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书湖阴先生壁》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书湖阴先生壁》,背诵《书湖阴先生壁》。
2.了解诗歌中对偶的修辞方法,理解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俗,题写的诗常常借眼前的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墙壁上题写的诗就叫题壁诗。
著名的题壁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林升的《题临安邸》,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题壁诗。
2.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3.交流: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首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上的诗。
)4.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在钟山的邻居。
了解作者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
主要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等。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正音。
读准生字“畦、闼”的读音。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指名读。
(3)齐读。
3.把握古诗大意。
(1)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茅檐、花木、水流、稻田、青山)(2)结合注释理解“苔”“畦”“排闼”这几个字词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境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齐读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
(2)理解“长”“手自栽”的意思。
(“长”是“经常”的意思,“手自栽”是“亲手栽种”的意思。
)(3)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交流你看到了“怎样的一间茅屋”。
(4)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湖阴先生的朴实、勤劳及其富有情趣的生活。
(简朴的茅屋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院子里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
)(5)指导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1.阅读法: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注释法: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字、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3.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写法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主动性。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
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采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在初读课文环节,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
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研究《浪淘沙》在研究《浪淘沙》环节,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研究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研究。
学生自主研究、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相关典故资料。
在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入境,交流感受诗人的情感。
最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背诵。
四、研究《江南春》在研究《江南春》环节,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节奏朗读。
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指导学生汇报诗意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背诵。
其中,XXX指的是绿树红花相互掩映的美景。
2.修正和改写:2.1 水村山郭: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村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优秀备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优秀备课教案1、会写14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能结合注释,借助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背诵3首古诗,默写《江南春》。
3、默读课文,能结合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4、能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感受农民重新得到土地后的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只有一个地球2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青山不老1讲述的是一个山野老农,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
三黑和土地1描写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事情,体现了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口语交际1意见不同怎么办1、生活中听到不同意见时,能换位思考,积极沟通。
2、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3、表达观点时,能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习作2学写倡议书1、能就自己关心的、希望得到大家支持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2、能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并发布在合适的地方。
语文园地2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1、能交流在朗读和感悟古诗词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时可运用的学习方法。
2、能说出段落表达的观点。
3、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快捷的乘车方案。
17古诗三首1、会写“簸、涯、莺”3个生字,理解本课三首诗中“簸”“山郭”“排闼”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2、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生字教学本课要求会写的3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浪淘沙:唐代曲名。
②[簸]颠簸。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②[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第1 页共13 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江南春》优质课教案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这叫声鸣唱的是什么?是春天,是美好,怎么不叫人喜爱呢?谁来读读
2、在这一句中,你还看到了什么?(绿树红花)在哪里?哪里告诉你的?(绿映红)哦,(出示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来形容?(春意盎然,春光明媚,春暖花开……)使这绿树掩映在岂止是红花啊,那简直就是--(美丽的江南,美丽的春天……)
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理解,也就很难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能够简单了解画面,很难深层次去发现诗人所蕴含的情感。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手段辅助教学,发现景物美。
2.通过读悟结合,借助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江南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方,是古往今来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牧走进这个世外桃源吧!
4.你觉得花大代价大建佛寺能保江山稳固?
5.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对当时的唐朝皇帝说什么呢?
