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师说_中的师生观及其现代启示_彭梅

合集下载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师生关系思想,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高校师生关系的优化和改进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经典《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于指导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进行探讨。

师生相处有礼《师说》中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老师,首先要理解学生,而不是期待学生理解自己。

这就要求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有礼貌,不要盲目要求学生对自己表示尊敬,反而应该用自己的方式赢得学生的尊敬。

高校老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也需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用礼貌和亲和力去打动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交流《师说》强调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师未明以自牧者,其犹曲突牛也,吾犹徘徊。

吾心之不简,师何以验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之间如果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老师的教诲。

同样,高校老师也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困难,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师生相互尊重《师说》中提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有所知也。

”这告诉我们,老师不需去在意自己的地位高低,关键在于能否帮助学生,学生是否能从自己的教诲中获益。

同样,高校老师也应该摒弃傲慢和自大的态度,真正尊重学生,不论学生身份如何,都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

在高校中,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方式,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相互理解《师说》中提到:“师必察言而观色,博学而审问。

”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言辞和观察学生的表情,反之,学生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

高校里,老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和探求知识。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重读《师说》反思今日教育之师生观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经典名作《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也是其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的重要。

这篇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在官学为师时写的,虽然时代不同,但是中的主要思想于今日的教育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唐朝科举制兴起时,尚未采取糊名制的考查办法,所以考试多流于形式。

因此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好印象,增加考中几率,多奔走于考前的投献诗文,或脱私人关系,故而学生不再重视学校学习。

即便是一举考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此享受高官厚禄,便掷书本如敝屣,不再学习。

这导致唐代师道不严,世人以求师为耻。

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

批判
当时士大夫阶层不学无术而又不肯从师求教的恶劣风气,鼓励自己的学生尊师重教,从师学习。

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他的师生观,对于今天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概括起来就是尊师爱生,和谐关系,教学相长,终身学习。

一、尊师爱生
中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尊师重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也是我国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美德,古人曰: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老师”等同于自己的生身父母,把“尊敬师长”等同于“孝敬父母”,认为父母给人以“性命”,老师给人以“慧命”,等等。

古人把老师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正如《吕氏春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师说》中的教师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师说》中的教师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师说》中的教师理论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教师理论的阐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从教师的地位与角色、教师的任务、择师的标准和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韩愈的教师理论,并进而阐明了该理论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标签:韩愈;教师理论;现代教育启示《师说》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较全面地从理论上论述师道的文章。

它的教育思想意义在于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

《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关于教师问题的见解,对我国当今的教育仍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师说》关于教师理论的阐述(一)教师的地位与角色《师说》开宗明义说到:“古之学者必有师”。

简单的几个字,就将教师的职业价值提升到文化传承的高度,这是对教师地位的最好说明。

韩愈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他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懂得做人的道理的,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因此,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这句话对教师的又一角色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教师是让学生从“有惑”到“无惑”,从“不知”到“知”的人,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用一个疑问句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他认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是否肯于“从师而问”。

韩愈坚信,智慧的本质是“从师学习”,因为在其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启迪心智、开发潜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由此可见,教师又是学生智慧的启蒙者。

(二)教师的任务在论述教师的任务方面,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对于师生关系的思想为今天的高校师生关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以下从师生关系的本质、师之道、学生之道、师生相处之道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师生关系的本质《师说》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释疑也”,这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师在其中扮演着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学生问题等角色,而学生在其中扮演着学习、探究、思考等角色。

师生关系是基于知识的关系,但同时也是基于心理的关系,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得到全面的成长。

二、师之道《师说》中提到的“师之道”,对于今天的高校教师来说,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儒家认为,作为师者,首先应该具备道德操守,在言行上要做到正派、端正,不偏不倚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

其次,师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修养,在各学科领域都要有较深的造诣,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学习指导。

此外,师还应该具备批判性思维,既要知道研究领域的现状,也要有对知识领域的质疑和探究,从而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超越局限。

三、学生之道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同样具有一定的责任。

《师说》中提到的“学生之道”,也对于今天的高校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

学生首先要具备敬师之心,在接受知识和指导时,要抱着谦卑、虚心的态度,尊重师傅的教诲,不以自我为中心。

其次,学生要具备自学能力,在课堂外要独立思考、勤奋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能力。

