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扬州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试题

合集下载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必修二第二专题综合测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必修二第二专题综合测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1—2012学年下学期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综合测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虔.﹙qián﹚诚钥.﹙yào﹚匙稽.﹙qǐ﹚首颤.﹙zhàn﹚动B.宿.﹙sù﹚命猝.﹙cù﹚然坍圮.﹙pǐ﹚恪.﹙gâ﹚守C.咆.﹙páo﹚哮瞅.﹙qǐu﹚瞅出殡.﹙bìn﹚一幢.﹙zhuàng﹚D.人寰.﹙huán﹚浑身解.﹙xiâ﹚数拜谒.﹙yâ﹚一模.﹙mú﹚一样【解析】本题为基础题。

命题的意图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字音。

在江苏高考试卷中,语音辨析题是每年必考的题目,因此掌握书本上的易念错字音,并正确使用多音字是做好语音辨析的的基础。

能力层级为A。

【答案】D ﹙A项“颤”应读chàn B项“恪”项应读kè C项“瞅”应读ch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语无伦次大名鼎鼎怅然急燥B.针砭时弊恍然大悟编辑蔓延C.一筹莫展爱不释手苍桑狼籍D.病入膏肓变换无穷狙击修葺【解析】本题为基础题。

虽然近几年江苏高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不考字形,但作为单元测验,考查学生的基本功仍是必要的。

能力层级A。

【答案】B.﹙A.项“燥”应为“躁” C项“苍”应为“沧” D.项“换”应为“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意....,讽刺的咆哮了一阵子。

B.现在实行新课标,一些地方期中、期终结业考试乱糟糟的没有一个标准,使老师们莫.衷一是...。

C.老张今年50多岁,短小精悍....,思维敏捷,干起活来一点不比年轻人差。

D.今年的雨水虽然比去年大,但是并没有发生交通中断的现象,这归功于交通部门未雨.绸缪..。

【解析】词语的使用是历年高考常考的题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形成性测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形成性测试题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形成性测试题测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中.绳(zh òng ) 槁暴.(p ù) 须臾.(y ú) 闻者彰.(zh āng ) B 。

靛.青(d ìng ) 舟楫.(j í) 蛟.龙(ji āo ) 跂.而望(q ì) C. 跬.步(ku ī) 蚯蚓.(y ǐn) 蛇鳝.(sh àn ) 驽.马(n ù) D. 可镂.(lo ù). 骐骥.(j ì) 爪.牙(zh ǎo ) 锲.而不舍(q ì) 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 A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 。

金就砺则利 C 。

輮以为轮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古代的半步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起兴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叫“一驾”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雕刻 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 .其.如土石何? 5.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D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6.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B.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 。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 。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7.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 A 。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专题(有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中文言文试题专题(有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起宗,字元卿,其先上党人,后徙广平洺水县。

起宗生长兵间,学书无从得纸,父削柳为简,写以授之;成诵,削去更书。

年十七,会立蒙古学,学辄成,辟武卫译史。

御史中丞塔察儿爱其才,迁中台译史。

仁宗即位,转中书译史,累迁太子家令司典簿官,上言:“东宫官属,辅导德义,财赋非所治也。

”朝廷是之。

迁南台御史。

建康多水,或实灾而有司抑之,或无灾而诉灾,起宗微行得实,人以为神明。

文宗初立,命威顺王征八番。

是时,蜀省囊加台拒命未平,起宗极言武昌重镇,当备上流之师,亲王不可远去,力止之。

及王入见,帝谓曰:“八番之行,非秦元卿,几为失计。

”朝议以起宗治蜀,幕府忘其名,曰秦元卿,帝引笔改曰起宗,其眷注如此。

拜中台御史,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明日,立太子,有赦,起宗又奏:“不罪和尚,无以正国法。

”和尚服辜。

帝曰:“为御史,当如是矣。

”又劾闽宪卜咱耳窃父妾以逃,其父愤死,渎乱天常,流之岭南。

自是尽言无讳,皆见听用。

迁都漕运使,帝召谕之曰:“漕输事多废阙,赖御史治之尔。

”出为抚州路总管,至官,有司供张甚盛,问其费所从出,小吏不敢隐,曰:“借办于民。

”遂亟使归之,几席仅给而已。

自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礼即止。

因谕众曰:“我素农家,安俭约,务安静,庶使吾民化之。

”居一岁,以老去官。

明年,以兵部尚书致仕,居一岁,卒,谥昭肃。

(节选自《元史•秦起宗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B.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C.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D. 劾中丞和尚受人妇人/贱买县官屋/不报/起宗从台官入见/跽辩/久之/敕令起起宗/不起/会日暮/出(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简,古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称为“策”。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之整体阅读(2)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之整体阅读(2)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文言文整体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章溢传章溢,字三益,龙泉人。

