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

2、王好古
字进之,号海藏,元·赵 州人(今河南赵县)。初师张元 素,后从李杲学。得张、李二 家之传,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 损的一面,发挥为阴证论,所 著《阴证略例》为阐发阴证病 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
3、罗天益
字谦甫,元代真定(河北定州)人。 从李杲学医十余年,得其真传。著《卫 生宝鉴》,发挥李杲脾胃内伤学说。理 论上深入探讨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他指 出:“《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 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 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 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 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 液失所行”。此说揭示了脾胃与其他四 脏以及营卫津液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
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脾胃内伤诸证病机颇有裨益 。
易水学派的脏腑病机研究在明代又有了新的发展。一 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肾和命门 病机,从阴阳水火不足的角度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与辨证 治疗,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 列方法,理论上发展成为以先天阴阳水火为核心的肾命理 论。虽被后人习惯上称之为温补学派,实则为易水学派学 术思想的延续,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 宾、李中梓等。
2、墨守陈规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渊源深厚,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灵、社会等多层面的维度,这种医学理念和体系亦延续到了世界各地。
中医学说是与中国传统医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集大成。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等,其中各家学说更是各具特色。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认为是历代中医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学派是中医学流派之一,由张仲景(150-219)所创,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伤寒论》学派主张舌脉相应,认为舌象反应着人体的病情,并且指导临证,还借鉴了外科手术方法,是中医学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针灸学派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针灸学派涉及到范围广泛,可针对各种疾病和症状,例如疼痛、失眠、消化等等。
针灸学派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穴位分布、针灸器具、针刺的力道等等。
著名的针灸学派有岐山学派、千手派等等。
中药学派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材多达数千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研究,形成了中医学独有的理论系统。
中药学派作为一种学说,强调草原者德,乃指草药、植物等天然药材的纯净性和功效,也注重药材的配比和选择,深受中医医生的推崇和使用。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殊通路和流动方式。
经络分为经(十二条主要通路)和络(与主经不相通的小通道)两种,有昼夜不同、流转不停的特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与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理解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理解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指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体系。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作为指导,认为万物皆有其所归,疾病和生命的运动都是在五行在掌控之下。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个学派学说。
这些学说各有特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一、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阐述。
该学派主张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其中重要的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张仲景医学派张仲景医学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学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
该学派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派核心学说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
三、孙思邈医学派孙思邈医学派以《千金方》为代表,该学派注重治疗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研究。
孙思邈强调养生和预防,提出“上工下农,下工上草”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重要学说包括:方剂学说、药物运用学说、养生学说等。
四、杨氏医学派杨氏医学派以杨继洲为代表,强调“形训”即形态诊断。
该学派注重观察患者的体态特征、脉象、舌象等,通过形态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核心学说包括:形态诊断学说、形态辨证学说等。
五、四气学派四气学派是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其学说结合自然气候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四季气象的变化来辨证施治。
核心学说包括:四时辨证、四气运用等。
六、昆仑派昆仑派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的一支代表派别,以金匮派为代表,强调运用养生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核心学说包括:养生学说、四时调摄等。
七、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以扁鹊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察,重视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学说主张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成中医大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手段。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治疗经验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真中风风邪入中类中风内风,内虚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1.对外风治疗:大小续命汤(兼痰热)驱散风邪为主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治疗中风莫忘:小续命汤经络宣通气络血络脑血栓:小续命汤合牵正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2.阴液匮乏,痰火肆虐,内风多见热证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3.血证苇茎汤?钱乙重望诊目内证面上证重剂型丸散膏圆《小儿药证直诀》一、“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病)益黄散(补脾散):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炙甘草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各家学说

