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抗凝血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抗凝血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

抗凝血药物设计原理及应用抗凝血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和进一步的血栓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凝血药物的设计原理和一些常见的应用。

抗凝血药物的设计原理主要是干扰血液凝块形成的凝血因子和抑制血小板功能。

其中最常用的抗凝血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

肝素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III来抑制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从而降低血凝块形成的风险。

华法林则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进而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阻止凝血酶的形成。

其他常用的抗凝血药物还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和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血药物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一种常见的应用是在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者中预防血栓形成。

这些病患常常有高风险的血栓形成,比如心脏瓣膜病患者、冠心病患者和中风患者。

用抗凝血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这些人群中的血栓形成和血栓脱落引发的严重后果。

另外,抗凝血药物还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常常需要减少凝血功能,以减少术中和术后的出血风险。

许多手术都需要使用肝素或华法林,以达到安全完整手术的目的。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和血栓性疾病的治疗,也需要应用抗凝血药物。

虽然抗凝血药物对许多疾病和手术有显著的效果,但它们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最常见的是出血风险的增加。

由于抗凝血药物可以延长凝血时间,患者在受伤或手术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严重的出血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包括止血药物和输血。

此外,还有一些与特定药物相关的风险,如华法林与凝血因子的作用机制有关,患者在使用华法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酶时间,并调整剂量以确保安全性。

总结起来,抗凝血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它们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适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栓形成,以及在手术过程中控制凝血功能。

然而,应用抗凝血药物时需要小心注意潜在的出血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球人类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血栓形成是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之一,而抗凝治疗是防治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

在抗凝治疗中,传统的华法林及其类似物质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应用的主体。

但是,由于其副作用大、使用复杂等因素,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和发展日趋成熟,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

一、新型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新型抗凝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种新的血栓治疗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栓形成的关键酶凝血酶。

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不仅效果更佳,而且安全性较高,不易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2. 奈替肝素奈替肝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收缩素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血管激肽的生成和释放,从而实现抗凝作用。

奈替肝素的优点在于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较小。

3. 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新型华法林类药物是近年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得以推广应用。

这些新型华法林类药物不仅抗凝效果强,而且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二、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在实践中,新型抗凝药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上,新型抗凝药物适用于以下几类人群:1. 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疾病患者是一类最需要抗凝治疗的人群,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及其并发症。

2. 手术后患者手术后患者需要在术后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

传统医学中使用的华法林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新型抗凝药物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手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更为安全和有效。

3. 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群体越来越容易出现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

对于这类人群,传统的抗凝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风险更大,而新型抗凝药物则在抗凝效果、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等方面更为优越。

三、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新型抗凝药物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血栓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步,为新型抗凝药物研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临床药学在抗凝血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药学在抗凝血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药学在抗凝血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凝血治疗在临床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抗凝血治疗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临床药学在抗凝血治疗中的应用。

第一节:抗凝药物分类和作用机制抗凝药物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直接抗凝药物和间接抗凝药物。

直接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

间接抗凝药物则包括华法林和香豆素类药物。

直接抗凝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来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活化因子Xa和凝血因子IIa的形成,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稳定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皮下注射使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则具有快速起效和短半衰期的特点。

间接抗凝药物则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抑制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合成。

这些药物需要通过口服给药,并且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时间。

第二节:临床应用指南在抗凝血治疗中,临床药学师在提供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临床指南,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和剂量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对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患者,国际指南建议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作为初始治疗。

而对于长期抗凝治疗的患者,华法林是首选药物。

临床药学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第三节:抗凝治疗中的药物监测抗凝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以确保药物在有效范围内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药学师在药物监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监测可以通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抗Xa活性测定来进行。

而对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可以通过检测凝血时间来评估药物的疗效。

华法林的监测则需要使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临床药学师可以根据患者的INR值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维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临床药学在抗凝血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

抗凝和促凝的临床应用引言:抗凝和促凝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药物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血液凝块相关的疾病。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减少或阻止血液凝块的形成,而促凝药物则用于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一、抗凝的临床应用: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块相关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1. 肝素: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起到抗凝作用。

临床上常用的肝素有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它们在抗凝效果和用药方便性上有所不同。

低分子肝素相对普通肝素来说,具有剂量更稳定、监测更方便等优点。

2. 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来达到抗凝效果。

华法林的剂量需要经过严格监测和调整,因为其使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或血栓形成。

3.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些药物具有抗凝效果稳定、用药方便等优点,但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出血风险。

二、促凝的临床应用:促凝药物主要用于止血和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常用于手术、创伤和出血等情况。

常用的促凝药物包括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1.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是促进血液凝块形成和止血的重要蛋白质,包括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

