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克梅蒂和塞尚审美特征的差异

合集下载

塞尚的静物画探究论文

塞尚的静物画探究论文

塞尚的静物画探究论文作为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之一,保罗·塞尚描绘了大量的静物画,这些作品对西方绘画发展史和塞尚个人的艺术成就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静物画中呈现了对自然的深入观察和精细表达,体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

本文将从塞尚对静物画的贡献、作品的特点以及引发的思考等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

首先,塞尚对静物画的发展和艺术成就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他所处的时代,静物画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但大多数画家只是简单地复制视觉印象,而无法真正理解和表现被绘制物体的本质。

然而,塞尚经过长时间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即在自然基础上建立抽象的观念,将外部形态转化为内在结构的关系,并通过独特的构图表现形式和颜色的变化,将静物的气质和特征表现到极致。

这种方法使他的静物画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而且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

其次,塞尚的静物画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的静物画不仅仅是对物体形态的描绘,而是在视觉上和触觉上的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运用完美呈现。

其次,他通常使用常见物品作为静物的对象,以强化画面的真实感和确定性,同时展现静态的平静和抽象的美感。

再次,他十分注重颜色的运用,无论是对比色、平衡色还是光线和色彩的交互作用,都能在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魅力和浓郁的个性风格。

最后,塞尚的静物画引发了一些思考。

他的绘画方法和观念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抽象派和表现主义领域。

在当今艺术界中,静物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装饰和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更多的新颖和多样性。

本来平凡和日常的事物,通过塞尚的绘画,被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意义,让人们看到了不同于视觉的美。

总之,保罗·塞尚的静物画是传世经典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考价值。

他的绘画方法和观念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他的作品进行探究和分析,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对艺术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塞尚绘画的视觉特征

塞尚绘画的视觉特征

塞尚绘画的视觉特征作者:刘武安来源:《艺海》2010年第06期一、透视法“我们真能那样看待世界吗?还是在绘画性质本身还存在没有被探索过的东西呢?”这些就是塞尚在他最后二十九年的油画作品里要问和要回答的问题。

在自然提供的主题面前,他实践了这些问题。

当塞尚开始认识到必须放弃传统的透视画法时,对他来说肯定是非常痛苦的。

他知道,四百多年来不管视觉信息多大,透视画法一直为画家所追捧,透视法稳定了视觉经历,它给混乱的画面带来秩序。

但塞尚认为他的愿望是“重复普桑描绘技法,针对自然形态”。

在西方艺术中,没有什么还能比普桑辩护的神圣信念更感人了,他提出透视法是来源于正确的、自然的技法,在当代看来也是和谐的、合乎逻辑的技法,用这些技法可以在画布上描绘最复杂的客体形象。

但是,塞尚的头脑中有着更为真实、更加完整地去表现人类能力的愿望。

塞尚的梦想是在印象主义绘画语言的基础上重新设计空间,从而使绘画有全新的结构。

他从不把任何东西看成理所当然。

他懂得艺术风格就如生活风格,有时候允许做以前从没有做过的事情。

二、视觉空间至于视觉空间,我们知道它是适应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对于绘画画面这一平面来说,这种适应性是消极的,因此,透视法使我们懂得由刺激而产生的感观效应是不可能导致深奥的思想。

另外,我们知道对透视法的最严重的背叛也绝不会损害一幅绘画的空间感。

中国山水画是采用多重透视、回环透视的方式,经常转换角度,从不同视点、不同的时间看同一个或同一组山。

这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整的律动的大自然,他的空间立场是在时间中徘徊移动,游目周览,集合数层与多方的视点谱成一幅超象虚灵的诗情画意。

郭熙也说过,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然而中国山水画不受透视规律的限制,它以自然真实为基础,并高度合乎主观情感愿望。

它的空间意识是按照美的规律加以巧妙布置的:一是利用间隔解决空间问题,“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论油画作品的评价标准