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

”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至夜绐守者脱归,集.里民为义兵,击破贼。

俄府官以兵来,欲兵诛诖误者。

溢走说石抹宜孙曰:“贫民迫冻馁,诛之何为。

”宜孙然.其言,檄止.兵,留溢幕下。

从平庆元、浦城贼。

授龙泉主簿,不受归。

宜孙守台州,为贼所围。

溢以乡兵赴援,却.贼。

已而贼陷龙泉,监县宝忽丁遁去,溢与其师王毅帅壮士击走贼。

宝忽丁还。

内惭,杀毅以反。

溢时在宜孙幕府,闻之驰归,偕胡孙执戮首恶,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

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

溢曰:“吾所将皆乡里子弟,肝脑涂地,而吾独取功名,弗忍也。

”辞不受。

以义兵属.其子存道,退隐匡山。

明兵克处州,避入闽。

太祖聘之,与刘基、叶琛、宋濂同至应天。

太祖劳之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溢对曰:“天道无常,惟德是辅,惟不嗜杀者能一之耳。

”太祖伟其言,授佥营田司事。

(节选《明史·列传》第十六)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溢从子存仁被执.执:抓住。

B.集.里民为义兵集:收集。

C.以义兵属.其子存道属:同“嘱”,托付。

D.因引.兵平松阳、丽水诸寇引:带领。

[解析] 集:组织。

[答案] B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贼素闻其名,欲降.之B.溢以乡兵赴援,却.贼C.宜孙然.其言D.檄止.兵,留溢幕下[解析] C项为意动用法,其它三项可以理解为使动用法。

[答案] C21.与“为贼所围”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父母者,人之本也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微斯人,吾谁与归D.竖子不足与谋[解析] A项为判断句式;B项为被动句式;C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省略句式。

[答案] B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扬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高三语文试卷

扬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高三语文试卷

扬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检测试题高三语文2012.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试卷共6页;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鲠直/梗塞解送/枕藉彷佛/佛口蛇心B.谩骂/蔓草联袂/魅力裨将/大有裨益C.徇私/驯服稂莠/廊庙地壳/金蝉脱壳D.分娩/缅怀亘古/煊赫角色/群雄角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5分)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

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6.344平方公里。

隋炀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4、张镇周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

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诊断测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诊断测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复习高中必修文言文诊断测试题满分:100分测试时间:45分钟按括号内要求填空。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句式:】。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句式:】,其曲中规,虽.【义:】有槁暴.【通假:】,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义:】砺.【义:】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活用:】参省..【义:】乎己,则知.【通假:】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义:】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义:】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义:】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活用:】也,而绝.【义:】江河。

君子生.【通假: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义:】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义:】者,用心躁也。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义:】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活用:】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义:】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义:】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句式:】。

是故圣.【活用:】益圣,愚.【活用:】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之整体阅读(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之整体阅读(1)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检测试题一、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2题。

沈道虔,吴兴武康人也。

少仁爱,好《老》《易》,居县北石山下。

孙思乱后饥荒,县令庚肃之迎出县南废头里,为立小宅,临溪,有山水之玩。

时复还石山精庐,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困不改节。

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敬之。

郡州府凡.十二命,皆不就。

有人窃其园菜者,还见之,乃自逃隐,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

人拔其屋后笋,令人止之,曰:“借此笋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与。

”乃令人买大笋送与之,盗者惭不取,道虔使置其门内而还。

常以捃(稻麦)拾自资,同捃者争穗,道虔谏之不止,悉以其所得与之,争者愧恧(nǜ惭愧), 后每争,辄云:“勿令居士知。

"冬月无复衣,戴颙(yón ɡ)闻而迎之,为作衣服,并与钱一万。

即还,分身上衣及钱,悉供诸兄弟子无衣者。

乡里年少,相率受学。

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

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资给,受业者咸得有成。

太祖闻之,遣使存问,赐钱三万,米二百斛,悉以嫁娶孤兄子。

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旧宅为寺。

至四月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

道虔年老,菜食,恒.无经日之资,而琴书为乐,孜孜不倦.太祖敕郡县令随时资给.元嘉二十六年,卒,时年八十二。

(摘自《宋书·卷六十三》)1.下列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沈道虔“仁爱”的一组是( )①待窃者取足去后乃出②受业者咸得有成③征员外散骑侍郎,不就④与诸孤兄子共釜庚之资⑤道虔常无食,无以立学徒⑥悉以嫁娶孤兄子A.①④⑥ B.②③⑥C.①③⑤ D.②④⑤[解析]②说的是沈道虔的学生学有所成;③说的是沈道虔不愿为官;⑤说的都是沈道虔日子艰难,没有钱办学校。

