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内容完整 有图片
合集下载
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6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
杜甫
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个苦难的时代, 接触一个苦命的家庭,触摸一个苦闷的灵魂。 往事越千年,时光的隧道中,触摸上面的文字, 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彻夜难眠。“夜久语 声绝,如闻泣幽咽”,忧国忧民是他一生的坚 守与追求。
杜甫(公元712-770),字 子美 ,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3、本诗以“独与老翁别”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 受,表达了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
构思巧妙 运用了明暗结合、藏问于答的艺术表现手
法。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役,但诗人对他用 了暗写,一出场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 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人则用明写,把她 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其实,用心品味就 会发现,老妇人的那些话都是差役逼问出来的。差役 的“呼”“怒”贯穿在老妇人陈情的全过程,其凶横 残暴不言而喻。由此可见作者构思之巧。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受到儒 家思想的教育熏陶,植根于他心中的便是“以天下为己任” 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孟子的“仁爱”思想,赋予了杜甫悲 天悯民之心和以社稷为念的爱国之心。可以说在杜甫的内 心深处,国家和人民没有轻重之分,均处于天平的两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的爆发。杜甫的爱国精神 和民族意识在这场系关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一下子达到 了颠峰。面对叛军的颠覆,杜甫毅然站在拥护唐王朝的一 面。 然而此时,杜甫的内心又是及其矛盾复杂的。
这两句诗独立成段,意在强调吏呼之怒、妇啼之 苦,并起到统领后文的作用。
一个苦命的家庭
从诗句中找出老妇的“苦”,抓住关键词, 说说老妇有哪些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
• 古体诗的特征之一,具有极强的叙事性,“述丧乱事”“以 时为事”“以韵语记常事”的特点。 ——杨仲义《古体诗的解读》
➢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幕,主要 描绘了什么情节,并体会在这凄苦环境之下,到底发生了怎 样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如果你是一个编剧,要把《石壕吏》编排成故事剧本,请各位编 剧们任选一至两幕的内容,增加细节与合理想象,改写成一段剧 本或者小故事。
●吏:必须得交出一个人!
吏 步步紧逼 嚣张跋扈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读情
●《石壕吏》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作为华州司功参 军的杜甫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 发生逆转,当时60万唐军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 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被迫离去,在 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 统抓去当兵,心情异常沉痛、悲愤、无奈,于是就创作了《三吏》 《三别》。
➢如果你是导演,现在要让你把第二幕排成一出戏,你会怎么处理 这个场景呢?
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
者长已矣!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在诗中有哪两个字可以分别概括这两个人物
语文七上《石壕吏》ppt课件.ppt

7、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中语文石教科书八杜年级
壕
甫
二吏十五课诗三
杜甫杜甫 诗三 首首
石 壕 吏
杜 甫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 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 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横暴,表露 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 壕 吏
视频故事欣赏
yú
shù
逾:越过。 戍:防守。
yè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ù 老妪:老妇人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
有吏夜捉人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初中语文石教科书八杜年级
壕
甫
二吏十五课诗三
杜甫杜甫 诗三 首首
石 壕 吏
杜 甫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杜甫(712——770),字 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 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 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现实,被称为“诗史”,他本 人也被称为“诗圣”。
主题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 疾苦的叙事诗。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 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 来的沉重灾难,揭露 了官吏的横暴,表露 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 情。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石 壕 吏
视频故事欣赏
yú
shù
逾:越过。 戍:防守。
yè 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yù 老妪:老妇人
投:投宿。
犹得:还能够。
偷生:苟且的活着。
一何:多么。
作者介绍 字词提示 课文分析 主题思想 相关图片
请思考并回答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石壕吏》课件(共20张ppt)

第二,诗人既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对此怀有真切的 同情和愤慨,又不反对这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因为安 史之乱不平息,社会就不能得到安宁。从这一角度上说, 诗中所述老妇应征服役一事,既是对统治者严厉的斥责、 控诉,也是对人民慨然赴国难这种精神的褒扬
文章主旨
《石壕吏》通过写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 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 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
指男人
没有完整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妇
跟从
应征 兵役 还能够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形容低微、 断续的哭声 登程赶路 唯,独,只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 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 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 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石壕吏 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2.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 画人物形象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壕吏》“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 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 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读准下面字的音: 壕 (háo) 戍 (shù) 妪 (yù)