在某些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的患者中,可以通过补充相应的凝血因子来促进血液凝块的形成。

2. 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一种含有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的制剂,可以用于急需促进血液凝块形成的情况,如严重出血。

优缺点和注意事项:抗凝药物和促凝药物在临床上都有其优缺点和注意事项。

抗凝药物的优点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血液凝块相关疾病,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然而,抗凝药物使用时需要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是在老年患者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中。

此外,抗凝药物的用药监测也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

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抗凝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抗凝药物的正确用量和疗效,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

1. 普通肝素(Heparin)普通肝素是一种间接性抗凝药物,常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血栓性疾病。

其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出血风险等因素个体化调整。

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具体用量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普通肝素具有快速起效、短效持续时间的特点,对急性血栓病变具有明显的疗效。

2. 低分子肝素(LMWH)低分子肝素是一种通过酶解制备的肝素类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分子量较低、生物利用度较高、更稳定的特点。

低分子肝素适用于临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肌梗死、复杂性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等。

其用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常见的给药途径为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的疗效,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并减少出血风险。

3. 单向口服直接抗凝药物(DOACs)DOACs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诺沙班(Rivaroxaban)等多种药物。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DOACs具有服用便利、疗效稳定、不需常规监测等优点。

DOACs的用量一般是固定剂量,疗效与药物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DOAC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塞事件、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4. 维生素K拮抗剂(VKA)维生素K拮抗剂是一类抑制维生素K合成和活化的药物,包括华法林(Warfarin)、乌司他丁(Acenocoumarol)等。

这类药物需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确保在抗凝治疗的有效范围内。

VKA适用于防治心房颤动、机械性心脏瓣膜、深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疾病。

由于药物和食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使用VKA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和药物的相互影响。

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护理抗凝药物是一类能够延长凝血时间,防止血液凝结形成血栓的药物。

它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血栓性疾病、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情况下的血栓形成。

然而,抗凝药物的应用需要非常谨慎,因为过量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给患者应用抗凝药物时,护士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首先,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血液凝血指标、用药史以及其他与血液凝固有关的因素。

通过评估患者的风险,护士能够确定适合患者的抗凝药物以及其剂量,从而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并发症。

其次,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血液凝血功能。

抗凝药物的应用会影响患者的凝血时间,因此,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

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帮助护士评估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护士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鼓励患者密切关注血液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报告异常结果。

同时,护士还需向患者和家属传授出血风险评估和防止意外伤害的方法。

例如,避免使用剃须刀或硬毛刷,避免剧烈运动或参与高风险活动等。

此外,护士还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管理和监测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

护士应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并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患者的耐药情况。

在药物管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协调患者及家属、医生和药师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抗凝药物的应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抗凝药物的使用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如严重出血、血尿等,护士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停药、给予止血药物、密切观察病情等。

并在必要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总之,抗凝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护士在给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时,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监测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此外,护士还需要与医生、药师和患者及其家属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护理方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抗凝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2.1 血小板抑制剂2.2 抗凝剂2.2.1 直接抗凝剂2.2.2 间接抗凝剂3: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3.1 传统抗凝药物研究3.1.1 口服抗凝药物3.1.2 静脉注射抗凝药物3.2 新型抗凝药物研究3.2.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3.2.2 抗凝酶抑制剂3.2.3 抗因子Xa药物3.2.4 其他新型抗凝药物4: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4.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1.1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4.1.2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 4.1.3 罕见血栓性疾病的治疗4.2 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评价 4.2.1 出血4.2.2 肝功能损害4.2.3 肾功能损害4.2.4 药物相互作用4.3 抗凝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4.3.1 剂量调整4.3.2 患者筛选4.3.3 遗传因素的影响5:抗凝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5.1 研究领域的展望5.2 新药研发的方向6:结论7:参考文献附件:本文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口服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口腔途径摄入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华法林、达比加群酮等。

2:静脉注射抗凝药物:指患者通过静脉途径注射的抗凝药物,常见的有肝素、低分子肝素等。

3: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指通过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达比加群酮、阿哌沙班等。

4:抗凝酶抑制剂:指通过抑制凝血酶前体的活化过程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华法林、香豆素等。

5:抗因子Xa药物:指通过抑制凝血酶的形成过程中的因子Xa活性来达到抗凝作用的药物,例如利伐沙班、伊早等。

呼吸科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

呼吸科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

呼吸科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一、引言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可能会导致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合理应用抗凝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进行探讨。

二、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等途径,降低血液的凝固性,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

三、抗凝药物在呼吸科疾病中的应用1. 肺栓塞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

对于高度怀疑肺栓塞的患者,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OPD患者因慢性炎症、缺氧等因素,血液凝固性增加,易发生血栓栓塞。

