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公开课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水龙吟 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___及其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研究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体会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1.词人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将景色描写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
2.词中的___、远山、落日、断鸿等景物描写,牵动了词人久蓄的愁苦情绪。
二)分析词的下片1.词人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词人的愁恨源于北望江淮前线无力效力,南望山河虽好却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无位,这些都限制了词人进取的可能性。
3.落日与断鸿的比喻,暗示南宋国势衰颓,词人的孤独无助。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___及其词作的背景和内容,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诵读、感知和体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听读和抽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在分析词的上片和下片时,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理解词人的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提高其文学修养。
3.“游子”指的是___自己。
他原本以宋朝为故国,江南为家乡,但___对他采取排挤态度,让他感到自己成了游子,内心充满酸楚。
4.除了描写景色,___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
动词如“看”、“拍”、“会”、“登”等表现了他的情感。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这是水龙吟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哪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商城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2)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的内涵;(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诗词意象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及其寓意;3. 诗词意境解读: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4. 诗词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5. 诗词主旨阐述: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如“水龙吟”、“赏心亭”等,并解释其寓意;4. 意境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诗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和情感;5. 艺术特色探讨:对比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诗词的不同之处,如句式、用词等;6. 诗词主旨阐述: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阐述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念;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8.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诗词意象、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和价值观的认同程度;4. 学生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执教班级:高一(1)班执教者:龚巧华 2014-5-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情
感。
3、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体会情感——感受形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
愤心情。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体会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播放朗读音频。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读词的上片。
(生齐读)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
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
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
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词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
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
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板书)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
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
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
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
他慰藉呢?
(二)分析词的下片
1.生齐读词的下片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
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
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而赞赏
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
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
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
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倩”是请求。
“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
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
近而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
心在滴血呀!
六、小结
七、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八、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板书:
上片:借景抒情
景物:江天、远山、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借典抒情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