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创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

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洗万古凡马空——浅析苏轼对宋词艺术的拓展苏轼是⼀位豪放不羁的天才⽂⼈,他对散⽂、诗、词的艺术作了多⽅⾯的拓展,其词尤能别开⽣⾯,成⼀代之伟观,对宋词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前⽆古⼈的杰出贡献。
⾸先,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豪放词能与婉约词分庭抗礼,并⾏不悖。
词之初起,以婉约为主,如中唐⽂⼈尝试之作,历晚唐五代之《花间》、《尊前》词风,⾄北宋晏欧⼩令,直⾄柳永长调,莫不以婉转流丽、温柔绮丽见长,柳词可为其最⾼代表。
苏东坡涉⾜词坛,即以抗衡柳永为⼰任,他曾说⼰词“虽⽆柳七郎风味,亦⾃是⼀家”,颇为沾沾⾃喜,他⼜曾批评弟⼦秦观学柳词,最著名的当然是这样⼀则故事:“东坡在⽟堂,有幕⼠善讴。
因问:‘我词⽐柳词如何?’对⽈:‘柳郎中词,只好⼗七⼋⼥孩⼉,执红⽛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学⼠词,须关西⼤汉执铁板,唱⼤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柳、苏词风之差异,由此可见。
⾸先举苏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为例:⼤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
《念奴娇·⾚壁怀古》此词作于东坡被贬居黄州时期,借怀古⽽慨今,横放杰出,不可⼀世。
⾦⼈元好问说:“东坡《⾚壁词》殆戏以周郎⾃况也,词才百许字,⽽江⼭⼈物⽆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清代⼈黄苏《蓼园词选》对此词内容的分析⼗分具体精到:“题是怀古,意谓⾃⼰消磨壮⼼殆尽也。
开⼝‘⼤江东去’⼆句,浪淘⼈物,是⾃⼰与周郎俱在内也。
‘故垒’句⾄次阙‘灰飞烟灭’句,俱就⾚壁写周郎之事。
‘故国’三句,是就周郎折到⾃⼰。
‘⼈⽣似梦’⼆句,总结以应起⼆句。
总⽽⾔之,题是⾚壁,⼼实为已⽽发。
周郎是宾,⾃⼰是主。
借宾定主,寓主于宾。
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得其主意处。
不可但诵其词,⽽不知其命意所在也。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摘要:一、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概述二、苏轼扩大词境的表现三、苏轼提高词品的举措四、苏轼改造词风的影响五、结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正文: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在我国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宋词的革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在题材、风格、境界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苏轼巧妙地扩大了词的境界。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情感。
在词中,他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感慨、思念等多种情感。
如《江城子》中描绘了他外出打猎的豪情,《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月亮的感慨,《念奴娇》中慨叹了千古风云人物。
苏轼的词作如诗如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其次,苏轼提高了词品的地位。
他将诗词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
在苏轼的词中,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如《贺新郎》中美人的形象高洁脱俗,与杜甫的诗句“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相得益彰。
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赞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
他的词作往往呈现出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随之展露。
在苏轼之前,宋词多以婉约为主,而苏轼的词作则开创了豪放派。
这种新的词风使得词作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体现在扩大词境、提高词品和改造词风等方面。
他的词作既丰富了词的题材范围,又提升了词的审美价值,使得宋词在唐代婉约派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

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论苏轼词的创新及其影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先生,在历史上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一生中涉猎广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更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词人。
苏轼的词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词在创新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苏轼在词的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创新。
他以自由自在的笔法、自由格律和随心所欲的构思,为词赋予了多样的韵律和表现形式。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了咏史叙事的手法,展现了激荡的壮丽场面,使词作具有史诗般的气势。
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描绘了山水与人文之间的和谐,使词作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使得词作更富有意境和艺术性。
其次,苏轼的词作表现了他的个性与情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苏轼通观天下、洞察社会,他坚持诗情与人情相结合的创作原则,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融入到词中。
