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癸卯元历_闰年的特点
农历闰年闰月上下1000年表(1645年-2796年)

闰月年的九项必知及其计算方法一、何谓闰月?1、闰月的来历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指的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中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年。
与太阳相对应,月亮被称为“太阴”,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法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
这样,阴历的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这样的历法,会引起人们的生活的混乱。
而中国的古人,沿用的历法是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用闰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
闰月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2、闰月年的规律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中国新年)总保持在冬末春初。
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如果有13个月即置闰。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3、闰月和闰年不同“闰月”与“闰年”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习惯说一年365天,与一年准确的时间365.2422日之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
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
“闰月”,在上面噎有过较为详细的说明,每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月,相当于不到三年就会有一年是闰月年。
闰月年的一年有十三个月。
显而易见,这与“闰年”是大不同的。
2023年简介

2023年为农历【癸卯年】,属兔人为水兔之命。
通过六十甲子纳音表查询可知,纳音为金箔金命,山林之兔。
公元2023年,公历平年,共365天,52周。
全年为壬寅年腊月初十~癸卯年十一月十九。
1月1日~1月21日为壬寅年(虎年);1月22日~12月31日为癸卯年(兔年),闰二月(小),共384天。
由于该年闰月,所以在农历的1年里有2个立春。
故称为双春年。
元旦: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2日放假,共3天。
春节:1月21日至1月27日放假调休,共7天。
1月28日(星期六)、1月29日(星期日)上班。
清明节:4月3日至4月5日放假共3天,4月1日(星期六),4月2日(星期日)上班
劳动节:4月29日至5月3日放假调休,共5天。
4月23日(星期日)、5月6日(星期六)上班。
端午节:6月22日至24日放假,共3天。
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中秋节和国庆节:9月29日至10月6日放假,共8天。
10月7日(星期六)、10月8日(星期日)上班。
闰年、闰月、中气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芒种),雷声把土地里的小虫惊醒了(惊蛰),这是气候现象,或者说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大自然或人类的行为。
而气候变化则是单纯指气候说的。
每年共有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是一天,而不是几天的一段时间。
比如立春是一年中的某一天,可能是2月2日,也可能是2月3日、4日或5日。
雨水也一样。
比如说今年2008年,2月4日是立春,2月19日是雨水。
其他的28天,什么气节都不是。
中气是24节气中的12个,按时间顺序每隔一个节气就是一个中气。
“立春”是每年的开始,但它不是中气,它后面的“雨水”才是。
每一年,地球要绕太阳转360度,也就是说,12个中气每两个中气之间间隔是30度。
又,365天转360度,那么平均每天转动小于1度,30天转动总度数小于30度,这样有可能30天之内一直在两个中气位置之间转,这一个月就没有中气,是闰月。
可以想到,闰月的上一个月,中气在月末;闰月的下一个月,中气在月初。
现在我们用的公元纪年法,如2008年8月8日8点8分是近代(1840年清朝鸦片战争之后到1915年五四运动)才开始使用的,从国外地中海那边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开始普及,到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开奥运是2008年8月8号了。
但是我国古人不知道这种公元纪年法,他们一直用干支纪年法。
