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
(2)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水龙吟》和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揭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夜景和楚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技能目标: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情感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二、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词的特征,把握本词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情感,赏析词中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材分析: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了解写作背景,为学习全词作准备。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
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
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二)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并完成相关问题。
1、利用下定义及举例说明什么是和韵、次韵。
和韵是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
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
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
(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先下定义,讲明和韵、次韵。
然后让学生对照两篇水龙吟,指出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指出韵脚,从而进一步理解次韵。
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
)2、诵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整体感知大意。
(这一环节可小组讨论,或利用工具书,最后老师点拨完成。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3、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
(经小组讨论后回答,并评出优秀小组)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三)阅读并研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学生齐读学生齐读,正音。
2、自由朗读,了解该词的风格:婉约派简单介绍苏轼的婉约词:豪放的词人也有婉约的风致3、请部分学生朗读词作,并请同学点评注意朗读要点:通顺流畅、词的韵律、感情基调、情感声调的变化等4、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不懂处,小组合作研讨。
5、师生共同探讨,解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词中的情感,赏析词中的意境。
①“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首句“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
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
次句承以“也无人惜从教坠”。
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
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④“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落红:落花。
缀:连结。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⑤“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
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
)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对比阅读并研讨章质夫的“杨花词”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讨论题设计:(小组合作)1、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苏轼的词哪些字眼用得妙?好在哪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明确:苏词从“惜”字生发,写出了杨花之态(抛家、坠:飘落无归)、杨花之神(“萦损”句)、杨花之魂(“梦随风”句)、杨花之归宿(下片),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
全词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2、比较苏词和章词,你觉得哪首词作得更好?更有韵味?(鼓励学生大胆作答,锻炼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回答完毕可出示参考答案。
)①意境高妙: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②构思奇妙:“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③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
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
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朗读全词,在读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对感情基调的把握。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
请数名同学尝试朗读,请同学点评,侧重情感的品读(平缓低沉略带感伤)2、老师范读,学生品味并齐读课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后练习1、背诵苏词。
2、课外收集资料,以“我看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了解两种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班级交流。
七、板书设计: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八:教学反思:本词是和作。
咏物拟人,缠绵多态。
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因此在设计本文时要让学生明确这点。
在分析文中内容时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解读、赏析。
引领学生明确由对语句表层含义的理解上升到对深层含义的领悟。
反复诵读是理解本文、把握情感基调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在设计时增加了读的环节,单读、齐读、范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感情基调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