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逐句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楚天千里清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否有所增强?4.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诗歌抄写、背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鉴赏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理解: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的意义。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6.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豪放派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 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诗词主题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龙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含诗词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4. 网络资源:有关《水龙吟》的音频、视频资料七、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2. 讲解法:教师对诗词中的难点进行讲解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思维碰撞4. 欣赏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诗词之美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3. 互动交流: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解答4. 欣赏品鉴: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讲清了诗词的重点、难点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十、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杨洪基的诗词作品,以及其他唐宋诗词佳作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深度学习:研究《水龙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十一、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诗教学计划共需2课时。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杨炯,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习词语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义。

3.感悟诗歌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龙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水龙的想象和感受。

2.教师简单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水龙吟》全诗,然后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诗的不同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跟读整首诗歌,并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5分钟)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让学生逐个学习,如“水龙”、“挂壁珠”等,解释其意义和形象。

2.学生利用课本和词典查找其他生词,并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第四步:理解诗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分析,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组队讨论,互相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朗诵与欣赏(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表演朗诵,并从表演中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欣赏画家对《水龙吟》的艺术再现,从视觉上感受诗的美感。

第六步:诗歌创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展示诗歌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谈谈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龙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词语的含义,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诗歌朗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作小诗,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引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参与感受、思考和创作,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

(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
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生齐读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六、小结
七、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八、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板书:
上片:借景抒情
景物: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借典抒情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