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学案

合集下载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精选5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教学重点:1、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难点: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景色和典故的深层意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考试、要求由教师讲解,分析内容和手法采取提问和讲授相结合办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语】辛弃疾,我们所熟知的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但你可曾知道,在文学之外的辛弃疾是怎样的人呢?他曾经揭竿而起,曾经威震四方,曾经率领区区五十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敌营,在五万多精兵驻守的兵营中活捉了杀死己方将领的叛徒,更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肯定他的谋略超群。

但这样一位将才,却在当时的时局之下,备受排挤,有心杀敌,但却无路请缨,终至壮志难酬。

然而,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壮志难伸的辛弃疾在文学方面却是成就卓著,成为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人称“词中之龙”。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词坛大家,主要来欣赏他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前十三年,正值“靖康之难”,中原沦入金人之手,北方的抗金斗争此起彼伏。

在遍地烽烟之中,辛弃疾降生了。

他出生的第二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屈辱条约,从此形成南北分裂的政治格局。

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苏轼学习目标:、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地艺术风格.、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地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地特色.、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地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地艺术风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地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地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堂学案(一)这首词地上阕主要写杨花地飘忽不定地际遇和不即不离地神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地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地性质和际遇.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地性质和命运.、“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地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地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地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地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地柔肠拟作随风飘荡地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地娇媚地双眼拟作新生地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地思妇拟作随风翻飞地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地人——一位春日思妇地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地痛苦折磨,她地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地“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地原词,是一种艺术地创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后片写杨花地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地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地意思.、“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几句写杨花地归宿.寻一寻杨花地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地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地思妇一样凄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分尘土,与上片地“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地“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地最终归宿与词人地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地题旨推向顶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地流水,联想到思妇地泪水,又由思妇地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地纷纷杨花.是离人地泪似地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地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意境地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地“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地“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地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地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地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地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地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地“原唱”望尘莫及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地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地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地思妇形象,写柳絮地际遇,绾合着思妇地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地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地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地佳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板书: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第一章:词的起源与发展1.1 词的起源介绍词的起源和发展背景解释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特征和魅力1.2 唐代词人及其作品介绍唐代词人如李白、杜甫、王之涣等分析其代表作品,探讨其创作风格和主题1.3 宋代词的繁荣与特点解释宋代词的繁荣背景和社会影响探讨宋代词的特点,如婉约、豪放等第二章:水龙吟词牌的特点与结构2.1 水龙吟词牌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水龙吟词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解释其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2.2 水龙吟词牌的特点分析水龙吟词牌的格律结构,如平仄、韵脚等探讨其音乐性和节奏感2.3 水龙吟词牌的创作与运用介绍水龙吟词牌的创作要求和技巧分析著名水龙吟词牌作品,如苏轼的《水龙吟》等第三章:苏轼与水龙吟词的创作3.1 苏轼的生平与词的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解释其创作水龙吟词的背景和动机3.2 分析《水龙吟》的意境与表达技巧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主题探讨苏轼在词中运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比喻、象征等3.3 苏轼水龙吟词的艺术价值与影响评价《水龙吟》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探讨苏轼水龙吟词对后世词坛的影响第四章:水龙吟词的创作实践与指导4.1 水龙吟词的创作技巧与方法介绍水龙吟词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等指导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进行水龙吟词的创作4.2 创作实践与示例提供一些创作题目和要求示范如何进行水龙吟词的创作,并提供示例作品4.3 学生创作指导与评价提供学生创作的评价标准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水龙吟词的创作,并提供反馈和建议第五章:水龙吟词的鉴赏与解读5.1 水龙吟词的鉴赏方法与技巧介绍水龙吟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如理解意境、分析技巧等解释如何欣赏和解读水龙吟词的作品5.2 解读《水龙吟》的意境与主题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主题解读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5.3 水龙吟词的传承与影响探讨水龙吟词在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影响分析水龙吟词对后世词坛的贡献和意义第六章:唐代水龙吟词人及其作品6.1 唐代水龙吟词人简介介绍唐代水龙吟词人如李贺、李商隐等分析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6.2 唐代水龙吟词作风格特点探讨唐代水龙吟词作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等分析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6.3 唐代水龙吟词人的影响分析唐代水龙吟词人对后世词坛的影响探讨其在词坛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七章:宋代水龙吟词人及其作品7.1 宋代水龙吟词人简介介绍宋代水龙吟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分析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7.2 宋代水龙吟词作风格特点探讨宋代水龙吟词作风格特点,如豪放、婉约等分析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7.3 宋代水龙吟词人的影响分析宋代水龙吟词人对后世词坛的影响探讨其在词坛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第八章:水龙吟词的演唱与音乐特点8.1 水龙吟词的演唱方式介绍水龙吟词的演唱方式和表演形式分析其在音乐表演中的技巧和表现力8.2 水龙吟词的音乐特点探讨水龙吟词的音乐特点,如音律、节奏等分析其音乐性与词作的相互关系8.3 水龙吟词的音乐传承与创新分析水龙吟词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情况探讨如何在现代演唱中传承和发展水龙吟词音乐第九章:水龙吟词在现代的传承与发展9.1 现代水龙吟词的创作现状分析现代水龙吟词的创作现状和特点探讨现代词人对水龙吟词的传承与发展9.2 现代水龙吟词作的风格与主题分析现代水龙吟词作的风格特点和主题内容解读现代水龙吟词作中的新意和时代感9.3 现代水龙吟词的影响与意义探讨现代水龙吟词对词坛的影响和意义分析现代水龙吟词在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第十章:水龙吟词的综合欣赏与研究10.1 水龙吟词的鉴赏与解读方法介绍水龙吟词的鉴赏与解读方法分析如何欣赏和理解水龙吟词的作品10.2 水龙吟词研究现状与展望分析水龙吟词研究的现状和成果探讨未来水龙吟词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课题10.3 水龙吟词的教育与推广探讨水龙吟词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分析如何推广水龙吟词,提高公众对其认识和欣赏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水龙吟词牌的起源与发展需要重点关注水龙吟词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水龙吟 辛弃疾 教案

