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沈从文的几个片段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

沈从文经典散文一、《市集》廉纤的毛毛细雨,在天气还没有大变以前欲雪未能的时节,还是霏霏微微落将下来。

一个小小乡场,位置在又高又大陡斜的山脚下,前面濒着躼躼儿的河,被如烟如雾雨丝织成的帘幕,一起把它蒙罩着了。

照例的三八市集,还是照例的有好多好多乡下人,小田主,买鸡到城里去卖的小贩子,花幞头大耳环丰姿隽逸的苗姑娘,以及一些穿灰色号褂子口上说是来察场讨人烦腻的副爷们,与穿高筒子老牛皮靴的团总,各从附近的乡村来做买卖。

他们的草鞋底半路上带了无数黄泥浆到集上来,又从场上大坪坝内带了不少的灰色浊泥归去。

去去来来,人也数不清多少。

集上的骚动,吵吵闹闹,凡是到过南方(湖湘以西)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

倘若你是由远远的另一处地方听着,那种喧嚣的起伏,你会疑心到是滩水流动的声音了!这种洪壮的潮声,还只是一般做生意人在讨论价钱时很和平的每个论调而起。

就中虽也有遇到卖牛的场上几个人象唱戏黑花脸出台时那么大喊大嚷找经纪人,也有因秤上不公允而起口角——你骂我一句娘,我又骂你一句娘,你又骂我一句娘……然而究竟还是因为人太多,一两桩事,实在是万万不能做到的!卖猪的场上,他们把小猪崽的耳朵提起来给买主看时,那种尖锐的嘶喊声,使人听来不愉快至于牙齿根也发酸。

卖羊的场上,许多美丽驯服的小羊儿咩咩地喊着。

一些不大守规矩的大羊,无聊似的,两个把前蹄举起来,作势用前额相碰。

大概相碰是可以驱逐无聊的,所以第一次訇的碰后,却又作势立起来为第二次预备。

牛场却单独占据在场左边一个大坪坝,因为牛的生意在这里占了全部交易四分一以上。

那里四面搭起无数小茅棚(棚内卖酒卖面),为一些成交后的田主们喝茶喝酒的地方。

那里有大锅大锅煮得“稀糊之烂”的牛脏类下酒物,有大锅大锅香喷喷的肥狗肉,有从总兵营一带担来卖的高粱烧酒,也还有城里馆子特意来卖面的。

假若你是城里人来这里卖面,他们因为想吃香酱油的缘故,都会来你馆子,那么,你生意便比其他铺子要更热闹了。

到城里时,我们所见到的东西,不过小摊子上每样有一点罢了!这里可就大不相同。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2023届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

高考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及运用: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名人其事及运用沈从文说:“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

”因此他打造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湘西世界中,人们有着美好、健康的人性比如纯美的少女萧萧、三三;善良仗义的船总顺顺、天保摊送兄弟,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样澄澈而不染尘埃的。

沈从文从湘西走来,在《边城》中描绘了原始朴实而又具有生命张力的茶峒,而沈从文的性格也与那座小镇一脉相承。

他淡泊悠然,却又不失志士仁人的气度。

他既热爱自然山川的幽静深邃,也不惧领受尘世生活的凄风苦雨。

他爱独处沉思时光与大千世界,也爱融入普罗大众找寻生命的共鸣。

沈从文开始写作时只有小学学历,但他坚持利用身边一切资源继续学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不停地充实自己,成为了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

毛主席曾说:“活到老学到老。

”沈从文的一生正是这句箴言的真实写照。

成就了沈从文的辉煌人生。

沈从文认为,是城市异化了人性,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善良和活力。

《八骏图》,讲述了八位被学院体制禁的大学教授的堕落生活。

在当下社会,沈从文对道德的坚守,值得我们尊敬。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的人,凭借这份勇敢,他得到了他此生至关重要的财富:成为作家、收获了张兆和的爱情——“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事迹写作范例】1.适用主题:坚守道德与纯洁人性、独特个性气质验示例:然而,这些属于中国的关键词中也有些刺目的字眼,如“食品安全”“空气污染”,向我们彰明了重申社会道德的重要性,我不禁想起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想起他“建一座希腊小庙”的呼告,在他的湘西世界中,有不染尘埃的三三,有助人渡河不收分文的爷爷,有慷慨义气的船总顺顺…….这世界,该多些道德的光芒,洒遍黑暗的角落。

