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测试必修3

合集下载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原创8: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3.荀子的思想
① 核心思想—— “仁义”和“王道”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战伦国理时观期—,—孟“子性、本荀恶子”发展了儒学,体现了新兴地主
阶级的要求。 ④“礼法并用” ⑤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舜,不为桀亡”。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约前571年-前471 年),姓李名耳,字聃,是 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 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 世界文化名人。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请思考:上述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因时而变。 (2)“以法治国”。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君主利用权术驾御大臣,以 权威震慑臣民。
适应了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1.“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结构图)
生产力发展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确立)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1)经济: 土地私有和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2)政治: 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与兼并。 (3)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4)思想文化: 私学兴起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 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 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 为儒家文化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ppt

(3)意义 ①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成为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有利于给劳动者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生产环境,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 ③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政治安定和国家统一。 ④影响着后世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宝贵遗产。
(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思想具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的趋势。如战国时期荀子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 要。以儒、法、道为代表的各家思想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基本精神。
2 |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情境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 天下矣……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 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核心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②“ 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 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 强调统治者要③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④“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教育思想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⑤“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 化教育的局面
道家
老子、庄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法家
商鞅、韩非子
墨家
墨子
表现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结果 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3.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2)主张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3

社会原因

“百家争鸣” 主要流派

局面的出现

历史影响

鸣 ”
孔子的思想
和 儒
孔子和早期儒学 孟子


荀子

的 形 成
道家和法家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
谢谢观看!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的 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6/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谢谢欣赏!
(马王堆汉墓出土)
——《道德经》
(2)“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政治主张
“道法自然。” “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3

思想主张:
1.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2.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
3.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思想主张: (1) 政治改革 (2) 法治(“法不阿贵”)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荀子
4 .主张礼法并用
5 .哲学观: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 仁义 君舟民水
同 异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创立儒家学派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 整,成为蔚然大宗
2.道家学派
(1)老子
老子简介:道家的创始者;生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领域: 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领域: 周王室 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 “士”受到各诸侯统治者的重用。
“学在民间”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 变化。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 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的含义
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 诸子百家:__________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 ____________ _的利益 和要求,对宇宙、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 己的主张,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主要表现在()①井田制和分封制的日益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③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④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学术的传播和交流A . ①②③④B . ②③④C . ①②④D . ①②③2.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评价正确的是①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④儒、墨、道、法等学派既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3. 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的先秦思想家是A. 墨子B. 孔子C. 荀子D. 孟子4. 孔子在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他整理出六种教本,后人称为“六经”,其中不包括A. 《诗》B. 《易》C. 《乐》D. 《论语》5. 春秋时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应该有受教育的资格的是A. 墨子B. 老子C. 孔子D. 孟子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了A. 系统的“仁政”思想B. “民贵君轻”的思想C. “人性本善”的思想D. 轻摇薄赋的思想8. 荀子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 最早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思想B. 主张“以德服人”C. 结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使之更适应社会需要D. 主张“性恶论”9. 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________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10.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11.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2. 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1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 .政治运动B .启蒙运动C .思想文化运动D .思想解放运动14.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孔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20191029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都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
史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 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①知识也因 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②传统的文化渐已 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 期已甚显著。……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 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2.代表人物 (1)道家: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商鞅、__韩__非__子_____。
3.概况: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体系。 4.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思__想__解__放___运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 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 发展,成为“显学”。
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 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__相__对_______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地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_大__一__统__专__制__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概述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

