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论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思想

言论独立 ,不受任何方面收买 ,不盲从 ) “ 四不”的办 决定 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程度和读者 的个人品位。2 0 世
纪初 的沈从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发表 了一系列阐述
沈从 文进 入 《 文艺 副刊 》是 “ 人适 、报适 、时适 、地 副刊对于报纸不可或缺的言论 。他强调 “ 许多报振声受教育部委托主要 从事华北中小学教科书 的编写 ,沈从文事实上承担起了
深 刻论 述 副: 的重 要 性 ,积 极营 造 《 文艺副刊 》组稿、处理来稿 、专栏安排、联系作者 、 读者至上 的副刊编辑观 答读者问等属于主编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 , 《 文艺副
1 9 3 3 年1 0 月,胡政之在杨振声引荐下邀请沈从 文和杨振 意义上缘于报业竞争……副刊的 ‘ 可读性 ’,一直是报 声一起主编 《 文艺副刊 》。此时的 沈从 文虽说生 活潦 纸 同业 间竞争的有力支柱 。” 在 报纸 的发展史上 ,副 倒 ,但 向往 文学创作 自由的追求不改 。他称赞 《 大公 刊以其 内容的深度 、品位、可读性和感染力获得 了广泛 报》 “ 不党 、不卖 、不私 、不盲” ( 即不受党派支配 ,
、
2 0 世纪3 O 年代初 , 《 公报 ・ 文艺副刊 》由 “ 学衡 刊 》 “ 固定读者大约二十万人” ,这个数 目在 当时的文
派 ”代表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 吴宓主编 。吴宓思 想保 艺界相 当可观 。此后 , 《 文艺副刊 》改 由萧乾负责 ,但
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主编 的 《 文艺副刊 》学院气息浓 沈从文仍是副刊的主要撰稿人。
创作歌者与编辑舞者
论沈从文 《 大公报 ・ 文艺副刊 》的编辑思想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

论《大公报》文艺副刊的文学版图(1933—1937)作者:文学武来源:《社会科学》2017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堪称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副刊之一。
它以现代社会出现的公共领域空间凝聚起大批作者,它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关键词:《大公报》文艺副刊;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4-0168-08作者简介: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报刊的发展和繁荣也强烈刺激和催生了一批文学副刊的诞生。
在这些文学副刊中,《大公报》文艺副刊以其鲜明的办刊方针和突出的文学实绩而格外引人注目。
《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3年9月23日,最初由沈从文和杨振声担任主编,其后又经历了萧乾担任主编的《小公园》和《文艺》两个纯文学副刊的阶段,它和鼎盛时期的京派文学处在同步状态。
《大公报》文艺副刊所登载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文学批评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京派文学的审美特征,对京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生动展现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文学图景。
一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版图上,小说这种现代最重要的文体始终占据着相当突出位置。
由于篇幅所限,《大公报》文艺副刊没有采用其他报纸副刊所常用的连载长篇小说的方式,因此它的版面几乎都提供给了短篇小说。
1936年,为了配合《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也为了更好地总结小说创作方面的经验,林徽因应《大公报》之邀,编选了一本《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
这在当时的文坛是一个很大的、有影响事件,基本上展现了《大公报》文艺副刊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
一部不合时宜的作品

一部不合时宜的作品【摘要】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曾经受到批判,但近年来经过美籍华人、著名汉学家夏志清的重新发掘,对他的评价日渐上升。
他的代表作《边城》也越来越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本文认为,建国后对沈从文的批判并非全都错了,《边城》是在民族危亡的时代写成的一部不合时宜的作品,不应该得到过高的评价,更要警惕该作品脱离现实的倾向对年轻一代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不合时宜;不良影响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
沈从文,男,(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笔名有休芸芸,上官碧等。
他出生于湘西一个旧式军官家庭,童少时代曾在湘军士著部队当过兵,到过湘、川、黔、鄂四省边境地区,看到过这些地方的秀美自然风光,也了解了这些地方旳不少人事和社会忧乐。
