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作者:周玉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巨匠,其诗、词、文造诣都很深。
他以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
其中,以对宋词的革新最为突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拓宽词的题材内容,改变词风,开创豪放词派等几个方面。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
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
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
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现出来。
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
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
《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
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
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
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
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
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
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
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历史地位——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创性贡献

句 , 中描 写 赤 壁 雄 奇壮 阔 的景 物 , 不 同 角 度 、 同 感 觉 把 读 集 从 不 者 带 进 一 个 奔 马 轰 雷 、惊 心 动 魄 的奇 险 境 界 ,使 人 心 胸 为之 开
( ) 发 立 功 报 国 之 豪 情 。 代 表 作 《 城 子 》老 夫 聊 发 少年 1抒 其 江 :
狂 , 牵黄 , 左 右擎 苍 , 帽 貂 裘 , 锦 干骑 卷平 冈 。为报 倾城 随 太 守 , 亲
昂 扬 郁 勃 , 人们 带 入 江 山如 画 、 伟 雄 壮 的景 色 和 深 邃 无 比 的 把 奇
品 融 叙 事 、 志 、 典 为 一 体 , 动 各 种 艺 术 手 段 形 成 豪放 风格 . 言 用 调
【 关键词 】 扩展 ; 创新 ; 追求
苏 轼 对 词 的 改 革 与 创 新 , 全 方 位 的 , 论 是 题 材 的扩 展 、 是 无 风 格 的转 变 , 是 音 律 的推 进 、 制 的 创 新 , 不 闪 烁 着难 能 可 贵 还 体 无 的创 新 精 神 。
历 史 沉 思 中 , 起 读 者 对 人 生 的无 限 感 慨 和 思 索 , 景 物 、 事 唤 融 人
感 叹 、 理 于 一 体 , 人 以 撼魂 荡 魄 的 艺 术 力 量 。 哲 给
( ) 发 清 高 豁 达 之 性 情 。 方 面 的 题 材 从 《 江 仙 》 可 窥 3抒 这 临 中 见 一斑 : 别 都 门 三 改 火 , 涯 踏尽 红 尘 。 然 一 笑 作 春 温 。 波 一 天 依 无
“ 前 ” 主 , 调 香 艳 软 媚 , 功 用 主 要 是 为 歌 筵 酒 宴 上 的 娱 乐 樽 为 情 其 消遣 。 当时 那 样 一 个 崇 尚“ 以 载 道 ” 文化 环 境 中 , 词 就 难 在 文 的 作 登 “ 雅 之 堂 ”成 为 “ 流 之 技 ” 。 大 , 末 了 苏 轼 的出 现 , 如 一 袭 清 风 , 词 坛 风 貌 为 之 一 振 。 他 把 诗 犹 使 的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诗 为 词 ” 而 使 得 词 从 “ 科 ” 藩 篱 解 即 以 , 从 艳 的 放 出来 , “ 歌 ” 功 用摆 脱 出 来 。 在 他 的 笔 下 , 可 以 用 来 唱 从 应 的 词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

论苏轼词的革新意义钟丽梅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全能巨匠,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
他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其中,苏轼的词作尤为后世所推崇。
苏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的以诗为词,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促进了词体的变革。
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够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这是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大贡献。
以下试论之。
一、苏词对词的题材的开拓南宋胡寅曾经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①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则突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他将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内容移入词中,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②在苏词众多的题材中,尤以抒情词、咏物词、农村词三方面的成就最高。
就抒情词而言,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广泛的人伦之情。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是苏轼赴密州任旅途中寄子由之作,词云:“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词人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
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
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
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内容,把眼光转向广阔无垠的社会和国家,使词成了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具有与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同等的意义和价值,从实质上改变了‚词为诗余‛的看法,同时,也促进了词自身内容的变化。
苏轼的词一扫晚唐五代和宋初专写艳情和离愁的旧藩篱,诸如抒情、写景、感旧、怀古、悼亡、送别、记游咏物、说理谈玄,凡诗歌所能表现的内容都能够写入词中,使词成为广阔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文学样式。
如他的《念妈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诗人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一首怀古词。
前段写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色,用以烘托三国时火烧赤壁的英雄人物。
后段写周瑜的英姿丰采和赫赫战功,反衬自己空有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成而不得施展的感慨。
全词笔力雄建,感情豪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瑰丽江山,‚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英雄形象,在词中也都是首创。
词的最后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是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但不足以掩盖充溢在全词中的豪迈精神。
苏轼这首词久负盛名,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很能说明苏词的艺术特征,而这首词正是这种艺术特征的典型代表。