他以深情厚意、真挚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对久别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以诗意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虚幻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这些意境深远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触动,也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苏轼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以平和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对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他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表达,表明了他自由不羁的个性和崇尚英雄气概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引发了读者对社会改革和人性解放的思考。
苏轼的词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范例,也启发了后世词人们对自由表达的思考。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

浅谈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和杰出贡献作者:周玉红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6期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的巨匠,其诗、词、文造诣都很深。
他以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运用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
其中,以对宋词的革新最为突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拓宽词的题材内容,改变词风,开创豪放词派等几个方面。
一.拓宽词的题材内容词发展至晚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内容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词为艳科”差不多是一条戒律。
在苏轼以前,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对这种倾向虽也曾出力矫正,但作品不多,力度不大,未成风气。
苏轼敢于冲破传统的狭小框架,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丰,超越其前任何词人,开拓了新的题材。
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现出来。
苏轼是最早以词抒写远大政治抱负和爱国主义豪情的词人。
例如,他的《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
《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
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
另外,苏轼也是以农事入词的第一人。
他把目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横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的农村生活图景。
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
在苏轼笔下,词不但可以凄艳悱恻,而且言志、伤时、咏史、怀古、说理、谈玄、咏物、酬答、记梦、悼亡、描摹山水、歌咏农事,无所不能。
二.改变词风在苏轼以前,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强调词对音乐的依附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
在这种限制下,词不能像诗一样反映重大题材。
词的风格自然是香艳软媚,充满了脂粉气。
苏轼的创作实践表明,词完全可以表达严肃庄重的主题和内容。
浅议苏轼对词的开拓

浅议苏轼对词的开拓作者:庄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促进了词体的变革,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关键词:苏轼题材革新内容形式豪放苏轼突破了传统词作的题材限制,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艺术价值。
苏词不仅内容开阔,而且表现重点有所转移。
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与苏诗一样,苏词也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展现其乐观旷达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这之前,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至苏轼藉词发抒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始摆脱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创为激越声调,昂首高歌,豪放杰出,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另一旗帜。
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这首词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和少年时代豪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也流露出中年经历仕途挫折之后复杂的人生感慨。
词作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他独特的个性。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回复

论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回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对词境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轼在词境开拓方面表现出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不仅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苏轼对词境开拓的首当其冲的贡献是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有婉约唯美的爱情词,还有抒发政治抱负的政治词,以及描绘自然景色和写风俗民情的田园词等。