最后,学生要具备道德情操,在日常生活中要守纪律、讲规矩,不做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

在师生关系中,师与生相处的方式也是影响关系成败的重要因素。

《师说》中提到,“师之所以教,为其德故也”,因此,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重德行的建立,学生不仅要从学术上得到指导,更要从道德教育方面得到感化。

同时,师还要注重师生沟通的方式与方法,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一部传统儒家经典,对师生关系的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在当今高校中,师生关系的建构和发展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篇文章将探讨《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尊重师傅《师说》中有一句名言:“敬天法祖,和敬师长。

”这个名言强调了人们应该尊重师长。

高校学生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理应遵守他们的教导,不断去学习和成长。

在高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和指引者,学生不应该因为自己不太喜欢某个老师的教学方式,就对他们不尊重,更不可以对老师进行侮辱、诽谤等恶劣行为。

相反,学生应该懂得尊重老师,充分发扬师生关系中的“一心一德”和“互文互学”,从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二、师生之间的爱《师说》中所强调的“爱”不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而是指习俗和规范的德性品行。

师生间的“爱”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从“学问效果”上的展现。

也就是说,老师爱学生,指的是他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而学生爱老师,指的则是他们尊重老师、听从教导,得到老师的肯定。

在高校中,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助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注和“爱”,才是师生之间的真正连接。

《师说》中所倡导的“互文互学”相当于“师生合作”的一种表现,它不但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且表达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共赢”的思想。

在高校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也能通过合作来提高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等。

只有强化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才能够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满足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在学习与科研中能够更加互推互进。

总之,《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非常重要。

尊重师长、相互爱戴、互相合作,才是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石。

只有在这样一种团队合作和学习建构的理念下,才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一部著作,其中探讨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态度。

这部著作对于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可不制”,强调了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知识接受和成长的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学生生命中的重要性,努力发挥好自己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师说》强调了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孔子提出“敬之,爱之”“以中道训之”,强调了师生之间应该保持相互尊重和关爱。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应该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要认真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

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主动与教师交流沟通,并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促进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师说》强调了师生关系需要时刻保持均衡和适度。

孔子提出“齐之以礼乐”,强调了师生关系应该保持和谐的平衡。

高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因人施教,做到公平公正。

学生应该保持适度的敬畏和亲近,既不过于恭敬远离,也不过于亲密无礼。

只有保持师生之间的适度距离,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效果和感情交流。

《师说》强调了师生关系的目标是学生的自立。

孔子提出“不迁怒,不辞辩”,强调了师生关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自立和独立发展。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韩愈《师说》中的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中的比较著名的一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韩愈用六百余字立显“为人师”的真知灼见。

作为我国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被苏轼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弱”的韩愈,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官学衰落时期,,正在国子监任教的他作《师说》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他文中所流露出的教育思想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斟酌,对现代大学的意义将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大学无论是在德育还是在专业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个教育体系中出现了许多的漏洞。

在知识和能力体系方面,大学生陷入了“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怪圈,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道德教育体系方面,“某某高校女生跳楼自杀”“某某大学学生投毒案”等诸如此类的事件接连发生,面对这时常在新闻上出现的高校事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学生怎么了?学校怎么了?教育怎么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也许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教育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时,我们不妨反思传统文化,从韩愈《师说》的中浅谈韩愈传统教学思想,反思当前的教学问题,力图重整目前的教育问题。

一、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1.教师职责在《师说》中,韩愈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为开头,指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

明确地提出了教师的职责,即“传道”、“授业”和“解惑”,其中“传道”原指意传授儒家的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目的仁义道德,演变至今天,指的是思想和德育教育,韩愈将其列为教师的职责之首,认为“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由此可以看出,在千余年以前,韩愈就提倡要重视道德的教育。

而“授业”指的是传授知识,在当时指讲授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今天则指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等,对大学生而言应该指大学课程中的理论、专业知识,韩愈认为,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启示《师说》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借鉴《师说》中的师生关系思想对高校师生关系进行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培养优秀的人才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和接收者,师生关系紧密相关,是高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才能够得到悉心的教导和指导,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高校教育需要重视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师说》中强调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

