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新进展

合集下载

《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范文

《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范文
二、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
1.纳米材料的选择
设计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首要步骤是选择合适的纳米材料。常用的纳米材料包括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碳纳米管等。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比表面积和易于修饰等。
2. DNA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DNA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是DNA功能化纳米探针设计的关键步骤。根据目标分子的序列和结构,设计出具有特定序列的DNA探针。这些DNA探针通常通过特定的化学键合方式与纳米材物技术的快速发展,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这类探针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与纳米材料的优越物理化学性质相结合,在生物分子检测、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重点介绍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及其在miRNA(微小RNA)检测中的应用。
二、DNA功能化纳米探针的设计原理
1.纳米材料选择:DNA功能化纳米探针通常选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量子点、碳纳米管等。这些材料能够与DNA分子有效结合,提高探针的稳定性和灵敏度。
2. DNA分子修饰: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工程方法,将DNA分子修饰在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DNA序列需与目标miRNA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以保证探针的特异性。
四、展望与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在miRNA检测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未来,研究者们将进一步优化探针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提高其稳定性和灵敏度,降低检测成本。同时,随着对miRNA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DNA功能化纳米探针将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克服,如如何提高探针的特异性、降低非特异性吸附等。
3.信号检测与分析:通过光学、电化学等方法检测杂交后产生的信号,对miRNA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信号放大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多模态纳米探针是一种能够同时具备多种成像和治疗功能的纳米级探针,具有在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如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和核医学成像,实现对生物体内部的高分辨率检测,同时还可以携带药物,用于精确的治疗。

在疾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原理、优势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探讨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一、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原理多模态纳米探针是利用纳米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其核心结构是通过表面修饰或包覆一层纳米材料,如金属纳米粒子、磁性纳米颗粒或荧光纳米颗粒,用于实现多种成像模式。

这些纳米探针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在生物体内较长时间循环而不被清除,从而实现对疾病部位的定位、成像和治疗。

二、多模态纳米探针的优势1. 多功能性:多模态纳米探针能够同时具备多种成像模式,如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和核医学成像。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纳米探针能够在不同的成像技术下实现对同一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高特异性:纳米探针可以通过表面修饰与特定的生物分子(如癌细胞、病原体等)结合,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这使得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和识别病灶,有利于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3. 低毒性:多模态纳米探针通常具有较低的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减少对生物样本的影响,保证成像结果的准确性。

4. 用于治疗:除了用于诊断,多模态纳米探针还可以携带药物或热敏剂,用于靶向治疗。

通过将治疗药物与纳米探针结合,可以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三、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 癌症诊断:多模态纳米探针可以利用其特异性靶向癌细胞,实现对肿瘤部位的高灵敏成像。

通过纳米探针标记的磁共振成像可以实现对肿瘤的定位和表征,而荧光成像则可以实现对肿瘤的显微级别检测。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

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及应用实例》摘要:多模态纳米探针是一种能够同时携带多种成像对比剂的探针,在疾病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原理以及其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证明了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巨大潜力。

引言:传统的单一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多模态纳米探针的问世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多模态纳米探针能够同时携带多种成像对比剂,从而获得多个成像模态的信息,提高疾病的检测率和准确性。

优势: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疾病诊断中具有以下优势:1. 提供多种成像模态:多模态纳米探针可以携带多种成像对比剂,如磁共振成像、荧光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等,从而获得不同的信息,帮助医生综合判断疾病情况。

2. 提高成像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多模态纳米探针的成像对比剂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和定位疾病灶。

3. 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多模态纳米探针采用的成像技术大多非侵入性,可以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对患者的伤害。

应用实例:1. 癌症诊断: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关注。

例如,在乳腺癌诊断中,多模态纳米探针可以结合磁共振成像和荧光成像,提高肿瘤的检测率和鉴别度。

2. 心血管疾病诊断:心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

多模态纳米探针可以通过结合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等技术,准确定位病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3. 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多模态纳米探针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中,多模态纳米探针可以结合核磁共振成像和荧光成像,实现对大脑异常蛋白的高灵敏度检测。

结论:多模态纳米探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具有在疾病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巨大潜力。

通过结合多种成像模态,多模态纳米探针能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中国探针台行业市场现状技术背景产业链发展趋势

中国探针台行业市场现状技术背景产业链发展趋势

中国探针台行业市场现状技术背景产业链发展趋势一、技术背景探针台是一种用于表面形貌和材料性质分析的科学仪器。

它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等领域,能够提供样品的表面形貌信息、结构成分、电子状态等多种数据。