水龙吟 辛弃疾 教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辛弃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诗,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抒情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诗歌赏析、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水龙吟》的基本意境、创作背景和辛弃疾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辛弃疾诗歌的兴趣与热爱。

三、教学内容:1. 辛弃疾与《水龙吟》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介绍《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特点,为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

2. 课文分析与赏析:逐句解读《水龙吟》诗,分析辛弃疾的意境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思想。

使用注释与图像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

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诗文,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引导学生畅想与诗歌相关的情景和话题。

2. 课文讲解与赏析:对《水龙吟》进行逐句解析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与抒发方式。

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合作学习与讨论:分组进行《水龙吟》的合作理解与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化。

4. 拓展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散文,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写作作业。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与评价,进行小结性讲评并展示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欣赏与评价。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

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标题:水龙吟教案(小学)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这首古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水龙吟这首古诗。

2. 学习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

3. 各种诗歌朗读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环境和水龙的形象,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水龙吟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核心教学:1. 教师朗读水龙吟这首古诗,让学生跟读,并进行整体理解。

2. 分析古诗中的词语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比喻。

3. 引导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注重语音语调和韵律的表达。

4. 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给他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环境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水龙吟的韵律和意境。

2.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表达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水龙吟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朗读技巧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其他古诗,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诗歌朗读表现和理解水平。

2.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造力发挥情况。

3. 学生的自主创作和表达能力。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宋词的相关知识。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来解读词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词中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

(2)词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宋词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解读词人的思想感情。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中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和词人情感的把握。

6. 作业布置:(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评估学生对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宋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分析,了解学生对词中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来解读词人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杨炯,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习词语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义。

3.感悟诗歌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龙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水龙的想象和感受。

2.教师简单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水龙吟》全诗,然后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诗的不同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跟读整首诗歌,并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5分钟)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让学生逐个学习,如“水龙”、“挂壁珠”等,解释其意义和形象。

2.学生利用课本和词典查找其他生词,并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第四步:理解诗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分析,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组队讨论,互相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朗诵与欣赏(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表演朗诵,并从表演中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欣赏画家对《水龙吟》的艺术再现,从视觉上感受诗的美感。

第六步:诗歌创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展示诗歌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谈谈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龙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词语的含义,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诗歌朗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作小诗,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引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参与感受、思考和创作,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反馈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一、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试分析。

①“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和。

人心中有,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愁”、“恨”两字,由而开始。

③“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

他看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由此可看,上片分为三层,由景入情,很有层次。

二、分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写景抒情的手法。

①②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情感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四、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试分析。

①“”这里引用晋朝人张翰(字季鹰)的典故,既写了,又抒发了对、对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②“”,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臵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前两层的大意是:。

③“”,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这三句。

此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④第四层“。

”倩,是,“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的代名词。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世无知已,得不到。

这与上片“”义近而相呼应。

南乡子学案反馈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本词上片一、二句借助什么景书法了什么情?二、守丧片三、四句表达上有什么技巧?书法了作者什么情感?三、总结上片内容四、词的下片借助什么来书法情感的?书法了作者什么情感?五、“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的评价,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有何意图。

试着分析此句的巧妙之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臵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臵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臵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

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臵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