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合集下载

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语法书

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语法书

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语法书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权威书籍包括:
1. 《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先生的作品,商务印书馆出版。

2. 《语法讲义》:朱德熙的作品,商务印书馆出版。

3. 《吕叔湘文集》:吕叔湘的作品,商务印书馆出版。

4.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的作品,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5.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的作品,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6. 《汉语语法学》:邢福义的作品,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此外,《现代汉语描写语法》是张斌倾心创作的著作,并非专门的语法教材,而是语法参考书和资料全集,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杨玉玲的《现代汉语语法答问》也是一部权威著作,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注重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这些书籍各有特色,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书籍学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三节 变换分析法

例式及”,其)这实及一例其部和一分变个置换个于式具变及体换其的矩实实阵例例的之左,间边这一部分置于变换矩阵的右边
(成立)
(不成立)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词类序列: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戏台上 放着 鲜花
1
(2)戏台上 演着 京戏 但(11)(2)3的2语法4 意义不13同--24:主 述谓 宾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C式)]不语能法变换成[E式]
[C式] 名词[施事]+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1
[E式] 名词[施事]+从……+动词+名词[受事]+给+名词[与事]
[C式]
[E式]
我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从上海织了一件毛衣给她
我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我从厨房冲了杯咖啡给客人
([三A式)](语静法态)可转换成 [C式];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1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A式]
[C式]
山上架着炮 黑板上写着字 墙上挂着画 床上躺着病人
炮架在山上 字写在黑板上 画挂在墙上 病人躺在床上
1 辅变音换的分发析音法
([三B式)] (语动法态)可转换成 [D式]
[B式]:我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E式]:我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马桶里
变换分析法 1 语法(3)——短语
[3A.式1层] 次分析法[D的式局] 限和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A式]
[E式]
1
[A式]:我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陆俭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目录绪论0.1 关于语言0.2 关于汉语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0.4 语法和语音、语义0.5 关于语法单位0.6 三组重要的概念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第一章词类研究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第二节层次分析法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2.3 关于层次分析法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第三节变换分析法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3.5 变换分析的作用3.6 变换分析的局限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4.2 关于语义特征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4.5 关于“v有……”格式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第五节配价分析法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第三章范畴研究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9.4 再说层次分折9.5 两种描写模型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9.8 乔姆斯基理论与汉语研究9.9 用乔姆斯基理论重新分析“NP+的+VP”这一名词性结构第十节功能学派的研究思路10.1 功能学派的兴起及其渊源10.2 功能学派面面观10.3 关于主语和谓语、主位和述位、话题和陈述10.4 “我不知道她不在家”和“我不希望她不在家”10.5 关于“汉语式话题句”10.6 汉语和英语在“东西”“南北”说法上的差异10.7 汉语和英语在回答是非问句时用“是”和用“不”的差异10.8 对双宾结构的再认识第六章汉语语法应用研究第十一节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语法研究11.1 关于中文信息处理11.2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字处理”11.3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处理”11.4 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11.5 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策略11.6 基于统计的“句处理”策略11.7 实现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策略第十二节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2.1 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12.2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12.3 语法教学教什么?.12.4 语法教学怎么教?12.5 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性研究第十三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法研究13.1 关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13.2 语文教学改革肋当务之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13.3 语文课中讲授语法知识的目的13.4 语文课中需要讲授哪些语法知识?13.5 语文课中怎样讲授语法知识?13.6 针对语文教学的语法研究结束语——应有的研究素质索引后记绪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同学们先前学过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题性的选修课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引言:
一、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
二、现代汉语语法的基本原则
三、现代汉语的词法研究
词法研究主要包括词的构成和分类。

词的构成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规则,词的分类研究词的不同类别和特点。

通过对汉语词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词的构成和分类对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四、现代汉语的句法研究
五、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
语义研究主要包括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句子的意义研究句子的语义结构和句子的意义构成规则,表达方式研究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的意义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汉语语义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对句子的理解和表达的影响。

六、现代汉语语法的应用
结论: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对汉语语言结构和规则的系统性探索和研究,是汉语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句子的结构和规则,提高汉语的教学和翻译水平。

希望本教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升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笔记
第一章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

1.引言。

现代汉语句式的研究是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语素、句子和句式等内容,是汉语语法系统形成的基础。

2.句子。

(1)句子的定义。

句子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组成的独立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它表达一定的认知信息,泛指短语、综合句和复合句等。