这三项与“仁爱”无关.[答案]A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孙思之乱后发生了饥荒,县令庾肃之把沈道虔接到城南的废头里,在风景秀丽的小溪边为他建了住宅。

道虔却不愿在那里居住,仍然回到石山之下的房舍,和成了孤儿的兄长们的儿子一同苦度时光.B.沈道虔家世代信奉佛教,他把祖辈留下的旧住宅改建成寺庙。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文言文基础训练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文言文基础训练

江苏省扬州市2012届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分点训练文言基础知识一、解释《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1.(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然后得一夕安.寝(3)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摇其本.以观其疏密(6)越国以鄙.远(7)斩木为兵.,揭竿为旗(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答案](1)动词,吝惜(2)形容词,安稳、安逸(3)动词,覆盖(4)通“背”,违背(5)根,这里指树干(6)边境,边邑,这里用作动词,使……作为边境(7)兵器(8)担心,忧虑(9)看清楚(10)动词,上朝,朝见2.(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7)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8)惴惴恐不当.意(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0)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答案](1)副词,曾经(2)介词,趁着(3)副词,确实(4)动词,任命官职、授予官职(5)道歉(6)使……跟从(7)危险(8)动词,符合(9)取道(10)收获3.(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成子精神复.旧(4)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5)今已亭亭如盖.矣(6)轩东故.尝为厨(7)赢得仓皇北顾.(8)独夫之心,日益骄固.(9)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10)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答案] (1)估计、推测(2)错误(3)恢复(4)凭借,倚仗(5)名词,伞(6)原来,过去(7)回头看(8)顽固(9)女子出嫁(10)国都4.(1)愿枉车骑过.之(2)何.竟日默默在此(3)此三者,吾遗恨.也(4)田园将芜胡.不归?(5)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7)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10)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 (1)动词,探望,访问(2)疑问代词,为什么(3)名词,遗憾(4)疑问代词,为什么(5)动词,担忧(6)有人(7)憎恨(8)动词,达到(9)连词,即使(10)副词,已经5.(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沛公已去,间.至军中(3)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4)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5)三径就.荒(6)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8)众不能堪.,抶而扑之(9)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10)举类.迩而见义远[答案] (1)动词,凭借,借助(2)抄小路(3)表被动,受到(4)动词,解围而去(5)副词,接近(6)被攻占(7)横渡(8)忍受(9)动词,战胜(10)名词,事例6.(1)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4)明.道德之广崇(5)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8)是夕始觉有迁.谪意(9)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10)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答案](1)可爱(2)副词,越,更加(3)没有谁(4)说明,阐明(5)通“纳”,接纳(6)音读“jī”,满一年(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8)动词,贬谪(9)邀请(10)形容词,困厄,处境困难7.(1)比去.,以手阖门(2)惩恶而劝.善(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4)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7)太后之色少.解(8)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9)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10)独其为文犹可识.[答案](1)离开(2)动词,勉励,提倡(3)退回(原处)(4)到……去(5)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6)羡慕(7)稍微(8)走,散步(9)优美的,好的(10)辨识8.(1)周公之逮所由使.也(2)觉今是.而昨非(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4)或凭几学书.(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六国互丧,率.赂秦耶(9)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答案](1)主使(2)正确的,对的(3)女子出嫁(4)动词,写字(5)通“熟”,仔细(6)通“嘱”,劝酒(7)天数,命运(8)副词,全都,一概(9)名词,言论,谗言(10)暗中,私下9.(1)素.善留侯张良(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4)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5)追亡.逐北(6)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8)以小易大,彼恶.知之?(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赵王悉.召群臣议[答案](1)一向、向来、平素(2)“汤汤”连用,水大流急的样子(3)眼泪(4)副词,白白地(5)名词,逃跑的敌人(6)王道(7)名望,声望(8)疑问代词,哪里,怎么(9)假如没有,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10)全部,尽10.(1)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4)遥襟甫畅,逸兴.遄飞(5)大行.不顾细谨(6)大王亦幸.赦臣(7)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8)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9)宁许.以负秦曲(10)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答案](1)相貌(2)道歉,谢罪(3)随便(4)兴致(5)行为(6)幸亏,幸而,表敬副词(7)高高的(8)慢慢地(9)动词,答应(10)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11.(1)张良出,要.项伯(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此三者,吾遗.恨也(4)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6)朝晖夕阴.,气象万千(7)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8)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9)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答案] (1)通“邀”,邀请(2)应该(3)遗留,留下的(4)动词,造成,招致(5)交换(6)阴暗(7)右为尊位,因而指较高的地位(8)两次(9)制定(10)管理12.(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2)援疑质.理,俯首倾耳以请(3)不效,则治.臣之罪(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5)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6)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8)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9)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10)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 (1)思想情趣(2)动词,询问(3)惩处,治罪(4)兼词,“之乎"(5)强盗(6)灭族(7)终于(8)奔向,趋向(9)贬谪(10)因为,由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中学高三文言文专项练习(2011.12.24)(注意:选择题请填涂在答题卡上)一、基础积累(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B .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度长絜.大 絜:衡量 C .秋月春风等闲..度 等闲:平常,普通 奋.六世之余烈 奋:发扬 D .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安与项伯有故.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昼夜勤作.息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安步以当.车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B .师道.之不存也久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 .潦水尽.而寒潭清/宾主尽.东南之美D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主人忘归客忘发.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举孝廉不行..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C .相如前进..缶D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C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 .不如因.善遇之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7.下列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木欣欣以.向荣④舟遥遥以.轻飏 A .①②句中的“且”字相同,③④句中的“以”字不同B .①②句中的“且”字相同,③④句中的“以”字相同C .①②句中的“且”字不同,③④句中的“以”字不同D.①②句中的“且”字不同,③④句中的“以”字相同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樯橹灰.飞烟灭A.赢粮而景.从 B.而后乃今将图南.C.襟.三江而带.五湖 D.臣具以表闻.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二、文言文阅读(每题3分,共7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

