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泥石流》课件2
泥石流PPT课件

§4泥石流 §4.1概述
二、泥石流的特性
泥石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性质,并以此与挟沙水 流和滑坡相区分: 其中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而挟 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者接近于零。 其中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 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 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 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者趋近于零。 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地下水泥石流
冰(川)雪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
火山泥石流
地震泥石流
人为泥石流
18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境内的104国道分水关路段发生泥石流灾害
19
冰川泥石流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温 哥华北部滑坡型泥石流 20
2007年3月10日,在印尼东爪 哇诗都阿佐地区的泥火山喷出 的泥浆覆盖了大片土地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害 现象;
它常发生于山区小流域,是一种饱含大量泥 沙石块和巨砾的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 或者稀性紊流等运动状态;
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 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4
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分布
第四章
泥石流
1
§4泥石流
§4.1 概述 §4.2 泥石流的类型 §4.3 泥石流的成因 §4.4 泥石流的危害 §4.5 泥石流的防治
2
§4泥石流
§4.1 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二、泥石流的特性 三、泥石流的分区构成 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五、泥石流的典型案例
3
§4泥石流 §4.1概述
一、泥石流的定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电子教案第5节泥石流集体备课教案

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5节泥石流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泥石流的基本特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2.知道泥石流的危害,了解减少泥石流危害及逃生的方法。
3.通过对地质灾害(前面已学过火山、地震)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与学习,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
4.通过分析模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舟曲泥石流的相关材料,概括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发生前兆。
2.通过土质山谷模型的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并让小组合作讨论,促使每一个学生参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泥石流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地质灾害种类多,危害大,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泥石流形成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用模型的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观看灾后重建的视频,看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重建家园的重大成果,体会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防灾、抗灾意识。
重点:知道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了解减少泥石流的危害及逃生方法。
难点: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土质山谷模型、草皮、多媒体课设问:泥石流是什么?泥石流的特征是什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泥石流带来了哪些危害?视频:带着问题看新闻视频《甘肃舟曲泥石流(堰塞湖)》过渡:看了视频我们发现,泥石流的确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会给受灾地区人民的人身安全和经济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那么泥石流到底是什么呢?讲解:泥石流的定义和特点。
过渡:受灾之前的舟曲非常美,但经过泥石流的侵蚀后,变成了这样。
展示舟曲泥石流发生前后的巨大变化图片。
设问:泥石流如此可怕,那么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呢?过渡:虽然我们不能亲临现场观察,但我们一样可以认识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模型。
实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模拟实验:土质山谷模型说明:制作此模型时需注意,使用的土壤的质地要比较细,质地粗的土壤渗水比较快,坡面水流比较小,因此沙土也不适宜。
《泥石流》习题

第5节泥石流01知识管理泥石流定义:是指在________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特殊洪流。
自然成因:(1)________(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2)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________(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3)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________。
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________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________引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生。
人为原因:(1)________、________等会破坏植被。
(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________土层。
(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了________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分布:我国以四川、云南、甘肃和西藏等省区尤为严重。
危害:泥石流的暴发往往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防御措施: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要________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________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02基础题1.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2.下列自然灾害中具有关联性的是( )A.滑坡—台风—雷暴 B.火山喷发—地面沉降—全球气候变暖C.地震—山崩—泥石流 D.水土流失—山洪暴发—海啸3.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A.在野外遇到泥石流要赶紧顺着河谷的上游或下游跑B.遇到地震时,若在高楼内,俯身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狭小空间内,等待救援C.在山区荒野,遇到地震时,要往山坡上方跑并注意滚石D.当附近有大量因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要注意紧闭窗户,少在户外活动4.泥石流发生时往往有一些征兆。
泥石流安全教育课件

