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六年不到站》阅读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题号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得分积累运用一、读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8分)1.爷爷站在yuè yánɡ( )市新建的mó tiān ( )大楼上,脸上露出了cí xián ɡ( )的笑容,并说道:“能来此一趟,此生再无yí hàn( )了。
”2.哥哥给自己n ǐ dìnɡ( )了一份duàn liàn( )身体的计划,并qi ān shànɡ( )了自己的名字,还表示任何tè shū( )情况也阻挡不了他的决心。
二、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空。
(12分)1.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企.望(qí) 筹.集(cóu) 黯.然(àn) B.踌躇.(chú) 矜.持(j īn ɡ) 手镯.(zhuó) C.俘.虏(fú) 彼.此(b ǐ) 深山坞.(wù) D.绷.带(b ēn ɡ) 恐吓.(xià) 堪.称(k ān )2.“熟练、清醒、眷恋”的近义词分别是( )A.陌生 明白 依恋B.娴熟 明白 依恋C.娴熟 糊涂 依恋D.陌生 糊涂 依恋3.“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指的是( )A.妻子B.妻子和儿子C.妻子和女儿D.妻子和儿女4.“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下一句是( )A.春风不度玉门关B.一片孤城万仞山C.不破楼兰终不还D.孤城遥望玉门关5.“军长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这句话是对军长的( )描写。
A.神态B.动作C.语言D.心理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以及真挚的爱国情怀。
B.《青山处处埋忠骨》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怀。
火车六年不到站阅读参考答案

火车六年不到站阅读参考答案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6年。
”“6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会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的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5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件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着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
他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好这口。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四点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吃饭去了,要一会儿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当我回到医院时,看到他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什么时候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火车》读后感

《火车》读后感《火车》读后感1今日,闲着也是闲着于是顺手拿过旁边陈组长的一本书,书名叫“火车老鼠”。
封面画了一幅颇有意思的漫画,看起来似乎是一本童话书,但当我看完这本书,却发现这是一本寓意深刻的寓言。
故事讲叙了一只在慕尼黑的小“海狸”(名字)老鼠,在遭受城市大整改的时候,全家人失去了原来温馨的住所,而露宿街头。
为了觅食他们经常去火车站,一次,无意中,海狸老鼠跑到了火车里,便开始了自己长达3年的长途旅行。
他去了瑞士,去了巴黎,还去了英国。
在此次漫长的旅程中,他遭遇到种种,他尝遍了各个城市的不同的生活。
其中有碰到了困难和危险,但仍然勇敢的往前行。
为了生活,甚至做了一回马戏团的演员。
最后又长途跋涉,不谓艰险重新回到家人身边。
故事中的海狸鼠勇敢,坚强且正义。
在离开家人的日子里独自一人生活在一列火车上,他没有哭泣,也没有无措的选择被人们所杀死,而是机敏坚强乐观的生活着,甚至把这当成一种旅行。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成年的孩子是多么的依赖父母。
记得上大学的第一个星期,我甚至看过有多少学生因为一时忍受不了这样独立的生活而落泪。
现在想想现实中的人们其实比老鼠还要脆弱。
或许这是作家刻意编出的一只老鼠形象,但是你敢说现实中的老鼠就没有这么坚强吗?。
这其实就是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选择,他们对于生活必须如此,否则就要失去生存的权利。
而我们人类,号称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者,有时却是如此的渺小与不堪一击。
《火车》读后感2《火车老鼠》是妈妈在网上定的彩乌鸦系列丛书,讲的是老鼠斯特的故事。
老鼠斯特凡成为火车老鼠是因为他到火车站去觅食。
它跑到了一个行李箱上才误入火车,在火车上他到处躲藏,到了瑞士时它认识一个叫威廉的田鼠。
之后它们到了巴黎认识了一个叫皮埃尔的老鼠,皮埃尔帮助它回到了慕尼黑的故乡。
这只叫斯特凡的老鼠是个勇感的小老鼠。
它拉了老猫卡尔罗的胡子,学着牛斗士喊;“噢来!小老猫!”把卡尔罗气的直扑上去,可是没抓住它,它急忙跑进洞里,卡尔罗这时气的直喘气,这时卡尔罗抓住了它。
六年级最新六年级总复习∶阅读理解(提高)知识讲解及答案经典

最新六年级总复习∶阅读理解(提高)知识讲解及答案经典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母爱是一根穿针线尤天晨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经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
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就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
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
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唯恐打扰了儿子。
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
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她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
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了针孔在那儿,可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她视力下降得那么厉害。
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rú)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再试……可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
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他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
母爱的丝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出的“孔”,可她还是不甘心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
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
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
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钉起纽扣来,像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样做了。
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纽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
如此简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朝夕相处:(2)畅通无阻:(3)行云流水:(4)文思泉涌:2.把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词换成一个近义词填在括号里,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3.这篇文章是按______顺序写的,题目是用打比方的手法写的,作者把母爱比作______,你把母爱比作______。
《火车》读后感