论油画作品的评价标准

论油画作品的评价标准油唧作品省无许价标准?笤塞是肯定的。

无论是何种风格流派的艺术品都有共评1fr标准。

写实绘画、抽象绘画,现当代绘画巾凡优秀的艺术作鼎都遵稀菪大的艺术审美规范。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艺术隶.对绘唧作品的精神层衙的袅现,绘画作品的画面结构分析,小同与圳人的绘画语言的提炼.以厦画面的艺术处理手段,均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感悟出了艺术之大道。

所以我们住确靠油画怍品的评价标准时.应站托一个夫的审羹规范的平台上.来品评不同艺术流派.不l耐风格语言的艺术作品。

文,孙纲艺术的砰价标准可能会因捷行叶尚的影响.会有短时期内的锚误判断t但州到艺术史轴向的坐标系上会做出正确的抉择,不会受艺术的枝向发展的审美迷失所影响。

所以要通读艺术史留给我们的重多宝贵经典艺术遗产.从中培养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艺术作品的优劣选择做出砥确的判断。

油画作品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汗折:I.作品的精神品格2作品的画面品质。

3对作品的规律性分析一4.埘绘画语言的概括与提炼。

一作品的精神品格古往夸来.任何流派的优秀油阃作品.012一|】∞∞$^RI I N C I I l N^共作晶的精神品格均为秘极向上的,袁现出向往崇高而美好的人类精神.表现自然山川、人类生活的场景.引领着人类审美的情操向蓿秘极健康的层面发展。

从古典时期的绘画到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主义时期的优秀大师的作品.均可看到这样的精神品格的袅现。

这种精神品格在作品中的呈现,标志着作品的晶倍的标准,也是品评优秀作品的冀键斟:节之一。

如乔托.选芬奇,埃尔格列柯在他们的作。

吊巾所呈现出的祟高的宗教精神向往,人娄精神的寄托在他”l的作品巾得以表现.怍品的宏大感、崇高感、使观者进八其营造的纯净而菱好的精神境界中,人的心灵得以净f t.精神得以升华。

几高作品中传递出的人类炽热的生命与撒情.表现m美好而向上的精神境界。

观众至夸能感悟判作者以强烈的色彩f々递山的热与爱。

雏米尔表现的荷兰普通的民众生活,美好、安1羊、雅逸、映定,时光缓慢流失的感证呈现井作品之中.同样洋滥着朴素J^i崇高的精神向往。

立体主义雕塑家:贾科梅蒂人物简介

立体主义雕塑家:贾科梅蒂人物简介
和几何化的特点
贾科梅蒂的雕塑作品具
有较强的人性化特点
贾科梅蒂的立体主义雕
塑在形式和表现上具有
创新性
• 通过分解和重组物体来表现其多
•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的表
• 突破了传统雕塑的束缚,探索了
面性
情和动态的姿态
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 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来塑造物体
•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

贾科梅蒂立体主义雕塑的代表作品
姿态和生动的表情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人性化特

• 体现了贾科梅蒂对人体和人物的关注
•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 为后来的具象艺术和表现主义发展奠
• 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定了基础
《多洛雷塔》作品解析
《多洛雷塔》
是一位坐姿的
女子形象,具
有优雅的身姿
和神秘的表情
作品中的女性
形象具有较强
• 是对印象派和塞尚艺术观念的反思
• 强调通过几何形状和抽象形式来表现现实
• 立体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 分析立体主义:通过分解和重组物体来表现其多面性
• 合成立体主义:将多个几何形状组合成一个新的立体形式
• 立体主义对雕塑、绘画和版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影响
贾科梅蒂的立体主义雕塑风格
贾科梅蒂的立体主义雕塑具有抽象化
• 在家乡建立了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 开始创作一系列具有立体主义特点的雕塑作品
1920年代,贾科梅蒂的作品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 在巴黎、纽约和柏林等地举办个展
• 作品被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广泛收藏
贾科梅蒂的创作生涯与重要事件
1930年代,贾科梅蒂的作品风格发生了变化

