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600字
摘要:
一、读书报告概述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正文:
一、读书报告概述
本次读书报告的主题为《中国近代史》,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二、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背景
中国近代史一般是指从鸦片战争(1840 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1945 年)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到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三、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事件
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与变革。
其中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意义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付出艰辛努力的历程,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改革,从落后走向进步。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勇敢与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个人感悟与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感国家的发展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

《中国近代史》读书心得十五篇【一】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
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
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
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
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
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
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
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
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
近代史研究报告心得体会

近代史研究报告心得体会
近代史研究报告是我在研究近代史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的一份报告。
通过对这份报告的撰写过程,我深刻认识到了近代史的重要性,并对历史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我意识到了近代史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近代史是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只有通过研究近代史,我们才能够全面地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和特征,更好地把握和应对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其次,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性。
近代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要深入研究,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学会了查阅文献、分析史料、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等一系列研究方法,这使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最后,通过对近代史的研究,我也对历史学科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历史不仅仅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更是一本可以借鉴的教科书。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近代史研究报告的撰写,我不仅增加了对近代史的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方法论。
我将会继续深入研究历史,探索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为我们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历史长卷,它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与抗争。
在这部历史长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英雄人物的光辉,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与勇气。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厚重和悲壮,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中国近代史》一书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变革。
书中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揭示了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同时,书中还对晚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腐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行了深入剖析,使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近代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和爱国情怀。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屈辱和挣扎,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复兴的梦想。
他们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中国近代史的壮丽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代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磨难,但每一次挫折都激发了中国人民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如今,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的舞台中央,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近代史》,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成为世界上更加繁荣和强大的国家。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31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
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
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
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个话颇有分量。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本书以恭亲王奕訢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终都挫败了。
于是本书提出自我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理解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
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
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代替。
这本书不仅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
中国近代史2023读后感优秀

中国近代史2023读后感优秀中国近代史2023读后感优秀5篇看完中国近代史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近代史2023读后感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史2023读后感优秀【篇1】读完本书,能知道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
也可以知道,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代进步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两种,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
以我注史者,专注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凿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
以史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理想,实际上是为了继往开来,给今人开启发展未来的门径。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读者自己读书的目的。
而对于本书来说,自然是取后一种。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因为林则徐早死,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从而保全了名誉。
谬矣!太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只有中学教材为了树立未成年人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
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涉及一些其他资料。
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通。
但本书不同,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
就像小时候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惑,待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书中喜欢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的时代精英们的努力,不免悲壮。
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
或者可以说,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分清,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
变通是必然的,阻碍也是必然的。
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读书报告2000字

中国近代史相关书籍读书报告2000字《中国近代史》是一本由吴晗所著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专著,本书以清朝灭亡为起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终点,全面地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晚清的灭亡与新中国的建立、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晚清的灭亡与新中国的建立。
作者通过对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晚清王朝的腐败和衰落,以及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压迫和剥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晚清王朝的灭亡。
同时,作者还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局势和各方势力的斗争,最终导致中华民国的建立。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和影响。
本书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
作者详细地讲述了国民政府的建立、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共内战等重要事件,以及国共两党的斗争和合作。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
此外,作者还对国民政府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蒋介石、孙中山等,读者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生平和思想来了解他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贡献。
本书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
作者详细地讲述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中共在中国大陆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革,以及中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总体而言,本书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深度的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潮。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复杂性,以及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
我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对当今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近代史》优秀作文读后感5篇