一、法则区别说●二、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三、孟西尼的三原则●四、戴赛的既得权说●五、美国国际私法的新理论●六、欧洲大陆国家的几种新理论●七、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史●八、中国国际私法学说的发展一、法则区别说●1.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是国际私法理论的最早形态,其代表人物是巴托鲁斯(Bartolus)。
他把所有的“法则”分为“物的法则”、“人的法则”和“混合法则”。
“物的法则”是属地的,其适用只能而且必须及于制定者领土之内的物;“人的法则”是属人的,它不但应适用于制定者管辖领土内的属民,而且在它的属民到了别的主权者管辖领土内时,也应适用;“混合法则”是涉及行为的法则,适用于在法则制定者领土内订立的契约,是既涉及人又涉及物的。
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冲突法规则。
●这种理论纠正了绝对属地主义的弊端,抓住了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力这个法律冲突的根本点,首次站在双边的立场上来研究法律的适用问题,使国际私法后来能真正具有国际性。
它所创立的一些基本冲突规范,对后来国际私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的规则至今仍为世界各国采纳。
所以,不少西方学者把巴托鲁斯称为“国际私法之父”。
但是,巴托鲁斯借助词语结构来划分“人法”与“物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2.法国的法则区别说●法国法则区别说的突出代表是杜摩兰和达让特莱。
杜摩兰主张把法则分为“人法”、“物法”和”行为法”三类。
但他认为只有在不依据双方当事人的自主意思而直接取决于法律的强制性时.才有必要作这种划分。
他也承认“物法”从物,凡涉及境内之物的问题应依物之所在地法;而“人法”从人,其效力只及于境内境外自己的属民。
不过,他极力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而缩小“物法”的适用范围。
特别重要的是,杜摩兰在《巴黎习惯法评述》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意思自治”原则。
●与杜摩兰同时代的学者达让特莱,站在杜摩兰的对立面,反对契约当事人实行“意思自治”,而极力推崇属地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家学说重点(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2.归类编次方式:按方类证: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按法类证: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按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按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3.七大学派:⑴伤寒学派:庞安时、朱肱、成无己、方有执、柯琴⑵河间学派:刘完素⑶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意⑷功邪学派:张从正⑸丹溪学派:朱震亨、王履、戴思恭⑹温补学派: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忠梓⑺温病学派:吴有性、余霖、叶桂、薛雪、吴瑭、王世雄4.5.各个学派的研究方向:⑴伤寒学派:以研究和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⑵河间学派:从运气角度出发,探讨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症为其擅长,善用寒凉药物,故后世又称为寒凉派,有“热用河间”之说。
⑶易水学派:以脏腑证候的病机及其治疗作为研究课题,以脏腑寒热虚实的论点来反洗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⑷功邪学派:以攻击邪气作为治病的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⑸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侧重阐述阴虚火旺之证,论治多以补阴为主。
⑹温补学派: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宰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立足于先后天,或侧重脾,或侧重肾,而善用甘温之味,突出了脾胃和肾命的肢体,是命门理论的研究趋向了深入。
⑺温病学派: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课题的一个学术流派。
6.刘完素:“诸涩枯竭,干劲皴揭,皆属于燥”7.“六郁”:气郁、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
8.李东垣:创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吴鞠通:创建越鞠丸吴有性:创建达原饮9.叶天士:善发挥奇经八脉辩证10.朱丹溪创建的越鞠丸,是以治疗气郁和火郁位治疗重点。
11.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包含什么答:汗法:凡具有疏散外邪作用的方法,皆属于汗法,除辛散解表的内服药物外,还包括“灸、蒸、渫、洗涤、烫、烙、针刺、砭射、引导、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吐法:如瓜蒂散、稀涎散、吐风散、常山散;此外还有“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下发:包括泻下通便,及“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发也”。
12.名家名言:张从政:“《内经》一书,惟以血气流通为贵”。
朱丹溪关于火与痰、郁论治的名句:“诸火病自内作”“气有余便是火”“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张介宾:“阴阳者一分为二”“阴阳互根”“精气互生”“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是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李中梓:“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无湿则不泄”13.王孟英对暑邪的认识:1.暑为阳邪2.暑为夏季之邪3.暑易夹湿,但一定夹湿4.暑为外来之邪,不能内生14.王清任《医林改错》钱已《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生病理特点的认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暑”(以下为练习册中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自行修改)15.何谓“阴精难成易亏”答:朱丹溪认为稚幼和垂老之年阴气俱亏,前者未充,后者已亏,只有在壮年时期才相对充盛,而青壮年时期在人生中是否短促,说明人体阴精来吃而早逝,故丹溪认为“阴精难成易亏”。
16.试述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主要内容:答:朱丹溪所谓“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而言;所谓“阳有余”在生理状态下,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在活跃状态并相对于“阴不足”而言;在病理状态下,是指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的状态,并非指人体真阳之有余。
基于此,朱丹溪认为阴精的难成易亏,相火之易于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
要保持阴精充胜,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致妄动。
因此,丹溪在《格致余论》中首例《饮食箴》《色欲箴》两篇,示人要节制饮食和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以保持阴阳平衡。