干,就是天干,有10个。
支,就是地支,有12个。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公元纪年法的1984年,用干支纪年法,就应该说成发生在“甲午”年。
甲午中的“甲”,就是10个天干之一;“午”,就是12个地支之一。
辛丑条约的辛丑也是同样道理,公元1901年是“辛丑”年,“辛”是天干,“丑”是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在问:公元1994年用干支纪年法是什么年??想知道某一年用干支纪年法是什么年,要已知另一年的天干地支才行。
比如已知1984年是甲子年,现在就可以回答上边的问题了。
1994-1984=10。
闰年的由来和特殊意义通用版

闰年的由来和特殊意义通用版闰年的由来和特殊意义闰年是指在公历中,为了调整日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的误差,所添加的一个闰日(2月29日)的年份。
闰年的规定是每4年一闰,但是不能整百的年份都碰了闰年,但是400年能整除的年份又会是闰年。
闰年的存在,给了我们一些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闰年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罗马,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是一种名为“儒略历”的日历。
根据儒略历,每年有365天,但是地球实际公转周期约为365.24天,这导致了日期与季节的不同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皇帝儒略·凯撒下令,将每4年增加一天,即2月29日,来弥补误差。
这一制度沿用至今,成为闰年的规定。
闰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闰年为我们提供了一天额外的时间,作为调整日常生活节奏的机会。
尤其对于那些忙碌的人来说,这一天可以让他们放松一下,做一些平时无法安排的事情,如与家人共度时光、旅行、阅读或者追逐自己的爱好等。
这一额外的时间,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乐趣。
其次,闰年也为一些特定的行业或者领域带来了影响。
例如,在商业领域,闰年往往意味着额外的销售机会。
许多商家会通过特别促销活动、折扣甚至推出新产品来吸引顾客。
此外,闰年还对证券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统计,闰年的股市表现通常比平年要好,但这并非绝对,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依据。
除此之外,闰年在文化传统中也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2月29日被视为特殊的日子,人们称之为“闰日”或“闰年日”。
这一天出生的人被称作“闰年人”或“闰日人”,他们在非闰年中可以选择在2月28日或3月1日过生日,而在闰年中则正式过生日。
一些人会将闰年日看作是稀有和独特的,他们庆祝这一天的到来,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度,创造美好的回忆。
此外,在一些国家,闰年还与婚姻和求婚有关。
传统上,闰年被认为是女性向男性求婚的机会。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传统源自古代爱尔兰的习俗,圣帕特里克传教士认为女性在婚姻方面应该有更大的权利,于是提出了在闰年中女性可以向男性求婚的建议。
2023年癸卯兔年,是双春、闰二月、黑兔年,极其罕见,对属兔的人

我是63年出生的兔兔,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四季轮回,随着时间变幻,迎来人生一个甲子年。祝愿所有的兔兔们,健康快乐!生活如愿!
2023年癸卯兔年是双春闰二月黑兔年极其罕见对属兔的人来说是难得的吉利年天时地利人和一帆风顺时来运转兔兔们接好运
2023年癸卯兔年,是双春、闰二月、黑兔年,极其罕见,对属兔的人
2023年癸卯兔年,是双春、闰二月、黑兔年,极其罕见,对属兔的人来说是难得的吉利年,天时地利人和,一帆风顺,时来运转,兔兔们接好运。
闰年闰月都有什么习俗

闰年闰月都有什么习俗一、何谓闰月?1、闰月的来历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指的是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阳历中有平年闰年之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年。
与太阳相对应,月亮被称为“太阴”,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法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
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
这样,阴历的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
这样的历法,会引起人们的生活的混乱。