五四运动以后,沈从文只身来到北京。
由于没有文凭和学历,他最初在北京的生活过得相当困苦。
升学无望以后,他决心靠写作谋生。
这条路在开始的时候仍然走得相当艰难。
由于没有名气,许多刊物都不接受他的作品,但他仍然始终不懈地坚持自己的梦想。
1924年以后,北京的《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刊物才开始部分接受他的一些作品。
沈从文继续坚持写作,后来终于渐渐地崭露头脚。
从1930年起,他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他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边城》开始在报纸上连载,后来出版了单行本。
《边城》为沈从文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
后来他还写了《长河》等长篇和众多的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成为现代中国创作量最丰厚的作家之一。
此后,他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建国前后,他曾遭到左翼阵营的批判。
解放后,他被迫放弃文学创作,转而从事古代服饰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和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了沈从文作品的某些独特之处。
于是,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他的许多作品被重新评价。
特别是美国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传入台湾和大陆以后,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
《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特色

整 编 辑 思 路 、 目设 置 等 , 满 足 他 们 的 栏 以
需 求 。 些 栏 目成 为 编读 双 方 进 行有 效 交 这
流 和 沟 通 的 公 共 空 间 . 得 双 方 建 立 起 一 使
种 互 相 学 习 、 相 对 话 、 相 磋 商 的新 型 互 互 关 系 。读 者 的 话 语 权 力 的 获 得 . 效 地 打 有 破 了编 辑 话 语 权 力 一 统 天 下 的局 面 , 者 读 话 语 的 进 入 以及 对 编 辑 思 想 的渗 透 , 大 极
认 为 《 艺 》 办 得 有 创 意 必 须 多 出 一 些 文 要
年 8 . 出3 2 。 月 共 7期 在此 期 间 , 文艺 》 《 先后在天津 、 海 、 上 汉 口 、香 港 等 地 出
地 影 响 了刊 物 的 运 行 方 式 , 物 真 正 成 为 刊
读 者 与 编 者交 往 的一 个 场地 。 这种 平 等 的
传 文 艺 新 闻 ;就 版
版 。《 艺 》 内容 文 就
而 言 .主 要 刊 发 高 质 量 文学 作 品 , 宣
特 辑 , 出特 刊 。《 艺 》 有 “ 特 刊 ” 梁 即 文 上 诗 ( 宗 岱 编 ) “ 文 特 刊 ” 黄 源 编 ) “ 育 特 、译 ( 、教 刊 ” “ 剧 特 刊 ” 。 些 特 刊 多发 表 一 些 、戏 等 这 名 家新 人 作 品 , “ 文 特 刊 ” 1 , 集 如 散 第 期 ⑧
的 新 打 算 、 者 的新 动 向 、 者 的新 需 求 . 作 读
以及 对 已发 作 品 的 片 段 意 见 和 对 个 别 谬
从 文 、 乾 主编 , 萧 每 周 出4 : 、 、 期 一 三 五
萧干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萧干与曹禺: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一九三七年元旦来临之际,作为曹禺的一位朋友,萧干在其主持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用三个整版的篇幅对《日出》进行了一次“集体批评”。
对于在文坛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跟的一位新人的一部新作,能够及时地展开如此规模的“集体批评”,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不失为一例空前之举。
●曹禺曾说过:“萧干是文化界熟识的人,他很聪明,能写作,中、英文都好。
但有一个毛病,就是圆滑、深沉,叫人摸不着他的底。
过去,他曾在混水里钻来钻去,自以为是龙一样的人物,然而在今天的清水里,大家就看得清清楚楚,他原来是一条泥鳅。
”●随着文革的告一段落,被斥为“洋奴政客”的萧干也可以重新拿起笔杆子继续写稿子发文章了,那篇被巴金评定为“觉得平常,不算精彩”的《鱼饵·论坛·阵地》,就这样发表了出来。
萧干写这篇文章时虽说不上是出于秋后算账的报复心理,不平则鸣的心思还是有的。
一、青年时代萧干与曹禺萧干出生于老北京(北平)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家庭,出生时父亲已经去世,十一岁时又失去了相依为命的母亲。
少年时代就走南闯北,疲于奔命,直到一九三三年因投稿而结识沈从文,才算正式交上好运、登上文坛。
关于自己的文坛经历,萧干本人在《我这两辈子》中写道:“一九三三年,我也在北平《晨报》上写过稿儿,可那时候的北平文学界可老气横秋,是苦雨斋的周二先生和清华园的吴宓教授两位老头儿的天下,没有我们毛孩子的份儿。
但是,一九三三年我打福州一回来,北平好像变了个样儿。
郑振铎、巴金和靳以都打南边儿来了啦。
他们办起《文学季刊》和《水星》,在来今雨轩开起座谈会。
他们跟老熟人杨振声和沈从文联合起来,给憋闷的北平开了天窗。
”“您说多巧,我就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沈从文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 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沈从文——《边城》
