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类抗凝药物
肝素抗凝剂注意事项

肝素抗凝剂注意事项肝素是一种抗凝剂,常用于防治血栓病变。
在应用肝素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适应症和禁忌症:肝素适用于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替代术、无气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禁忌症包括颅内出血、严重肝功能不全、未控制的高血压、活动性的胃肠出血等。
2.剂量和给药途径:肝素可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和监测结果个体化确定。
通常肝素静脉注射剂量为1500-2000IU/kg,皮下注射剂量为100IU/kg。
3.抗凝效果监测:使用肝素抗凝剂后需要监测抗凝效果,常用的监测指标有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活化全凝血酶时间(ACT)。
治疗目标为APTT延长至正常范围的1.5-2倍。
4.注意用药禁忌:与肝素合用的药物有一定禁忌,特别是其他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5.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肝素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抗凝剂效果增强或减弱。
与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合用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6.皮下注射部位和技巧:皮下注射肝素时需要注意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技巧。
常用的注射部位有腹部、大腿前侧、上臂外侧等。
注射时要选择适当的针头和注射角度,避免皮肤损伤和深层注射。
7.药物储存和保管:肝素应储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药物应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
8.注意药物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对肝素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9.注意药物副作用和风险:使用肝素抗凝剂时应关注其副作用和可能的风险。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等。
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谨慎使用。
10.注意监测和随访:使用肝素抗凝剂后应定期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随访,包括抗凝效果、出血情况等。
如有需要,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综上所述,应用肝素抗凝剂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剂量和给药途径、抗凝效果监测、药物相互作用、皮下注射部位和技巧、药物储存和保管、药物过敏反应、副作用和风险、监测和随访等事项。
常用抗凝剂种类_全

常用抗凝剂种类_全抗凝剂是一类用于预防或治疗血液凝结的药物,常用于防治血栓形成和危及生命的凝血疾病。
以下是常用抗凝剂的种类及其介绍:1.肝素类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中的抗凝剂,其通过结合抗凝酶抑制凝血酶生成,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肝素在体内的半衰期较短,在治疗期间需要持续静脉或皮下给药。
肝素常用于防治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心肌梗死等凝血疾病。
2.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从肝素中得到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衍生物,其抗凝活性更高、生物利用度更好,而且不需要监测抗凝效果。
低分子肝素适用于各种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冠心病等。
3.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够阻断凝血因子II、VII、IX和X 的合成,从而抑制凝血过程。
华法林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INR)来控制抗凝治疗的效果。
华法林多用于长期的抗凝治疗,如心房颤动、静脉血栓栓塞症和机械瓣膜置换等。
4.新型口服抗凝剂:新型口服抗凝剂是一类直接作用于凝血酶或凝血因子Xa的药物,包括达比加群(Dabigatr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和依度沙班(Edoxaban)等。
这些药物不需要个体化调整剂量,并且不需要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
新型口服抗凝剂适用于各种抗凝治疗的情况,如心房颤动、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机械瓣膜置换等。
5.抗血小板药物:除了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也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凝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适用于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等。
总结起来,常用抗凝剂的种类包括肝素类抗凝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它们在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并且注意监测抗凝治疗的效果,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防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
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抗凝药):
肝素、华法令、香豆乙酯、蚓激酶等
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溶栓药):
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
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
莫、氯吡格雷、阿那格雷登
一、抗凝药物
常用药物:
(一)肝素类
1)、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
⑥、预防性使用肝素后,应避免硬膜外麻醉
⑦、肝素过量,可用1%硫酸鱼精蛋白中和。
普通肝素(Heparin)
机制:改变抗凝血酶III的构造 抑制凝血因子IIa、Xa、Xa 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和活性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抗凝血和抗血栓,治 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和抗血栓,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 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的抗凝血处理 (肝素化)等。
④、D-二聚体升高是溶栓的特异性标志物。 ⑤、如用药24小时仍无效或发生严重出血倾向应
停药 。
