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参考教案 及学案相关答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大学语文教案

水龙吟大学语文教案

教案名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表现手法等;3. 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表现手法;3. 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2. PPT课件;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打印稿;4.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和题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歌大意;2. 学生查找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 让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诗歌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长亭外”、“古道边”等,分析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3. 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对故国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等;4. 讲解诗歌的结构,如起承转合等,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结构。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3.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情感态度,提高鉴赏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写一篇简短的鉴赏文章。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韵律;(3)能够解读并领会《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2)《水龙吟》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龙吟》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等;2. 欣赏法:聆听《水龙吟》的音频,感受音乐韵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龙吟》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译文、注释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了解作者杨洪基;3. 教学器材:音频播放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环节。

2. 欣赏《水龙吟》(1)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意象。

3. 解读《水龙吟》(1)分析《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寓意;(2)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与其他古典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水龙吟》的独特之处;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水”为主题的诗词,培养创作能力;3.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杨洪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探究古典诗词的历史演变。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苏轼学习目标:、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地艺术风格.、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地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地特色.、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地艺术风格.能通过本专题地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地艺术风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地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地状态(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堂学案(一)这首词地上阕主要写杨花地飘忽不定地际遇和不即不离地神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地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地性质和际遇.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惜,怜惜.从教坠,任凭坠落.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点明了杨花地性质和命运.、“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地愁思.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地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思:心绪,情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萦:萦绕、牵念.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困酣:困倦之极.娇眼:美人娇媚地眼睛,比喻柳叶.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地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六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把被愁思萦绕地柔肠拟作随风飘荡地柳条;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地娇媚地双眼拟作新生地柳叶;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地思妇拟作随风翻飞地杨花.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地人——一位春日思妇地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地痛苦折磨,她地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地“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地原词,是一种艺术地创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后片写杨花地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地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地意思.、“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此几句写杨花地归宿.寻一寻杨花地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地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地思妇一样凄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分尘土,与上片地“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地“一池萍碎”相应.至此,杨花地最终归宿与词人地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地题旨推向顶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画龙点睛.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词由眼前地流水,联想到思妇地泪水,又由思妇地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地纷纷杨花.是离人地泪似地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地泪.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意境地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地“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地“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地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地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地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地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地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地“原唱”望尘莫及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地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地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地思妇形象,写柳絮地际遇,绾合着思妇地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地.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地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地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 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地佳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板书: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第一篇: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苏轼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

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水龙吟 优秀教案

水龙吟 优秀教案

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龙吟》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水龙吟》的作者苏轼以及他的生平背景。

2. 简要介绍宋代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水龙吟》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

四、诗歌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古文诗,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文诗,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创作,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布置阅读相关的古文诗材料,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诗歌的创作和分享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他们对古文诗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
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
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
(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

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
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
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萦:萦绕、牵念。

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以柔肠为喻。

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


困酣:困倦之极。

娇眼:美人娇媚的眼睛,比喻柳叶。

古人诗赋中常称初生的柳叶为柳眼。

“梦随”三句:化用唐代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六句有三层意思:
一是把被愁思萦绕的柔肠拟作随风飘荡的柳条;
二是把被春梦缠绕、欲开还闭的娇媚的双眼拟作新生的柳叶;
三是化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把梦中万里寻郎却被莺声啼醒的思妇拟作随风翻飞的杨花。

作者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有思”杨花,化作了具体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

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

此处明写思妇而暗写杨花的“有思”,花人合一,相比章质夫的原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

4、“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后片写杨花的归宿,先把意思推开一层,说令人抱恨的不只是杨花飞尽,而且落红满地,一春花事已了。

“不恨”是表情婉曲,不恨即恨,是不仅恨的意思。

5、“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萍碎:相传杨花入水化为浮萍。

苏轼《再次韵曾仲锡荔支》:“杨花著水万浮萍”。

自注云:“柳至易成,飞絮落水中,经宿即为浮萍”。

此几句写杨花的归宿。

寻一寻杨花的遗踪,只见一池被打碎了的浮萍(原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

\'从科学角度来看,不能成立。

)原来在\'三分春色\'中,大部分杨花委于尘土(\'二分尘土\'),只有一小部分落入水中,其命运正与梦郎不得的思妇一样凄凉。

二分尘土,与上片的“抛家傍路”相呼应;一分流水,与上文的“一池萍碎”相应。

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与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顶峰。

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画龙点睛。

情中景,景中情,总收上文,深化主旨,既干净利落,又余味无穷。

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是离人的泪似的杨花,还是杨花般离人的泪。

虚中有实,实中见虚,总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盖“不离不即也”。

四、苏轼《水龙吟》写杨花另辟新境,反复诵读,体会与章词相比其新妙之处。

A.意境的高低: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

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

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

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B.艺术构思:“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C.语言艺术:“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

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

而“和词”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

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五.板书:
杨花:本质命运→无情有思→花如思妇→悲惨命运→花人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