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 教育引导: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的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价值观念和艺术形式。

2. 媒体传播: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故事和艺术作品,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3. 文化产业推广: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演艺产业等领域,让文化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通过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 民间传承:支持和鼓励民间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保护和挖掘各地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发扬。

5. 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和时代需求,进行创新性发展。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文化形态。

6. 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通过举办各类国际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了解。

通过上述多种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时代的重要任务。

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重视教育,培养继承者要想有效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校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增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家等的了解和研究能力。

其次,在社会各个层面加强对于青少年的培养。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让青少年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理解其内涵。

二、弘扬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弘扬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社会各个领域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和宣传这些核心价值观。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立法等方式确立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社会公众行为的指导原则。

只有通过弘扬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注重创新与发展要想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历史、经典著作等方面的研究。

我们还需要注重对于其内涵进行创新与发展。

首先,在艺术领域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国古代艺术形式繁多、内涵丰富,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将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艺术作品。

其次,在科技领域进行创新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将其中的科学思想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四、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01]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01]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营养。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政府要切实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还涵盖了民间习俗、传统技艺、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1. 传承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脉。

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族未来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道德和审美,对于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 传承的方式(1)教育传承: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的最小单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传承传统文化有着直接影响。

(3)社会传承:通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社会活动,让公众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1—3. 传承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快餐文化的流行、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1. 创新的必要性传统文化如果不创新,就会失去活力,甚至被时代淘汰。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是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

2. 创新的途径(1)内容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2)形式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网络平台等,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扩大其影响力。

(3)实践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如传统服饰的现代设计、传统节日的现代庆祝方式等,让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体现。

3. 创新的原则(1)尊重传统: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转化。

(2)贴近生活:创新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传统文化却又拥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精髓。

如何在新的时代中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传承传承是指对原有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是新文化形成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弘扬传统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赖以长存的根基之一,是其内蕴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芒。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包括尊卑亲疏、礼教尚义、人情世故、知行合一等等。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的文化基石。

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加以整理和保护,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举动。

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人物和文献的研究,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3、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京杭大运河、太极拳等。

要传承传统文化,就必须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应该加强对文物修复、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保护好传统文化遗迹,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二、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让它得到新的发展和价值。

1、创新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形式,如书法、国画、京剧等。

在现代社会中,可以通过创新这些表现形式,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和真切的体验。

例如,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可以创新出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画作,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现代人所接受。

2、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它与时俱进、前途光明。

例如,通过3D技术,可以将传统建筑、雕塑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呈现,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代代相传,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精神。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冲淡甚至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进行创新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将传统文化赋予现代社会新的活力与内涵。

一、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无论是仪式、传统工艺、音乐、绘画还是文学,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保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护传统文化:1. 整理与保存传统文化遗产。

将传统的文物、文献等进行整理和保存,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数字化,使其更易于传播和学习。

2. 传统文化教育。

在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 增加文化产业投入。

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传统文化相关的产业链条,为传统文化提供发展的经济支撑。

二、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僵化和停滞不前,相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推动其长久传承的关键。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创新发展:1. 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比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节庆活动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2. 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个时期和地域的文化,形成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

如京剧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吸收了多个地方戏曲的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的重要标志,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其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

然而,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包括传承困境、时代融合等问题。

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

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传统文化培训和交流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家庭教育则需要父母亲自示范和引导,为孩子们搭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其次,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智慧,我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推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经验,以及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可以融入到当代设计中。

通过这样的方式,传统文化可以与现代社会相互交融,实现共生共荣。

再次,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的。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艺术表达、产业创新等方面。

在艺术表达方面,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束缚,采取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在产业创新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结合,开发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背景。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对其有深入了解和认同。

政府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之融入到课程中。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基础。

二、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传统文化不应与现代社会脱节,而是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融合。

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新产品的设计和创作,使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此外,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使其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和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使其脱离象牙塔的局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加强学术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学术研究是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各级政府和学术机构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和投入。

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发现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和创新元素,并将其运用到现代科技和文化创作中。

同时,要建立起多学科合作的研究团队,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促进传统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与外部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可以拓宽传统文化的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源泉和参考。

此外,也要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谈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已将推进我国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在当今国际经济竞争大潮冲击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家之间竞争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

受历史文化影响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日趋重要,成为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已成为增强国家竞争能力的软实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新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对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都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因此,积极推进我国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加正能量。

一、更新观念、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蕴涵的潜在价值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扬弃不断传承下来的大部份都成了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华,这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
化瑰宝,蕴涵着无法估量的巨大开发价值。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增强开发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保护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强力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巨大潜力奠定思想基础。

(1)杜绝对文化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要发掘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首先就应对传统文化怀着敬畏的态度,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千万不能唯利是图糟蹋宝贵的传统文化。

现在的一些历史戏,内容既庸俗低下又不符合历史,在社会上造成篡改歪曲历史的恶果,还有的人抱者牟利目的、专为迎合庸俗淫乐的消费心理而粗制滥造出大量的垃圾文化;许多快餐文化、网络文化的质量也极其低下。

国家应该建立健全文化审核制度,对质量低下、内容庸俗的文学、影视、音乐作品等实行严格审核,防止那些造成社会污染的作品蔓延。

(2)对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作品做一个有机的、精细的整理,纠正“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怀有的各种偏见。

“五四”时期人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以此否定孔子及以儒家文化为首的诸子百家中许多有益的、创造性的见
解,对后世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诲。

因此,在对传统文化做整理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值得探讨,我们不能以完整地保存古籍或修改古典中的一些错误
等作为衡量该项文化遗产的标准,而要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提出新的、合理的观点和方法,使传统文化保持其先进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3)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

如老幼皆知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的战略经典著作,两千多年来仅被用于军事领域。

当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本书却尘封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

直到上世纪中叶日本人将其用于商战和企业管理等领域时我们才重新认识它的价值。

文化资源不同于普通的自然资源,我们根本无法具体地衡量它的价值,需要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地研究利用。

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其中有益部分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运用。

二、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技与经济手段充分发掘传统文化巨大的潜在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无法
估量的巨大财富,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在当今市场经济席卷全球的时代,传统文化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只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才能有效推进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1)走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产业。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的超级大国,是世界经济的“霸主”,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着它称霸世界。

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中排第一位的不是军事工业,而是好莱坞的超级大片和动漫等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无烟工业和环保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化是一笔可以循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文化的利用会增进其价值并不发生损耗,优秀的文化产业还能在社会上形成一系列良性的循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规模效应,所形成的连锁反应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韩剧、日本动漫、美国大片风靡世界,而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我国
却缺乏与他们竞争的文化核心产品。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不求变革与创新而落后于时代,另一方面是我们身在宝山不识宝,缺乏国际视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笔宝贵财富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如家喻户晓的
《花木兰》的动人故事,被美国拿去拍成动画片后,在全世界受到热烈欢迎与广泛传播,充分显示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无穷魅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本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走向国际化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更好地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粟献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