(2)句子的种类。

句子分为简单句、综合句和复合句等三种类型,其主要区别在于句子的结构复杂程度不同。

简单句:简单句由一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不存在结构上的关系。

综合句:综合句是一个特殊的简单句,由一个成分和多个子句组成,它们之间存在结构上的相互往来。

复合句:复合句由两个或多个主要成分和一个或多个次要成分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级结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材。

在本教程中,我们将不使用标题,以便更好地组织内容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内容概述,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汉语语法基础
- 语法的定义和作用
- 词类与句法
- 语义与语法的关系
第二章:句子结构与成分
- 主谓结构
- 宾语与宾语补语
- 状语与状语从句
第三章:动词短语与动词短语的补语
- 动词短语的构成
- 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
- 动词短语的补语类型
第四章:名词短语与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
- 名词短语补语的语义角色
- 名词短语中的数量与修饰成分
第五章:形容词短语与副词短语
- 形容词短语的修饰和强调
- 分类与比较级
- 副词短语的功能和修饰
第六章:句法关系与语言样式
- 主谓关系与语序
- 定语与状语的位置
- 被动句和倒装句
第七章:语法规则与语用规则
- 语法规则在交际中的作用
- 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法差异
- 修辞手法与语法用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章节的学习,希望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用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二节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1
1.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的语法 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式不能用层次分析法加以分化。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鸡不吃了/反对的是他
他在屋顶上;我在屋顶上,我和他都在屋顶上
1 辅层音次的分发析音法
1 辅层音次的分发析音法
四、每个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
据的规则在该语言中必须具有普遍性。
1
a.张三 喝啤酒
b.张三喝 啤酒
a意味着述宾结构可以作谓语 具有普遍性
b意味主谓结构可带宾语 不具有普遍性
a.他 属于白种人 (√)属于是黏宾动词 b.他属于 白种人 (×)
1 辅层音次的分发析音法
1 辅层音次的分发析音法
①主语
②述语
③宾语
④补足语
1
⑤形容性 (的) (介词)
附加语
领位 副位
⑥ 副词性
同⑤
附加语
同⑤
同⑥
②①横主线线下上::主主语语、、述述语语、、宾宾语语、、补补足足语语
/|| ((左主边语主、语宾、语右的边形谓容语性);附加语);
\| 之述后语是的述副语词连性带附的加宾语语成分;
规则一层一层地进行组合的,这种特征称之为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①他刚来
他刚 来
他刚来
修饰
主谓

他刚 来

刚来
刚来
1 辅层音次的分发音析法
第一,句法构造的层次性对句法结构来说是隐性的,不是显性,
从句法结构表面是看不出的
1
A.发现了敌敌人人的哨兵回营房了 A.这篇文章不很好 B.发现过敌敌人人的哨兵回营房了 B.这篇文章很不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词类研究
定义:指同字形、同音且意义上有极为密切关系而词性不同的词
1 总结:a-g(兼类现象) 三、从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出发定义“兼类词” 定义: 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 总结:a-h(兼类现象)
1 现代辅汉音语的发语音法研究
1.8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1 ① “很”和“极”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又可充当补语(好得很、好极了) ②“一起”和“一块儿” 共识:副词 功能:充当状语(一块儿走),又可充当介词“在”的 宾语 (大家在一块儿)
1 辅汉音语的词发类音研究
2.不同类的词具有部分相同的语法功能,不看作这类兼那类或那
类兼这类的兼类现象。
1
动词后带“了”表变化,带“起来”表开始进行 形容词也有此功能
3.临时借用, 不看作兼类现象
你比秦始皇还秦始皇(后一个秦始皇不看作兼别的词类)
4.意义上毫无关系的同音同形词不看作兼类词 花1的钱 一朵花2
词词词体类类类裁::::711类文现73类类言代文汉语
名名名词称称称类::::名名名9词类词词、、、动处动词所词、词、限、助制方动词位词(词、副、形词时容)间词、词、指、数称区词词别、
(词量名称、词称代数、:词词副名)、词字词、量、、、关词代代代系、词字名词代、词(词连动、介、词字动词动、、词词介静连、、字词词形形、)容容状助语词词字词气、、、词副副介语词词字气、、、
1 汉辅语音词的发类音研究
1.7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不属于词的兼类现象
1
1.同一类词用于不同的句法位置上,而且同类词都能这样用,这种
用法就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不看作词兼类现象。
(1)他劳动[作谓语] (2)劳动光荣[作主语] (3)他爱劳动[作宾语] (4)要关心劳动人民[作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1 黎锦熙的句本位思想内涵句本位”中的“句”指“句成分”。

