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学设计1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比较学习,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3.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欣赏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4. 创作练习:让学生进行诗词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氛围。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 诗词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比较学习:与其他诗词进行比较,让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
(2)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水龙吟》和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揭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夜景和楚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逐句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的节奏和语气。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背诵,提高记忆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楚天千里清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语气。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老师提问,解决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感受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是否有所增强?4. 针对学生的反馈,对教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在作业中的诗歌抄写、背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分析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 诗词解释: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4. 意境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情感。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对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进行总结,强调诗词中的情感和价值观。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词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诗词:向学生推荐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以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感受。
3. 诗词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 鉴赏诗词中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翻译理解: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词的意义。
5. 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主要意象,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龙吟”等,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6.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诗词的艺术特色,如辛弃疾的豪放派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感受诗词的情感内涵。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10.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加深对辛弃疾及其诗词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诗词鉴赏能力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
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教学《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1、朗读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2、了解背景
此词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
苏轼与章质夫信云:“……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元丰四年(1081)四月章质夫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
时苏轼“乌台诗案”贬官黄州。
苏轼这首《水龙吟》是和韵之作。
3、根据诗词的特点,合理想像,理清全词大意
( 像花又非花,无人怜惜,飘扬坠落远离家。
被抛离乡倚路旁,仿佛无情细思量。
柔
肠婉曲又受伤,困倦迷离娇眼合不上。
梦魂随风行万里,飘飘忽忽追情郎,抬头只把黄莺望。
不怨此花飘殆尽,却恨西园,满地落红,难依旧枝风无情,天亮风雨过,不知落花在何处,池中碎萍到处浮。
三分春色俏姿容,二分化作尘与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非杨花,却是点点滴滴离人泪。
)(陈庆德意译)
4、赏析(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
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附章质夫《水龙吟》: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 燕儿忙筑巢,莺儿懒啼唱,繁花凋残,正暮春,大堤上柳花飘坠。
柳花轻飞乱舞,点缀着树林,像是全无才华和情思。
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悄悄荡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渐长,院门紧闭。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进入闺房,却又被阵风吹起。
兰帐中美人才睡醒,正惊怪春衣被雪沾琼花缀。
绣床上被落絮铺满,结成无数香球,才滚圆却又破碎。
时时见着蜂儿粘花粉,鱼儿戏池水。
望着长安路遥远,郎跨着金鞍游章台,眼中涌满盈盈泪。
)
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
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
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织绣工夫。
(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古今。
(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这首词咏杨花,以形写神,风姿秀逸。
上阕写杨花飘坠轻飞,极富动态神韵,特别是歇拍"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几句,将杨花在"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后的轻飞之态,写得至为灵动;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下阕仍以摹写杨花物态为主,不惟拟人,且略微渗入人情。
苏轼的和韵之作在咏杨花方面既不模写差远,也不体认太真,而是在不即不离中,将自己的感情隐寓其中,亦杨花亦东坡,上阙侧重写芳华幽独之悲,下阙侧重写惜春伤逝之感。
深寓生命之孤独、漂泊、失落、不能自主、无可奈何之悲伤。
对于章词原作和苏轼和作的高下,朱弁认为章词能曲尽杨花妙处,故章词好;张炎认为苏词直是言情,非复咏物,是借咏物来抒情,故苏词好;许昂霄则以为二词各有千秋,各胜擅场。
章词从各个方面来写杨花,开头写春末飘杨花;次写杨花飞到各处,飞到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看到蜂儿、鱼儿,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得很细腻。
就描绘杨花
说,做到了曲尽其妙。
苏词在写杨花,也在写人。
苏词就咏物说,写杨花很有情似的,所以随着梦境去万里寻郎,最后化为浮萍,成为离人泪,所以是很细致的咏物。
就写人说,苏词描写思妇愁情,梦里寻郎既不成,春又无法留住,写出思妇的愁苦,是很好的抒情词。
苏词能在曲尽事物。
)
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