抗凝治疗可以降低COPD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改善预后。

对于长期卧床、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等高危患者,应考虑抗凝治疗。

3. 肺心病肺心病患者因心脏负荷加重,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抗凝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并发症风险。

对于严重肺心病患者,可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4. 弥漫性肺泡出血弥漫性肺泡出血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抗凝治疗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改善预后。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调整抗凝药物剂量,防止出血。

四、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1. 个体化用药抗凝药物的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减少抗凝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出血。

2. 监测凝血功能抗凝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确保抗凝效果的同时,降低出血风险。

3. 抗凝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抗凝药物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安全、方便
抗凝药物的发展及作用位点
2002 1990s 1980s 1940s 1930s
华法林 普通肝素 静脉直接 低分子量肝素 凝血酶抑制剂 静脉间接 Xa抑制剂
2004
2008
口服直接
口服直接 Xa抑制剂 凝血酶抑制剂
Xa
ATIII + Xa + IIa (Xa > IIa)
IIa
ATIII + Xa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Ⅺ Ⅻ
凝血酶原 组织因子;组织凝血活素 钙离子 易变因子;血浆加速球蛋 白 血清加速球蛋白 前转变素 抗血友病球蛋白 血浆凝血活素成分 斯多特-拍劳因子 血浆凝血活素前质 接触因子
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小结

血栓形成与内皮损伤有关 IIa因子在凝血机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血栓形成途径分为外源性途径与接触性血栓途径 XII因子参与接触性血栓形成
AT
IIa
肝素分子链
AT
Xa
肝素分子链
肝素必须与AT及IIa分子结 合才能发挥抗IIa作用, 为 分子链长度依赖性
肝素只与AT分子结合 即可发挥抗Xa作用, 不依赖分子链长度
Alban 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 1152-1175 Canales JF, et al. Am J Cardiovasc Drugs. 2008;8(1):15-25
Xa
激活
Va
IIa
血小板 激活
纤维蛋白原
Davie EW.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51:50819–50832 Monroe DM, et al.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6;26:41-48
肝素类抗凝药物、戊糖及水蛭素抗凝特性
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代表药物
普通肝素 法安明(达肝素) 依诺肝素 那曲肝素 磺达肝癸钠 比伐卢定
抗凝特性
有相似的抗Xa与抗IIa活性 抗Xa大于抗IIa活性
戊糖 水蛭素类
只有抗Xa活性 只有抗IIa活性
Alban S.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 1152-1175


肝素类抗凝药物抗凝机制
接触性血栓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XIIa
激活
VIIa
激活 激活
组织因子
XIa
肝素
抗凝血酶III
激活
IXa
激活
Xa
激活
IIa
纤维蛋白原
Douglas B.Cines.Chest 1986;89;420-426
纤维蛋白
分子量5400以上才具有抗IIa活性
抗IIa示意图 抗Xa示意图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人工肾血液透 析时均需要用肝素预防直液在管道内凝
适应证-预防

肝素是外科医生首选的抗凝药物,因它的
作用快且稳定,消失快,又能用比较简单
的方法予以控制。

因而在血管外科中,为了防止血栓形成,
选用肝素作为短程疗法。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显徽外科如断肢或 断指再植等,都需要应用肝素抗凝,保证 血管腔内不形成血栓,保持血流通畅,这 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之一。 在血管外科手术时,肝素不仅可全身应用, 更重要的是局部应用肝素盐水溶液,冲洗 管腔,使管腔通畅。

适应证-治疗

血管疾病如静脉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肺 栓塞等。

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 般也用肝素;

其他疾病:如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急
性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
禁忌证


有些外科手术后,若因肝素引起出血,容易致 命,如脑外科手术; 有活动性溃疡病、严重高血压、脑溢血者; 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或有恶病质者; 妊娠和产后; 活动性肺结核,尤其是并发空洞者; 有细菌性心内膜炎者。
纤维蛋白
血栓形成由外源性途径开始
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
Davie EW.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51:50819–50832
IIa因子在凝血机制中的作用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XIa
激活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IXa
激活
激活
VIIIa
倍。
肝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剂量不易掌握,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 应用时需监测APTT。 由于肝素能促进血小板聚集,约1/4患者应 用肝素后可发生短暂和轻度血小板缺乏症。 极少数患者由于体内形成肝素依赖性的血小 板抗体,可发生严重血小板缺乏症(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 应经常查血小板计数。应避免和抗血小板药 合用。
抗IIa活性与肝素分子量相关
抗IIa活性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1
抗Xa活性1 IU/ml 时 的抗IIa活性
0.8 0.6 0.4 0.2 0 1725 3600 4200 4500 6000 6750 15000
各类肝素分子量
Gerotziafas GT, et al. J Thromb Haemost 2007; 5: 955–962
XIIa
XII因子缺乏患 者无出血倾向
?
XIa
激活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激活
IXa VIIIa
激活
Xa
激活
Va
IIa
纤维蛋白原
Davie EW.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3;278;51:50819–50832
纤维蛋白
XIIa因子参与接触性血栓形成
IIa
II, VII, IX, X (Protein C,S) ATIII + Xa + IIa (1:1 ratio)
肝素