1924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出版。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纳斯菲尔德《英语语法》的“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以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语法著作。

黎先生以《“句本位”的文法和图解法》作为该著的《引论》,他开宗明义:“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他在1951年的《今序》中称:“《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可见,《新著国语文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新著国语文法》的具体做法是把句子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句子成分与词类一一对应,词类的辨析非常简明———“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句本位语法句本位的汉语语法体系,是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里提出来的。

黎先生认为,《马氏文通》及其以后的语法著作所采用的词本位语法,不适用于汉语。

他指出:“仅就九品词类,分别汇集一些法式和例证,弄成九个各不相关的单位,是文法书最不自然的组织,是研究文法最不自然的进程。

于是他提出,要打破模仿西方葛琅玛的词本位语法,建立以句子为中心的句本位语法。

所以他在《新著国语文法》一开卷便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流吗?简单说,就叫做‘句本位’文法。

黎先生提出的句本位语法,内容非常丰富,但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依句辨品”的词类观。

黎先生给词分类,一方面依据意义,他说:“就词在语言的组织上所表示的各种概念,分为若干类,叫做‘词类’”在具体给词归类时,则主张依据词的句法功能,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国语的词类,在汉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还须看它在句中的次位、职务,才能确认这一个词是属于何种词类。

”并进而概括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品”就是词类。

按照“依句辨品”的办法,作主语、宾语的是名词,作述语的是动词,作名词附加语的是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附加语的是副词。

比如“快车的“快是形容词,“快车”的“快”是副词,“快容易出错”“他怕快,不怕慢”的“快”又成了名词。

可以看出在句本位语法体系里,词类从属于词的句法关系,词类和句子成分是一一对应的,同一个词,只要充当的句子成分不同,它的归类也发生了变化,这样词类就成了十分灵活的分类,其结果只能是词无定类。

2、中心词分析法。

在句本位语法体系里,句子是由词组成的,词进入句子后就转化为句子结构成分,即句子成分。

《新著国语文法》把句子成分分为:主语和述语(相当于《暂拟》的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和补足语,是述语的连带成分;形容词性附加语(定语)副词性附加语(状语),是附加成分。

分析句子时,首先要确定两个主要成分,主语和述语,也就是中心词,然后再找出连带成分和附加成分,……这是传统语法析句的典型代表。

后来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析句方法,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

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把一切句法分析都附丽在句子的模型上进行。

具体地说,就是把各种句法成分都纳入到‘主语→谓语’这个模型里头去,例如把宾语、补语、状语看成是附属在谓语上的东西,把定语看成是附属在主语和宾语上的东西”。

其二是,承认词组,但又不允许词组入句充当句子成分,词组出现在句子里,总要把它熔解开了,就不再是词组了。

关于这一点,句本位语法体系的代表人之一刘世儒先生在《现代汉语语法讲义》一书中有所论述:“上面所谈各种类型的词组,是把它们孤立起来看的,即脱离开句子来看的,至于这些词组进入句子,就不再是词组了,而被熔解为句子成分了,也就是说,这时候词组的各成分都成为句子的成分。

”动词性词组处于谓语的位置上,都要熔解为谓语和它的连带成分(宾语或补语)或附加成分(状语);名词性偏正词组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中心词变为主语或宾语,饰语成了主语或宾语的附加成分(定语)。

只有动词性词组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名词性词组处于谓语位置上时,无法溶解,才得承认词组作了句子成分。

这也正如刘先生所说:“像这种在句中不溶解的词组,才是句中的词组。

严格地说,在句中只有这种词组才是真正的词组。

不难看出,同样性质的词组,由于在句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因而做出不同的处理,看作不同性质的东西,这也是句本位语法体系的一项带根本性的主张。

总之,“依句辨品”的词类观,中心词分析法,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是句本位语法体系的基本特征。

从《新著国语文法》到《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语法著作基本上都是属于句本位语法体系的。

对于这种语法体系龚千炎先生曾经作过一个客观的评价:“从总体看,‘句本位’显然要比词本位进步,因为它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从整体中看个体、从动态中看语言结构”,然然而最大的缺点是根本不符合汉语的特点和实际,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词与句子成分并不存在对应关系,句子是由词、更多由词组逐层组合而成。