邺(yè ) 逾 (yú) 咽 (yè)
课文朗读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28张PPT)语文八年下册

独与老翁别,源自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老妇一家的 苦难命运激起了作者的深切同情。同时,尽管老妇应征是 被逼无奈的,但是作者仍旧赞扬老妇自请应征的牺牲精神 ,因为他自己是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评判战争的,希望能 取得最后的胜利。然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是战争所迫,差役 所胁,这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想要控诉的。
石壕吏:____汝__家__有__男__丁__否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尚__有__他__人__否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其__真_无__人__邪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孙__母__现__何__在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汝__家__必__征__一__人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内容,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和政府强 行征兵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与苦痛,体会杜甫对百 姓的同情。(重点)
2.品味《石壕吏》精心构思、语言洗练等特点。 (难点)
石壕吏
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lì)\夜捉人。老 翁(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何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战争破坏严重)
应征之苦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百姓饱受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战难之苦)
1.保全丈夫、儿媳、孙子 2.为了国家勇于担当苦难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人哭 诉的这段文字,其实是在差役一句句逼问 下的回答,请大家根据你的想象,补白石 壕吏。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 舒!
《潼关吏》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 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 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 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作为 一个敢言的百姓,杜甫应制止 强征,民为国本, 民之不民,家之不家,何 以为国?
面对吏卒的强征,他不能劝止 面对老翁的逾墙 走,他不忍制止 面对丧夫丧父的孙母,他无法劝慰 面对自请河阳的老妇,他无法赞扬
忠君 忧国
爱民 忧民
忠君 忧国
vs
爱民
vs
忧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总结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 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安 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安吏》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 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 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 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 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 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 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 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 用一夫。”
苦苦哀求
吏(差役)
蛮横
步步紧逼
老妇
可怜
苦苦哀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与老翁别时心情 如何?为什么他要沉 默?
思想内涵
乾元二年(759),杜甫任华 州司功参军,虽是微末小官,却 区别于民。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杜甫应制止逃役, 无兵役何以战? 何以平叛? 何以安天下?
课外拓展
《潼关吏》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 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 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 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作为 一个敢言的百姓,杜甫应制止 强征,民为国本, 民之不民,家之不家,何 以为国?
面对吏卒的强征,他不能劝止 面对老翁的逾墙 走,他不忍制止 面对丧夫丧父的孙母,他无法劝慰 面对自请河阳的老妇,他无法赞扬
忠君 忧国
爱民 忧民
忠君 忧国
vs
爱民
vs
忧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总结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 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安 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 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新安吏》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 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十二 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 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后十六句笔锋一转,对百 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 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 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 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 用一夫。”
苦苦哀求
吏(差役)
蛮横
步步紧逼
老妇
可怜
苦苦哀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诗人与老翁别时心情 如何?为什么他要沉 默?
思想内涵
乾元二年(759),杜甫任华 州司功参军,虽是微末小官,却 区别于民。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杜甫应制止逃役, 无兵役何以战? 何以平叛? 何以安天下?
课外拓展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共35张PPT)

品析反常
重点探究
1.老妇人的“苦”体现在哪里?(原文回答)
①老年丧子之苦 ②穷困潦倒之苦 ③被迫服役之苦
2.你认为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吗?
省略了官吏什么话?
温馨提示:从老妇的回答推测官吏的话
吏问妪答
石壕吏:_汝__家__有__男___丁__否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诗歌解说
疑
杜甫为什么没有被抓?