泥石流安全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地表与地下》中的第二章《地球的变迁》。
本节课主要讲述泥石流的概念、成因以及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泥石流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自然现象,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自我保护方法。
难点:理解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学会正确应对泥石流灾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泥石流安全教育视频、图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泥石流发生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泥石流的危害。
2. 探究泥石流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自然环境,分析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3. 讲解泥石流的危害: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泥石流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危害。
4. 学习自我保护方法:讲解在泥石流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如何逃生。
5. 实践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泥石流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板书设计泥石流的成因与危害成因:1. 地形陡峭2. 大量降雨3. 地质条件危害:1. 破坏基础设施2. 淹没农田3. 危及生命安全自我保护方法:1. 提前了解泥石流发生的前兆2. 迅速撤离危险区域3. 选择高地避难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泥石流的成因。
答案:泥石流的成因包括地形陡峭、大量降雨和地质条件等因素。
2. 列举泥石流可能带来的危害。
答案:泥石流可能带来的危害有破坏基础设施、淹没农田和危及生命安全等。
3. 在泥石流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自我保护措施?答案:在泥石流发生时,我们应该提前了解泥石流发生的前兆,迅速撤离危险区域,选择高地避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让学生了解了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自我保护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泥石流逃生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3.5《泥石流》优秀课件

1、A、B植被条件相同,哪个地区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2、山上发生了泥石流,而此时你恰好在泥石流的路径中
央,此时你该沿哪个方向逃跑(
A、迎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B、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 C、垂直于泥石流的方向跑
C
)
D、沿与泥石流成一定角度的方向跑
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或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从而促使
泥石流的发生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地壳运动活跃,山体中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岩石破碎,遇暴 雨就容易发生泥石流。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世界上有50 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中比较严重 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日本。
2010年8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 ,致1287人遇难457人失踪。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舟曲“最牛楼房”被泥石流包围成孤岛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坡面型泥石流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沟谷型泥石流
高 效 上 好 每 节 课 · 快 乐 上 好 每 天 学
自然条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个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
响逐渐增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不断增大。
2005年9月3日晚19~23时冲毁民房132间,死亡9人。
《第5节__泥石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泥石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泥石流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学习泥石流的成因、影响因素和风险。
3. 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和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掌握预防泥石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安全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泥石流图片、成因示意图等。
2. 准备相关视频或音频素材,用于教学演示。
3. 准备模拟泥石流实验器械,以便学生亲身体验。
4. 安置学生预习任务,包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案例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泥石流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它对人类有哪些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1. 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重点讲解地质条件、降水、植被等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2. 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泥石流对人类的风险,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3.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介绍预防泥石流的措施,如加强地质监测、植树造林、修筑防护堤坝等,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和自我珍爱能力。
(三)教室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对泥石流形成、风险和预防措施的理解。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在平时生活中如何预防泥石流的经验和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风险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泥石流的风险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2. 作业:安置与泥石流相关的思考题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钻研。
第5节泥石流PPT课件(初中科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泥石流分类
按所含固体物质成分分为: 按流体性质分类: 1. 粘性泥流;2. 粘性泥石流; 3. 稀性泥流;4. 稀性泥石流;5. 水石流 按泥石流规模大小分类: 1. 小型;2. 中型;3. 大型;4. 特大型 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分期: 1. 发育初期;2. 旺盛期;3. 间歇期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形成区(又可分为汇水动力区和物质供给区) 该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沟谷纵坡降可达 30°以上。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倒塌、滑坡发育;坡体光秃,无植被覆盖,这样 的地形,有利于聚集周围山坡上的水流的固体物质。 流通区 该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纵坡降较大,常出现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极具冲刷能力。流通区形似颈状或喇叭状。非典型的泥石流沟, 可能没有明显的流通区。 沉积区 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的边缘,地形较平缓。泥石流至此速度急剧变小,最终 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有的堆积区还直接为河漫滩或阶地。 水源条件:泥石流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地表径流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拦挡工程 排导工程 水土保持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上册
泥石流地区道路位置选择及防治措施
一般来说,道路工程通过泥石流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或泥石流群,以及淤积严 重的泥石流沟; 2.远离泥石流堵河严重地段的河岸; 3.线路高程应考虑泥石流发展趋势; 4.峡谷河段以高桥大跨通过; 5.宽谷河段,线路位置及高程应根据主河床与泥石流沟淤积率、主河摆 动趋势确定; 6.线路跨过泥石流沟时,应躲开河床纵坡由陡变缓和平面上急弯部位; 不宜紧缩沟床断面,改沟并桥或沟中设墩;桥下应留足净空; 7.严禁在泥石流扇上挖沟设桥或作路堑。
《第5节 泥石流》课件2