科学、艺术与自然——论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诠释

科学、艺术与自然——论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诠释

2019年9月第37卷第5期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Sep.2019Vol.37 N〇.5科学、艺术与自然论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现象学诠释李志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摘要]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凭借对印象画派画风的改造,深刻地影响到了后来的野兽画派和立 体画派。

梅洛-庞蒂紧抓塞尚的“自然”概念,从科学与艺术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塞尚绘画中所表达的“深度”,指出这一“深度”不是“宽度”,而是存在的意义被分析、归类、比较之前的“暧昧整体”,是对存在之原初体验的显现。

这不仅是对笛卡尔主义绘画理论的反动,而且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于绘画理论研宄。

梅洛-庞蒂的诠释,将有助于揭示现代绘画的走向。

[关键词]梅洛-庞蒂;塞尚;视觉;深度;自然[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710(2019)05-0025-08确如梅洛-庞蒂所言,“在现时代,整个绘画史都是努力使自身抽离出幻术,并获得自己的维度,而这具 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

”®何为幻术?无外乎两种:(1)描摹自然的科学方法;(2)记录史实的实证方法。

前 者在于精确地还原对象的物理结构和数学关系,而后者则在于描绘一种宏大意义或微小叙事。

一言以蔽 之,这两种幻术使艺术沦为了科学的婢女。

基于毕达哥拉斯主义的自然科学,将原初的感觉经验还原为数 的比例关系,这其实“失去了大自然原来的面貌”®。

在塞尚看来,感觉与理智就成了艺术与科学的本质之 别。

不过,塞尚并不是单纯的感觉主义者,他试图在二者之间构建一种平衡,“他的绘画是一种平衡的艺术,不是说它是静止的,或者说其效果是有节制的,而是说,在一种审慎控制的嬉戏中,对立的品质得到了完美 的统一。

”®梅氏也察觉到了塞尚的努力在《眼与心》中,梅洛-庞蒂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艺术在现象学上 先于科学并且只有一个具身的(embodied)存在者才可能是一个艺术家。

对油画写生中几种观察方式的体验

对油画写生中几种观察方式的体验

对油画写生中几种观察方式的体验 以往对写生观念的理解,重在“写”字上,可是何谓“生”呢?笔者认为,写生的“生”,不仅有生活、生命、生物之意,更有陌生的意思,即如何通过技艺“转写”事物之“陌生情境”,而绝不是以熟练却苍白的技术复写所见的事物。

对写生的训练许多人始终强调单一的再现式观念,而这种单一的再现阻碍了我们对事物真正的观察与发现。

我们说不存在字面意义上的自然主义绘画,对象所提供的信息并不一定都有助于我们对它的表达,“看”是因人而异的,作为“看”的结果当然也该各具面貌。

写实不是唯一的“看”的结果,具象也不是实现写实的唯一方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写实是写实的外延,具象是具象的变异。

当有了这样的认识,绘画史上不同的风格对我们来讲就都包含在一个“生”字里了。

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绘画经验总结出的三种写生中的观察方式。

一、“无法完成的”审视 在《画家笔记》中马蒂斯把艺术之眼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艺术家通过知觉的经验创造直觉的象征。

马蒂斯宣称他相信艺术是个人的表现,他认为艺术不是想象的或文学性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对自然的感觉、直觉的综合为依据的。

绘画最重要的方面不是模仿自然,而是把知觉变为一种永久的形象,或者应该用审视来形容这种观察。

被看成是古板风格代言人的安格尔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素描是去感觉——去辨别和感觉,而不是通过心灵去认识自然。

”深谙素描探索性特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认为,“如果作画时单纯地凭眼睛、凭实践,而不依靠理性,那么这个画家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反映镜前的各种东西,而对它们的存在毫无知觉”。