普通肝素(heparin)是一种硫酸化的糖胺聚糖。
平均分子量约为15000(3000-30000)道尔顿 左右;带大量阴电荷,呈强酸性。
静脉注射入血循环后与抗凝血酶( AT, Antithrombin)结合,介导AT对凝血酶、Ⅹa、 Ⅸa的抑制。 在高浓度下,可介导血浆肝素辅因子-Ⅱ(HCⅡ)对凝血酶的抑制。
肝素的体内过程





不易通过生物膜屏障,口服不吸收,也不 进入胎盘和乳汁。 皮下注射,血浆浓度较低。 肌内注射,局部可发生血肿,应避免应用。 一般连续或间断静脉注射。在肝内被破坏, 以原形经尿排泄者极少。 常用剂量下,静脉注射的抗凝活性的半衰 期约为1~2小时。
适应证-预防

预防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如长期卧床、循环障碍、有高凝状态(血 小板聚集性增高、凝血因子增高、抗凝因 子减少、纤溶活性减弱、血粘度增高 等)。
凝血酶原II
血栓 凝血酶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介质,可催化纤维蛋白及诱发血小板聚集
Pollack CV, et al. 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34)4: 417-428
动脉血栓:血流速度快,更依赖血小 板的作用,因此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 静脉血栓:血流速度慢,对血小板作 用依赖性低,因此静脉血栓以抗凝血 因子为主,指南中也不推荐抗血小板 治疗。 附壁血栓:(心房心室中)血栓较大 比较复杂。 未形成血栓时危险度低,以预防为主, 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 已形成血栓时危险度高,治疗以抗凝 血因子为主要措施
肝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骨质疏松:肝素与成骨细胞结合,释放因 子激活破骨细胞所致。
肝素拮抗药-鱼精蛋白

为低分子量蛋白质,自鲑科鱼的精子和睾 丸中提得,含有较多精氨酸残基,具有强 碱性,通过离子键和肝素形成稳定的复合
疗程

肝素疗法的疗程一般不宜过长。预防用肝 素,5~7天,如需要长期抗凝预防,则宜 过渡到口服抗凝药。

治疗用肝素也不宜超过7~10天。 血透用肝素防栓,宜在透析结束前30~60 分钟停止用药。

监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意义与 凝血时间相同,但较后者敏感,正常32~ 43秒。

使用肝素时APTT不应超过正常的1.5~2.5
抗凝药物的发展简史
直接Xa因子抑制剂 现在 单个靶点,口服 间接Xa因子抑制剂: 2000s 双靶点,注射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单个靶点,口服和 1990s 注射
1980s 1940s 1930s
LMWHs: 多个作用靶点,皮下注射
VKAs: 多个作用靶点,口服
普通肝素: 多个作用靶点,注射
DTIs,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s Alban. Eur J Clin Invest 2005
纤维蛋白
各种凝血因子的生理作用及病理表现
凝血 因子 Ⅰ 同义名称 纤维蛋白原 生理作用 病理表现 血浆蛋白的一种主要成分。纤维蛋白原活性的前体,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合成减少, 受凝血酶的催化作用形成纤维蛋白 凝血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缺乏 症时明显减少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和钙离子的催化下形成凝血酶 只存在于组织中,与钙离子及某些血浆凝血因子 (Ⅴ、Ⅶ、Ⅹ)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参与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促进 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及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因子Ⅴ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作用同因子Ⅴ 参与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参与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同上 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参与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主要是激活因 子Ⅸ 血液与粗糙表面接触后被激活,从而在钙离子及血 小板第3因子作用下与某些血浆凝血因子(Ⅺ、Ⅸ、 Ⅷ、Ⅹ、Ⅴ)作用形成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 促进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参与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缺乏时患血友病丙 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 缺乏时引起类血友病乙 缺乏时患血友病甲,即传统所谓 的血友病 缺乏时患血友病乙 血液浓度降低后,凝血时间延长 缺乏时引起类血友病甲(副血友 病)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合成减少, 凝血时间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