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群体论文: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二次分析

合集下载

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舒曼;李友治【摘要】Social vulnerable group is a special community of increasing scale during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China,an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will influence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society. 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be based on two aspects in inside and outside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specially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interests and rights pro-tection and cognitive model,psychological quality. Combining with the relevant influencing factors,path of improving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embody four aspects,including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active guidance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terests and rights.%社会性弱势群体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规模日益扩大的特殊社群,其主观幸福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新时代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研究

新时代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研究

新时代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研究杨凤娟a,梁圆圆b(黑龙江科技大学a.学生处、b.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该问题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在表现,探究影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围绕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提供发展性社会支持、培养积极人格等三个培育目标,从四个“度”方面提出了心理帮扶培育路径。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育[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疫情专项“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SJGZ20200154)[作者简介]杨凤娟(1974—),女,山东莒南人,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梁圆圆(198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心理学硕士,黑龙江科技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5-0185-04[收稿日期]2020-01-09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紧迫。

然而,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在承受着经济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有资料显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研究指出,当前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和比例呈增长趋势,其平均比例高达25%[1]。

贫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焦虑、自卑、自杀等消极情绪和行为方面,而对贫困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关注较少。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研究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研究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研究陈岱云;高功敬;崔恒展;张银【摘要】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健康的认知框架,运用抽样调查法,描述分析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和心理—行为健康状况,并结合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进行分组别研究后,发现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差,患病比例大,以慢性病为主,抑郁和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抑郁症状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家庭类型(状况)下,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另外,工作变量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期刊名称】《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10页(P143-152)【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焦虑;抑郁【作者】陈岱云;高功敬;崔恒展;张银【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250022【正文语种】中文本研究在测量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时,主要测量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两个主要的层次,并结合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行为等社会因素进行描述分析。

在具体测量时,评估生理健康状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首先,让被调查者自己评估。

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身体很好,很少得病。

第二种是身体较好,自我评估身体健康为一般情况,经常得一些小病,虽然这种情况没有生物医学上的长期或严重病变,但已明显感到整体健康水平或生理免疫能力的下降,或心理情绪、行为适应能力上存在具有明显的变化或不适。

这种情况可以被界定为亚健康状况。

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亚健康概念是主要侧重于生理学意义上的,指生理处在健康与患病(慢性病与严重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广义上的亚健康概念(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亚健康概念)还包括心理情绪抑郁或焦虑以及行为功能上的失调状况,关于这部分内容,本项研究运用相关量表专门进行了测量。

也就是说,本项研究出于操作的角度,把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亚健康内容分成了两部分来研究:生理学意义上的,即生理整体上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心理情绪、功能意义上的,这部分本文用量表来测量。

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

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

一、背景与意义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整体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认为“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通过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其影 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民众的需求与痛点,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2、心理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 要心理因素。CGSS数据发现,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居民,其主观幸福感普遍较高。 此外,生活满意度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对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可能在于它们能够调节人们对生活事件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幸 福感的体验。
总之,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制 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以及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等措施, 我们可以共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愿景。
参考内容
引言
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衡量社会福利和人类 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调查与统计工作的不断深化,中国 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本次演示基于 CGSS数据,深入探讨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社会因素,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缩小收入差距,让更多人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以及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 等化,来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2、提高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强能力和信心,从而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鼓励 各类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29卷第3期2019年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AN(Social Sciences Edition)V〇1.29No.32019•社会学研究#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牛喜霞,李桂兴,田晨曦(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山东省淄博市作为全国6个扶贫改革试验区(辽宁省阜新市、浙江省丽水市、广东省清远市、江苏省 宿迁市、山东省淄博市、福建省三明市)之一,在全国的扶贫改革工作中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的任务,在脱贫 攻坚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经验。

通过构建“七维度九因素”的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观测量模型,采 用方差分析方法,对淄博市五区三县52个乡镇,335个村庄的804名特殊困难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 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特殊困难群 体的主观幸福感既受内在人格特质的影响,也受个体特征(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特殊困难群体;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3842(2019)03 -0125 -11一、问题的提出提升农村特殊困难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中国的重中之重的举措。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将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 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围绕该目标,《“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又进行了 周密、详细的规划与安排。

可以说,当前是全国扶贫事业的关键阶段。

近年来,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内容深入化、量 表设计完善化。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之 间的差异 ( 2 。结果 表 明 ,四个 年 级 之 间 的贫 表 )
知到的幸福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 ,大 四贫困生
发 现理想 与现 实 的差距 ,也存 在痛 苦 和压抑 ,原 有 的
困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 ( 2 .1 < F= 73 ,P
00 1 。通过 比较 得 出 ,大一 、大 二 、大三学 生 的主 .0 ) 观幸 福感 明显要 高于 大 四贫 困生 的水平 ,但 大 一 、大
研究 者们 转而 研究影 响 主观幸福 感 的 内部 因素 J 。
国内外 对 主观幸 福感 的研究 已有很 大发 展 ,并且 在青 少年 主观 幸福感 的研究 方 面也取得 一定 进展 。早 期研究 主要 涉及 人 口学变量 、个 人 因素 以及 生活 事件
为 0 9 。重 测 内部一 致 性 系数 为 0 8 [ .5 .5 】 川。本研 究 量
主观报 告 法进行 评 定 。 ( ) 整 体 性 。 主 观幸 福 感 包 2
主 观 幸 福 感 ( ujci e —big WB) 是 sbet ew l v l e ,S n
衡量 个人 和社 会生 活质量 的一 种重 要 的综 合性 心 理指
括生 活满 意度 、积极情 感 和消极情 感 三方 面 ,是对 生 活 的总体 满意感 ,是 一种综 合性 的心理 指标 ,具有 整 体性 、综合 性 的特征 。 ( ) 相对 稳 定 性 。 主观 幸 福 3
分 。C m b l o vr a p e ,C n es l e和 R gr 发 现 的人 口统 计 学 oes
本 研究 广 泛使用 的美 国国立卫 生统计 中心制 订 的 总 体 幸 福 感 量 表 ( e ea We G nrl l l—B igShdl, en ceue G ) 。本量表 共有 3 WB ¨ 3项 ,但 仅选 取前 l 进行 8题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及实践思考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及实践思考