 列奥纳多劝告艺术家应避免谨小慎微的传统素描方法,因为迅疾、不整的素描会给画家提示新的可能性。

绘画不是依靠先在的形式,不是依靠在模特儿前面经过核对和澄清的学院派图式,而是依靠仿佛偶然出现在艺术家手下的一些构形,每一个人物的生命都是艺术家自己所赋予的。

杜米埃能向他画的一团团线条投射容貌,永不重复的崭新相貌从那一团团线条中呈现出来。

塞尚的观看方式研究

塞尚的观看方式研究

塞尚的观看方式研究一、视觉印象和形式的统一塞尚的观看方式以视觉印象为出发点,通过形式的统一将这些瞬间的印象转化为艺术作品。

他强调通过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表现。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和形式对等重要,他能在画布上将重叠的颜色和形状巧妙融合,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同时再通过色彩的高低、明暗等变化,让画面有良好的层次感。

例如,在《圆形剖面》中,他运用了色彩、轮廓和明暗的变幻去表现物体的质感,采用色彩的分离和拼接来突显主要部位的纹理和颜色,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画面表现的深刻掌握。

二、大胆而深刻的全貌观察例如,在《米尔镇》中,塞尚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画出了这幅静物画,通过独到的构图和表现手法,将整个画面呈现出自然的风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三、对色彩的深入理解对于塞尚而言,色彩极为重要,他的观看方式是以色彩为首要条件去感知自然的美。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搭配和运用方式,他通过色块之间的对比关系,加强色彩的深浅变化,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从而达到表现的效果。

例如,在《静物》中,塞尚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光影的变换,以及明暗的对比,突出了物体的质感和形态,达到了用色饱满、层次丰富的效果。

四、对光影变换的观察和把握在塞尚的作品中,光影是他表现主体的关键。

他的观看方式注重对光影变化的肆意捕捉,通过深入观察自然界中的物体与光的关系,以及视觉上的演变来体现自己对于光影的表现。

例如,在《孔柏林桥》中,他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表现出孔柏林桥的雄伟和优美。

他不仅能够捕捉光线的灵敏感,而且还能在光线的层层交错中,把握自然现象的神妙之处,将光线的分布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总之,塞尚的观看方式是贯穿于其整个艺术创作之中的。

他通过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不断探索和发现自然界美的本源,从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个印象派画家的绘画技巧和作品对比

各个印象派画家的绘画技巧和作品对比

各个印象派画家的绘画技巧和作品对比印象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运动之一,它既反对了古典主义的固定模式,又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不同,更加注重表现光与色的多变与氛围的变化,更多的批判了传统的线条和透视。

因此,从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和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独特的绘画技巧和手法。

首先,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具特色的是追求自然的光影效果,他善于捕捉自然中变化的瞬间,包括天气、时间、光线等因素的变幻,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橙光系列画。

这一系列画呈现了令人窒息的明亮的阳光下的美景,将自然中的光与色的细微差别发挥到了极致。

二是梵高,梵高被公认为印象派里面最浪漫和最悲哀的艺术家。

他的重心在于对方形的理解上,构造精美的平面构图和材质感的丰富性,给人一种扎实的感觉。

此外,梵高的笔触强烈而立体感突出,在印象派的短暂历史中,梵高成为了最为突出的绘画家之一。

三是塞尚,塞尚是印象派的奠基人和领袖之一,他的绘画审美具有独特的透视效果。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前景和背景被极度强化,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感。

再加上墨色和色彩鲜明的组合,使得画面更加丰满而富有生命力。

四是德加,德加在印象派中算是一位比较中规中矩的绘画家,他主张绘画理性与革新,并且尝试将时代的现象与自然景物融合到绘画之中。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鲜明的线条、明亮的色彩和自然渗透了标志性的想象力,令人有一种深深的感受。

五是雷诺阿,他对现实主义和德加的作品都有一些批评。

他是印象派的一位热衷于表达情绪的艺术家,在其作品以情感的直觉而非自然景物去创作,将情感表达到极致。

他的色彩更加鲜明,并且具备很高的光影魅力,让人深感其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综上所述,印象派运动是一次可尝试的艺术实践,它的多变,多样化的光与色的组合,以及其艺术家所追求的瞬间氛围捕捉,将自然与艺术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模式,开启了绘画新纪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贾克梅蒂和塞尚审美特征的差异宋永进贾克梅蒂(Giacometti,1901-1966)和塞尚(Cézanne,1839-1906) 虽然没有号称自己是激进的前卫艺术家,却都不满足于凭借前人的视觉经验观察物象。