教材分析
(1)通过实行看图式教学、表格对比、关系连线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材分析
思考:何谓“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概念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此九派成为“九流”,加上小说家合称为“十家”)“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纷纷涌现,以及各学派间相互诘难批驳而争相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
2、孟子
孟子名轲(前372-前289),邹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被尊为“亚圣”,其言论录为《孟子》”。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②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
①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
3.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1.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问: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新课标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ldquo百家争鸣rdquo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新课标春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ldquo百家争鸣rdquo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堂探究研析
探究主题1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条件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材料一 战国处于政治巨变之秋,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代表,通过自己 的代言人,竞献智力,人才层出不穷。诸侯从富国强兵出发,也不拘一格用 士。一旦发现士能打开局面,不论贵贱,均予重任,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比比 皆是。
——赵克尧《战国“百家争鸣”初探》
2.儒学的发展: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
民本思想
伦理观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性本善”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
义 ” 和 “ __王__道____” ,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以德服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本恶”
(2)历史影响: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 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单元时空坐标〕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兴起、发展
单 和演变的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井田制逐渐瓦解,分
知 封制走向崩溃,士人地位上升,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
识 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汉代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学加以改造,
时期“百家争
析“百家争鸣”出现
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鸣”局面形成的
的原因。
意义。
2.家国情怀:通过对老子和庄子主 要思想的学习,认识古代中国思想
2.用列表的方式,
3.了解孔子、孟 家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 将孔子、孟子、荀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

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受到A. 孔孟之道的影响B. 老庄哲学的影响 C. 韩非思想的影响 D. 墨家学说的影响2.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

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

”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

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

这说明当时()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4.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

”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 儒家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5.孔子曾说:“舜其大孝也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必称尧舜,也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荀子也称善“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

这些表明()A. 儒家学说源自于远古的尧舜 B. 儒家借助圣王宣扬伦理道德C. 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D. 儒家注重维护封建伦理秩序6.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A. 藏富于民B. 勤俭节约 C. 忠孝为本 D. 国富民贫7.“中新网”2010年7月2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天召开会议,决定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A. “礼之胜,和为贵”B. “仁人无敌于天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养心莫善于寡欲”8.“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9.“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这说明荀子()A. 重视礼义教化B. 强调严刑峻法 C. 主张仁义、法治并用 D. 提倡上善若水1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11.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 “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 兼相爱、交相利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12.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A. 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 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13.《孙膑兵法》中说:“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也说:“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A. 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 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C. 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14.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

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 A. 民贵君轻说 B. 人性本善说 C. 先义后利说 D. 浩然之气说1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三者的主张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 人的平等权利B. 人的善良本性 C.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D. 人的自由权利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之名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真实的孔子,即孔子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等。

二是指不同视野下的孔子,即当人们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视角来看待、理解、诠释和评价孔子及其所言、所行、所思时,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有关孔子的观念和形象。

三是纯粹符号化的孔子,即孔子之为孔子,不再是一种纯个人的私名,而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人们交流与对话、对抗与互动时共同运用的公共的符号。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形象的历史变迁与时代转换》根据材料,围绕“不同视角下的孔子形象”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史不同时期的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各国、各家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孟子·公孙丑下》“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光《稷下赋》材料二: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孟子·公孙丑下》观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不同的原因。

18.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言论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简要分析上述三种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从材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陶渊明等人是持有的道家的出世的思想,采取的是逍遥的人生态度。

故选B。

A项是主张积极地入仕,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C项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D项是主张兼爱、非攻。

2.【答案】B【解析】【分析】据材料提到,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重大变革,百家争鸣,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故B正确。

先秦诸子思想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排除。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没有突出社会进步的代价,故C排除。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故D排除。

3.【答案】B【解析】【分析】A不对,荀子仍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C不对,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是在汉朝;D不对,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既相互诘难、批驳,也吸收、融合,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浪费和奢侈。

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是墨家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C正确;儒家与材料中“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符,A项错误;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与材料中“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平等的标准生活”不符,B项错误;法家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错误。

故选C。

【解析】【分析】B由“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借助尧舜来宣扬孝悌的伦理道德,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说法错误,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形成的;C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主要强调孝悌等伦理思想;D项错误,孔子时期不是封建社会,不可能维护封建伦理秩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正确理解“舜其大孝也与”“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是借助尧舜来宣扬伦理道德的。

6.【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中认为明君治国就必须“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及保证人民的生存底线,而荀子则强调国库充实,百姓贫穷,就不会又百姓为统治者守土卫国,就没有人可以为统治者出站,国家的灭亡就指日可待了,由此可知儒家主张民本思想,藏富于民,故A项正确,D排除;勤俭节约与忠孝为本在题干中均无体现,故BC项排除;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中孟子与荀子思想主张的准确理解与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