而中国的古人,沿用的历法是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用闰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矛盾。
闰月保证了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2、闰月年的规律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
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如果有13个月即置闰。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3、闰月和闰年不同“闰月”与“闰年”只是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习惯说一年365天,与一年准确的时间365.2422日之间,相差0.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
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
“闰月”,在上面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说明,每十九年就会有七个闰月,相当于不到三年就会有一年是闰月年。
闰月年的一年有十三个月。
显而易见,这与“闰年”是大不同的。
2023年闰二月有什么讲究

2023年闰二月有什么讲究2023年是公历中的一个闰年,而在这个闰年中,闰月恰好是二月。
闰年是指在平年(365天)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闰日,以调整太阳历与地球公转周期的误差。
然而,闰月指的是在农历中增加一个额外的月份。
闰年闰月的组合在不同文化和传统中有不同的讲究和习俗。
在中国的农历传统中,闰月禁忌较多,人们普遍认为闰月是煞神的主宰,这是农历的特征之一。
一般而言,闰月出现后,人们尽量避免在这个月办理婚嫁、搬家、开业等重要的事项。
尤其是房屋装修、择日入宅等,一般不选择闰月。
而在其他一些重要的活动中,人们也会尽量避开这个月份,比如营业中心的开业仪式、公司的上市交易等。
另一方面,闰月出现后,中国传统节日所依据的农历日期会有所变化。
例如,月圆之夜的中秋节就是根据农历八月十五来决定的,而闰月的出现会相应地使得传统节日的时间推迟,需要根据当年的农历去确定。
此外,闰二月在其他文化中也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讲究和习俗。
在印度教中,有一个著名的节日,称为春耶节(Holi Festival)。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春季的到来与冬天的结束,而根据印度农历,春耶节通常在太阳历的二月或三月庆祝。
因此,在2023年的闰年闰月二月,春耶节可能会在这个时间举行,让人们以独特的方式庆祝。
此外,闰月也可能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农耕社会,人们通常根据农历的节气来确定农田的耕种、播种和收获等活动。
而闰月的出现可能会改变农历的日期,因此相应地改变了农民们的农事安排。
这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总之,2023年闰二月的到来将引发人们在不同文化和传统中的一系列讲究和习俗。
从中国的农历传统到印度教的春耶节,闰月都将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影响。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禁忌,还是在庆祝节日或安排农事工作时,人们都会根据闰二月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调整。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讲究和习俗,增加了人们对于闰年闰月的独特理解和意义。
岁在癸卯夏月落款

岁在癸卯夏月落款
摘要:
一、岁在癸卯夏月落款的历史背景
二、癸卯夏月的传统节日
三、癸卯夏月的气候变化特点
四、癸卯夏月的民间风俗习惯
五、总结
正文:
岁在癸卯夏月,时间追溯到中国古代,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癸卯夏月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习惯也颇具特色。
在这个月份,我国各地的气候变化特点明显,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在癸卯夏月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回顾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
这个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夏月癸卯,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对历史的传承和铭记。
在癸卯夏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