他们以非凡的勇气超越了传统绘画既定表现方式所制定的条条框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画风。

他们面对眼前的客观景象,企图抛弃固有的思想观念和观察习惯,重新审视,默默地寻求着新的属于艺术家自己的真实体验,这不免使他们同样地深深陷入视觉困惑的泥潭之中,因而在审美方式上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里。

由于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生体验,以及不同的视觉思维方式,也导致了画家审美特征的诸多差异。

下面从审美体验的四个角度对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具体的论述——情感的体验、观察的方式、审美的倾向和视觉的传达。

一、“孤独的经历”与“恐惧的体验”一件佳作的问世不仅仅是技艺的瓜熟蒂落,更是画家心境的折射;一种画风的形成,也不仅仅在于技巧层面上与众不同的表达,更是画家性格爱好、个人修养、生活体验以及思维习惯等深层因素在画面上真诚而自然的流露。

中国传统画论中也提到“画如其人”或“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思想。

塞尚和贾克梅蒂的作品正是如此。

在他们的作品中,既没有“前卫艺术”的刺激和张扬,也没有某些当代艺术家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只是忠实地记录了画家审美体验过程中虔诚的脚步。

透过塞尚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孤独而固执,却又执着而自信。

他的性格很象真正的山民,有着采石工一样的倔强、坚韧和执着,有着脚夫一样的纯朴和真诚。

他天性木讷,不善言辞,任何高超的手腕和圆滑的言语都与他格格不入。

他有着对艺术的虔诚和情有独钟,对于常人的生活琐事和所思所虑没有丝毫兴趣,常常不屑一顾。

当人们“拉住衣襟和他谈话”时,常常令他懊恼。

正是这种倔强的个性注定了塞尚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走过的。

塞尚的这种个性也许正与他家乡圣维克多山的某种气质相暗合。

塞尚出生于普罗旺斯的埃克斯。

对于他来说,巴黎和埃克斯是他人生中的两个站点。

在巴黎,他的艺术观念获得了深造;在埃克斯,他的自由个性获得了解放。

塞尚对古典绘画和印象主义的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独立的艺术追求。

他一方面崇尚对古典艺术和印象派绘画的追求,汲取有价值的养分,一方面对古典具象和印象主义产生怀疑。

虽然他的作品并不能得到古典画家的认同,但他常常模仿古典油画的表现手法,大面积地使用黑色,以达到画面的坚实和稳重感,也利用印象派绘画冷暖对比的色彩规律表现画面的视觉强度和冲击力。

他总是徘徊在自我的艺术空间里,在画面中并不着意去表现印象派画家所共同追求的亮丽和迷人的阳光。

也许巴黎的自然景色并不符合塞尚的审美观,巴黎的社会环境不适合塞尚的生活方式,印象派的追求也不是塞尚的终极目标。

他既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周旋于巴黎的人际关系之中。

于是塞尚遭到部分印象派画家的奚落与嘲笑,甚至于遭遇排挤和驱逐。

在《塞尚》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名戴圆顶帽的男子沿街走过,他穿着宽松的衣服,臂下夹着一张画。

他拐过一个街区的转角处,难道他有预感吗?突然他抬起头向后张望。

就在这时,一群孩子正要对他投掷石块。

”〔1〕(P4)他就是塞尚。

这哪里是一群小孩!或许是吧?投掷的又何止是石块?他当然有预感。

他的作品《甜烈酒》或《那不勒斯的午后》在1861年的艺术沙龙中落选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事。

多次的落选经历足以显露了艺术沙龙评委会的审美取向,也促使塞尚渐渐地走向了成熟。

他变得淡泊名利,开始真正地热衷于关注艺术本身。

正如古人所说:“学之者,求存;得之者,求成;乐之者,求道。

”他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圣维克多山脚下。

圣维克多山没有高贵的特征,平平庸庸象一个三角形,没有湿润的空气,没有鲜艳的花朵,没有印象派大师笔下的灿烂和美丽,太阳一览无余地撒落在苍白、干裂、孤独的圣维克多山岩石上。

