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苏轼《水龙吟》教案(教师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唐诗宋词--水龙吟(苏轼)(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唐诗宋词--水龙吟(苏轼)(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词的内容并理解其咏物言情的内涵技能目标:基本了解咏物词的特征情感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婉约词二、教学方法:朗读、争论三、教学简要思路1、朗读导入同学齐读,正音。
2、自由朗读,了解该词的风格:婉约派简洁介绍苏轼的婉约词:豪放的词人也有婉约的风致3、请部分同学朗读词作,并请同学点评留意朗读要点:通顺流畅、词的韵律、感情基调、情感声调的变化等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设疑:本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呢?)4、词的内容探讨(1)从题目入手,咏物词,咏杨花,突出杨花的特点(似花)提问(2)咏物以言情:写思妇的情态(非花)分组争论拟人的修辞,象征的表现手法(3)词的情感:杨花落尽的怅惘若失--感伤思妇怀人的缠绵--哀怨(感情基调)(4)简要小结:花与人的融合,融情于物,给予花人的情感到处写花,却时时有人的情感写人意态,却常含花的情态(5)概括咏物词的特征内容:托物言志或言情;表现手法:拟人(修辞)、象征、融情于物5、请同学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自由朗读词并请数名同学尝试朗读,请同学点评,侧重情感的品读(平缓低沉略带感伤)第2页/共3页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6、老师范读(当同学不能较好把握得时候),同学品尝7、同学齐读课文,体会词中的情感8、课后练习:(调整时间)比较阅读两首《杨花词》可以介绍一下王国维、吴世昌的评价葛勇[唐诗宋词--水龙吟(苏轼)(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

Be kind to yourself, don't be swayed by others, don't sway others, confident and graceful.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水龙吟教案(精选3篇)水龙吟教案1【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水龙吟》了解唐代杜甫诗歌创作背景、诗意描写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唐诗宋词,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水龙吟》的含义、诗歌形式和表现技巧;•能够对古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和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诗歌语言中的隐喻;•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感知和品味。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杜甫和《水龙吟》的背景,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诗歌鉴赏(30分钟)老师向学生逐句解读《水龙吟》中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诗意含义,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所在。
3.鉴赏练习(20分钟)老师准备一些古诗词,让学生分组进行鉴赏练习。
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阅读,然后让其中一位组员为全组解读。
4.古文阅读(3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再分组进行古文阅读练习。
每组选择一片古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其中一位组员为全组解读。
5.思考讨论(20分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全班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题目:唐诗宋词中的古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何启示?6.课堂小结(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课后作业1.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小作业;2.分享一篇古代诗歌,向同学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3.阅读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标注感受和理解。
教学体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杜甫和《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含义,同时也对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和鉴赏练习,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也对于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感知和品味,这对于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提升都有很好的帮助。
水龙吟 优秀教案

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龙吟》这首古文诗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的诗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水龙吟》的作者苏轼以及他的生平背景。
2. 简要介绍宋代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分段解读《水龙吟》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感受。
四、诗歌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读诗歌。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类似的古文诗,并进行朗读和分享。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2.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文诗,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创作,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2. 布置阅读相关的古文诗材料,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诗歌的创作和分享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培养他们对古文诗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2.掌握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2.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3.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2.教学难点: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的文化背景;2.示范法: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模仿;3.练习法:让学生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4.演示法:让学生进行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老师介绍水龙吟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的文化背景;2.老师播放水龙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龙吟的魅力。
2. 正式教学1.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示范,让学生模仿;2.老师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3.学生进行水龙吟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4.学生进行水龙吟的表演和演出,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3. 总结环节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提出问题和建议;3.老师进行回答和解答,提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是否得到提高;2.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得到增强;3.学生的表演和演出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七、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和丰富,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3.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是否需要进行改进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组名称
高二语文
编号
高二选修9·2
主备人
宓传义
审核人
张宝红
课题
《水龙吟》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4·4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婉约的艺术风格;
2、学习本词新颖的构思、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词新颖的构思、及拟人手法的运用。
活动过程
二次备课
【课前活动】
【答】“似花还似非花”高度概括了杨花的特点。“似花”在形,“非花”在神,杨花本来不是花,却叫杨花,巧妙的处理了杨花的形神关系,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
2、简析“也无人惜从教坠”中“坠”字在词中的作用。
【答】“坠”,坠落。一个“坠”字,赋杨花之飘落,却“无人惜”。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的手法,暗语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1、词的开头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开头两句选取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断滴漏等意象,营造出萧疏幽冷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2、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下阕主要采用了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写“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自己被贬黄州时孤寂及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7、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活动二:题解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2)苏词更好。①构思奇妙。苏词写杨花,也在写人,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的结合起来,栩栩如生的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情景交融,物我一体。②意境高。苏词不仅写了杨花的形和神,而且写景言情,借杨花之景,抒发了满腔的惜春之情,情景交融,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
【课后活动】
一、阅读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回答下列问题。
2②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③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背诵并默写全词。
后 记:
1、结合注释,阅读苏轼的《水龙吟》,理解诗意,体会其思想感情,鉴赏其中的表达技巧。
2、积累苏轼的名诗句。
【课堂活动】
活动一:苏轼的名诗句默写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
•次韵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次韵张质夫杨花词(苏轼)
人们说她是花,她终究不是花; 也没有人怜惜,任随她飘落。 她依傍着道路,抛别了故家。 人们说她无情,细细思量, 情思绵长的不正是她! 那轻盈的身姿回旋转侧, 宛如美人愁断的寸寸柔肠, 又如困倦的娇眼欲开还闭。 她的梦魂,随风万里, 苦苦寻觅梦中的情郎, 却无端又被,莺啼惊醒。
活动三:比较阅读
《水龙吟·杨花》(章质夫)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水龙吟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我原本不恨杨花飞尽, 只恨西园落红满地, 愁苦花事就此消歇。 清晨,宿雨初停, 只见满池细碎的浮萍, 哪里还有杨花的踪迹?她飘飞落入水中化为一池飘乱的浮萍。她拥有的三分春色姿态,二分飘飘化作尘土,一分悠悠付之流水。仔细看来,她不是杨花啊,分明是点点的离人相思泪。
活动五: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1、这是一首咏杨花的词,找出高度概括杨花特点的词句,并简要分析。
3、结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结句运用了拟人、联想的表现手法。赋予杨花以生命,化无情之物,为有思之人;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这样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结合,借飘荡的杨花,抒写闺中少妇幽怨缠绵的惜春伤别之情。
3、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4、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4、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章词写杨花曲尽妙处,故章词好;有人认为苏词另辟蹊径,故苏词好。你认为呢?
【答】(1)章词好。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远、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就描绘杨花说,做到了曲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