三、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血小板聚集
第一相聚集:血小板粘附在异常或损伤 的内皮表面,血小板互相聚集
第二相聚集:第一相聚集后血小板释放
ADP(二磷酸腺苷),使更多的血小板
发生更致密的聚集形成牢固不能解聚的
②、可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 物质,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华法令
3)、临床注意事项:
①、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半衰期40~50小 时。作用发挥慢,12~24小时出现抗凝作用,1~3日达 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2~5日,多次给药持续时间 4~5日。
②、近期手术及术后3天内、脑、脊髓及眼科手术者禁用。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摘要:肝素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一类的抗凝血药物,并具有较好的抗血栓的疗效。
低分子肝素和合成肝素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类肝素药物[1]。
但肝素类药物会有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的副作用。
如何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目前肝素类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Abstract:Heparin drugs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used class of anti-clotting drugs, and has good antithrombotic efficacy.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ynthetic heparin is now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ype of heparin drugs.But heparin drugs has thrombocytopenia and bleeding side effects,How to reduce side effect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parin drugs.关键词:肝素;抗凝血;抗血栓;血小板减少症;Keywords: heparin; anticoagulant; anti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一.肝素的结构肝素是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糖醛酸和葡萄糖胺以1→4 键连接起来的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链的混合物[2]。
含10—30 个二糖单位不等,分子量3000—30000, 平均分子量12000.整个结构变得异常复杂因其与硫酸和羧酸共价结合,故为强酸带有很强负电荷,每个糖单位之间可产生排斥力,使肝素分子链不易卷曲和交叉连接,因此呈线形结构,称为线形阴离子聚电解质体[3]。
[4]只有部分肝素分子(约三分之一)含核心五糖[5]。
肝素类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发展PPT课件

其他副作用
总结词
肝素类抗凝药物还可能导致其他副作用,如 发热、恶心、呕吐等。
详细描述
部分患者使用肝素类药物后可能出现发热、 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 但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防治措施
总结词
针对肝素类抗凝药物的副作用,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防治措施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及 时调整药物剂量、对出血等副作用的及时处 理等。同时,教育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 与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同时使用。对于 长期使用者,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补充钙 质也是必要的防治措施。对于过敏反应,应
肝素类抗凝药物作用 机制及发展ppt课件
目录
• 肝素类抗凝药物概述 • 肝素类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 • 肝素类抗凝药物的研发进展 • 肝素类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 • 肝素类抗凝药物的副作用与防治
01
肝素类抗凝药物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素类抗凝药物是一种通过抑制 凝血酶和X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的 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 栓塞性疾病。
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影响
肝素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可以 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聚集,减轻炎 症反应。
肝素还能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 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有助于预防感染 和疾病的发生。
对微循环的影响
肝素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液流 通。
肝素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从而降低血液黏度,进 一步改善微循环。
03
肝素类抗凝药物的研发 进展
新型肝素类抗凝药物的研发
新型肝素类抗凝药物的开发是针对传 统肝素类抗凝药物的不足,旨在提高 抗凝效果、降低副作用和方便使用等 方面进行改进。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机理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与凝血酶结合,阻止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从而抑制血液凝固。
2. 促进抗凝物质的活性:低分子肝素钠可以增强抗凝物质抗凝作用,如促进抗凝血酶、抗血小板素和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因子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增强抗凝作用。
3. 抑制血小板聚集: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在血管内壁上形成血栓。
4. 保护内皮细胞:低分子肝素钠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减少内皮细胞受损和炎症反应,从而保持血管内皮层的完整性和功能。
总之,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机理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阻止血液凝固,从而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各种抗凝药物的作用原理

各种抗凝药物的作用原理