然而,在这里塞尚的思想获得了自由,艺术的能量获得了释放,他真正地找到了自己。

他终于从印象派的画风和古典式的形式美感中走了出来,展现出现代人的生命趣味与审美感受——质朴的造型里溢出灵气,和谐的色彩中散发自信,自由的笔触透露了沉着与飘逸,孤独意境里则藏着纯净与静穆。

贾克梅蒂的作品,似乎总是不断放射着一股恐怖的阴气。

他出生于瑞士阿尔贝斯山脚下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Bergell Valley)之中,周围是地势险峻的峭壁。

人们远离文明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终日与野生动物为邻,常常伴随着恐惧和死亡的威胁。

在这里或许还沿袭着母系氏族的许多特征。

母亲在贾克梅蒂的眼中是一个非凡的人,是家族的精神支柱。

随着母亲的日渐衰老,无疑使他感到惶恐和不安。

在《Giacometti》中写道:“在一个夏日的早晨,贾克梅蒂母亲出现在阳台上,她已经很老了,她的白头发却依然很浓密,仿佛是花丛中绽放的花絮。

他的母亲是自然生命的化身。

贾克梅蒂站在阳台下方的街道上,仰望着她,带着依恋的神情说‘再见’。

他正准备离去,其实仅仅是在深林里短暂的迈步,或者去隔壁的工作室呆上几个小时……在贾克梅蒂的眼中,母亲是宇宙的中心,他是母亲的忠实追随者。

”〔2〕贾克梅蒂好象一刻也离不开他的母亲。

母亲灰暗而苍老的面孔常常象幽灵般地出现在他的画面上。

《The Artist’s Mother Seated》(1963, pencil)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贾克梅蒂利用铅笔的反复涂抹留下了重重叠叠的线条和笔触的痕迹,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使读者眼前似乎萌生了一层莫名其妙的隔膜。

画布上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出现在很久远的往日,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里的故事。

不久,母亲去世了,两年以后贾克梅蒂也离开了人世。

这种恐惧的心理体验在贾克梅蒂的记忆中并不少见。

在一次旅途中,一位荷兰籍的老图书馆员Van M.先生不幸地死在贾克梅蒂的怀抱中。

他在恐惧的体验中感到茫然:“几个小时,Van M. 就变成了一个物……变成了虚无”〔3〕(P89)。

这使他对死亡、孤独和虚无的体验超越了常人的理解。

他常常陷入虚无背后的恐惧和绝望之中,他不屑于摹写一个常人眼中的苹果,认为这样的摹写“只是一个影象的残余物”〔4〕,微不足道。

他企图捕捉苹果背后瞬间即逝的某种视觉体验。

这种孤独和恐惧的情感的体验把贾克梅蒂的作品引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幻境之中。

正如Parri Spinelli一样“自从被抢劫者袭击后他所画的人物就全都躲闪似的转向一边,并带着一种紧张与恐怖的神情”〔5〕。

二、“联系”与“物我两忘”在西方艺术家看来,作品就是艺术家眼中的真实世界。

因而,观察的方式是绘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观察方式的不断探寻和拓展,使艺术家获得了新的视觉体验,因而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视觉图式。

“整体观察”是千百年来艺术家共同智慧的结晶,但不同时期的画家对整体观察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

从史前岩画、石刻和陶器上的图案来看,原始社会艺术家的观察方式是一种十分朴素的整体观察。

他们撇开了解剖结构、空间透视、形体比例以及具体的细节,仅仅抓住张弓射击的神情,生动自如,落落大方。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学识、修养的不断积累,对象上的承载的信息愈来愈丰富,一睁眼便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令人不知所措。

