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石壕吏

合集下载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石壕吏》2、作者:杜甫3、朝代:唐代二、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翻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四、赏析11 背景与主题《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吏夜间捉人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广大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1 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官吏的横征暴敛更是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

112 诗歌主题不仅是对官吏暴行的批判,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以及对百姓无奈与悲苦命运的同情。

12 人物形象刻画121 诗中的老妇形象鲜明而生动。

她在面对官吏的逼迫时,先是哭诉家庭的不幸,展现出她的悲痛与无奈;而后又挺身而出,愿意跟随官吏服役,体现了她的坚强与担当。

122 官吏的形象则通过其“怒呼”表现出蛮横与粗暴。

123 而老翁的“逾墙走”,侧面反映出他对官吏的恐惧。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杜甫【石壕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黄昏时分,有官员夜间抓人。

老人翻墙走了,老婆婆出去看。

再愤怒的官员,女人为什么要哭?听了女人的话,三个男人看守着叶城。

一人附书,两人战死。

那些苟且偷生的人,逝者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一个婴儿和一个孙子。

还有奶奶没去,也没有裙子进出。

老妪虽弱,请官夜归来。

如果你急着要给厉中河和杨上菜,还不如准备一下早上的饭菜。

夜很长,很寂静,像在哭泣,像在窒息。

黎明将升到未来,留下老人一个人。

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诗歌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杜甫《石壕吏》原文及翻译李世豪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当一个官员哭的时候,他是愤怒的,当一个女人哭的时候,为什么要麻烦呢。

听女人面前的演讲,三个男人叶成树。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房间里没有人,只有小孙子。

有些祖母还没去,也没有裙子穿进去穿出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是漫长的,声音是沉默的,就像闻着啜泣和吞咽。

黎明时分,我将看到未来,独自向老人告别。

《石壕吏》注释黄昏时的石豪村:黄昏时住在石豪村。

放进去,放进去。

河南省陕西县石豪村,现为石豪村。

逾墙走:翻墙逃走。

官员们为什么生气:官员们打电话来时非常生气。

一,怎么,怎么。

妇啼一何苦:老妇的哀啼是多么悲伤。

听女人讲话前的讲话: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向官员汇报。

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都在参加工大邺城的战斗。

邺城,今河南省安阳。

一名男子将一本书附在信上,两名男子在新的战争中丧生:一个儿子发了一条消息,说其他两个儿子在战斗中阵亡。

存者且偷生:活着的暂时还苟且活着。

死者早已逝去:那些死去的人将永远死去。

室中更无人:家里在没有可参加作战的人了。

只有-牛奶-下一个孙辈:只有仍在吮吸的年轻孙辈。

老妪(yù):老妇。

老妇人自称。

请在晚上从官员那里回来:请允许我跟随老板到兵营过夜。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赶紧去河阳兵营充兵役,还来得及到兵营为将士们准备早餐。

河阳,今河南孟县西。

声音在夜里被切断了很长一段时间,比如闻着啜泣和吞咽:在深夜,声音被切断了,有微弱的哭声。

《石壕吏》翻译晚上,我睡在石豪村的一户人家里。

天一黑,一名警察就来村里抓人。

家里的老人听到了响声,从墙上跑了过去。

老妇人出去看看情况。

差役们的吼叫非常恼怒,非要向她家要人,老妇人哭得非常悲痛!听老妇人上前向差役诉说:我一共三个儿子,都已经应征去守邺城了。

最近,一个儿子发了一条消息,说另外两个儿子在战争中丧生。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

唐代-杜甫《石壕吏》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原文: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翻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吏呼一何怒!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

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听妇前致词: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三男邺城戍。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选自《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原文及鉴赏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出处】唐·杜甫《石壕吏》。

【意思】我老妇虽年迈力衰,让我今夜跟你们走吧。

去应河阳的急差,还有点做早饭的能力。

【全诗】《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鉴赏导示】759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因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击溃。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回华州住所,闻此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就是“三吏”中的一篇。

【鉴赏】这是一首叙事诗,以老妪被迫服役的典型事件,深刻地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难,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首四句是事件发生的序幕。