苏轼的词,既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也有对国家兴亡的关切忧虑;既有对大自然的赞美歌颂,也有对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
他的词既宽泛又深入,为后来的词人们探索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并且在题材选择上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苏轼对词境开拓的贡献还体现在他的创作风格和技巧的革新上。
苏轼的词作多样化,既有采用了传统的言章句读,又有用小令、小令变调和乐府调子的手法,甚至还有对乐曲进行改编的创新,使得他的词作带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
苏轼深受唐代音乐的影响,他将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使得词作的节奏感更强,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动听的美感。
另外,苏轼对词境开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意象的独到运用以及语言的精练性上。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有时以自然景观、昆虫鸟兽作为写景的对象,有时以花草树木、江河湖海作为表达情感的象征。
他的意象丰富多样,色彩鲜明,富有个性特点。
同时,苏轼的词作语言简练、精准,每一个字都精挑细选,力求表达准确。
这种精练的语言风格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一种优秀的创作样式和借鉴。
最后,苏轼对词境开拓的影响还在于他的艺术追求和创作态度。
苏轼注重词作的艺术性,他追求独特的个性风格,注重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他对词的创作态度是积极探索和不拘一格的,在创作中敢于突破传统限制,追求创新和变革。
这种追求艺术创新的态度为后来的词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和创作范本。
综上所述,苏轼对词境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在题材选择、创作风格和技巧、意象运用以及创作态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一)诗至唐,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颇有难乎为继之势。
宋人欲与抗衡,唯有另辟蹊径,自创新风。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再次给人启迪:沿袭和模拟仅能勉强维持命脉;蓬勃的生机,只有来自不断的开拓与创新。
词,作为一种新兴诗体,原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可惜晚唐温庭筠等人在发展令词艺术卓具贡献的同时,却把词引向了“艳科”的小径。
及宋,囿于传统偏见,词坛依然沿承五代遗风。
代表时风的晏欧词被目为“词中西昆”。
柳永创制慢词,又变雅为俗,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艺术魄力及其他原因,毕竟未能为宋词开出一条宽广的革新之路。
苏轼来了。
他雄风千里,使词坛快然一新。
其何能如此?一则,就文艺思想说,苏轼一贯反对俯伏前人脚下,一贯反对模拟因袭;主张不断开拓创新,主张每个作家应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则,他本人才华横溢,魄力过人,形诸文艺实践,则不仅诗歌散文,乃至书法绘画,都有戛戛独到的艺术造诣。
据此二则,我们很难想象苏轼一旦提笔为词,竟肯寄人篱下。
从现有材料看,苏轼进入词坛较晚⑴,那正是“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⑵的年代,但苏轼居高临下,并不以为然。
他从事词的创作仅四年,就在《与鲜于子骏》的一封信中这样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近却颇作小词”,当指熙宁八年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郊外”一阕,无疑是指《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段话表明:第一,即便写婉约言情词,也要有别于柳永,自见特色。
第二,已写得一阕绝无柳七郎风味的、别开生面的壮词。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苏轼在此公然向传统的词风挑战,向风靡天下的柳词挑战,提出要在词坛上“自是一家”,别树一帜。
由此可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是苏轼以他那非凡的艺术魄力和艺术才力,在词坛上掀起一股革新的浪潮,使宋词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显著的标志是“以诗为词”,而“以诗为词”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凡能入诗的内容,均可入词。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⑶此说虽不无夸大,但针对宋初词坛实际,他能从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上来评价苏轼的创新精神,可谓卓有见地。
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众所周知,终赵宋王朝三百年历史,边患不断,爱国精神也就始终贯串两宋文学。
然则,北宋诗坛虽不乏关心国事之作,而于词坛却绝少反响。
为此,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免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⑴,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朝若用西凉薄,白羽犹能效一挥。
——《祭常山回小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这两篇作品写于同时,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这类词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念奴娇·赤壁怀古》。
其中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对这首词,近来颇多议论。
有人以为是一种“失败者的心理”,有人则以为是“一支胜利的凯歌”⑷。
我以为这首词的内容比较复杂,不宜用“失败”或“胜利”来简单概括。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咏景怀古固是为了抒情,但作者的现实之情,也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结处的虚无和沉郁悲壮,掩盖不了通篇热情洋溢、激越健壮的基调。