古典画家们把“整体观察”理解为在“比较”中进行观察。

要想准确的表达形体,不是用尺子量一量客观对象再原封不动地搬上画面,而是通过比较衡量相互的比例关系来进行作画,色彩也一样。

塞尚为了描绘超越古典艺术家眼中的客观真实,在吸取这种“比较”观察方式的同时,更注意到物体之间的联系性。

“比较”是指两者之间的差异;“联系”则是指多种事物之间相似因素的同构性和相异因素的次序性。

这种“联系”不仅使画面保持原有的整体性,还使画面产生一股凝聚的力量,注入了更多文化的因素。

塞尚不再崇尚印象派的画风,他批评印象派绘画只是对自然光阴“肤浅现象”〔6〕的描绘。

面对客观物象,塞尚的眼睛总是先从一组点或者一组方向相似的线或者一组色相相近的色块开始切入,并把它们联系起来看。

点的大小、形状和位置,线的虚实、疏密和空间方位,色彩的明度、纯度和冷暖……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次序关系。

当一组组有序列的同构相互交融时,眼前呈现的是一个别样的图式,充满音乐般的节奏美感,是一幅超越对象的主观世界图画——那是一张铺开的网,纵横交错。

而掌握这张网的绳子就是艺术家的画笔。

塞尚常常做这样一个手势:先将两手展开,而后渐渐靠近,手指相互交叉,最后夹紧,再夹紧。

这就象一个严密的堡垒,不能有一丝的松懈或存在一个微小的缺口。

贾克梅蒂对“整体观察”的理解显然更进了一步。

他主张将主体完全融入客体之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贾克梅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塞尚这种“联系”的观察方式,还把现象学的观念引入绘画。

现象学是“思”与“视”(或者哲学与艺术)的一个对话平台。

贾克梅蒂企图抹去主观的视觉经验和意识成见,完全依靠本质的直觉去观察物像,或者说是用眼睛去思考问题。

波特莱尔说过:“天才不过是童心复活……艺术家的宗旨就是寻找出一种最接近自然的视觉的形象来,这过程其实就是回归儿童期的过程,是回归到世界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过程。

”〔3〕(P110)象初生婴儿一样纯真地观看世界,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又是何等困难!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以及各种多年来形成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人生观,都是一座座令人难以逾越的巨大视觉屏障。

贾克梅蒂却孜孜不倦地实践着用本质的直觉去思考问题,把自我完全融入于物像之中,用主体的心灵去聆听物象的心声。

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对象,超越了自我,甚至超越了前人。

三、“三角形的实体”与“混沌状的虚无”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观察方式直接导致了画家的审美倾向。

塞尚的孤独,来自于他倔强的性格。

也正因为这种性格,他的孤独情感又渐渐发展成了自信和傲慢的精神追求,并在画面里渐渐得到升华,凝结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三角状的视觉实体,那就是反复出现在画面中的圣维克多山——稳定、坚实和力量。

在《圣维克多山》的系列作品中,塞尚没有去强调古典油画那样的解剖透视和体积空间,而是把岩石的坚韧和威严演变成了画面奇特的构架。

这种构架同样出现在他的静物作品中。

从塞尚中晚期的代表作《壶与水果》(1895年)和《苹果与桔》(1899年)中也可以发现,他不关心苹果光亮的质感和鲜艳的颜色,他沉迷于色彩和造型的关系,沉迷于圆形、方形或者圆锥体、三角形之间的组合。

而晚期的代表作《浴女们》,其形式语言的表达方式则更为直接。

塞尚在画面中通过对女人体姿态的有意安置和树杆左右倾斜的处理,把浪漫的冲动和狂热,凝聚在一个三角状的整体构架上——生命般的颤动、音乐般的和谐、建筑般的稳固,是一个典型塞尚式的宏大图式。

无论从哪方面去联想,没有比三角形这种视觉形象更能体现塞尚的追求了。

这是彻头彻尾的圣维克多山形象的化身。

如果说塞尚把孤独的经历凝成了一个视觉的实体,那么贾克梅蒂则把恐惧的体验化成了一团视觉的虚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