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

学生作为老师的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关系,避免产生权威主义和等级观念,促使教育过程更加有效。

三、悉心教导和个别关怀《师说》中强调了教师应该悉心教导学生和关心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学生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只有教师真心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师说》中强调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

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校教育才能够实现其真正的目标。

五、人格教育和道德引导《师说》中强调了人格教育和道德引导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3期V o l .10N o .3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o u r n a l o f S h a y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2009年6月J u n .2009收稿日期:2009-02-24作者简介:彭 梅(1985-),女,四川成都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

《师说》中的师生观及其现代启示彭 梅(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摘 要:韩愈一贯主张尊师重道,他积极投身“诲人”活动,抗颜为师,推动我国的教育发展。

在《师说》中韩愈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任务、择师标准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韩愈的《师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其中的师生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尊师爱生观念,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继承并发扬“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有重要的现代启示作用。

关键词:韩愈;师说;师生观;现代启示中图分类号: G 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9)03-00013-03  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大多致力于他的文学作品研究。

其实,韩愈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积极从事教育活动,不断探讨有关教育理论问题,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人才选拔与培养等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其中,韩愈之作《师说》更是突出展现了其教育思想的闪光点,本文拟就其《师说》中的师生观作一阐述。

一、韩愈的“尊师诲人”活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良好的尊师传统,但从六朝开始,这一传统逐渐弱化,到唐朝后期,教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注意力已不在学校,而在科举之上。

因为唐代的各种考试尚未采取糊名的办法,许多考试往往流于形式,考生为了给考官留下较好的印象,奔走于考前的投献诗文或是托私人关系。

故而学校不再是进身的主要阶梯,学生不重视在校的学习,最终导致唐代的师道之不严。

当时的情况就如唐人柳宗元所描述的:“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

”[1](P 52)世人皆不以相师为荣,反而以求师为耻。

然而,韩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并不理会世俗的眼光。

他积极地投身于“诲人”活动之中,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与指导。

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虽然最初韩愈一直没有通过吏部考试,仕途不顺,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的文名的传播。

早在汴州、徐州幕府任职期间,他就受到很多学子的崇拜,许多人向他求教,一些外地学子也纷纷来信问学,韩愈都毫无保留地进行答复。

他文集中的《答窦秀才书》、《答李秀才书》、《答尉迟生书》以及《答李翊书》等都充分体现了韩愈对学子们不辞辛劳的教诲。

另外,韩愈非常提倡尊师重教的思想。

在官学衰落,社会上普遍存在耻于从师的风气下,韩愈勇敢地站了出来,积极整顿学风。

“他在任四门博士时,曾请求回复国子监的生徒;在任国子博士时,曾写作了《师说》、《进学解》等名著;在任国子祭酒时,主张严选教官,坚持每日会讲的制度,积极整顿国学。

”[2](P 596)在对教师方面,韩愈要求教师要德才兼备,通经史文典,但不计较其资历及长相;对学生则要求其尊重师长,勤奋学习,形成一个严肃、活泼、朴实、勤奋的学习风气。

[3](P 338-339)他在进国子监任祭酒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教师的地位。

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有直讲能说礼而陋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

公命吏曰:直讲来与祭酒共食。

学官由此不敢贱直13讲。

”[4](P35)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了韩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视。

韩愈的这些行为,遭到了众人的纷纷议论和责难。

他对青年们的指导教育,被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嘲笑为“好为人师”。

于是韩愈奋而作《师说》一文,严厉地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不学无术而又不肯从师求教的恶劣风习,鼓励自己的学生从师学习。

[4](P130)二、韩愈主张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师说》的主要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他提倡尊师重道,这一点在其《师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师说》写于贞元十八年,是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全文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对教师的任务、择师标准及师生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

首先,《师说》在开篇就明确提出了教师的任务。

韩愈提出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

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5](P180)可见,韩愈在对教师任务的理解上,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把教师的任务从“授业”扩大到了“传道”和“解惑”。