如端午节,这个节日源于对屈原等忠臣的纪念,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习俗。
此外,还有佛教的盂兰盆节,民间有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的活动。
这些节日反映了我国民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信仰传统。
癸卯夏月的气候变化特点明显。
这个时期正处于夏季,气温较高,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然而,夏季也是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季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在癸卯夏月的民间风俗习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夏季防暑降温的饮食习俗,民间有“夏日吃苦,胜似进补”的说法,提倡食用苦瓜、冬瓜等食物。
此外,人们还有佩戴香囊、艾草等习俗,用以驱蚊、保健。
总结起来,岁在癸卯夏月落款,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美好时光。
这个时期,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交织在一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期 鲁大龙:《癸卯元历》闰年的特点
89
26 ; 而交冬至时刻 (太阳黄经 270°) 到下年冬至时刻 (太阳黄经 270°) , 太阳相距正好为
360°; 所以, 0°. 8648657898+ 359°. 7611438 (平年) , 得数去整度数, 得次年 (甲辰年) 距冬至
距冬至之数为 0°. 626009, 合 37′33" 38 (图 2)。
0h
癸卯年冬至之日 (丙申日, 1722年12月22日)
0h冬至次日 (丁酉日)
癸卯天正冬至气应 分数0. 12254日
冬
癸卯年距冬至之数 (0. 87746日)
至
在这个时间内 (0. 87746日) 太阳平行
时
(按匀速运动) 所走过的·角度为0°. 8648657898,
——《癸卯元历》[2]。 从某种意义上讲,《癸卯元历》属于西方历法系统, 与我国的传统历法 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3]。同时,《癸卯元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 又不同于西方的历法, 它以 33 年为周期设置闰年的特点, 使之成为世界上又一颇具特色的历法。
1 癸卯元历设置闰年的方法
《历象考成后编》卷七——《日躔表》的“太阳年根表”是我们推算《癸卯元历》设置闰年 方法的直接根据。
表 2 《癸卯元历》300 年 (1723—2022 年) 的闰年一览表
癸卯 1723 丙子 1756 己酉 1789 壬午 1822 乙卯 1855 戊子 1888 辛酉 1921 甲午 1954 丁卯 1987 甲辰 1724 丁丑 1757 庚戌 1790 癸未 1823 丙辰 1856 己丑 1889 壬戌 1922 乙未 1955 戊辰 1988 乙巳 1725 戊寅 1758 辛亥 1791 甲申 1824 丁巳 1857 庚寅 1890 癸亥 1923 丙申 1956 己巳 1989 丙午 17263 己卯 17593 壬子 17923 乙酉 18253 戊午 18583 辛卯 18913 甲子 19243 丁酉 19573 庚午 19903 丁未 1727 庚辰 1760 癸丑 1793 丙戌 1826 己未 1859 壬辰 1892 乙丑 1925 戊戌 1958 辛未 1991 戊申 1728 辛巳 1761 甲寅 1794 丁亥 1827 庚申 1860 癸巳 1893 丙寅 1926 己亥 1959 壬申 1992 己酉 1729 壬午 1762 乙卯 1795 戊子 1828 辛酉 1861 甲午 1894 丁卯 1927 庚子 1960 癸酉 1993 庚戌 17303 癸未 17633 丙辰 17963 己丑 18293 壬戌 18623 乙未 18953 戊辰 19283 辛丑 19613 甲戌 19943 辛亥 1731 甲申 1764 丁巳 1797 庚寅 1830 癸亥 1863 丙申 1896 己巳 1929 壬寅 1962 乙亥 1995 壬子 1732 乙酉 1765 戊午 1798 辛卯 1831 甲子 1864 丁酉 1897 庚午 1930 癸卯 1963 丙子 1996 癸丑 1733 丙戌 1766 己未 1799 壬辰 1832 乙丑 1865 戊戌 1898 辛未 1931 甲辰 1964 丁丑 1997 甲寅 17343 丁亥 17673 庚申 18003 癸巳 18333 丙寅 18663 己亥 18993 壬申 19323 乙巳 19653 戊寅 19983 乙卯 1735 戊子 1768 辛酉 1801 甲午 1834 丁卯 1867 庚子 1900 癸酉 1933 丙午 1966 己卯 1999 丙辰 1736 己丑 1769 壬戌 1802 乙未 1835 戊辰 1868 辛丑 1901 甲戌 1934 丁未 1967 庚辰 2000 丁巳 1737 庚寅 1770 癸亥 1803 丙申 1836 己巳 1869 壬寅 1902 乙亥 1935 戊申 1968 辛巳 2001 戊午 1738 辛卯 1771 甲子 