苏词表现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针对北宋统治者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求全,苏轼在词中表现了希望能为国家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放,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道词借写出猎,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激情。
前段写打猎场面,有声有色,情景动人;后段从打猎引出‚射天狼‛的雄心,‚持节云中‛两句,用汉文帝时冯唐为云中太守魏尚说情一事,以守卫边疆的卫尚自许,并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为保卫国家、抗击外族侵略的壮志和理想。
象这类抒写抱负的词,还有《南乡子》、《阳关曲》等,也都表现了‚帕首腰刀是丈夫‛的豪迈气慨。
苏轼某些描写爱情的词,感情真挚厚笃,格外动人。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是苏轼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写时离妻子死去已经十年了。
漫长的十年中,苏轼因反对新法而不得不离开京都,先杭州,后密州,守职屡迁,四处奔波,连到妻子孤坟上祭奠一下也不可能。
而今自己年华渐逝。
终至两鬓白霜,日趋衰老了,所以词的感情极其沉痛凄婉。
全词用白描直抒手法来写,对亡妻的思念与自身遭遇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加深了全词的深度,这是和和其他婉约派词人的那种香艳轻软的爱情词完全不相同的。
苏轼还有许多以写景为主的词,并在写景中寄寓自己强烈的感情,如《浣溪沙》:山下半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迟。
萧萧幕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游清泉寺后写。
词中不但形象地描绘了美丽的滔边山林春色,而且由‚溪水西流‛的自然形象引申出老年人也可以象青年人一样发挥充沛的生命力,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精神。
此外,他还写了一些反映农村的生活的词。
《浣溪沙》一组犹如一幅幅仲夏风光的农村风景画,活跃在其间的村姑、老叟也都形象鲜明,淳朴可爱。
(二)丰富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豪放派。
苏轼继欧阳修、梅尧臣之后,完成了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他把这个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
词在北宋前期,即苏轼未出现于词坛之前,《花间集》以来的传统势力是相当顽固的。
苏轼‚以诗为词‛对开创豪放词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他‚以诗为词‛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苑从谈》卷一说:‚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
苏轼也曾自豪地说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当‚艳科‛文人词泛滥之时,苏轼别立‚豪放‛一家,象异军突起,给词坛带来新鲜的空气,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豪放‛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一般是指呈现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而无所拘束的作品。
1705年,苏轼在密州上任时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他写‚壮词‛的开始。
全词描写了出猎射虎的豪情壮志,希望出守边疆,为国效劳,充满了爱国热忱。
当时的外来威胁是来自西北的西夏和北部的辽。
作者以射虎的孙权作比,抒发要求报国的强烈愿望:‚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本是主侵略的星宿,在西北方向,这是指西夏和辽。
他用词来写这样新的题材,表明这样激昂的感情,洗涤了词中的浮靡之气,开拓了词的新境界。
无好问曾赞道: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
苏轼被贬官黄州后,便出现了写词的高潮。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这一时期。
这首词描写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赞美古代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雄姿英发,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
风格豪迈,格调高昂,以纵横开阖的如椽大笔勾出了雄伟的历史画卷和壮丽的长江胜景图,刚健清新,奔放流畅,景物描写有色彩,有声响,色彩壮伟,声响宏大,是‚千古风流‛的名篇,历来作为苏词豪放词的代表。
苏轼词的豪放,并不仅仅表现在激昂慷慨具有英雄主义精神这一方面。
有时议论纵横,笔力矫健,也表现了豪放的作风。
苏轼赴任密州时,写了一首《沁园春》词寄给他的弟弟苏辙。
词的下片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案卷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这是回忆他们初到汴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又隐舍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相互倾吐满腔的块垒不平。
这样的词读来回肠荡气,自然不同于传统的婉约的格调。
苏轼有不少抒发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的词,大致都是这种作风。
这种怀念亲人朋友的词以《水调歌头》最为著名。
这是他在密州的一次中秋之夜写的怀念苏辙的一首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限,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融入了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深含哲理,不但以情致胜,还以理致胜,既富有人情味,又富有生活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性格,从人生写到自然现象,包含了无数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祝愿彼此长寿,隔千里而共明月的乐观情绪。
全词笔调奇逸,风格俊美,情由景生,想象飞驰。
故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他的三百多首词中,塑造了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抒写了慷慨峥嵘的政治情怀,描绘了明丽爽朗的农村田园风光,而写风景、写爱情,也笔墨飞动,不同凡响。
无怪有人说,在苏轼笔下,几乎无事不可入词。
词至宋代汇为大泽,苏轼有开拓之功,他创建豪放词派,影响所及,远非赵宋一代。
(三)词与音乐初步分离,摆脱了音乐对词的限制。
词的体裁形式自苏轼以后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而存在的状态,成了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他敢于在音律上突破限制,使词更好地为扩大的内容和丰富的意境服务。
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词本由和乐而产生,因此词在最初阶段,音乐的生命重于文学的生命。
自五代至宋初,词必协律,而成为可唱的曲。
到苏轼的词,他也未完全废弃词的音乐性,但他并不重视词的音乐性。
他的作品,虽也有许多可歌,如《蝶恋花》的‚花褪残红青杏小‛为朝云所歌;《贺新郎》的‚乳燕飞华屋‛为秀兰所歌。
《苕溪渔隐从话》中说:‚东坡改‘归去来辞’为‘唢遍’。
使入音律;又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歌词,他取韩愈《听颖师琴》诗稍加修改,使就声律,作《水调歌头》‛。
这可证明苏轼本人也是懂音律的,但他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注意歌唱。
因此前人多以苏轼不谐音律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