“暮投石壕村”一句交待诗人自己的行止和事件发生的地点。

接着写官吏黑夜捉人和人们仓皇应变的惊骇场面,笔墨十分精练。

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是诗的主要部分,它以老妇的对话为中心,反映了差吏抓人的全过程。

老妇人的话可分为三层:首先陈述了战争夺去了儿子的沉重悲哀。

“存者”二句流露了老人无限的酸辛与哀伤;继而老妇人申明家中已无应征之人。

“出入无完裙”一句表现了这一家人生活的困苦;最后老人主动请求应役。

在这里差吏的话全被略去,但通过老妇的对话,也就从侧面表现了差吏的凶狠残暴。

但是,差吏并不听老妇人的申诉和哀求,还是要征走老妇人的媳妇。

为了保全儿媳、孙子,老人才被迫应役的。

末尾四句,是诗的尾声,写老妇被提走后的凄凉情景,流露了诗人的深切同情。

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杜甫《石壕吏》唐诗原文注释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介绍】《石壕吏》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7卷第33首。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原文】石壕吏(陕县有石壕镇)作者: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呼: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么。

9、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24、唯:只,仅。

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26、未:还没有。

27、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28、完裙:完整的衣服。

29、老妪(yù):老妇人。

30、衰:弱。

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石壕吏》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唿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叁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翻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叁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1)暮:在傍晚。

(2)投:投宿。

(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逾(yú):越过;翻过。

(6)走:跑,这里指逃跑。

(7)唿:诉说,叫喊。

(8)一何:何其、多幺。

(9)怒:恼怒,凶勐,粗暴,这里指凶狠。

(10)啼:哭啼。

(11)苦:凄苦。

(12)前:上前,向前。

(13)致:对……说。

(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16)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17)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18)新:最近,刚刚。

(19)存:活着,生存着。

(2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21)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22)室中:家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臵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 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 叶地描述。 2、背诵全文。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法, 对比
作用是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 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第三层: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望岳》与《石壕吏》相比较,风格完全不
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 后人也称之为“ 杜工部 ”, 著有《 杜工部集 》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 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 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 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 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 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 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自学指导二:读诗歌,疏通文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傍晚 投宿
差役 抓壮丁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 跑,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喊,叫嚷 多么 哭 悲苦,凄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上前
捎信回来 幸存的, 苟且的活着 活着的。
儿子
防守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新近,刚刚 永远的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学习目标
1.朗诵诗歌,了解背景,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 3.深切体会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及诗人的思想
感情。
杜甫,字 子美
唐 ,
代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 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号称 “ 诗史 ”,他本人也被
后世尊称为 “ 诗圣 ”。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 住,曾自称“ 少陵野老 ”, 世称“ 杜少陵 ” ,又因一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指男人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为“有孙”,
所以“母未去”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 跟从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征应 兵役 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指夜深 好像 低声的哭泣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指向前赶路 只
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叙述 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3、 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 么特点? 4、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全文却以 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自学指导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
2. “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怎样 的社会现实?
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揭示了战 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 对人民的同情。
3、诗中有主要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 特点? 石壕吏态度蛮横,如狼似虎,奸诈刁蛮。 老妪危急之下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苦难以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自学指导一
听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há o)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ú )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qú n )。 老妪( 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 yì ng)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yè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同。同是一个作者为什么会写出两篇完全不同风 格的作品?
盛世景象 安史之乱
比较这两首诗在写法上的异同
时代背景 望 岳 (开元盛世) 石壕吏 (安史之乱)
捉人 战争的苦难 (事) 巧妙 藏问于答 精炼 (120个字)

描写泰山高大雄伟神奇秀 容 丽;满怀抱负。




对比 反衬 融情于景 望 钟 割 (炼字)
4、课文题目为《石壕吏》,为什么 全文却以老妇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作者以老妇人的悲苦来反衬差 吏的凶暴,这样写不仅节省笔墨, 而且更真切感人。并且带给读者很 大的想象空间,表现了诗歌的含蓄 性特点。
课堂小结:杜甫想通过这个故事 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本来具体说明)
• 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深 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 极为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