上溯范仲淹的《渔家傲》,下视辛稼轩的爱国词章,此词有不容忽视的奠基和枢纽作用。
其次,以农村田园入词。
从《诗经》开始,我国诗坛就不乏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
但囿于诗词分流的偏见,中唐以来的词坛绝少农村词。
偶有渔父、浣女、莲娃等形象出现,那也是美化了的,缺少泥土缺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所谓的“渔父”,不过是号称“烟波钓徒”的作者——隐士的自我化身罢了。
苏轼的《渔父》四首,分别写渔父的“饮、醉、醒、笑”,新意不多,但他的一组农村词《浣溪沙》五首,却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词中不惟景色宜人:绿阴绵延的村庄,软草平莎的沙路;日照桑麻,水光如泼,风吹蒿艾,香气似薰;庄南村北,qiān@⑵车欢唱,几家煮茧,满村清香。
而和这雨后清新爽目的农村风光水乳交融的,则是一派喜庆丰收的欢乐景象:“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人们吃着喷香的新麦,喝着舒心的米酒,有的甚至醉卧黄昏路边了。
活跃在这一幅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上的,不仅有卧黄昏的醉叟,还有古柳树下的卖瓜者和隔篱娇语的蚕妇,更有那三五成群、踏破罗裙看使君的农村少女。
当然,词中的中心形象是“使君”——诗人自己。
他一路行来,怡然自得地欣赏着眼前的这一切。
一会儿,乐陶陶地询问农家“豆叶几时黄?”一会儿醉悠悠地人渴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
最后,他居然乐而忘返地动了归田的念头:“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农村词写于元丰元年初夏,时词人在徐州任上。
是年春旱,苏轼应民俗至城东石潭求雨。
既雨,二麦丰收⑸,作者于谢雨道上作此词。
所以说,这组词中所表现的丰收之景和作者的欢快之情,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幅“官民同乐图”,自有其值得珍视的生活基础和思想缘由。
以后,即便身处逆境,他也没有忘怀农事和人民的生活。
元丰四年,他在黄州贬所,又作《浣溪沙》五首。
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据傅干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这又是何等高尚的胸怀与情操!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新制布裘》乐府诗中关怀人民生活疾苦的优良传统,带进向以轻柔婉约见称的令词“小技”中,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和创举。
再次,对传统题材的开拓与创新。
诗言志,词言情。
言情,是词的传统题材。
苏词中写男女之情的作品不少。
其间自有他继承《花间》遗风的一面,甚至偶涉@⑶狎,但确有某些“自是一家”有别于传统的情词,如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既无五代词华美香艳的词藻,又没有柳秦词那种放纵@⑶狎的恶态。
上片写暮春初夏的郊原之景,清新明丽,生意盎然。
“枝上柳绵”两句,情景交融,意境隽永,且蕴含深厚的人生哲理:纵然风雨无情,枝上柳绵日见稀少,但“十室之内,必有忠信”,芳草天涯,何愁知音难觅,表现出一种既缠绵又达观的胸怀。
下片写墙里“佳人”的笑声和墙外“行人”的愁态,两相对照,极富谐趣。
“佳人”翩然归去,不知“行人”中心之既恼。
明明自作“多情”,反怪“佳人”之“无情”,读罢令人忍俊不止。
但细加玩味,又颇似承《离骚》余韵,别有深意寓焉。
张炎说:“词须要出新意。
能如东坡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为周秦诸人所不能到。
”⑹当指此类情词而言。
苏轼的言情词不仅别具风味,自有特色,而且“以诗为词”,扩大了言情词的范围,把传统的男女之情扩大到手足之情、师友之情。
苏氏兄弟并具文才,政见与经历也大体相似。
他们常有诗词唱和,而又不局限于狭小的手足之情,常饱和着广阔的社会内容,如其《沁园春·赴密州早行寄子由》下片: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先是回忆嘉yòu@⑷初年二苏至汴京受知于欧阳修的情景,可谓风华正茂,才名初展,满腹经纶,以“致君尧舜”相许,大有为国立业的壮志豪情。
“用舍”以下,化用《论语》,实寓不满新法之意。
然则,词人却能以旷达出之,使作品不致落入感伤的泥沼。
苏轼爱弟心切,当其弟不胜逆境之苦时,常寄词相劝,如其《水调歌头》一词,就是由于苏辙的别词“其语过悲”而写的。
上片劝以谢安“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为鉴,一旦壮志难酬、不若及早引退。
下片便设想归隐后的相从饮酒之乐:“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乐天知命中夹杂着无限的政治酸辛,循循诱导中饱和着深挚的手足情谊。
至若其“兼怀子由”的名篇《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不仅词意健朗乐观,而且由于诗的高度概括力,更把劝慰手足之情扩大到普天下中秋之夜的“无眠”之人了。
唱和酬答,互通友情之作,在诗来说,并不罕见。
但在苏轼前的词坛,却几呈空白状态。
苏轼以诗为词,弥补了这一不足。
他的友情词,一般说来,具有语新意浓,一扫陈词浮调的特点。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南乡子·送述古》)这是设想别后孤灯独处的情景。
“与余同是识翁人,唯有西湖波底月。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对前辈师长欧阳修的深沉缅怀。
尤应称道的是,他在赠别词中还以政事国事相勉,如“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浣溪沙·赠陈海州》),“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这实际上已开南宋爱国词人以词唱和、相互激励的先河。
又,赠别词最忌流于感伤,不能自拔。
苏轼独能以理遣情,在真切的友情中,表现出一种豪放而清旷的风韵: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起句即景起兴,“突兀雪山,卷地而来”⑺,气势非凡!但海潮之涨落,亦如时代之更迭、人事之聚散,古今皆然。
上片借景喻理,已为下片抒情张本。
过变由理而情。
人未登程,先约归期,盖海角天涯,知己难觅。
既然约定他年同返西湖山水,以尽“白首忘机”之乐,则今日暂别,又有何伤?通篇清旷飘逸,没有头巾气,不作儿女啼,全凭至情豪气感人。
其寄意遥深处,亦足发人深思。
(三)独出新意境和新风格,也是苏轼对宋词开拓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宋初词坛以晏欧为代表,由于偏重模拟五代,往往少真情实感,个性不分明,因而也就缺乏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