因而我们……不应该用句子成分控制词类,控制七位、控制语序,甚至去控制复句。

‘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在语法史上产生了坏的影响,‘中心词’分析法也抹煞了汉语句子的层次性。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之后第一位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法的学者。

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

”1951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J.C.Nesfield的《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 Series)为蓝本、以“句成分本位”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旨在描写白话文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明确提出要打破“词类本位”的文法,倡导“句本位”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虽然用“句本位”作为其“语法思想的标语”,但仔细推敲,它所谓的“句”并不是句子,而是句法。

《新著国语文法》以句法结构为视点进行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在其语法系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句子首先要分析出若干句子成分,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确定词类,以句辨品。

因此准确地说,它应是“句成分本位”。

在形态较为发达的语言中,句子成分同词类大致说来是一一对应的,把词类辨别清楚了。

句法的问题也就大致解决了;反过来,把句子成分划分好了,词类的问题也就没有太大问题了。

因此,句成分本位和词类本位一样,比较适宜于处理形态较为发达的语法现象。

但是,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句子成分同词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

因此,以句子成分为本位难以较好解决词类问题,“离句无品”这种句成分本位的必然产物多为人诟病,便是明证。

如果严格根据“句本位”的观点进行操作,《新著国语文法》首先应该对现代汉语的句子作出充分的研究和解释,然后通过对现代汉语句子研究得出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汉语的其它语法单位。

然而,《新著国语文法》并没有这样做,他的主要工作在于建立一套分析现代汉语句子的操作系统。

这一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句子成分”系统、划分句子成分的操作系统、句子成分和词类的关系系统(虽然他的工作主要是在参考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A.里德等人的图解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他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本位”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此,黎锦熙的“句本位”实际上是指研究对象以句子为中心,句子作为所有语法研究的核心,对句子分析的结果是能够得到一个句子的成分集,这些句子成分分别和词类挂钩,词类就是根据句子分析的结果“成分”得到的。

黎锦熙这样就把句子成分和词类挂起钩来,这就是“以句辨品,离句无品”。

因此可以说,黎锦熙已经离开了西方传统语法原来的那种先有词类后有句法成分的传统。

此外,《新著国语文法》也还没有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方法用到短语、词等其它单位上去,作进一步的、深入地分析,将这一理论方法贯穿到语法的各个平面,还没有用它来解释汉语的语法单位问题、短语的内部结构问题以及汉语在句子平面上的各种变化规则。

2朱德熙的“词组本位”朱德熙1982年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

同年,朱德熙出版《语法讲义》,这本书实际上是朱德熙“词组本位”观念的具体实践,通过“词组本位”的枢纽核心作用,建立起了一个朱氏语法系统。

朱德熙虽然在1985年发表的《语法答问》中才正式提出“词组本位”。

《语法讲义》是以“词组本位”的观念为指导建立的一个有特色有影响的语法体系。

“词组本位”同句成分本位一样,也是把语法研究的本位放在句法中。

但是,与黎锦熙不同的是,它把本位定在词组的句法结构上,而不是句子成分上。

这种处理比较适合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这一特点,克服了“词无定类”、过多的“词类转化”等弊端,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对揭示汉语的语法特点,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至今仍在发生着重大作用。

词组本位将句子看作是词组的变化形式,句子的句法核心结构都可以在词组的层面上得到解释。

句子最为基本的词组形式就是“主谓词组”,在主谓词组的层面上,可以解释各种主谓句。

句子的其它各个部分也都可以通过“偏正结构”、“动宾结构”等词组得到解释。

此外,词组的结构规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合成词的内部结构,后人在此基础上曾经有过不少研究,在合成词的平面上对各种合成词的内部结构作出了类似词组结构的解释。

这样,词组本位在“词、词组、句子”三级单位之间建立起了结构规则上的联系。

朱德熙运用并修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向心结构”理论对词组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并且还将这一解释扩展到了句子平面和词的平面。

词组本位还根据静态的词组结构确定构成词组的各个成分的聚合类性质,在这一点上,词组本位也接受了美国描写主义语言学的分布操作法。

这一方法克服了“句本位”中“词无定类”的缺陷,也避免了过多的“词类转化”的牵强之说,建立了汉语词类和句法成之间“多对多”的交叉学说。

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

3与印欧语言比较现代汉语语法特点语法上的特点(一)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

这主要表现在:1.词类无形态标志。

在汉语里,我们不能从词形上看出哪个是名词,哪个是动词,哪个是形容词,哪个是副词。

2.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

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完全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