目前,国内探针台行业市场主要以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为主。

STM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探针台技术,它利用尖端的探针通过隧道电流来扫描样品表面,实现原子级的表面形貌观察。

AFM则是在ST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它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实现对样品表面形貌以及力学、电学等性质的研究。

二、产业链国内探针台行业的产业链包括仪器制造商、配套零部件供应商、样品制备与处理厂商以及使用方等环节。

仪器制造商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他们负责研发、生产和销售探针台设备。

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则提供仪器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如探针、电子元件等。

样品制备与处理厂商则提供样品的制备加工服务,确保样品能够适配探针台的观测要求。

使用方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等,他们是探针台的终端用户,通过使用探针台开展科研和生产活动。

三、市场现状中国的探针台行业市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据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探针台市场规模达到了30亿人民币。

然而,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探针台行业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仪器制造商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有待提升。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对探针台的需求逐渐增加。

同时,生物医学、新能源等领域对于探针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尤其是新能源领域,比如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对于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能要求极高,这为探针台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未来,中国探针台行业将面临以下发展趋势:1.技术创新方向。

探针台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提高分辨率、扩展应用领域、提高工作效率等。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量子点是一种准零维纳米晶粒,因其三个维度均受到量子限域,从而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光学性能,如激发波长范围宽、发射波长范围窄且对称、量子产率高、荧光寿命长、光学性能稳定等优点。

量子点作为荧光离子探针在离子以及小分子检测领域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离子和无机小分子与量子点之间可发生的物理或者化学作用,导致量子点的表面结构或者表面电荷发生变化,影响了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效率,从而对量子点的荧光强度产生增强或者猝灭作用。

量子点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与离子或者无机小分子的浓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线性或者指数关系,利用这种数学关系就可以实现对离子或者无机小分子的定量测定。

量子点在金属离子、阴离子、氢离子以及其他无机小分子测定应用方面得到深入的探究,并且开发出基于量子点荧光增强测定离子的新方法,这一进展使得量子点荧光离子探针成为无机离子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量子点作为荧光离子探针,具有灵敏度高、使用量少、设备简单和重现性好等优点,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本文即是针对量子点荧光离子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阴离子检测、氢离子浓度检测以及小分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2. 量子点荧光离子探针用于金属离子检测量子点的独特荧光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表面状态及其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

待检测物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作用,如吸附、共价键、静电作用和能量转移等方式与量子点发生相互作用,这将会改变量子点电子与空穴的复合效率,影响激子的产生,从而引起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变化。

对于金属离子而言,有些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填充表面态来钝化量子点表面缺陷,从而使量子点荧光增强;有些金属离子则能够通过非辐射结合、电子转移和内滤效应等方式猝灭量子点的荧光。

金属离子对量子点荧光强度的影响使量子点荧光离子探针检测金属离子成为可能。

Isarov等首次报道了对金属离子与量子点相互作用的机理,Cu2+可以猝灭CdS QDs 的荧光,并且推测其猝灭机理是Cu2+集合到量子点的表面被还原为Cu+,而Cu+引起QD 导带的电子和价带发生空穴重组,导致量子点的荧光猝灭。

纳米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进展

纳米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进展

纳米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前沿进展近年来,纳米技术在各个科学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纳米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前沿进展。

本文将就纳米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纳米颗粒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神经科学研究旨在理解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并探索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

纳米颗粒在神经修复中的应用为该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

通过表面修饰纳米颗粒,可以实现对神经细胞的选择性定向修复和再生。

比如,利用纳米颗粒制备的导向材料可以将受损的神经细胞引导至指定位置,促进其再生并恢复功能。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神经系统的特定区域,提高治疗效果。

二、纳米电极在神经信号记录中的应用神经信号记录是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机制。

传统的电极往往存在尺寸较大、组织损伤等问题,限制了神经信号记录的精确性和长期稳定性。

而纳米电极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些问题。

纳米电极具有尺寸小、可弯曲等优势,可以更好地与神经组织接触,并记录神经信号。

此外,纳米电极还可以通过界面修饰,提高电极与神经组织之间的接触质量,增强信号记录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三、纳米材料在神经成像中的应用神经成像技术对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纳米材料的应用为神经成像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颗粒可以用作神经标记物,通过与神经细胞特异性结合,实现对神经细胞的高分辨率成像。

同时,纳米颗粒还可以利用其特异的光学、磁学或超声学性质,实现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像。

这些纳米材料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成像结果,还可以为神经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四、纳米器件在脑-机接口中的应用脑-机接口技术是现代神经科学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纳米器件的应用为脑-机接口技术带来了许多突破。

