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论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其主观幸福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
个人因素方面,大学生的性格特质、自我认知、自尊水平等都会对其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能够增强主观幸福感。
个人的目标设定和成就动机也会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当大学生能够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会得到提升。
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来自支持性和睦家庭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学校因素方面,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质量以及课外活动等都可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高质量的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也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支持、文化价值观、就业压力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例如,社会支持网络的广泛和稳定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物质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综合干预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如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等),也可以开展更加细致深入的研究,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心理概念,主要描述个体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平衡状态。
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论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对于爱情的需求主要出现于成年早期,即大学期间[1]。
黄希庭将大学生恋爱心理定义为:大学生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能量以及环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对异性的求知、接近、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包括同时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
Knox和Zusman的研究显示了在高校中恋爱是常见的,研究中未结过婚的大学生处于恋爱期间的高达83%;此外有2/3的人认同爱情十分重要,并且爱情是一个幸福而美好婚姻的根基[3]。
在国内,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恋爱观有比较多的研究,但多集中在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和描述等方面。
如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的研究中耿步健[4]的研究结果如下:“非婚姻取向性突出、责任感和义务感薄弱、且不愿去承担责任和义务;主动性强、过于理想化;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情感发展速度快、所建立的感情极其脆弱、在相处中双方易嫉妒、猜疑;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薄弱”等方面.胡春贞[5]描述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恋爱的动机失去纯真性、恋爱中的道德有失规范、恋爱中行为不得当”。
李晓红[6]对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扰的描述,“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动因而直接导致了在恋爱中双方会有的自卑心理,爱慕虚荣且关系不稳定、脆弱,甚至造成大学生性心理上的困扰以及悲观面对恋情的状况。
”这些对于大学恋爱心理的特征,偏差以及困扰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虽然生理上已进入性成熟阶段,但是由于所处的环境—学校的特殊性,大学生这个群体相对于社会整个圈子显得单纯稚嫩。
那么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成熟度是什么样的水平呢?这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Diener将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定义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生活满意的程度以及自我情绪状态的一种整合性评价,是衡量个体及其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9]。
主观幸福感分别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三个维度构成。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

大学生幸福感论文幸福感是人们对于自身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和内心感受的总体评价,对大学生而言,学习、就业、社交以及内心状态都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深入探讨大学生的幸福感。
一、学习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对于幸福感的形成和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习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拓宽思维。
通过学习,大学生能够逐渐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和提升,从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幸福感。
其次,学习还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自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促使大学生不断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增强自己的意志力和坚持能力。
这种通过学习获得成功的过程,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就业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就业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成功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就业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来源,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首先,理想的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
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擅长的工作时,工作本身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从而增加幸福感。
其次,稳定的职业发展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获得稳定的职业发展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此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也能够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情感支持,增加幸福感。
三、社交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大学阶段是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与同学、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
社交交往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社会需求,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幸福感。
在学校中,与同学的友谊和互助关系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和支持感。
共同努力学习、一起度过难忘时光,能够减轻学业压力,增加幸福感。
同时,与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交流和合作,能够拓宽视野,增加人际关系资源,为个人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进而提升幸福感。
课题研究论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思想教育策略研究

76766 教育理论论文当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思想教育策略研究1 前言从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发展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幸福感水平的形成是融入在日常的交往和生活过程中,幸福感和心理因素对于大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综合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社会交往能力和老年时期的生活水平,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个性方向,改善其生活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综合提高了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水平。
因此,研究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特点2.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根据当前的研究,主观幸福感可以被定义为评价者自身或者群体个人根据自身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情感、生活状态进行主观的认知和整体性的评价。
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中,包含了多个内涵因素,包括评价者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情感认识、期待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界定,是一种主观式和期待式的评价体系,是将自身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与个人的期望值进行对照,评价自身的生活方式与期望价值的吻合程度。
在实际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对自身生活状态的评价都使用了主观幸福感的方式,利用自己的主观性概括和认定,确定自身的幸福感水平和生活评价。
2.2 主观幸福感的特点1、主观性在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体系中,主要是根据评价者本人设定的认为标准,而不是依靠他人或者外界的判断标准,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方式具有主观性和个人倾向,包括对于自身的看法和自我意识的整体了解。
2、综合性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衡量标准,包括生活水平的评价、社会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生活方式的考察,其内容和衡量方法具有综合意义。
3、稳定性对于主观幸福感而言,长期来看其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是从主观幸福感的产生过程、评价方法和作用因素来看,主观幸福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我的幸福观大学生思修论文