生平及作品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生于湘西凤凰 县,具有苗、汉、土家族的混合血统。高小毕业14 岁从军,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 书记。1923年,他到北京,求学不成,便发愤写作。 开始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 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其中徐志摩对他的帮助比较 大。1928年,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 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沈从文到上海中 国公学任教。1930年下半年,武汉大学任教,1931 年他到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他接任天津《大公报》 文艺副刊主编。1939年-1947年,西南联大任教。 1947-1949年,北京大学任教。1950年-1978年,历 史博物馆研究文物。1978-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实际上从1950年就 停止了。主要研究文物和服饰,其中《中国古代服 饰研究》具有开创性。
沈从文的作品
《 八骏图 》 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都市题材小说,首次出版 于1935年。
《八骏图》里的“八骏”,指的是八位教授,他们有的是物理学家,有的是生物学 家、哲学家、史学家、西洋文学史专家等,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群 像。
小说通过达士现实的视角,用饱含嘲讽的笔触塑造了喜欢读艳体诗文的教授甲、在 海滩上偷窥泳装美女的教授乙、意淫自己内侄女的教授丙、有虐待倾向的教授丁、 认为女人是古怪生物的教授戊等人物,通过对这些知识分子扭曲的性心理的刻画, 揭示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性,深刻地反思了当时知识分子畸形人格形成的原因。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
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
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
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

-书序与书评•《民国时期报纸文艺副刊汇编》序言李扬图书出版、期刊、文艺副刊是支撑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三大平台。
不了解文艺副刊的发生、发展,很难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充分而又深入的研究。
在以下几个方面,文艺副刊的作用无可替代。
首先,文艺副刊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出版平台。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轻视文艺副刊,潜意识中认为这上面的作品难称经典,甚至连重要作品也谈不上。
这是对文艺副刊的一个认识误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借助副刊与读者第一次见面的,鲁迅的《阿Q正传》发表在《晨报副刊》,郭沫若《女神》中的很多诗篇都是发表在《时事新报•学灯》上。
巴金的《激流》(出版时更名为《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惶惑》、曹禺的《北京人》等经典作品也是首先在上海《时报》、重庆《扫荡报》、香港《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发表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连载形式在文艺副刊上登载的这些作品,与作家出版单行本时的作品有诸多不同,因此,文艺副刊上的文本还具有非常高的版本价值。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作品短小精悍、报纸又保存不易,加之作家经常在动荡中迁徙,一些发表在文艺副刊上的作品因没有留存剪报而散佚,最终没有收入任何作品集,成为佚文。
从这一角度说,文艺副刊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者钩沉辑佚的重要领域。
其次,文艺副刊不但是一些重要文学作品首刊之地,同时也是文艺社团、流派的催生之所,各种文艺思潮在这里交相辉映,相较期刊而言,由于报纸出版频率高,能够更及时地传达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历来为各派作家所看重。
如果没有《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京派”一定会黯然失色;如果没有《晨报副刊》,“国剧运动”也很难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再次,报纸文艺副刊给杂文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平台,拓展了知识分子的言说空间,使杂文这一文体在民国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最后,报纸文艺副刊的存在,对现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书籍、期刊的流通、发行渠道有限,为了扩大发行量,书店、期刊编者非常重视书刊的广告,他们往往利用报纸每日出刊、发行量大、读者面广的优势,在文艺副刊上刊登新书的出版信息和期刊要目,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 从文与 津《 公报・ 艺副 》 天 大 文 刊