通过将纳米器件植入到大脑中,可以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无缝衔接,使人类能够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

这对于一些运动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第43 卷 第 1 期2024 年1 月Vol.43 No.11~18分析测试学报FENXI CESHI XUEBAO (Journal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荧光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侯可心,丁晟,杨焜,王在玺,李钒*(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天津 300171)摘要:近年来涌现的荧光纳米探针独特的尺寸及结构赋予其优异的光稳定性、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可调的激发发射波长等众多优势,引起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荧光纳米探针作为一类重要的光响应性纳米材料在小分子及生物大分子检测、细胞成像、活体诊断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传统有机荧光染料的理想替代物。

该文针对目前研究较多的量子点、金属纳米簇及金属-有机框架及其他纳米荧光探针,介绍了其结构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等基本性质,并着重阐述其主要合成方法以及在化学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做出总结及展望。

关键词:荧光纳米探针;光响应性;量子点;金属纳米簇;金属-有机框架中图分类号:O657.3;G35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57(2024)01-0001-18Research Progress of Design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t Nanoprobe HOU Ke -xin ,DING Sheng ,YANG Kun ,WANG Zai -xi ,LI Fan *(Institute of Medical Support Technology ,Academy of System Engineering of Academy of Military Sciences ,Tianjin 300171,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nique size and structure of fluorescent nanoprobe would give it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cluding good photo stability ,high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and the adjustable length of the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s ,and these advantages attract wid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Fluorescent nanoprobe as an important kind of photo -responsive nanomaterial is consid⁃ered promising in many fields such as small molecules detection ,biomacromolecules detection ,cel⁃lular imaging and real -time in vivo diagnosis ,and is expected to become an ideal substitute for tradi⁃tional organic fluorescent dye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survey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ain materials such as quantum dots ,metal nanoclusters and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in⁃cluding structure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especially the synthetic method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hemical sensing and biomedical fields ,while finally make summary and prospect.Key words :fluorescent nanoprobe ;photo -response ;quantum dots ;metal nanocluster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荧光探针作为一种荧光传感器,以荧光物质为指示剂,可通过荧光信号变化用于对特定分子的检测。

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医学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现在,在医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技术——纳米探针技术。

随着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分子诊断中最为先进、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一下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并了解一下它的优势和挑战。

一、纳米探针技术的基本原理纳米探针技术是利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将纳米粒子制成探针,来实现对分子的可视化、定位和定量分析。

该技术原理是利用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使其与目标物质发生作用,并将反应产生的信号转化为可观测的光学、电学等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与诊断。

二、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1. 癌症的早期检测纳米探针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人体血液或体液中的特定蛋白质或基因,来进行早期癌症的检测。

如在乳腺癌检测中,该技术可以利用微球制成的探针,通过与乳腺癌细胞特定表面结构相互作用,实现对癌细胞的定位和识别,从而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2. 疾病的治疗监控纳米探针技术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人体内药物的变化,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监控。

如,在癫痫患者治疗中,利用纳米探针技术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监测,从而进行个体化治疗。

3. 疫情防控纳米探针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生物样本中的病原体、抗体等分子,来进行疫情预警、疾病早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中,该技术可以检测病毒核酸、抗体,快速定位病毒感染,有望为防控疫情提供重要支持。

三、纳米探针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优势1. 高灵敏度纳米探针技术通过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使其成为非常灵敏的传感器,对目标分子具有高灵敏性,可以实现微量分子的检测,达到极高的检测灵敏度。

2. 高特异性纳米探针技术对目标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目标分子,与其他分子不发生反应,因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3. 易于操作纳米探针技术利用简便的检测手段,可以通过光、电、磁等信号的转换,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P KOV
Avg:1.37E-4,SD=2.86%
Avg:1.44E-4,SD=1.11%
SWIFT
Std DAP Kov SWIFT
δDm -121 -74.2 -63.9
δD -120 -71 -73
IMF -1 -3.2 10.9
Avg:1.46E-4,SD=2.48%
五、 REE等微量元素分析
Magnet Cycle (Guass) 2518.34 2526.28 2536.36 2608.48 2621.86 1 2 3 4 5
一、CAMECA nanoSIMS 50L的特点
O-源 Cs+ 源 磁铁 多接收
样品储藏室
分析室
二次离子束
同轴设计的优势:
小的束斑, 高的传输效率, 减小阴影效应, 深且小的坑。
一次离子束
二次离子束
一次离子束
Lens
Deflector
Lens
同轴设计的不足:
一次、二次离子必须极性相反, 不能使用吹氧技术, 对样品表面平整度更敏感
S同位素比值
O同位素比值
二、高分辨元素图像(O-源) 1. 高压矿物的微量元素分配 地球深部物质组成
52Cr/30Si
O-, 8 pA@600 nm
23Na, 24
Mg, 28Si, 40Ca 52Cr, 55Mn, 60Ni 林伍德石
橄榄石
24Mg/30Si 55Mn/30Si
20 x 20 µm
微区同位素分析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新进展
林杨挺 2012.4.5
汇报提纲