《火车》读后感《火车》读后感1我看了《火车老鼠》这本书感觉小老鼠它又勇敢又聪明。
他们全家都生活在地下室,每天生活很幸福。
有一次,它和家人分散了。
它一个人在火车上人来人往,它知道怎样去躲开,还有怎么找个安全地方休息。
在火车上一个人生活了大半年,它想家了。
它为了找回家,又一次坐错了车,在车上碰见了一只小老鼠叫威廉它说巴黎是老鼠的天堂,他们决定去巴黎生活,又一次坐错了车坐上了马戏团的火车,他们为了生存给马戏团表演,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它想尽了一切办法。
他们逃脱了马戏团终于去了巴黎老鼠的天堂,到了巴黎他们才知道根本不是这样的',巴黎虽然有吃的,也没有人打老鼠,在大街可以随意走动,可是有一个不好的消息。
是每户人家都有猫养着,而且不止一只,而是好几只猫。
有一次它差一点给猫吃掉了。
是它的聪明和勇敢的它又逃过一劫。
时间过得真快,三年了。
它在外面周游了一圈。
又回到了那个幸福的家。
我太佩服它了。
我应该向小老鼠学习它的临场不乱,聪明和勇敢。
《火车》读后感2八月到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叫《火车老鼠》,它讲述了一只老鼠奇妙的旅行。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这只老鼠,还有它的奇妙旅程和它的伙伴,这只老鼠叫斯特凡,它是只德国慕尼黑天堂大街的老鼠,它和父母/兄弟住在一起,他们住在地下室里与一只老态龙钟的猫猫和一只见多识广的狗狗生活在一起。
可好景不长,天堂大街的老房子都被拆了,它们只能四处流浪、躲藏觅食。
有一天,斯特凡溜上一列火车,它不小心在列车箱里睡着了,这才开始他的旅行。
它好不容易才到了传说中的老鼠天堂瑞士,然后又碰到了一只田鼠,它说:“这里不是老鼠的天堂”。
斯特凡说:“那老鼠的天堂在哪里,是法兰西”。
于是它和田鼠一起去了法兰西,在途中,它们经历各种磨难,完成了它们的梦想。
我的感受是:斯特凡是一只有勇有谋的老鼠,它不怕困难、聪明机智,我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在学习上也要这样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报答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
18《小站》课文解析及练习(解析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8《小站》课文说明:《小站》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写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是当时北方一个普通的铁路小站。
文章既写了小站之“小”——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则转瞬即过;也写了小站的基本风貌——正面的红榜,旁边的小黑板,中间的喷水池,两头的几株杏树,简单干净的语言勾勒了小站的风貌,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这篇课文语言纯净生动,观察细腻有条理,描写景物特点鲜明,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文本。
作者简介: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
曾发表过《白杨》,《筏子》等优秀作品。
原文阅读小站袁鹰这是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只有慢车才停两三分钟。
快车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就在这一刹那,你也许看到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漆成白色的小栅栏,或者还有三五个人影。
而这一切又立即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
小屋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
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
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
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
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
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跟着长啸一声,缓缓的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
这个小站坐落在山坳里。
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
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六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六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玉米人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多少饯一穗?”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你能吃四穗?”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不卖!”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好吃了再来啊。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部编版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中综合调研试卷(含答案)

(2)女孩所看稿件问题都不大,她不知道那是因为
(3)女孩每月能领导350元工资,她不知道那是因为
25.第⑤自然段“他们决定将这种习惯延续下去”,意思是说:
(2分)26.读完短文,我感受到这份爱的特别之处是( )(2分)
A.工作很轻松 B.出于可怜而不得不帮助
3分,每空1分
两个错别字扣0.5分。
14
C
2分
阅读短文(共38分)
15
视觉
每走过一步就会马上有一股翻腾而起的独特的芳香,弥漫在四周。
听觉
3分,每空1分,错字不扣分
16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分,错字不扣分
17
草原喜爱或赞美(如果写“喜爱赞美”或“赞美喜爱”不得分)
G69
北京西
郑州东
13:05
16:17
K267
北京
郑州
13:16
22:52
G87
北京西
郑州东
14:00
16:42
T167
北京西
郑州
14:12
21:15
G523
北京西
郑州东
16:30
19:43
搜索出下面的信息。你觉得他应该购买车次的列车票最合适。(1分)
第三部分 习作(共30分)
32.以《________让我快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3)A.逶迤wēiB.笨拙zhuóC.迷蒙méngD.马蹄tí( )
(4)A.提供gòngB.咆哮páoC.磅礴bóD.昼夜zhòu( )
3.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和“张冠李戴”的“冠”不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 树冠B.桂冠C.冠冕堂皇 D.冠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六年不到站》阅读答案
《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一文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下面是收集的《火车六年不到站》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
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题目:
1.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六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3.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4.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参考答案:
1.示例:①原标题好,因为对弟弟的照顾并未完结,强调这种责任的持久性,突出了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深情和高度的责任感。
②改后的题好,突出了哥哥六年如一日付出的艰辛,强调"不容易",难能可贵。
2.飞快地往回跑(或"跑",或"扯开喉咙喊")跳进河里(或"跳")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或"跑")
3.内容上表现出哥哥对弟弟的悉心呵护,不离不弃,突出人物品质,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结构上与前文第一次对话相呼应(或前后照应)。
4.A(第一人称,"我"是"哥哥"行为的叙述者、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