谁来做皇帝?谁当杜牧,让我们穿越千年来一次对话
(杜牧:希望建寺庙来保佑江山是不可能的,南朝早都灭亡了,我们唐朝还仿效他们,早晚也会灭亡的。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速我们大唐王朝的灭亡。皇帝:爱卿言之有理)
6.你觉得杜牧,他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杜牧看到江南之地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慨叹:我的大唐王朝可不要走南朝的老路呀!看到(烟雨楼台。)不由愁上心头。
小结
在诗人杜牧的笔下展开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寄托的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学到这里,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去朗诵《江南春》吧!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优质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涯”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背诵《浪淘沙》(其一),默写《浪淘沙》(其一)。
3.能展开想象,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4.了解作者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涉猎广泛,尤其以咏史诗为人称道。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黄河视频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黄河,体会诗中描绘的黄河的雄伟气势。
二、初读古诗,把握大意1.读准读通。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准多音字及生字:曲(qū)。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自主尝试读好停顿。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的节奏,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
三、精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指名读,齐读。
(2)这两句诗描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九曲——黄河弯;万里沙——黄河长、沙很多;浪淘风簸——波涛汹涌、惊涛骇浪。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①第一句:想象黄河曲折悠长、蜿蜒漫长的画面,重读“九曲”“万里沙”。
②第二句:想象大风掀起万丈巨浪,如万马齐奔浩浩荡荡的画面,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

17.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词。
2.学习通过自读诗文,结合课文插图和注释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验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
3.在整合阅读中感受祖国山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导语激情播放祖国山水美景图片,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
(预设: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无边的草原……这些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留下多少优美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诗人的脚步,去看看黄河,去游览江南,去呼吸一下乡村田园的新鲜空气好吗?)【设计意图】:以美丽的祖国山水图和激情的语言创设出浓厚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诵读,初识诗文1.自由读三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读后借助课文注释,尝试着说说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评价读得是否正确,适时指导学生学会课文生字。
3.齐读三首古诗,读后思考:这三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4.交流读后收获。
(预设:刘禹锡和杜牧两位诗人都是唐代的,王安石是宋代的。
三首古诗都是写景的。
《浪淘沙》和《江南春》分别是写黄河和江南的,《书湖阴先生壁》写的是乡村的美景。
)【设计意图】知人论诗、整体关注乃古诗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即将三首古诗和盘托出,在借助课文注释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聚焦古诗同异,这样的设计将同一主题古诗的学习进行有效地整合。
三、对比品读,体察诗韵(一)学习《浪淘沙》和《江南春》1.过渡语引入。
(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首古诗,想想这古诗分别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描写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
)2.品读《浪淘沙》和《江南春》,想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怎样的?(预设:《浪淘沙》描写了黄河的来处和去处,使我们看到了黄河的宏伟气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二课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相关标签:  部编版    语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古诗。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学习古诗有哪些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依然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意在巩固上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同时自然引入新课。
二、谈话交流,精准释题1.过渡: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2.介绍古诗背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书:题写)设计意图:通过引入资料,了解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做铺垫。
三、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师生活动、展示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元日》《梅花》等存世。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四、诵读古诗,明了诗意(一)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提示:畦读q ,闼读t 。
)指名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二)再读,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注释。
长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苔:青苔。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
闼指小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江南春》。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
2.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诗人生平简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
二、回顾方法,初解诗题1、师:在学这首古诗之前,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古诗的学习方法。
生回答:解诗题,知作者——诵读全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解诗题。
“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
(浪淘沙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3、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初读古诗1、指名朗读古诗。
2、纠正字音,指导书写。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形容黄河非常曲折。
②簸:指由于风大,黄河水颠簸摇荡,波涛滚滚。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逆流而上。
4、全班齐读古诗。
(二)理解前两行诗意1、交流理解前两行诗意。
前两行诗意:九曲黄河,挟带泥沙,波涛滚动,奔腾万里,仿佛来自天边。
2、品味古诗意境,指导朗读。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哪些词体会到黄河雄伟壮观?生:“九曲黄河”“浪淘风簸”师:你能读出这种气势吗?②学生读,全班读。
(三)理解后两行诗意1、交流理解后两行诗意。
后两行诗意:如今我要迎着从天涯来的黄河浪潮,逆流直上,到达银河,并和黄河一同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是谁想到牵牛织女家中做客?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一段话写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
师小结: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2、指导朗读三、四句。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背诵全诗。
2、拓展延伸。
浪淘沙(二)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
运用已学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五、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
2、根据古诗发挥想象,自由编写故事。
情节合理,语言要生动。
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美景。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解读诗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
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一)前两行——晴景、写今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想想“千里”、“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集体订正。
3、重点理解:千里:很大的范围,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古诗里,很多的数字都是虚指。
比如“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
(学生例举)诗人边走边看,满眼都是绿树红花,耳边不停地响起鸟鸣,这是一番怎样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辉映,更显美丽。
师:除了刚才的词语,这里的“风”字也有独特之处。
在诗中,有了风画面就活动起来了。
(此处可拓展写风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暖风熏得游人醉”等。
)4、体会前两行诗的意思。
可指名让学生说。
(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5、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
6、说一说感受。
师:诗人的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城镇有村庄,色彩有红有绿,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色图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那么作者自己看到此番美景,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1、提问:诗歌的后两行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显然不是,从“烟雨中”可见描绘的是雨景。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体会后两行诗的意思。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许许多多的寺庙,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小组交流: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五、作业设计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江南春杜牧(唐)江南美景烟雨楼台忧国忧民之情第3课时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第12课的第三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2、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
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
诗题可理解为?师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现在,就请大家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
让老师也做回小记者采访一下。
(师生活动、展示资料)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三、合作探究、感知诗意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净。
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师述古诗大意5、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1、划节奏感情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诗人去拜访朋友湖阴先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导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
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六、作业设计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