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能够解读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去揣摩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理解;2. 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析;3. 诗词的朗读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领悟;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诗词的大意;让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并尝试解读其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字词;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讲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

5. 朗读展示:让学生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进行诗词默写比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方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 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进行自主鉴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建康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更好地理解诗词背景和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教案标题:辛弃疾《水龙吟》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 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掌握辛弃疾的文学特点,分析其作品的意义;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辛弃疾的《水龙吟》原文;2. 辛弃疾的相关背景资料;3.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4. 学生的阅读材料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辛弃疾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特点;2. 提问学生对于《水龙吟》这首词的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15分钟):1. 分享辛弃疾的生平和文学背景,让学生了解他的创作环境和时代背景;2. 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字面和意境两个层面理解词中的情感和意义;3. 解读《水龙吟》中的修辞手法和词句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2. 引导学生分析《水龙吟》中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辛弃疾对于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3. 指导学生分析辛弃疾的文学风格和意义,让学生能够理解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阅读与写作(20分钟):1. 学生阅读《水龙吟》原文,并进行个人理解和感受的写作;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分析《水龙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结合辛弃疾的文学特点进行分析;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3.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作品,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2. 组织学生进行辛弃疾的作品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对于辛弃疾的深入了解。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提升解读古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水龙吟》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阅读方法。

2.2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理解《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水龙吟》。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龙吟》的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简介《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理解文意,掌握句子结构。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讲解,释疑解惑。

4.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5.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5.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与《水龙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古代音乐、词的流派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6.2 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2 学生反馈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第八章:教学修改与调整8.1 针对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修改和调整。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风,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教师讲解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感修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全文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2 词义解释: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用法。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的结构、意境和修辞手法。

讲解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象,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课文解析。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4.2 课文背诵: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诵情况。

4.3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表达。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原文:提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背诵。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风的解析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5.3 实践活动材料:提供诗词朗诵、书写和绘画等实践活动的材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文讲解与分析:采用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原文,体会辛弃疾的用词独特和意境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名诗对接)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延伸拓展补充)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

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

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

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

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

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

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

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66岁又被起用镇江知府,积极备战。

但朝内权贵并不真心北伐,韩佗胄借口北伐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名声,没有真心准备,最后匆匆出兵落得大败。

辛弃疾已看出端倪,批评,伤痛。

四、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听读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抽查学生朗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师夸奖学生词语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

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喝彩!)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五、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明确:(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二)分析词的下片1、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六、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课后作业师: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呢?那就请大家完成下列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九、板书: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