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也。

学者称为古灵先生。

是时,学者方溺于雕篆之文,相高以词华。

先生独有志于传道,与其同里周希孟者为友,气古..行高,以天下之重为己任。

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多从之游,虽有诞突恣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于其门。

以进士为浦城簿,县缺令,先生行令事,断狱明决,人莫能干.以私。

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从之者五百余人。

部使者安积至其县,先生以十事陈之,安是之,皆为施行。

迁为仙居令,仙居山县,莫知学,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

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

偶出行部,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

从学者渐多。

迁著作佐郎、河阳知县,仙居之民攀车遮道,徒以行,几不得出境。

时富弼帅河阳,一见厚礼之。

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仙居。

或谤之富公曰:“是赚子弟辈束①耳!”富公以告,先生曰:“自反而缩,何嫌人言!”或劝先生罢讲,答曰:“以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

”讲益力。

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荐为太常博士,召试秘阁校理,寻判祠部。

已而以祠部员外郎知常州,复兴学宫、课诸生如河阳。

常州运渠横遏震泽②,积水不得北入于江,为吴下民田之害。

先生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田患以除。

迁司封员外郎,为开封府推官。

将行,得公帑③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

王荆公执政,行新法,先生力言青苗不便。

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

荆公恶.之不已。

(选自《宋元学案·卷五古灵四先生学案》)【注】①束:送给教师的报酬。

②震泽,即江苏太湖。

③公帑(tǎnɡ):国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气古..行高气古:气质古雅B.人莫能干.以私干:求取、追求C.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克:克服、制伏D.荆公恶.之不已恶:痛恨、忌恨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与其.同里周希孟者为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徒以.行,几不得出境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C.⎩⎪⎨⎪⎧ 先生之.兴学宫、课诸生如浦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 荆公欲出之,而.上不许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陈襄积极兴学的一组是( )①首兴学宫,为诸生讲学 ②安是之,皆为施行 ③先生力言青苗不便 ④遇山谷中有小学,辄下车为童子辈讲经 ⑤富公久而益奇之,入相 ⑥自反而缩,何嫌人言A .①③⑤B .①④⑥C .②③⑥D .②④⑤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襄因为考中进士而被授予浦城县令之职,他断案英明果决,不徇私情,并在当地首倡学宫,亲自为弟子们讲学,当时追随他学习的弟子达五百余人。