由此可见,丹溪的“阳有余阴不足”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为阐发“阴虚火动”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之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预防、摄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17.试述朱丹溪相火论的主要内容:答:朱氏对相火论的论述包括两方面:⑴相火为人身之动气。
此从生理方面阐述,人体动多静少,处于一个“阳畅游余阴常不足”的状态中,但动而中节并非妄动。
如果没有动,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就会停止,人体就会没有生命。
至于“动”的产生,是推动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⑵相火妄动则为贼邪。
此从病理方面阐述。
相火作为人身之动气,对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具有推动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但如果动而无制,就会变成贼邪,损害人体之元气。
引起相火之原因,主要是人体“情欲无涯”。
此外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也是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必然会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对人体危害甚大,已非动气之火,二是成为食气之贼火。
相火之部位,丹溪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脏,肝藏血而肾藏精,肝肾之精血为相火之物质基础。
此外,还分属于胆、膀胱、心包络、三焦等脏腑。
概之,丹溪所言相火妄动,它能耗伤阴精、损伤正气,对人体危害甚大。
故丹溪的相火论也是其滋阴降火法及其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18.试述“郁”的含义及郁证的病因病机。
丹溪是怎样论治郁证的答:郁,即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在前人论治郁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论郁六种,形成了独到的治疗经验。
郁证的病因病机,丹溪认为情志内伤、六淫外感、饮食失节等因素都可使人体气血怫郁而产生郁证。
其认为之病机为气血郁滞,故他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证的治疗,丹溪重在调气,同时兼顾郁久化热之治。
故其善用辛热温散之剂,解郁,又配伍寒凉清泄之剂清火。
其所创制的越鞠丸便是此意,故越鞠丸统治诸郁证。
该方行气开郁,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与五药分治五郁的共同作用而发挥统治六郁的功效。
丹溪根据六郁之因,制另一治郁名方六郁汤。
19.李东垣所论内伤热中证的发病原因:答:李氏认为内伤热中证致病原因,一是饮食不节,由于饮食损伤脾胃,脾气不升,元气损亏,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而生热;二是劳役过度,过分霹雳亦可耗伤脾气,导致升降失常而生内热;三是精神刺激,情志过度,能资助心火,心火为邪火,壮火耗伤元气,损伤脾胃而致内伤。
他还强调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认为往往由于精神刺激伤及五脏,而后脾胃之气受损,在加饮食劳倦所伤而发病,此外,还指出身体素弱者,更易发病。
20.李杲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论述:答:⑴李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而元气必赖胃气充足,方能生成。
元气不足,实由脾胃损伤所致。
因此元气实际上是胃气的异名,本质是元气必须依赖于胃气,充分强调了元气与胃气的不可分性。
⑵生命是永恒运动的,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元气的升降出入,而元气与胃气不可分,一次升降出入是否活跃,实际上取决于胃气充足与否,因此脾胃便是调节人体元气升降出入的枢纽。
⑶脾胃调节元气升降出入的关键是脾的升阳布精,只有脾气生发,元气布散,升降正常,生机活跃,方能脾湿不生,阴火敛藏,如果脾湿下流,元气衰微,生机不旺,阴火便会乘机上冲,内伤发热诸症即随之而生,故李氏特别强调调脾胃升发阳气这一主导方向。
21.李杲认为内伤热中证的主要病机是什么答:李杲认为元气与阴火具有咸寒制约的关系,内伤热中证的病理变化就在于气与火的关系失调。
元气不足时阴火亢盛;若元气充沛则阴火自然敛降;阴火愈炽,元气愈被耗伤。
这种阴火是病理之火,正是《内经》所说的“壮火食气”。
因而内伤热中证病机关键是元气与阴火的对立统一关系破坏,同时李氏还认为脾胃是元气升降运动的枢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便会发生种种疾病。
如常见的内伤发热恶寒证,正是由于阳气不升,不能卫外而恶寒,而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则导致发热,故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失调是内伤中证的又一重要病机。
22.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的用药法度是什么答:李氏注重脾气生发的一面,治疗上突出表现为善用补脾升阳的药物,组方两大法度是强调甘温除热和升阳散火,而用苦降药是权宜之计。
所谓甘温除热,是用参、芪、术、草等药温补脾气,使脾气充足,元气布散,不生脾湿,不致脾湿下流,阴火上冲,内热便不会产生,因此说甘温可除大热,这是治疗关键,升阳散火是在甘温补脾药中,结合具有升提透散功能的药物,常用升、柴、葛根等,补中升阳使脾胃之气易于升发,元气随之旺盛,则阴火敛降,虽不用泻火之药而烦热自除,因此称为升阳散火法。
这是治本之法,益脾而阴火自降,这是李氏治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度。
23.简述刘河间对火热病证的治疗方法答:表证当汗解,唯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
当阳热郁遏于表,则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其郁结。
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辛热解表,可加入黄芩、石膏、知母、柴胡、地黄、芍药、栀子、茵陈、葱白、豆豉等,或以甘草、滑石、葱、豉等药发散甚妙。
表证兼有内热的,又当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壅,开结滞。
里证治法有三:里热郁结可下,当用承气汤之类,刘氏成立的三一承气汤,亦可应用。
热毒极深,当清热解毒,可用清热解毒汤,或与承气汤合用,下后热盛,当清解余热,可用黄连解毒汤。
若热极失下,残阴欲绝当养阴退热,可用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或白虎堂合凉膈散。
24.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病机的认识,尤其重视火热为病,形成了以“火热论”为中心的学术观点。
对于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燥、湿、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燥、湿、寒得原因之一。
既然风、燥、湿、寒与火热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燥、湿、寒诸气为病可以化生火热,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燥、湿、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其质量也重视诸气与火热的关系。
如风邪为病,创立防风通圣散,一以祛风,二以泻火,盖风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之故。
这是刘河间“六气皆能化火”的观点。
25.张从政病邪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答:⑴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
⑵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
⑶气血流通:邪气是影响气血流通的根本原因。
26.张从政邪气致病的观点有哪些内容答:张从政病首重邪气,他认为病非人身所素有,都是邪气入侵所致。
邪气侵犯人体有虚实两端,所谓实,即指邪实,所谓虚,即指正虚,而正虚是邪留正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