我的幸福观——大学生思修论文引言幸福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幸福观更是与他们的心灵状态密切相关。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何培养并塑造积极的幸福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积极心态、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如何构建自己的幸福观。
积极心态与幸福观拥有积极的心态是构建幸福观的基石。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压力、就业问题、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如何保持心态积极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调整心态。
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组织、参与体育运动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种放松和快乐的方式,从而转移注意力,调整情绪。
其次,大学生需要学会正面思考。
即使面对困难和挫折,也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寻求帮助,并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
巴尔扎克曾说:“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保持积极的心态,大学生才能更加坚定地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适应能力与幸福观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构建幸福观的重要能力之一。
大学生步入大学阶段,面临着环境的改变、学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调整等一系列挑战,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
首先,大学生需要主动适应学校生活。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学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逐渐适应新的学习节奏。
同时,大学生还需要与新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其次,大学生需要学会适应挫折与失败。
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
大学生应该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提升自我幸福感。
人际关系与幸福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幸福观的重要保障。
大学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的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与幸福感的提升。
首先,大学生需要主动与同学建立友谊。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幸福感也备受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与满足,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健康与稳定。
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的形式,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幸福感提升建议,旨在为大学生的幸福生活提供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况,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本研究也旨在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幸福感的认识,引导他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平衡和快乐。
通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可以为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应的幸福感提升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自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针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以为心理学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为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

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1、选题意义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
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1)国内研究情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
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论文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但在研究方法上,方法单一造成研究深度的不够,今后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质与量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 ner(1984)提出来的概念,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成分。
Sarason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对想得到或可以得到的外界支持的感知。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特点和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潍坊某高校221名学生,发放问卷221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05%。
被试年龄范围18-23岁。
22研究方法
221总体幸福感量表
总体幸福感量表(Fazio,1977)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
本次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计算总分。
2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
采用肖水源编制量表,共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其进行适当的修改。
223归因风格问卷
采用Lefcourt等人编制的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
2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多维度一多归因因果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形成问卷在班级进行集体匿名施测。
施测前,由主试向各班学生被试宣读指导语,要求独立做答。
将所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主观幸福感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及各因子进行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32归因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大学生在归因方式得分、学业成就方面、学业成就-背景、学业成就-运气、人际关系方面、人际关系-努力、人际关系-运气、人际关系-能力、学业成就-能力、外部归因以及内部归因得分上表现出相关。
33社会支持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以总体幸福感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共解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方差的360%。
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学业成就-能力归因,学业成就-努力归因这4个自变量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见表
4讨论
大学生在事件进行正确归因时,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而在对事件进行错误归因时可能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预测作用;回归方程显示,主观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维度。
大学生在学业成就方面归因于能力、努力在回归方程中均具有显著性,原因可能是大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他们的重要生活方面,对其影响较大。
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和归因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方差的360%,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预测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5研究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特点以及归因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但在研究方法上,方法单一造成研究深度的不够,今后要注重研究方法的质与量的结合,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Weiss R,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Rubin
Z,edDoing unto othersEnglewood CIiffsNJ;Prentice Hall1974:17-26
[2]Sarason B R,Pierce G R,Shearin E N,Sarason I G,waltz J A,&PoppeL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working models of self oth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0:273—287
[3]Cullen F T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sciences[J]Justice Quarterly,19941l:527—559
[4]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2
[5]许怀祥,李建伟,簿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7]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8]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