沈从文作文素材积累事例

沈从文作文素材积累事例

沈从文作文素材积累事例
嘿,咱来说说沈从文呀!
记得有一次我去湘西那地儿玩,专门去了沈从文笔下的那个小镇。

哎呀呀,一到那儿,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他的书里一样。

那石板路哟,弯弯曲曲的,感觉每一块都有故事。

我在那小街上溜达,看着两边古旧的房子,真的就好像能看到当年人们生活的场景。

我还特地去了那个小河边,河水清得哟,能看到水底的小鱼小虾在游来游去。

我就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想象着沈从文是不是也曾经这样坐在这里,看着这河水,然后脑子里就有了那些美妙的文字。

在那个小镇上,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老爷爷,他给我讲了好多关于这里的传说和故事。

我一边听一边就在想,这些说不定也是沈从文当年听到过的呢。

嘿,这就是我在湘西的体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沈从文文字背后的那个世界呀。

这也算是沈从文作文素材积累的一个生动事例吧,哈哈!
咋样,我这经历够有意思吧,这就是沈从文带给我的独特感受呀!。

沈从文边城经典片段摘抄

沈从文边城经典片段摘抄

沈从文边城经典片段摘抄以下是 7 条沈从文《边城》经典片段摘抄及相关例子:1.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 例子:你看那小孩子不也是这样嘛,整天在外面疯玩,皮肤也黑黑的,那眼睛不也跟翠翠似的明亮极了,天真活泼得像个小精灵。

2.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

” 例子:哎呀,这多像咱们村啊,那几棵桃树旁不就是老李家嘛,到了春天那景色,跟这说的简直一模一样,可不就有人家有酒嘛。

3. “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

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 例子:就像咱那老船长一样,不管啥天气,就在那船头待着,有人要坐船过河,那熟练的动作,不跟老船夫一样嘛!4.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 例子:你想想那河里的鱼游来游去的样子,可不就跟在空气里似的嘛,还有那山那竹子,咱上次去的那地方不也是这样让人看着舒服得很呐!5.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

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

” 例子:哇,这描写得多形象啊,那城墙可不就像长蛇嘛,咱镇上那靠河的地方不也有码头停着小船嘛。

6.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例子:唉,就好像那个曾经熟悉的地方,有些东西回来了,但有些重要的人却还没回来,真让人心里不是滋味儿啊。

7.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例子:这多让人纠结啊,就像有些事有些人,你不知道到底还会不会再出现,是吧?我的观点结论:《边城》里的这些经典片段,真的能让人感受到那独特的风情和深深的情感,生动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许多同学的考场作文缺少新颖、典型的素材,其实只要注意积累和挖掘,一定能让作文素材丰富起来。

在作文素材中人物素材自然是少不了的,那么有哪些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素材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沈从文的高考作文人物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一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边城》《长河》等二十余部小说集,《湘行散记》《云南看云集》等十部散文集,以及《唐宋铜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多部文化学术著作。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追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湘西色彩,凸显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二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城,排行老四。

六岁那年,沈从文被送入私塾。

因受不了私塾的呆板与严厉,他时常想逃出去玩。

在其他顽童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种种逃学而又可以骗过先生和父亲的办法,从此也成了一名顽固的逃学少年。

高小毕业后,十五岁的沈从文参加了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随军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直到1921年这支部队“全军覆没”,他又被遣回家乡。

在沅水流域漂流的五年,沈从文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底层人士生活在一起,亲身体验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杀害无辜的百姓,过着难以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好坏人事、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22年,沈从文到湘西巡防军统领陈渠珍手下做文书。

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从长沙来的见过世面的印刷工人,向他介绍了《新潮》《创造周报》等新文化期刊。

于是,受新文化熏陶的沈从文滋生了去北京求学的念头。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三沈从文的哭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往往像孩子一样。

但是,面对““””中最大的伤害,他却只是“红了眼睛”。

1975年2月的一天,沈从文在馆里看到范曾正在画商鞅的历史人物画。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