《中国近代史》优秀作文读后感5篇《中国近代史》作者以为,那时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总论开篇,即发出了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叩问。
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二是“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我们还软绵绵地趴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时,欧洲已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愈为坚强和团结。
在蒋先生看来,所有这些仅有一个指向,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从那里不难看出,作者将是否向西方学习并学有所成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衡量标准。
这个观点在今日看来,的确有失偏颇。
然试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可是百年,但风云突起,山河飘零,人间都不知已换了几回。
而作者与大多数史学家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正深陷于历史的漩涡中,且迎面扑卷来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
在他生活的年代,历史裹挟着刀光剑影,与现实掺合在一齐,一团乱麻纠葛难分。
自鸦片战争炸开清王朝的大门,围绕皇城的数重城墙其实便已在照亮下关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从此国无宁日。
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来了又去了,日本人“姗姗来迟”,却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嘭”一声,撞沉了“致远舰”。
黄海海面的邓世昌和他的狗渐渐沉到不见光亮的海里去了,而这片毗邻中国黑吉辽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心血。
无论皇脉还是国运,都一同,在这愈为黑暗隐晦的深渊里,蜿蜒曲折,破碎支离。
世纪之交,各国又欢欢喜喜结伴而来,于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烧了个火光冲天;之后,大家在东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产,却亻旧不免争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七十年》
李杰1120112515 10111102
《晚清七十年》洪秀全是个宗教狂热分子;李鸿章是个应与周恩来齐名的大外交家;康有为则是个自大狂,教条主义先驱;义和团那些刀枪不入的教民于今天的红卫兵无异,袁世凯则是治国强将,乱世枭雄,就连孙文都被挂上了独裁者的帽子,与袁世凯在某些方面一样,只不过老袁傻到把自己想当头的意思弄得太明显,轰轰烈烈搞一场复辟帝制,自掘了坟墓,怎么也应该借个更进步的制度作幌子。
中国国家转型论革命主题副题时代
读《晚清七十年》
作者:唐德剛
唐老先生提出历史三段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四千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其中自夏商周到秦皇汉武为中国的封建时代,从秦皇汉武到晚清为中国的帝制时代,而晚清民过之后则为中国的民治时代。
两次转型即为从商鞅变法到汉武帝确定以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的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的转型,和从鸦片战争到目前以及以后一直持续的从帝制时代到民治时代的转型。
在文中,唐老先生如此说到:
“自夏禹家天下以后有记录可征之国史,凡四千余年(公元前2200至公元2000年)。
四千年中,如按我民族所特有之社会型态发展之程序而分析之,则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型态之发展.盖可综合之为三大阶段,亦即封建、帝制与民治是也。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从帝制转民冶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吾侪及身而见之中国近现代史之阶段也。
笔者鄙见认为此一转型至少亦非二百年以上难见肤功也。
换言之,我民族于近代中国所受之苦难,至少需至下一世纪之中期,方可略见松动。
此不学所谓两大转型也。
”
作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渐进的,阶段性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在原文中这样说到:
“鸦片战争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长话短说,便是它推动了上述从帝制阶段向民治阶段的转型。
在这两大阶段之间,它是个分水岭。
战前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毛泽东所说的秦法政)是千年未变的;战后的中国那就十年一变了,甚至变得面目全非。
这一转变过程虽万般复杂,但是事后回头看去,却又阶段分明。
在各阶段中,身当其冲的革命家、变法家、观察家乃至一般智者与黎民百姓,均不知其所以然也。
其原因便是“身在此山中”,无法识其端倪也。
但也有少数智者(像洪秀全、康有为、毛泽东等人)往往自以为是,一朝在其位,得其势,难免就强人从己而贻误苍生了。
早朝的历史家,虽也不时回头看去,试作过历史分析。
无奈这次转型,如果最后能转出个长治久安的定型来,根据中西历史中的前例,它至少需时两百年才可能有个初步的结果。
因此在转型的初期和中期,如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时期,和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时期,分析家对中国前途的变数,实无法掌握。
盖前途歧路太多,歧路亡羊,安知羊之所之也?可是日月推移,歧路渐少,羊在何路不难追踪,中国前途的远景何似也就隐约可见了。
俗语说:“女大十八变。
”小女孩才变了三、五变,您怎能看出她的变形呢?可是等到她姑娘已变了十五变之后,将来她会成为怎样的一位夫人,我们也就不难预见了。
这只是个时间的问题;非后之来者胜于前贤也。
”
这个道理也就和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英语单词要一个一个地背一样。
例如,美国现有的以宪法为基础的貌似完美的政治体系,并不是由宪法之父们在1776年一蹴而成,而是多少年来历代先贤不懈努力的结果。
只有懂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康有为比洪秀全进步,孙中山比康有为要进步,毛泽东比孙中山更懂中国国情,蒋经国比蒋介石进步,邓小平比毛泽东进步。
毛泽东的伟大,在于透彻的了解中国的国情,将一个弱小的政党带出毁灭的边缘,通过建立和领导一个搞的纪律和组织的政党,利用当时的形势,从弱小发展到壮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意志,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府极度腐败的国家,带到一个贫苦但是自立,艰苦但是团结,拥有尽管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拥有自己的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以及掌握部分核心国防技术的国家。
尽管他的革命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可能割裂,但不可否认,他完成了他那个时代中国最需要完成的使命。
历史是渐进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
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的中国不能强求一个人,特别是同样拥有他的时代局限性的“伟人“不犯错误的带着我们走向民主社会。
这个责任其实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
时代在进步,各个时代都有自己主题与副题。
唐先生说到“在各阶段中,凡是从事解决「当务之急」的主题的社会力量,往往是前进的、成功的。
同时凡是不知先后,侧重副题,搞不急之务的,则未有不失败的。
”文中如此论证:
在抗战之前,中共抛开当时的主题——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而集中去搞不急之需的副题——土地革命,社会革命。
把北伐军的后方哄得乌烟瘴气。
有的儿子正在前方和军阀浴血作战,老子却在后方被「农民协会」戴着纸帽子在游街。
当军阀和帝国主义统治区内尚歌舞升平;北伐军解放了的地方反而阶级斗争起来,共产党这一闹,一方面抵销了国民革命的力量,一方面也闹垮了国民党的党权,为军人独裁铺路。
结果呢?共产党它几乎破坏了北伐,妨碍了抗战。
它是那一阶段的恶势力,不折不扣的该阶段的反革命。
抗战之后,达到军阀,打到帝国主义的两大主题基本完成,以前的副题——土地革命,社会革命,结果成了主题。
于是中共就在这一时期搞的有声有色的,国民党完全被孤立起来了。
由此想到,我们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先要想想自己是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有没有为了国家、社会,甘愿牺牲眼前的蝇头小利,去做正确该做的事情?尽管李鸿章被世人骂作卖国贼,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他那样为自己服务的政府、国家鞠躬尽瘁?
《晚清七十年》这本书从一个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看待中国的近代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让我学会了,要更深一层的、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他们都是有对有错,每一件历史大事,都有它成功或是失败的必然,只是当时的时代看不到。
等到百年之后,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