1. 肝素类药物:肝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不同类型的低分子量肝素、普通肝素和肝素钠。
其原理是通过与体内的抗凝酶反应,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栓形成。
2. 硫酸铜类药物:硫酸铜类药物也称为间接抗凝药物,例如华法林。
该类药物通过影响维生素K的代谢,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活化,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3. 抑栓酶类药物:抑栓酶类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预防血小板嵌入血管壁形成血栓。
4. 直接抗凝药物:直接抗凝药物包括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和阿哌沙班等。
这些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系统中的凝血酶,阻止凝血反应,从而减少血栓形成。
5. 环素类药物:磺达肝癸钠和阿加曲班属于环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通过影响抗凝血酶原的转换,阻止凝血酶的形成,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类药物简介演示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 新药研发的加速,肝素类药物 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预计未来几年,肝素类药物市 场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 将继续扩大。
06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研究进展与成果
研究进展
近年来,肝素类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对肝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药效 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全球肝素类药物市场竞争激烈, 主要包括辉瑞、赛诺菲、默克、
生物谷、健友股份等企业。
在中国市场上,辉瑞、赛诺菲、 默克等跨国企业以及健友股份等
国内企业均积极参与竞争。
国内企业在肝素类药物领域具有 较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未来有
望在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肝素类药物的技术发展趋势主 要包括新型肝素的研发、生产 工艺的改进等方面。
骨质疏松风险
肝素类药物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特别 是在长期使用时。骨质疏松可能导致 骨折风险增加。
VS
骨质疏松风险与患者个体差异、剂量 、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
其他副作用与风险
肝素类药物可能导致其他副作用,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
其他风险包括药物相互作用、过量使用等,需要特别注意。
04
。
02
肝素类药物的应用
预防血栓形成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肝素类药物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预防深静脉血 栓形成。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肝素类药物也可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如冠心病患者的预 防性治疗。
治疗血栓疾病
急性血栓疾病
肝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急性血栓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慢性血栓疾病
肝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血栓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高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药物的种类及合理使用
1、分类(见表1)
肝素是机体自身存在的物质。
临床使用的肝素是由猪肠粘膜或牛肺组织纯化制得的一种多功能的酸性黏多糖,体内、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口服无效,常用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可分为三类。
第一代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较大;第二代为将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裂解制得的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较第一代小;第三代为合成的肝素戊糖,分子量最小,仅1728道尔顿。
2、作用特点
3、常用药物
我院现有的肝素类药物有: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万脉舒)、依诺肝素钠(克赛)、达肝素钠(法安明)、磺达肝癸钠(安卓)。
肝素钠为普通肝素的钠盐,低分子肝素钙、依诺肝素钠、达肝素钠则为低分子肝素的钙盐或钠盐。
不同的低分子肝素是不同的药物。
(见表3)
4 、药代动力学
由于普通肝素和LMWH相对分子量的不同,使两者的抗凝作用靶点和强度有所不同。
不同的LMWH制备工艺不同,因此化学结构上,它们虽有相同的主链,但末端侧链都不相同,低分子肝素钙和达肝素钠均为5元环,而依诺肝素钠为6元环。
因此肝素类抗凝药物有着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见表4)
5 、适应症、用法用量和禁忌症
5.1 肝素钠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
适应症: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DIC;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
用法用量:①深部ih:首次5000~10000U,以后每8h 8000~10000U或每12h 15000~20000U;24h总量30000~40000U;② iv:首次5000~10000U后,或每4h100U/kg,NS 稀释;③ ivgtt:20000~40000U/d,加至NS1000ml持续滴注;滴注前先iv5000U作为初始剂;
④预防性治疗:防止腹部术后深部静脉血栓,术前2h先5000U皮下注射,但应避免硬膜外麻醉,然后每隔8~12h 5000U,共约7日。
禁忌症:对本品过敏、有自发出血倾向、血液凝固迟缓、活动性出血及严重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5.2低分子肝素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见表5)
5.3磺达肝癸钠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
适应症:
用于进行下肢重大骨科手术如髋关节骨折、重大膝关节手术或者髋关节置换术等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用于无指征进行紧急(<120分钟)侵入性治疗(PCI)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患者的治疗
用于使用溶栓或初始不接受其它形式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
接受重大骨科手术的患者
磺达肝癸钠的推荐剂量为2.5mg,每日一次,手术后皮下注射给药。