关于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沈从文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沈从文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然而四年未满,沈从文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白色恐怖,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

三年后他返回北平,经胡适推荐在中国公学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沈从文随同清华、北大师生南迁昆明。

1946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道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至此,他的后半生便留在了北京城。

子冈先生有一篇题为《沈从文在北平》的文章,为我们活生生地勾画出了沈从文在北京的生活。

“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身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

你可以告诉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

”1933年沈从文发表了一篇文章《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褒扬“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由此引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

正是这篇文章使沈从文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焦点和核心。

那个时候谁会想到,沈从文后半生竟会远离文坛、沉寂四十年呢?1948年,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队退守城内,两军对峙。

沈从文旅居茶峒的故事

沈从文旅居茶峒的故事

沈从文旅居茶峒的故事1. 沈从文旅居茶峒的时候啊,那日子过得可真是有滋有味!他每天都会去江边散步,看着那江水悠悠流淌,就好像时间都能在这儿停下脚步。

他是不是会遇到一些有趣的当地人,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哎呀,那场景,真让人羡慕!就像我们去一个新地方遇到热情的当地人一样,多有意思呀!2. 你知道吗,沈从文在茶峒的时候特别喜欢去那些小巷子里溜达。

在那里,他仿佛能发现好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他会观察那些古老的建筑,想象着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难道你不想也去体验体验这种探寻的乐趣吗?就好比我们在城市的角落里寻找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3. 沈从文有一次在茶峒的集市上,看到了好多新奇的玩意儿。

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兴奋,这儿摸摸,那儿看看。

和那些摊主们讨价还价,那场面,真是欢乐极了!这不就跟我们逛集市时一样嘛,充满了惊喜和欢乐!4. 茶峒的夜晚可美了,沈从文常常在夜晚出来散步。

看着那点点灯火,感受着那份宁静。

他会不会也在这样的夜晚想起自己的家乡呢?就好像我们在异乡看到相似的场景时会涌起思乡之情一样。

5. 沈从文和当地的孩子们也相处得特别好呢!他会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玩耍。

孩子们都可喜欢他了,他在那儿就像是个大朋友一样。

这多像我们和小朋友们相处时的那种融洽呀!6. 有一回,沈从文在茶峒的一家茶馆里喝茶,听着旁边的人聊天说故事。

他听得入了迷,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些故事里。

我们不也常常在一些地方听到别人的故事而被吸引吗?7. 茶峒的人们对沈从文可热情了,经常邀请他去家里做客。

他在那儿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

这和我们去到一个热情的地方受到欢迎不是一样的吗?8. 沈从文在茶峒的时候写了好多关于这里的文字,那些文字就像有魔力一样,把茶峒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难道你不想去看看能让他写出这么好文字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吗?就像我们被一本好书吸引,想去书里的地方看看一样。

9. 当沈从文离开茶峒的时候,他是多么的不舍啊!这里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

写沈从文的作文素材篇一: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

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

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

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

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白脸女孩和弟弟,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

而他将未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朴素洁白的期望,欲语还休的心动,用生命表达的纯粹,闪烁在字里行间。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

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

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

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

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

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

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

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沈从文的几个片段
1
2006年,在故宫看见沈从文捐献的文物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长久地站立;在历史博物馆,我曾幼稚地询问一个讲解员,哪里是沈从文曾经站立的地方?那讲解员说来过这里的名人实在太多,她也不清楚。

在去昌平的路上,看见达子营的路牌、奔驰的大巴、高远的蓝天,想起沈从文初到北京时的那句话:“北京的天蓝得使我想下跪。

”北京之于沈从文,有过太多的辉煌、失落和苦难。

我要说的是巴金的回忆文字。

在这些文字中,有大量的信息,使我们更多地去了解沈从文。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是沈从文一生的经验,我们了解了,未必是坏事。

