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方平《月夜》赏析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目录1.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背景介绍2.月夜刘方平诗歌的文学价值3.月夜刘方平诗歌的鉴赏分析4.月夜刘方平诗歌的意义和影响正文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月夜刘方平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一首著名诗作,它是刘方平诗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文学价值非常高。
这首诗歌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深邃幽静的夜晚。
诗歌中的意象生动,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此外,这首诗歌的韵律优美,节奏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鉴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诗歌中的月亮象征着团圆和思念,而夜晚则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通过理解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从诗歌的语言入手,欣赏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例如,诗歌中的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通过欣赏诗歌的语言,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通过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意义和影响非常深远。
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刘方平的高超诗歌技艺,也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和谐社会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歌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世的诗人都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模仿和致敬。
总的来说,月夜刘方平诗歌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它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刘方平是一位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以深邃的思想、华丽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其中,他的诗歌《月夜》以描绘月夜的美丽和神秘感而闻名。
在《月夜》这首诗中,刘方平通过细腻而富有意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月亮比喻为“圆魄高悬”,形容了夜空中的月光如同明珠挂在天空之上。
这一比喻既生动地表达了月亮的明亮和高悬的位置,也展现了月夜的安详和神秘感。
诗人还通过细腻而充满想象力的描写,表达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他写道,“飒飒江风生绿野,夜歌声兮回荡苍茫”,将江风与绿野、歌声与苍茫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图景。
这种表达方式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诗歌中流露出一种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此外,刘方平的《月夜》还充满了哲思和感悟。
诗中写道,“纵然夜色黯然表,生命亦在暗中起”,这一句深邃的诗句表达了人生的哲理。
即使在黑暗的夜晚,生命依然在暗中起舞、绽放。
这种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态度,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艺术的表达,给人们带来一种慰藉和启示。
总之,刘方平的《月夜》是一首充满思想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
他通过细腻、富有意象的描写,将月夜的美丽和神秘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蕴含的哲思和感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给人们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
月夜刘方平译文

月夜刘方平译文
【译文】: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诗句】: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简析】:
这首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
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
然而。
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
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
就更为寥寥。
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

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月夜》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方平《月夜》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月夜 / 夜月唐代: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注释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鉴赏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全诗赏析及诗文解释更深夜静,月光倾洒人间,诗人仰望寥廓天宇,发现斗转星移,感到时光流转,春其萌发,蛰虫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诗文解释】一:深夜明月西斜,照亮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才知道春天气候的温暖,虫声刚刚从绿纱窗那透过来。
二: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
就在这夜深人静、寒冷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
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
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词语解释】阑干:横斜的样子。
偏知:出乎意料地感觉到。
新:首次。
②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
③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④北斗、南斗:星宿名。
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⑤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⑥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⑦偏知:指本来就知道。
⑧新透:第一次透过。
新:初【诗文赏析】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
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
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
工诗,善画山水。
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
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代为人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轻倩流丽,写出春天来临的一片生意和诗人喜悦的心情。
月夜里洋溢着和暖的春气,新虫的鸣声透过碧绿的窗纱,这些描写,无不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美好事物的咏赞。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原文翻译赏析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原文翻译赏析《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原文翻译赏析《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方平。
其全文古诗如下: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前言】《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
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
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
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
【注释】⑴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
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⑷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⑸南斗:有星六颗。
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
新透:第一次透过。
【翻译】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的“半人家”是诗中的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为银白色月晖所包围,而另一半却依然坐落在黑暗中。
而组合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边有光,一边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体(村落)。
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有不少注本谓“半人家”是指一半人家,倒也能说得通,但诗句却无一点灵气了。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释,即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这样就可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刘方平《月夜》赏析

仅供个人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月夜刘方平诗歌鉴赏
(原创版)
目录
1.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月夜刘方平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4.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评价和影响
正文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月夜刘方平是一位唐代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丽著称。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诗歌繁盛的时期,他的诗歌广受欢迎,并被后人传颂。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月夜刘方平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夜晚的月亮,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描绘了一个宁静、祥和、清丽的夜晚世界。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月夜刘方平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豪放、奔放、婉约、清丽等方面。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歌成就极高,被后人誉为唐代诗歌的高峰之一。
月夜刘方平诗歌的评价和影响:
月夜刘方平的诗歌在唐代广受欢迎,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传颂不衰。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方平《月夜》赏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月夜:一作《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这句是说夜半更深之时月亮偏移,月色只能照到半边庭院。
北斗阑干南斗斜:北斗横,南斗斜,写的是更深时的景象。
北斗,即北斗星,与后面的“南斗”一样,都是星宿名。
阑干,横的意思。
新:初,初次。
透:透入,传入。
【古诗今译】
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了人家的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也已经横斜了。
鸣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和生机,使人感到了春天的温暖。
【赏析】
刘方平,生卒年代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
他一生没做过官,隐居汝、颖水边,与皇甫冉为诗友。
能诗,尤善写绝句。
五律有传世佳句,如《新春》之“一花开楚国,双燕入卢家”,《秋夜泛舟》之“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等。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这两句诗是写的仰观所见景象,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祥和而又恬静的星空月夜图。
明月西斜,月色自然就只能照到家家户户的半个庭院,“阑干”是横的意思,北斗已经横卧于天边,此时南斗星亦“斜”,可见写的是更深夜半时刻。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从听觉着墨,闻虫声而知春暖。
这两句诗互为因果,前者写结果——知春暖,后这些知春暖的原因——虫声透纱入室。
夜深人静的时候,鸣虫的唧唧名叫从何外面陆陆续续地透过窗纱,传到诗人的耳鼓,诗人忽然感觉到,夜深了,虫儿还在叫,天已经暖了,春天已经来到了人间。
在这静谧的月夜中,虫鸣声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难免要触发诗人的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和创作的激情。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本诗大意系抒写物候变化之感。
”这首诗构思新颖别致,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读起来令人觉得仿佛身临一种静穆幽丽的境界,月挂西天,鸣虫唧唧,微风和煦,春意盎然,不禁令人春的萌动与遐想。
【赏析二】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
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矇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
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
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
因此。
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
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
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
还应该有一颗诗心。
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
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
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
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
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
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
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
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
第三句的“春气暖”。
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
于是春意俱足。
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
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
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
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