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2)理解《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水龙吟》的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2.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作品背景;(2)学生齐读《水龙吟》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水龙吟》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水龙吟》;(2)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鉴赏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合作探讨环节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显示了怎样的学习成果?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水龙吟》的理解、鉴赏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韵律;(3)能够解读并领会《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2)《水龙吟》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龙吟》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等;2. 欣赏法:聆听《水龙吟》的音频,感受音乐韵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龙吟》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译文、注释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了解作者杨洪基;3. 教学器材:音频播放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环节。

2. 欣赏《水龙吟》(1)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意象。

3. 解读《水龙吟》(1)分析《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寓意;(2)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与其他古典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水龙吟》的独特之处;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水”为主题的诗词,培养创作能力;3.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杨洪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探究古典诗词的历史演变。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解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2. 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领略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龙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表现手法,领略作者的写作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水龙吟》,掌握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七、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水龙吟》,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2. 诗词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八、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诗词欣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欣赏心得,培养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对《水龙吟》的深入学习,掌握诗词的结构、韵律等。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赏析文章,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十、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品味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

3. 诗歌中的情感把握和主题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

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和艺术手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品味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并进行诗歌鉴赏练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和课后诗歌鉴赏练习的完成质量。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 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领略词人的豪放风格。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过程方法:诵读法、想象鉴赏法、讲练结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辛弃疾深沉的爱国和浓烈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理解用典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因为此前已学过古典诗词,对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手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反馈:组织学生默写《定风波》。

(二)、知识讲解:
1、导语设计展示诗句提相关问题: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解题作家及创作背景介绍
(1)提问:让学生来说说“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2)教师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充。

(幻灯片展示)
作者简介辛弃疾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整体感知
(1)诵读
①名家范读录音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指名学生朗读⑤全体学生齐读
2)、理解词意,概括内容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疏通词句,不理解的词句同桌讨论和向老师发问,教师巡视点拨。

②学生品读诗歌,思考:词人形象和情感并回答。

明确:词人形象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情感浓烈的思乡、深沉的爱国壮志未酬的感慨、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三)、能力发展与探究、
1、再读诗歌,体会感情(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画)
问题: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即景色描写营造了什么的意境)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①壮天:千里清秋:无际
②阔水:随天去
③悲远山落日
④凉断鸿游子(看拍登)
情思乡报国。

艺术技巧情景交融
2、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问题:下片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季鹰归未:思乡难归(借典抒情)
典故②求田问舍:不做谋求私利的人思念故土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③树犹如此:虚度时光,功业无成
3、能力发展,拓展延伸:总结诗词中典故手法的作用。

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辛弃疾虽然那张翰自比却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四)、当堂训练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明确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五)小结
1、写作技巧:情景交融,借典抒情。

2、内容小结:
上阙景:壮阔悲凉情:思乡与不得志的悲愤
下阙典故: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树犹如此情:思念故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的情感
(六)当堂背诵
1、学生在充分预习,课堂朗读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当堂背诵。

2、教师指几名学生背并采用默写上句或下句的形式来检查全班背诵的情况。

(七)、布置课后作业
背诵整首词,并模拟作者登建康赏心亭的心理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少于200字。

五、板书设计
上片情艺术技巧
①壮天:千里清秋:无际思(情景交融)
景②阔水:随天去乡
③悲远山落日报
④凉断鸿游子(看拍登)国
下片情表现手法
①季鹰归未:思乡难归(借典抒情)
典故②求田问舍:不做谋求私利的人思念故土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③树犹如此:虚度时光,功业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