2
沈从文去世后,巴金并没有参加他的葬礼。

因为那时候的巴金身在医院,只好委托恰在北京出差的女儿李小林送去花圈。

但此时的巴金并没有忘却他的好友,他不时地想从北京和上海的报纸上知道关于沈从文葬礼的消息。

但是,巴金失望了。

新华社因巴金女儿送花圈,发了一则简短的消息——沈从文告别亲友和读者。

之后,只字未提沈从文的葬礼。

没有达官显贵,来告别的只是些亲朋好友。

厅里播放着死者生前喜爱的乐曲。

沈老躺在那里,十分平静,仿佛在沉睡,四周几篮鲜花、几盆绿树。

每个人手中拿着一枝月季,走到沈老跟前,行了礼,将鲜花放在他身边。

没有哭泣,没有呼唤,也没有噪音惊动他。

这是李小林描述给巴金的当时的场景。

在我掌握的有限的材料中,沈从文去世的消息除大陆以外,全球几乎所有的华人报纸都作了报道。

大致内容是:沈从文的逝去,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

就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从湘西的一条船上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开始是悄寂的,如同他的作品,清风一样拂过中国文坛;就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依旧在悄寂中终结了他的人生,没有评价,没有定论,没有熙攘和嘈杂。

3
首届文代会在欣欣向荣的北京开幕。

许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在这次大会上相互见面,相互拥抱,诉说往事,共话未来。

然而,满怀希望的沈从文却被拒之门外,他不是文代会的代表。

当巴金、李健吾、赵家璧等人前去看望他的时候,他的脸上依然露着微笑,并且打听文艺界一些熟人的近况,关心每个熟人。

此时的沈从文,表面看上去是乐观的,其实,他的内心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和压力,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巴金是这样说的:“他在围城里,已经感到了孤寂,对形势和政策也不理解,只希望有一两个文艺界熟人见见他,同他谈谈。

他当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仿佛就要掉进水里,多么需要有人来拉他一把。

可是他的期望落空了。


这个时候,谁愿意去拉他?想拉他的人,在当时说不起话,也不敢说话。

几个熟人,当然是有的,恐怕都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我在阅读《沈从文传》和黄永玉写的《比我老的老头》时,也读到了关于沈从文淡出中国文坛的一些描述。

首届文代会被拒之门外、弟弟被正法、一些熟人远离,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是不是沈从文淡出文坛的真正原因,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在我看来,沈从文就此搁笔,
转入文物和中国服饰研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战国漆器》不仅奠定了他在文物界的地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拯救了他的生命。

那个时候,为了命运,为了表现,为了一个新的活法,如果他继续写下去,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发生什么?老舍、傅雷的结局会不会在他的身上出现?
并非塞翁失马、因祸得福,而是沈从文实在太聪明了。

4
在巴金的回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描述的内容来自沈从文写给巴金的信件。

“因住处只有一张桌子,目前为我赶校那两份选集,上午三点她即起床,六点出门上街取牛奶,把桌子留给我工作。

下午我睡,桌子再让她使用到六点,她做饭,再让我使用书桌。

这样下去,那能支持多久!”这里的她,自然是张兆和了。

一张小桌,夫妻二人,
错时使用。

我是躺在床上读这篇回忆文章的。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头下的枕头有些潮湿。

这封信是1980年2月,沈从文写给巴金的。

那年,我已经上小学,在西海固那个闭塞的小村庄里,我已经有了供自己做作业的木质书桌。

然而,在北京,一位伟大的作家,为一张用来写字的书桌向友人伤感地诉说。

很明显,这是两个作家之间的笔谈,是来自肺腑的真言。

此时的沈从文买不起一张书桌吗?书桌是有的,只是没有摆放书桌的地方。

仅仅一封书信,从书信的背面,我能聆听到沈从文的声音、呻吟和申诉。

而巴金将这封书信中的一个细节呈现给世人,他想要表达或传递什么信息?阅读此文字的人都很明晰。

关于书桌之事,巴金在文章中又发表了一点自己的感慨:“这事实应
当大书、特书,让人们知道中国一位大作家、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

”这样的语言,只有巴金,而且只能是巴金这样的人才敢说出口,其他人呢?
在我阅读到的关于沈从文的文字中,沈从文的住房得到胡耀邦同志的关照和批示,给他解决了大房子,配了车、配了助手。

关于此事,巴金是这样写的:“这个问题要是能早解决,那有多好!可惜来得迟了。

不过有人说,迟来总比不来好。


来了,一切都来了。

当一切优越的条件向沈从文走来的时候,死亡并没有垂青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