纳米离子探针的特点 高分辨成像
– 同位素分布图像 – 元素分布图像

微粒自动分析 H同位素和水含量分析 REE等微量元素分析 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 灭绝核素 U-Pb/Pb-Pb定年 样品要求
14N
16O
三、微粒的同位素自动分析:太阳系外颗粒
600 400
QZR3A
(0.2-0.4 µm)
200
0
-200
Main Si3N4 AB AB-Si3N4 X X-S3iN4 un-SiC un-Si3N4 Y Y-Si3N4? Z presolar Si3N4?
δ Si
30
-400
-600 1 10
合同 : 100 nm@Ip>2 pA
FAT:48 nm OSAT:41nm
FAT:93 nm@Ip = 2 pA OSAT: 66nm@Ip=3.2pA
3X3 µm
5X5 µm
O-离子束大小
极小束斑
合同:200 nm
常规束斑
合同 : 400 nm@Ip>2 pA
FAT:148 nm OSAT: 127 nm
(Cs+源) 2. 挥发性元素图像
Old
28Si 12C14N 16O
Si2N2O
C
12C 32S 35Cl 19F
2008 TC3 asteroid Enrichment of Cl, F, S along the grain boundaries.
石墨的元素分布
28Si 12C14N 16O
Standards:
Standard Durango Kovdor SWIFT Mineral Apatite Apatite MORB glass
Water wt%
δD -120 -71 -73
0.0478 1.06 0.256
Background
Si wafer
150 ppm
影响因素: 真空度; 树脂。
Sample
Lens
Sample
传统 7f, 1280
同辐 NanoSIMS
C-型磁场+多接收
优势:
同位素/元素多接收(质量差达21倍); 7个接收器,每个均配置EM / FC;
不足:
同位素多接收只能Fe以内; 质量分辨≤ 12000
1280MC
Cs+离子束大小
极小束斑
合同:50 nm
常规束斑
FAT:363 nm@Ip = 2.3 pA OSAT: 362 nm@3.9pA
5X5 µm
6X6 µm
一、 高分辨同位素图像
Ningqiang C-chondrite
太阳系外颗粒的发现(Cs+)
Cs+ : ~2 pA@100nm MRP:~8000 Time:1h8m
10x10 µm
Multi-collection: 12C, 13C, 16O, 17O, 32S, 33S, 34S
12C
32S
35Cl
19F
2008 TC3 asteroid
Heter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N, Cl and F in graphite
3. 生物样品的元素图像:磁细菌
12C 32S
Cs+:~1.3 pA, Size:100nm MRP:~6000 Time:~15min
10 ppm
Background of H
H image
Mer
Apa Ol
8 µm
Avoiding contamination from epoxy
Calibration of H2O contents
(Hauri,2002)
Instrumental mass fractination (IMF)
其他应用:PM 2.5
四、H同位素和水含量分析
Detectors
BF2
BF1
H (EM1) D (EM2)
18O
(EM3) 30Si (EM5)
12C
(EM7)
Analytical conditions:
Cs+,500 pA 5×5 - 10×10 µm e-gun:charge compensation Blanking:37% B1: 100 frames,B2: 10 frames Block:3;Cycle:2 Time:20min
根据S, O同位素的面分布,计算颗粒的同位素比值
5.0E-02
2.5E-03
2.4E-03
4.9E-02
S/ 3 2 S
4.8E-02
34
Hale Waihona Puke 18O/ 16 O
2.3E-03
2.2E-03
4.7E-02
2.1E-03
SD=8.2‰
4.6E-02 1 2 3 4 5 6 7 8
SD=8.3‰
2.0E-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00
1000
10000
C/13C
Cs+: ~1.2 pA@100 nm Multi-collection:12C, 13C, 12C14N, 12C15N, 28Si, 29Si, 30Si Samples: 0.2-0.4 µm SiC, Si3N4 Standards: sythetic SiC, Si3N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