾注于纯洁的花,更是她对世事不公的无声反抗与对 • 自己不愿与贾家同流合污的真心证白!
8
谢谢观赏
9
6
艺术造诣 • 哀音的代表 •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 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 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 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 《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 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 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 术上是很成功的。
7
结局预兆
• 结局预兆 •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 (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 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到了黛玉,所 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 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 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 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 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 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 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 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 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 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 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 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 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5
思想价值
• 思想价值 •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 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 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 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 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 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 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 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 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 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 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 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 待。”
黛玉葬花词
1
葬花吟 • • • • • • • • •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2
葬花吟
• • • • • • • • • •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