■ 姚克波
在 现 代 作 家 中 , 从 文 是 一 位 具 沈 有 传 奇 人 生 和 坎 坷 创 作 经 历 的 人 。他
行 伍 出 身 , 受 过 小 学 教 育 . 学 写 只 初 作 时对 白话 文 了解 甚 少 。但 就 是 这 么
“ 派 ” 争 , 现 代 文学 的 发 展 具 有 海 之 对 深远 的影 响 。“ 京派 文学 ” 一 个 松 散 是
审美趣味相投 、 大多生活在 北平 的 而
13 9 3年 , 从 文 接 受 《 公 报 》 沈 大 文 《 公 报 》 的 具 体 编 辑 工 作 主 要 由 沈 的 文 学 流 派 ,由 一 些 文 学 观 点 相 似 、 大
一
持 下 的 《 公 报 ・ 艺 副 刊 》 《 公 大 文 和 大 有 着 明显 的 一 致 性 , 从 文 获 得 了 相 报 ・ 艺 》 为 “ 派 文 学 ” 主 要 阵 沈 文 成 京 的 对 独 立 的办 报 空 间 , 报 纸 的 负 责 人 地 , 别 是 沈 从 文 , 为 “ 派 ” 作 而 特 作 京 创
“ 院 派” 家组 成 , 了沈从 文 、 学 作 除 杨 振 声 、 乾 以 外 , 派 主 要 代 表 作 家 萧 京 有周 作人 、 平 白 、 名 、 光 潜 、 俞 废 朱 芦 焚、 凌叔 华 、 曾祺 等 。《 公 报 》 政 汪 大 论 而 不 参 政 、 营 不 为 赢 利 、 图 超 越 经 力 政 治 与 商 业 束 缚 的 办 报 理 念 与 京 派 作 家 的 文 学 主 张 颇 为 相 合 : 团 结 在 “
学青年 , 为新 文学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特 有 公 报 》 刊 的 , 就 具 体 工 作 内 容 来 副 但 的贡 献 。 看 ,杨 振 声 主 要 以 编 教 科 书 为 主 , 而 艺 副 刊 的 编 辑 职 务 , 始 了他 成 就 辉 从 文 负责 。沈 从 文 出 任 编 辑 之 时 ,大 开 《 煌 的 职 业 编 辑 生涯 ,也 实 现 了办 刊 、 公 报 》 办 有 《 学 副 刊 》 《 公 园 》 已 文 和 小 写 稿 的 理 想 生 活 :我 成 天 都 想 有 一 两 个 文 艺 性 副 刊 , 从 文 编 的 是 《 “ 沈 文 个 刊 物 办 下 去 , 怕 小 , 怕 无 销 路 , 艺 副 刊 》 《 学 副 刊 》 由吴 宓 主 编 , 不 不 。 文 不 怕 无 稿 子 , 切 由 我 自己 来 , 要 一 只 有 人 印 , 人 代 卖 , 计 划 可 以 消 磨 有 这
一
新 闻 传 媒 界 举 足 轻 重 . 中 国 社 会 生 对 活 的 影 响 很 大 。 可 以 说 , 从 文 的 文 沈 学理想 、 张与 《 公报 》 主 大 的办 报 宗 旨
影响很大的文艺性刊物。 其 次 , 沈 从 文 、 振 声 、 乾 主 在 杨 萧
个看似与文学 无缘的人 , 通过 自 却 身 艰 苦 不 懈 的 努 力 , 得 了辉 煌 的 文 也 希 望 文 风 独 特 、 想 活 跃 的 沈 从 文 重 镇 , 这 一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著 名 文 学 取 思 为 学 成 就 , 为 著 名 作 家 ; 时 , 还 是 给 报 纸 副 刊 带 来 新 的气 象 , 者 的 合 流 派 的形 成 和 发 展 作 出 了 很 大 的 贡 成 同 他 二 位 出色 的编 辑 家 , 持 编 辑 过 许 多 作 , 主 可谓 相 得 益 彰 。 献 ; 在 《 艺 副 刊 》 发 表 的 《 学 他 文 上 文 重 要 文 学 刊 物 , 携 、 养 了 许 多 文 提 培 沈从文是 与杨振声一 起接编 《 大 者 的 态 度 》 ,引 发 了著 名 的 “ 派 ” 京 、
‘ 艺 副 刊 ’ 围 的 京 派 作 家 , …他 文 周 … 们 用 人性 论 对 抗 着 阶级 论 , 个 性 主 用
13 年 1 停 刊 。 13 91 月 9 5年 9月 1日 起 , 大 公 报 》 《 艺 副 刊 》 《 公 《 的 文 与 小
我 的 一 生 。” 辑 《 公 报 》 刊 , 大 副 他 园 》 个 文 艺 性 副 刊 合 并 为 《 公 报 ・ 两 大 可 以 把 更 多 的 精 力 用 于 编 稿 、写 稿 , 文 艺 》 ,刚 由燕 京 大 学 新 闻 系 毕 业 的 按 自己 的 思 路 和 想 法 较 完 整 地 体 现 萧 乾 , 杨 振 声 、 从 文 引 荐 , 聘 于 经 沈 受 自 己 的文 学 理 想 和 主张 , 不 必 费 更 《 公 报 》 与 沈 从 文 一 起 负 责 《 艺 》 而 大 , 文 多 的 心思 去 考 虑 筹 集 经 费 、 行 销 售 副 刊 的编 辑 工 作 。从 1 3 发 9 6年 4月 起 . 等 经 营方 面 的 事 情 , 对 书 生 气 较 浓 萧 乾 开 始 全 面 主 持 编 辑 发 稿 工 作 , 这 沈 而 又 不 善 理 财 的 沈 从 文 来 说 是 非 常 从 文 逐 渐 退 出具 体 工 作 , 当 顾 问 的 充 合适 的。 角色 , 同时 参 与 《 公 报 》 其 它 相 关 大 的 《 公 报 》 于 10 大 9 2年 6月 l 日 7 工作 。由此可见 , 从文在 《 公报 》 沈 大 由 华 北 天 主 教 领 袖 英 敛 之 在 天 津 创 的 编 辑 工 作 只 有 短 短 两 年 时 间 。 那 办 , 中 国 近 代 传 媒 史 上 一 份 非 么 , 有 限 的 办 报 期 间 , 从 文 做 了 是 现 在 沈 常重 要 的 报 纸 。《 公 报 》 在 漫 长 的 些 什 么 工 作 , 给 《 公 报 》 来 了那 大 “ 又 大 带 岁 月 里 , 仅 见 证 了 中 国 社 会 的发 展 些 变化 呢 ?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