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新课程改革的九年坎坷历程
新课程改革整整走过了三年

小学体育案例分析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新课程改革整整走过了三年,三年来的新课改是怎样走过来的,给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带来了什么,在此进行总结回顾,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有利于新课改的进一步扎实开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根据市、区教育部门,2005年秋,我区进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
在市、区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投入大量精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工作。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区体育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抓机遇促转变新课程通过对课程结构和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不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也提供了一个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过去“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标志是“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为特征,体育教师过分依赖“体育教学大纲”便失去了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
新课程为体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有助于体育教师形成稳定的教育教学风格,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下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时间、评价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选择自主性。
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必须了解、分析、研究以期解决这些问题体育教师就拥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体育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的转变,很多体育教师用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
多数体育教师不同程度实现了角色的转换,改变了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
由较单一的知识传授开始转为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专业能力也获得长足的发展,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水平的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成长。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进程

新课程改革及高考改革进程1280人阅读问:新课改历程是怎样的?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1996年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很长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6年至1998年,课程理想的萌芽及其酝酿阶段。
1996年在基础教育司组织下,调研了1993年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接着基教司组织专家比较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和国内基础教育课改,规划和设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998年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推广新课程的政策策略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1999年至2001年7月,课程文件的研制、出台与实施准备阶段。
1999年1月,成立了基础教育课改专家工作组,起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展开各科标准制定、教材编写、各项专题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
设计好政策性框架之后,开始试验、实施。
2000年将教学计划更名为课程计划。
这个课程计划首次将小学和初等中学的课程放在一起规划,在课程表中将全部课程分成两大类:活动类和学科类,在课程中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
第三阶段: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和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形成阶段。
2001年9月,新一轮课改涉及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改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试验区使用,新课程进入全国性试验阶段。
同时开始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以及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省级课程改革试验区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试验阶段。
2003年对试验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再次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
第四阶段:2004年7月至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反思、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
问:高中新课改进程是怎样的?答:高中新课程改革始于2004年,到2007年进入新课改的高中已经约占全国高中总量的50%。
2004年秋季开始,高中教育课程改革在海南、山东、宁夏、广东四省区进入试点。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的历程第一次:(1949——1952)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生物、化学、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
第二次:(1953——1957)削减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发行了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对理论性有所加强,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文革,学校课程和教学历经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第八次课程改革:根本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新课程所要完成的三大主要任务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作者:蒋笃运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05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课程改革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龙头和战略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总结其得失,明确其方向和目标,对于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入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改革调整、基础教育全方位变革三个阶段。
(一)恢复重建阶段(1978年~1985年)“文革”后,我国教育事业千疮百孔,百废待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在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全面拨乱反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教育事业进入了复苏期。
同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在课程设置上,小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自然、体育、音乐、美术8门课程;中学设置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14门课程。
在教材建设方面,以“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和彻底消除‘文革’的不良影响”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清除了极“左”思想的影响。
并注意用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在课程实施方面,规定中小学必须根据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提出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等等。
此次课程改革恢复了基本学科应有的地位,突出了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性质,对结束课程教材的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针对学科设置的不足,198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增设了思想品德课,在四、五年级恢复了地理、历史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讲解学习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六、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1985)
198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的小 学部分作了修改,调整了教学时间和课程设置,将“政治课”改为“思想品 德课”,恢复地理和历史课,增设了劳动课,外语课改为有条件的学校在四、 五年级开设。
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八、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
57.4 60
50
44.6
百分比%
40 32.932.4
30
校长
19.7
教师
20
8.4
10
0.6 2.5 0.6 0.8
0 太重 比较重 尚可 不太重 不重
图1:校长和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负担的看法
我国课程改革历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开展了八次课程改革 一、第一次课程改革(1950~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1941年制定的《六年制中学 各科课程标准草案》为蓝本,进行中学课程修改并实施。
1950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中等学校暂行校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改革学制令,重新规定中小学学制,实行小 学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 三年。 1952年教育部又颁发《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育计划》。 1952年中央核准,公布了《小学暂行规程》、《中学暂行规程》,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面规范中小学课程的政府文件,明确了中小学的性质、 任务及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或教材等,初步奠定了新 中国中小学课程的框架。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这个教学 计划规定,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并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这 个计划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 分流。从此时起,开始形成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与经验1.目标: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建立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这一目标的设定源于对时代变化、社会进步和教育本身发展的深刻理解。
面对全球化浪潮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中国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构。
我们逐渐摒弃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递的课程模式,开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加强了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材体系改革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强调教材内容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努力使其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步。
我们鼓励教材编写者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模式,更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
同时,我们也注意教材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求。
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2.特点:注重政治思想教育,注重基础知识传授,采用苏联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被认为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知识匮乏、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加强基础知识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课程改革强调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
课改十年回顾

落华收实,循理求道——盘点巴林左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历程巴林左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基层学校领导、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历尽十年的探索、实践,在理念、形式、效果各个方面均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从2002年的一声“春雷”,到2007年的数次“南巡”,现如今已在我旗“花落寻常百姓家”。
往昔历历,足迹深深,盘点近十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瞻前以循理,顾后而求道。
现将探索的历程细陈如下:回眸课程改革的探索历程寒暑十载,转瞬即逝。
巴林左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开始的“似曾相识”,到现在的“柳暗花明”,各级领导、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依据个人的理解,将课程改革的十年探索,按照时间的跨跃,人为的分为三个阶段,不一定科学,只为盘点的方便:第一阶段:抓住机遇,稳步推进,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2002年——2004年)一、阶段推进情况:2002年8月25日,巴林左旗教育局四楼会议室,来自11个试点校的120余名校长、主任和课改实验教师坐在主席台下,《巴林左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大会》胜利召开,我旗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会上李国副旗长做了重要讲话。
会前,2002年5月,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局决定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局首先对教研室进行了重组,以公开竞争的方式从全旗择优选聘了14名教研员,这一举措在广大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明了教育局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决心。
会后,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与试点校联系,建立实验教师档案,进入班级进行摸底调研,收集第一手信息。
随后的一年时间,教研员沉入到实验学校,在实验区掀起了大学习、大讨论的高潮。
一是教研员发现教师理念转变不彻底,还是讲的多,就组织了第一次座谈会,分析研讨如何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二是教研员发现教师不会进行组织调控,就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座谈会,并请优秀的教研员、教师当堂做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发现实验教师难以放下“师道尊严”,和“小孩子”沟通能力不强,就分批次组织了三次不同规模的“幼小衔接活动”,请优秀的幼儿教师给实验教师做示范课,引领小学教师做“平等中的首席”,“蹲下身子看孩子”,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很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