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教案

合集下载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水龙吟》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龙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龙吟》教案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2)理解《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水龙吟》的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2.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作品背景;(2)学生齐读《水龙吟》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4. 欣赏与鉴赏(1)学生欣赏《水龙吟》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水龙吟》;(2)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鉴赏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学生是否掌握了《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结构布局?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合作探讨环节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显示了怎样的学习成果?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水龙吟》的理解、鉴赏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作者杨洪基以及词牌的特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句、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解读并运用《水龙吟》中的文化元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词作的异同。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 对《水龙吟》中文化元素的解读。

2. 创作练习,将《水龙吟》的风格应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3. 准备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水龙吟》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音乐美。

(2)简要介绍杨洪基和《水龙吟》的背景。

2.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水龙吟》,解释生僻字词,分析词牌特点。

(3)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对比分析(1)选取其他类似题材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的独特之处。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4. 文化元素解读(1)讲解《水龙吟》中涉及的文化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理解作者的家国情怀。

5. 创作练习(1)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水龙吟》的风格创作一首词。

(2)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五、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创作水平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音乐韵律;(3)能够解读并领会《水龙吟》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欣赏、分析、比较等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2)《水龙吟》的意象和意境分析;(3)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诗词鉴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龙吟》的背景、词牌特点、意象等;2. 欣赏法:聆听《水龙吟》的音频,感受音乐韵律;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龙吟》的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4.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的原文、译文、注释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水龙吟》,了解作者杨洪基;3. 教学器材:音频播放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环节。

2. 欣赏《水龙吟》(1)播放《水龙吟》的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韵律;(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意象。

3. 解读《水龙吟》(1)分析《水龙吟》的字词解释和寓意;(2)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水龙吟》的深层寓意和诗人的情感表达;(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和感悟;六、教学延伸1. 对比欣赏:与其他古典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水龙吟》的独特之处;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水”为主题的诗词,培养创作能力;3.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杨洪基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探究古典诗词的历史演变。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分析《水龙吟》的词牌特点、结构布局和修辞手法;(3)欣赏《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了解词牌特点;(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水龙吟》描绘的美景;(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总结提升:(1)总结《水龙吟》的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2)强调欣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2.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分析其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水龙吟》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高中语文水龙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水龙吟》,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诗词的背景,理解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解读,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2. 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领略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词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水龙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深层含义,解决问题。

4. 案例分析:选取诗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表现手法,领略作者的写作风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水龙吟》,掌握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七、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解读《水龙吟》,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2. 诗词欣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八、教学步骤1. 回顾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深入学习: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诗词欣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欣赏心得,培养审美情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完成对《水龙吟》的深入学习,掌握诗词的结构、韵律等。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的赏析文章,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

十、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等。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这是水龙吟教案公开课,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龙吟教案公开课第1篇教学目标:水龙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三、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哪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3、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4、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拔,共同领悟词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悼鲁迅》一文中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仿照这个句子写了一段话:没有英雄出现的时代,是历史上最落寞的时代;有了英雄却不知道尊重、选拔和重用的时代是没有希望的时代。

南宋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了英雄却又扼杀了英雄的时代。

我想,宋代的统治者如果能重用那些忠臣英雄的话,宋朝就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缺钙的王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既是英雄又是词人的辛弃疾的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走进这位爱国英雄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四、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4、生尝试着带着感情齐读。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

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秋江、远山、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站在高处,面对浩渺的江水,很容易引发人的思绪。

你想起了哪些文人曾经对此发出自己的千古之叹?。

明确: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站在岳阳楼上,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站在江边,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故国沦丧的痛苦)(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故乡难归的苦闷)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壮志难酬的悲愤)※既然是登高临远,就一定会涉及一样事物——栏杆。

请同学们看两组诗句: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岳飞《满江红》②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你觉得这位流泪的英雄会“凭栏”还是“倚栏”呢?明确:“凭栏”需两手抚栏,直立远视,读来充满慷慨激越之气,悲凉壮阔之情。

“倚栏”则身体重心全凭栏杆依托,给人一种娇弱无力之姿,读来令人愁思如海,九曲回肠。

“凭栏”更能传达出辛弃疾登上赏心亭后产生的慷慨悲壮、悲凉壮阔的情感。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知己难觅的孤独)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师:词人对这些人各持什么态度?张翰——乐于归隐反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正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抗敌复国的雄心)(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年光虚度的苦痛)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

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七、背诵这首词八、课堂总结《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有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但我认为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真正的英雄,因为真正的英雄就如同沙漠里的胡杨,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他们的身影虽然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其光辉的形象、高尚的品格却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里。

在这里让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感谢他让我们体会到了失意而不失志的人格魅力。

最后让我们高声诵读这首流传千古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对这个伟大灵魂的敬意吧!九、作业课后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