韩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达到这三方面才算是完整的教学工作。

其次,韩愈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原则。

他针对一些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提出择师应不管其门第、出身、年龄、相貌等如何,只要有“道”,即可向其求教。

教师则应掌握“道”、忠于“道”、博学多才,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方能为人师。

这种全新的择师观念拓宽了教师的领域,表现出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及不耻下问的胸襟,鼓励着人们思想和文化之间的积极交流。

最后,《师说》谈到“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认为有学问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甚至也可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本就是相对的,师生间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动开放的关系,双方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二)《师说》中的师生观简析《师说》中的许多观点都十分独特新颖,最可贵的是其中韩愈关于师生关系的见解,打破了传统保守的师法壁垒,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地提了出来。

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传统的教育把师生关系理解成主客体关系,对此,韩愈在其《师说》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从根本上来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因而从长远看来,学生是完全有可能并且应该超过教师的。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内容难度也逐步加深,他必然在向上发展进步,因此是能够超过教师的。

所以说学生既要虚心向教师学习,也要敢于超过教师;教师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这种敢于超越教师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是韩愈认为“师不必贤于弟子”。

教师受其学科专业限制,不可能事事精通,学生向教师学习,主要是学其所长。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某些方面的不足我们不能过于苛严。

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就满足于现有的知识,随着知识的不断进步更新,教师必须要继续学习来补充完善自己,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带给学生全新的知识。

三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闻道在先,学有专长是成为教师的前提条件。

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方面是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这是必然的。

”[2](P606-607)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教师。

因此,教师也可以虚心向学生学习,两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韩愈关于师生关系的见解是非常卓越的。

在《师说》中他明确提出师生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既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应该尊敬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要勇于超越教师。

韩愈强调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

另外,虽然韩愈在《师说》中极力主张“尊师重道”的思想,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走向过分强调教师权威的极端,而是辩证地提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关系,这在当时及现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师说》的社会影响及其师生观的现代启示(一)《师说》的社会影响及意义长期以来,韩愈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之中,他热14心教导弟子,提倡尊师重道的儒学思想,主张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在隋唐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在韩愈的《师说》发布后,吸引并鼓舞了许多青年学子,人们竞相向韩愈求学讨教,以做韩门弟子为荣。

但韩愈也因而招致了许多顽固分子的反对,更因此遭到当权者的不断排挤,韩愈更是得了“狂名”之称。

但韩愈在悉心指导青年学子、尊师重道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

有学者在谈到韩愈时这样评价:“韩愈是封建社会称职的教育家,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史上,孔丘而下,首推韩愈。

东坡称颂他文能起八代之衰,勇敢夺三军之帅,忠敢犯人主之怒,还应加上一条:教能服当代诸儒。

”[3](P339)此外,韩愈的《师说》不仅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对后世影响也颇大,许多后人在韩愈的思想上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了韩愈的教师理论。

如宋代的王令、明代的王世贞、清代的章学诚都写过《师说》,明末的黄宗羲著有《续师说》,清代的翁方纲写有《拟师说》等,这都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

当然,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韩愈的《师说》中也有一些观点值得斟酌。

譬如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在于巩固封建的中央集权制,重振儒家道统,师道就体现着君道,这说明韩愈的师道观具有历史局限性和狭隘性。

不过总的说来,韩愈的《师说》仍不失为一篇精湛的教育文献。

作为我国第一篇具体论述教师教学问题的文章,它以不足五百字的篇幅,把韩愈关于“师道”的观点明确地表述出来。

在谈到教师的任务、择师标准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时,韩愈既肯定了教师在教学时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提倡教学相长;既要求学生要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过教师。

[5](P181)这些卓越的见解,突破了传统的观点,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韩愈师生观的现代启示《师说》观点新颖独特,打破了传统观念对教师的定位,其中对师生关系的论述更是文章的升华。

文中诸多观点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都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

反观现代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师生冲突事件,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这一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韩愈在《师说》中的一些观点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首先,它为我们正确认识尊师爱生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尊师爱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韩愈极力主张“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但并未走向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的极端。

他正确地指出:学生必须尊敬教长,重视师道;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韩愈对尊师爱生思想的正确定位,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科学创建民主进步的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