假设手术后已经止血,初始剂量应在手术结束6小时后给予。
治疗应持续直至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已减少,通常直至患者起床走动,至少术后5至9天。
经验显示:在接受髋关节骨折手术的患者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持续至术后9天以上。
在这些患者中,应延长预防使用磺达肝癸钠的时间,需再增加24天(见【药理毒理】部分)。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的治疗
磺达肝癸钠的推荐剂量为2.5mg,每日一次,皮下注射给药。
作出诊断后应尽早开始治疗,治疗持续最长为8天,如果不到8天出院则直至出院为止。
如果患者将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应根据当地临床实践,并考虑到患者潜在的出血风险,及距最后一次给予磺达肝癸钠的时间,在术中使用普通肝素(见【注意事项】部分)。
应基于临床判断来确定拔除鞘管后再次皮下给予磺达肝癸钠的时间。
在主要的UA/NSTEMI临床试验中,再次开始使用磺达肝癸钠治疗均不早于鞘管拔除后2小时。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STEMI)
磺达肝癸钠推荐剂量为2.5mg每日一次。
磺达肝癸钠首剂应静脉内给药,随后剂量通过皮、下注射给药。
治疗应在诊断确立后尽早给药,治疗持续最长为8天,如果不到8天出院则直至出院为止。
如果患者将接受非直接PCI术,应根据当地临床实践,并考虑到患者潜在的出血风险,及距最后一次给予磺达肝癸钠的时间,在术中使用普通肝素(见【注意事项】部分)。
应基于临床判断来确定拔除鞘管后再次皮下给予磺达肝癸钠的时间。
在主要的STEMI临床试验中,再次开始使用磺达肝癸钠治疗均不早于鞘管拔除后3小时。
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那些将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如果可能的话,在手术前的24小时内不应该给予横达肝癸钠,可以在手术后48小时再次开始给药。
特殊人群
预防外科手术后的静脉血栓栓塞
在接受重大骨科手术的患者中,年龄≥75岁和/或体重[50kg和/或肾功能损害即肌酐清除率范围为20至50ml/min的患者应严格遵守首次注射磺达肝癸钠的时间。
磺达肝癸钠首剂给药应不早于手术结束后的6小时内。
该时间内不应注射给药,除非已经确定止血(见【注意事项】部分)。
肾功能损害
•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磺达肝癸钠不应该用于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患者(见【禁忌】部分)。
肌酐清除率为20至50ml/min的患者中,给药剂量应减少至1.5mg,每日一次(见【注意事项】和【药代动力学】部分)。
轻度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50ml/min)患者不需要减少给药剂量。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和STEMI)
的治疗-磺达肝癸钠不应该用于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患者(见【禁忌】部分)。
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患者不需要减少给药剂量。
肝脏损害-不需要调整药物剂量。
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磺达肝癸钠(见【注意事项】部分)。
儿科患者-由于缺乏安全性和疗效的有关资料,磺达肝癸钠不建议使用于17岁以下的儿童。
给药方法
•皮下给药
磺达肝癸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患者取卧位。
给药部位应在腹壁左右前外侧位和左右后外侧位交替。
为了避免药品的损失,在使用预灌式注射器时,注射前不要排出其中的气泡。
注射针的全长应垂直插入由拇指和食指提起的皮肤皱折中,整个注射过程中应维持皮肤皱折的存在。
•静脉内给药(只有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首剂使用)
静脉内给药应通过现有的静脉内通道直接给予或使用小容量(25或50ml)0.9%生理盐水袋。
为了避免药品的损失,在使用预灌式注射器时,注射前不要排出其中的气泡。
静脉通道在注射后应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以保证所有药品的给予。
如果通过小容量输液袋给药,输注时间应在1至2分钟内。
其他的使用、处置指导见【注意事项】部分。
禁忌症:
下列情况禁用本品:
-已知对磺达肝癸钠或本品中任何赋形剂成分过敏;
-具有临床意义的活动性出血;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肌酐清除率[20ml/min的严重肾脏损害。
6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6.1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见表6)
6.2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比较(见表7)
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较普通肝素少,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普通肝素低,其不需要常规监测抗凝活性,但必须在治疗前和治疗中监测血小板计数,而普通肝素用药期间均应定时测定凝血时间和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那屈肝素钙的血小板减少发生较其它两种低分子肝素少。
由于低分子肝素和蛋白的结合力弱,因此抗Xa活性不能被鱼精蛋白完全中和,药物过量的解毒一般在紧急情况下考虑。
6.3 “钙盐”和“钠盐”的区别
“钙盐”与“钠盐”在体内代谢过程基本相似,抗凝作用相似,不良反应基本相似,但“钙盐”不会减少细胞间毛细血管的钙胶质,也不改变血管通透性,可减少“钠盐”易致出血的副作用,较少出现皮肤瘀斑。
“钙盐”的注射局部疼痛刺激也较“钠盐”轻。
7 药物相互作用
7.1 加重出血危险而不宜合用的药物
①解热镇痛剂量的乙酰水杨酸类药物及其他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全身性),能抑制血小板功能和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侵蚀作用。
②右旋糖酐40(胃肠外途径)、噻氯吡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不建议合用。
③皮质类固醇(糖皮质激素,全身性运用),能增加肝素使用后的出血危险(胃肠道粘膜,血管脆性),尤其是在大剂量或治疗时间超过10日以上。
联合使用时必须调整用量并加强监测。
④华法令等香豆素类药物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因子Ⅸ缺乏而致出血。
⑤抗血小板凝集剂量的乙酰水杨酸(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塞),潜在出血危险,常规临床监测。
⑥其它尚有依他尼酸、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链激酶等。
7.2 肝素的配伍禁忌
阿米卡星、柔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硫酸庆大霉素、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万古霉素、头孢哌酮、氯丙嗪、异丙嗪、麻醉性镇痛药等。
7.3 其它
①肝素合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纠正酸中毒的药物可促进肝素的抗凝作用。
②肝素可与胰岛素受体作用,从而改变胰岛素的结合和作用,已有肝素致低血糖的报道。
③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与肝素有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