1804 丁酉 1837 庚午 1870 癸卯 1903 丙子 1936 己酉 1969 壬午 2002 己未 173933 壬辰 177233 乙丑 180533 戊戌 183833 辛未 187133 甲辰 190433 丁丑 193733 庚戌 197033 癸未 200333 庚申 1740 癸巳 1773 丙寅 1806 己亥 1839 壬申 1872 乙巳 1905 戊寅 1938 辛亥 1971 甲申 2004 辛酉 1741 甲午 1774 丁卯 1807 庚子 1840 癸酉 1873 丙午 1906 己卯 1939 壬子 1972 乙酉 2005 壬戌 1742 乙未 1775 戊辰 1808 辛丑 1841 甲戌 1874 丁未 1907 庚辰 1940 癸丑 1973 丙戌 2006 癸亥 17433 丙申 17763 己巳 18093 壬寅 18423 乙亥 18753 戊申 19083 辛巳 19413 甲寅 19743 丁亥 20073 甲子 1744 丁酉 1777 庚午 1810 癸卯 1843 丙子 1876 己酉 1909 壬午 1942 乙卯 1975 戊子 2008 乙丑 1745 戊戌 1778 辛未 1811 甲辰 1844 丁丑 1877 庚戌 1910 癸未 1943 丙辰 1976 己丑 2009 丙寅 1746 己亥 1779 壬申 1812 乙巳 1845 戊寅 1878 辛亥 1911 甲申 1944 丁巳 1977 庚寅 2010 丁卯 17473 庚子 17803 癸酉 18133 丙午 18463 己卯 18793 壬子 19123 乙酉 19453 戊午 19783 辛卯 20113 戊辰 1748 辛丑 1781 甲戌 1814 丁未 1847 庚辰 1880 癸丑 1913 丙戌 1946 己未 1979 壬辰 2012 己巳 1749 壬寅 1782 乙亥 1815 戊申 1848 辛巳 1881 甲寅 1914 丁亥 1947 庚申 1980 癸巳 2013 庚午 1750 癸卯 1783 丙子 1816 己酉 1849 壬午 1882 乙卯 1915 戊子 1948 辛酉 1981 甲午 2014 辛未 17513 甲辰 17843 丁丑 18173 庚戌 18503 癸未 18833 丙辰 19163 己丑 19493 壬戌 19823 乙未 20153 壬申 1752 乙巳 1785 戊寅 1818 辛亥 1851 甲申 1884 丁巳 1917 庚寅 1950 癸亥 1983 丙申 2016 癸酉 1753 丙午 1786 己卯 1819 壬子 1852 乙酉 1885 戊午 1918 辛卯 1951 甲子 1984 丁酉 2017 甲戌 1754 丁未 1787 庚辰 1820 癸丑 1853 丙戌 1886 己未 1919 壬辰 1952 乙丑 1985 戊戌 2018 乙亥 17553 戊申 17883 辛巳 18213 甲寅 18543 丁亥 18873 庚申 19203 癸巳 19533 丙寅 19863 己亥 20193
《中国科技史料》第 19 卷 第 3 期 (1998 年) : 87—94 Ch ina H isto rical M aterials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V o l. 19 N o. 3 (1998)
《癸卯元历》闰年的特点3
鲁大龙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北京, 100010)
“太阳年根表”的“表解”是: “以雍正元年癸卯为元, 其距冬至及最卑之度分 (与前表小异)。求逐年距冬至法: 以周日一万分为一率, 太阳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余三二九○八九七为二率, 以癸卯天正冬至气应分数一千二百二十五分小余四与周日一万分相减, 余八千七百 七十四分小余六为三率, 求得四率三千一百一十三秒小余五一六八四三, 收作五十一 分五十三秒三十一微, 为癸卯年距冬至之数。 此后以本年距冬至之数, 平年加三百六 十五日之太阳平行三百五十九度四十五分四十秒零七微零三纤四十九忽零九芒半,
收到文稿日期: 1998 年 4 月 28 日; 收到修改稿日期: 1998 年 6 月 9 日 3 T he au tho r gratefu lly acknow ledges the suppo rt of K. C. W 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Hong Kong; 同时, 感
刻
合51′53″31 ; 又称作癸卯年太阳年根
图1 “癸卯年距冬至之数”的天文学意义
0h
癸卯年冬至日
360° 冬至次日0h
0h
次年 (甲辰年) 冬至日
0h
冬
癸卯年距冬至之数
至
0°. 8648657898
时
合51′53″31
刻
365日太阳平行 359°. 7611438 合359°45′40″07
冬
次年距冬至之数
计算 (去整取余)
由癸卯天正冬至气应分数计算 0°. 8648657898+ 359°. 7611438 0°. 8648657898+ 2×359°. 7611438 0°. 8648657898+ 3×359°. 7611438 0°. 148297+ 360°. 7467908 0°. 8950878+ 359°. 7611438
之数。以后, 每年用本年距冬至之数, 平年加 359°. 7611438, 闰年加 360°. 7467908, 去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