B .陈襄任仙居县令时,大力推行教育,追随他学习的人渐渐增多。

离任时仙居百姓挤在路上拦着车舍不得他离开。

C .陈襄在河阳兴办学宫时,有人诽谤他是在赚取年轻人的学费,他毫不畏惧;有人劝他罢讲,他反而越发尽力讲学。

D .常州河运水渠淤塞,使太湖水不能流入到长江,常酿成水灾。

陈襄安排百姓疏通淤渠,挖开望亭古堤,使太湖积水北流长江,农田水患得以解除。

1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闻者始皆笑之,先生不为动,躬行益笃,学者亦稍稍化之。

译文:听到的人开始都嘲笑他,但先生不为所动,越发坚定地亲身践行,求学的人也渐渐被教化。

B .有问难者,得乘先生听讼之暇,入问于庭。

译文:有责问为难他的人,乘先生处理公务的间隙,到庭堂责问他。

C .以谗人,使诸生遂不得闻道,吾耻之。

译文:因为这些小人的谗言,使得学生们最终不能听闻大道,我以之为耻。

D .将行,得公帑杂收无名钱数百万,因以偿积年官逋之未清者。

译文:将要离任时,在国库中得到杂收的无名钱几百万,于是用来偿还多年来拖欠的官府租税。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9题。

曹锡宝,字鸿书,上海人。

乾隆初,以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

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二十二年,改庶吉士。

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

三十一年,改刑部主事。

再迁郎中。

授山东粮道。

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

以大学士阿桂奏,令入四库全书馆自效。

书成,以国子监司业升用。

居三年,上以锡宝补司业无期,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

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衣服、车马、居室皆逾制。

锡宝将论.劾,侍郎南汇吴省钦与锡宝同乡里,闻其事,和珅方从上热河行在,驰以告和珅,令全毁其室,衣服、车马有逾制,皆匿无迹。

锡宝疏至,上诘和珅。

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

乃命留京办事王大臣召锡宝问状,又令步军统领遣官从锡宝至全家察视,无迹,锡宝自承冒昧。

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乃有此奏。

复谕军机大臣、大学士梁国治等覆询,锡宝又承“杜渐防微”语失当,请治罪。

下部议,当左迁。

上手诏略言:“平时用人行政,不肯存逆诈亿不信之见。

若委用臣工不能推诚布公,而猜疑防范,据一时无根之谈,遽入人以罪,使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断无此政体。

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

姑宽其罚,改革职留任。

”五十七年,卒。

仁宗亲政,诛和珅,并籍全家,乃追思锡宝直言,谕曰:“故御史曹锡宝,尝劾和珅奴刘全倚势营私,家赀丰厚。

彼时和珅声势薰灼,举朝无一人敢于纠劾,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今和珅治罪后,并籍全家,赀产至二十余万。

是锡宝所劾不虚,宜加优奖,以旌直言。

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锡宝,一士从子,再世居台省,敢言名。

家有瓮,焚谏草,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军机处章京 充:充当,担任 B .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辞:辞别 C .锡宝将论.劾 论:论告 D .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 第:只是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忧归,病疡,数年乃.愈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驰以.告和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是锡宝所.劾不虚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1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曹锡宝是一个谏诤之臣的一组是( )①资深当擢侍读,锡宝辞 ②时协办大学士和珅执政,其奴刘全恃势营私 ③上召锡宝诣行在面诘,锡宝奏全倚势营私,未有实迹,第为和珅“杜渐防微” ④而锡宝独能抗辞执奏,不愧诤臣 ⑤锡宝赠副都御史,其子江视赠官予荫 ⑥家有瓮,焚谏草A .②③④B .③④⑥C .③⑤⑥D .①②③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锡宝因别人的奏举推荐,进入四库全书馆工作。

《四库全书》编成以后,朝廷以国子监司业一职来提拔任用他。

B .上海南汇人吴省钦和曹锡宝是同乡,他得知曹锡宝将要弹劾和珅之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了和珅。

C .和珅装模作样地“乞严察重惩”后,立即指示刘全迅速销毁罪证,因此曹锡宝派人到刘全家查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好承认自己鲁莽轻率。

D .敢于直言的曹锡宝在和珅气焰嚣张、声势凌人的当权时期,挺身而出,弹劾举报和珅,虽然失败,但仍不愧为一个谏诤之臣。

1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上巡山东,召见,命来京以部属用。

译文: 皇上到山东巡视,召见曹锡宝,让他到京城当做部属任用。

B. 和珅言平时戒约严,或扈从日久渐生事,乞严察重惩。

译文:和珅回奏说自己平时对属下警戒约束很严格,但是自己的随从逐渐惹是生非,请求严格查办加重惩罚。

C.锡宝未察虚实,以书生拘迂之见,托为正言陈奏。

译文:曹锡宝没有查清实际情况,仅拿书生拘泥迂腐的见解,假托是合于正道的话来向君王进言。

D.江尝乞诸能文者为诗歌,传一时云。

译文:曹江曾经请擅长写文章的人(关于这件事)写了诗歌,传诵一时。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