1、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的当地人 2、杜甫是在职地方官员
杜甫的履历,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 当时其官职是华州司功参军。
写作特色:
1.藏问于答
“藏问于答”是古代诗歌 诗中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
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
所谓藏问于答,就是作者故 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
阳役,犹得备晨炊。 幻灯片 13
藏问于答是古
典诗词中常用的 手法,也叫寓问 于答,最通俗的 解释应该是省去 问话,问从答知。
再听课文
①暮投/石壕(háo)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 走,老妇/出门/看。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 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 (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 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 老翁/别。
3、明暗结合
题为“石壕吏”,但是全文明写的却是老妪,通过 老妪的自述暗写石壕吏的残暴、凶狠。
诗歌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叙述石壕村 一普通百姓家庭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 大,真实生动地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深 重的灾难,揭露了官吏的蛮横残暴,表达了诗人对时 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杜甫《石壕吏》古诗词PPT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 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 篇不朽的诗作。
第三部分
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 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 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 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 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 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 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 楚。
诗词赏析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 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 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 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 又蕴涵丰富。
第四部分
相关故事
相关故事
愤斥皇亲
唐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大国。但就在这表 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的大国里,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业已孳生着 崩溃的征兆。终于唐王朝迅速走向倾覆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的 发生。杜甫获悉这种情况后,觉得当权者不顾民生只顾自己享乐的做 法,定然会导致国家的败亡;于是他便大为愤慨地挥笔写下后来被选 进著名选本《唐诗三百首》的诗作,亦即题为《丽人行》的七言长篇 古诗。该诗由于把杨家那炙手可热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胆的讽刺和深刻 的揭露,成为一首名副其实的“史诗”;而人们还从中概括出一个成 语“炙手可热”,用来表明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的那一号货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杜甫字
或
,自称
,著有 ,他
写了不少反映当时现实的诗篇,被
称作
。
《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758年,为 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 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 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 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 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 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 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 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 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 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 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 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老翁逾墙走 越过 逃跑 一何 多么 听妇前致词 上前 三男邺城戍 防守 二男新战死 最近 死者长已矣停止、完结 室中更无人 再
惟有乳下孙 只 出入无完裙 衣服 请从吏夜归 请让我跟从 急应河阳役 应征 犹得备晨炊 还能够 夜久语声绝 没有 如闻泣幽咽 好像听到 独与老翁别 只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3、诗题《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
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 人,这是为什么?
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 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 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生字:
yè shù qún chuῑ yōu yè
邺
戍
裙 炊 幽咽
(712—770),字子美,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 到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 兵败邺城后,当时恰逢他从洛阳回华州,一 路上他看到官差疯狂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 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 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 《无家别》《垂老别》。其中,《石壕吏》 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男服役的惨状;家中现状;自请服役。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 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 被捉而泣不成声。 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闻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
理解诗中情怀
这首诗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困 难的精神,表明诗人支持唐王朝进行 的这场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 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和同情。
★如何学习诗歌?
●
第二招
●
多思
——感悟诗意、品味诗情
结构脉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层:(1)开端,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概括全文) 二层:(2、3)发展、高潮:“老妇的致词”。 为全文的主体部分 ①层:三男赴役的惨状。 ②层:家中悲惨的现状 ③层:老妇自请应役 三层:(4)结局,暗示了老妪被抓走。
(二) 主要人物及事件:
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 用。(抓住关键词语去分析)
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 突出了官吏的凶残和老妇人的可怜。
(三) 主要人物及事件
老妇人的致词包含了哪三部分内容?
写法探究
对于官吏的凶暴,作者没有直接的写 出来,而是把他放在了幕后,官吏的凶残 是通过老妇的致词展现出来的,这种写法 叫做侧面衬托。
吏:呼、怒(凶狠、残暴)——憎恨、批判 妇:啼、苦(凄苦、可怜)——同情
—— ——
鉴赏过关题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说明兵役苛酷的句子是 三男邺城戍, 说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二男新战死。 ⑵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是 出入无完裙 , 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学习诗歌?
●
第一招
●
多读 ——读出诗韵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思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有吏夜捉人。 2:这个故事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请在文中找出语言根据来说明) 战争的残酷;官吏的横暴;百姓的苦难。
(一)时间:晚上
为什么是捉人,而不是征兵,而且是在晚 上,从而说明了什么?
明确(1)是“捉人”,而不是“征兵”, 表明差吏强行抓老百姓当兵; (2)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 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 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从而说明了 官吏的横暴以及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