2、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 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 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 的流水。
3、易发生泥石流的情况: ①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
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②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
发的泥的自 然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 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 不断增大。 (1)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 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 的特殊洪流。
1.地形2.碎屑物3.流水
1. 用松散的泥土堆制 一个山谷模型。 2.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 坡面上洒水,观察在 图A处发生的现象。 3. 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较大的水流,再次观察 在A处发生的现象。 4. 在图A处发生的现象和图中C处相似吗? 5. 在图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 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
引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坡地 失去了植被保护后,水土流失加重,崩塌、 滑坡现象就会时常发生。 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 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 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 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世界上有50 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 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 日本。
我国以四川、 云南、甘肃 和西藏等省 区尤为严重。 泥石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泥石流的防御措施
1、泥石流发生前特有的现象
河流、沟谷中的小溪突然发生断流, 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 声音,沟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 动感等。
2、泥石流来袭时的逃生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 法从房屋里跑到开阔 地带,并迅速转移到 高处,不要顺沟方向 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 逃生。千万不可在泥 石流中横渡。
引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
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会破坏植被。坡地 失去了植被保护后,水土流失加重,崩塌、 滑坡现象就会时常发生。 2.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 大量的松散堆积土层。 3.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 中,破坏了山坡表面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世界上有50 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其 中比较严重的有哥伦比亚、秘鲁、瑞士、中国和 日本。
我国以四川、 云南、甘肃 和西藏等省 区尤为严重。 泥石流的
二、泥石流的危害
1.泥石流的爆发特点: 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历时 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 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2.泥石流造成的灾难
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每年 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 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 房屋建筑。
良好的植被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同样,植被的减少可以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与危害。
(2)改变地面形态和土层结构
白龙江,哭泣的河流
水源地植被不 断遭到破坏
1.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B处堆入 一些沙子,再向坡面洒较大的 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 前面的活动相比有什么变化。 2. 有哪些人类活动可以起到类似“堆沙子”的效果? 3.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坡面上覆盖植物(草皮或苔藓),再向坡 面洒较大的水流。观察在A处沉积的泥沙和没有植被覆盖相比 有什么变化。 在开矿、采石时不合理堆放矿渣、弃土,形成大量的松散堆积 土层;在修建公路、铁路、水渠以及其他建筑活动中,破坏的 山坡表面等。 泥沙的堆积量减少。
水流速度较大,冲刷力强,松散的泥土被水 流冲刷,在A处发生类似泥石流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
①山区(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 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山坡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 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图中泥石流来袭时的4条逃生 AC 。 路线中正确的是______
根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方法可以 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①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②对 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 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③植树 造林;④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 泥石流;⑤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 都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或降低危害程度。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
1.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因为暴雨或其他 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 的特殊洪流。
1.地形2.碎屑物3.流水
1. 用松散的泥土堆制 一个山谷模型。 2. 在土质山谷模型的 坡面上洒水,观察在 图A处发生的现象。 3. 加大洒水的量,使坡面形成较大的水流,再次观察 在A处发生的现象。 4. 在图A处发生的现象和图中C处相似吗? 5. 在图A处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类似于泥石流的现 象。由此推断,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原因有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 的流水。
3、易发生泥石流的情况: ①地震过后,坡面上的碎屑物受震动
而变松动,容易形成泥石流。 ②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积雪融化引
发的泥石流也经常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人类活动改变了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 然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逐渐增 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分布范围都在 不断增大。 (1)改变地面植被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