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及实践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具体分析社会支持因素对其物质及心理状况的影响,并结合社会支持实践实例,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上,以求对提高贫困生幸福感及完善社会补助措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影响具体对策一、主观幸福感内涵及影响因素(一)内涵:主观幸福感是指人自身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状态所做的评估,从而产生的生活满意程度评价。

它反映了评估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主体社会功能。

包括两个基本成分: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

认知评价即生活满意度评估。

情感体验即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其对主观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学界历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论述。

但大量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个人收入、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个人心理等因素相关。

虽然生活重大事件会影响幸福感,但大多数人能最终回归到其应有的生活,适应这些变化。

而人格特质、能力对幸福感会产生更为持久深远的影响。

具体到高校贫困生来说,学业满意度、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物质生活等都发挥着作用。

根据调查,学习满意度高,幸福感越强。

家庭关系和谐,情感联系亲密,个体感受到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并对生活做出较高的满意评价,从而显著提高幸福感。

二、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政策及现状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帮助的选择性社会行为。

对贫困生的支持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和政府支持。

对于社会支持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

学者从功能和方式的角度将其划分为: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咨询性支持;也有学者根据性质将其分为客观可见的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

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社会和政府对贫困生的各项帮助,缩小社会支持的具体范围。

(一)政策:近年来,根据“高等教育成本应由国家和个人分担”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高等院校实行缴费上学。

这一改革引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贫困群体论文: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二次分析【中文摘要】当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遭受损害,鉴于此,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质量值得关注和研究,尤其是他们的心理层面的状态应该得到重视,这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此项研究选择城市贫困群体进行主观生活质量方面的探讨。

本研究采取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城市居民信心指数研究数据库进行抽调和分析,衡量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所采用的工具是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简本,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10个维度构成;其次,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选取的四户城市贫困家庭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完善关于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一,城市贫困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显著低于该省平均水平;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10个维度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情形;三,通过对城市贫困群体的个案访谈结果的分析可知,政策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社会保障尤其低保范围过窄以及保障水平较低;缺少对城市贫困群体的发展支持政策;工作对象涉及城市贫困户的政府部门之间缺少内在的沟通机制;城管执法往往只顾及城市形象却很少顾及弱势群众的饭碗。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研究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不断促进女性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提升低学历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提高已婚中年男性城市贫困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加强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失业无业人员再就业保障工作、提高低收入城市贫困群体生活质量。

【英文摘要】At present, the social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widening, social justice is suffering damage to some degrees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is, the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QOL) of urban poverty group is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research, especially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ollow a scientific approach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So the subjective QOL of urban poverty group is chosen to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is mainly used and mixed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complementary. First of all, a portion of research database about city residents’confidence index in Shandong province are transferr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tool adopted to measure the subjective QOL of urban poverty group i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for Chinese citizens in the simple edition (SWBS-CC). There are 10 dimensions constitute inSWBS-CC:abundant content experience, mental health experience, social confidence experience, growth progress experience, value experience of realizing the goal, self-acceptance experience, healthy body experience, balance experience about mentality, interpersonal adaptability experience, family atmosphere experience. Secondly, the material about the four households from urban poverty group having been selected previously is analyzed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 So it will make the research on subjective QOL of the urban poverty group more perfect.The research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a,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of urban poverty group is significantly below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province overall; b,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s of urban poverty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age, marital status, education level, profession and income, and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10 dimensions. c, it shows that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olicy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se interviews to urban poverty group:the level of the social security is especially low and the range too narrow, it is lack of policies about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overtygroup; It is lack of inner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among government departments working for the same urban poverty group; Urban-management officers often only attend to the image of the city but rarely to jobs of the disadvantaged masses on the enforcement of law.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we provide the follow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rying to promote women’s employment, enhancing the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urban poverty group with low academic level,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of married and middle-aged male in urban poverty group, enhancing re-employment and security of laid-off and unemployed and the group who are difficult to get job, improving low-income urban poverty group’s QOL.【关键词】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二次分析【英文关键词】Urban poverty group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Subjective well-being level Secondary analysis【目录】公共政策视野下的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文摘要7-8Abstract8-9第一章绪论10-20第一节研究目的和意义10-12第二节研究综述12-17第三节研究设计17-20第二章对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量化研究20-35第一节对城市贫困群体进行量化研究的样本情况20第二节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现状20-22第三节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在人口学指标方面的差异研究22-35第三章对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质性研究35-45第一节对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访谈结论35-42第二节影响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公共政策因素分析42-45第四章提高城市贫困群体主观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45-54第一节不断促进女性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45-46第二节提升低学历城市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46-48第三节重点提高已婚中年男性城市贫困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48-49第四节加强困难企业职工和下岗失业无业人员的再就业保障工作49-51第五节提高低收入城市贫困群体生活质量51-54结语54-55参考文献55-59附录59-60致谢60-61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1-62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2【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