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新精深中医基础理论讲稿子75讲实录-第03 讲 精深中医学地医学模式 精深中医学理论体系地基本特点 (一)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笔记【范本模板】

气、气化、气机:气是生命的本源,是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气运动起来以后,发生了运动变化,称之为气化. 气化过程和表现的形式,升降出入这种运动称之为气机。
01 阴阳五行概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03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0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05 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①: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②:20.0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06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①:气一元论:②:45.19,阴阳学说:54。
00,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56.03,阴阳的医学意义。
07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08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09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阴阳盛衰五行属性五行属性:属性在不同的学科的不同定义;在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哲学,二;逻辑学,一;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二;从逻辑学来说,属性;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
五行的属性;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之间的关系;一;以次相克,反复无穷。
木克土、、、、二;两行之间相克的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如;水能克火,那么,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么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都有所胜所不胜.10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五行制化五行乘侮总结五行制化,三行之间才能发生制化.如:金、木、土三行。
五行乘侮,乘:相克太过,木旺克土。
侮:木太旺反侮金。
乘侮必然同时存在.即:三脏同时发生关系。
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地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功能。
五行论证了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五行互藏: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1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5.1第26 讲奇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女子胞,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别名“胞宫”、“子脏”。
它第一个生理功能就是主持月经。
一、同学们要明确什么叫做月经。
将来在学《妇科学》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这里只做一般知识要求同学们来掌握。
月经是女性进入青春期,也就是说进入生殖机能发育成熟时期,由于天癸的作用而产生了经血。
因为这个经血是按时来潮,因时而下,这个“时”用中国的时间单位来计算,大约一个月左右行经一次,由此起这个名叫“月经”。
我们理解月经这个概念,这个术语,一是指血而言,二是指这个血因时而下,有个时间的概念。
女子胞的第二个生理功能叫孕育胎儿。
女子胞既是血海,是月经贮藏、排泄的场合,又是女性孕产的器官。
孕,胎儿在体内,从男女交媾形成胚胎到发育成熟,分娩之前,这一段这个胎儿都在胞宫里;产,胎儿由母体内经过胞宫的作用娩出,呱呱坠地,出生。
从出生一开始,就进入后天了,这个过程也是由胞宫来完成的。
所以说胞宫具有孕育胎儿的作用。
女性月经因时而下这个阶段,意味着具备了生殖能力,在男女交媾,阴阳和合的条件下,胎孕乃成,形成了胎儿。
胎儿从开始(形成)直到娩出这一段,都是在母体内发育的。
在母体什么地方呢?在胞宫内发育的。
这个发育过程,上一节跟同学们提到了,将来同学们在学习《儿科学》的时候,认真读《儿科学》的文献,讲的惟妙惟肖,它以不同的时间单位为界,讲胎儿逐渐发育的情况。
那么中医学关于胎儿的发育和现代生物学关于胚胎的发育,人的胚胎的发育过程,讲述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也看出来我们中医学,中医理论形态学有相当的基础了,对人的形态有相当的认识。
不仅仅是从功能状态来把握的。
两性交媾,两精相合,表现为阴阳和合,构成了胎孕,胎孕在胞宫内发育成熟。
胎孕形成以后,月经不再因时而下,月经停止,这个时候胞宫里面的血液供给胎儿发育的需要,完成保证胎儿生命发育过程必要的营养物质,直到胎儿发育成熟。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8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第08 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了两个问题,第一、讲阴阳对立;二、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根据。
阴阳对立它的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都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事物。
阴阳互根在于让我们去认识分析事物的时候,能够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
两者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分为二、合二而一、对立又统一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叫阴阳消长。
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
阴阳消长的规律是什么呢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
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
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
秋冬,阴多而阳少。
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映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
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
阴阳消长反映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
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也是如此。
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
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
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
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
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讲一讲阴阳消长的意义。
一、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20 讲 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 肾的生理功能(一)

第20 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我们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肝的生理特性,讲第一个特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二、肝为刚脏。
我们现在讲第三个生理特性,叫“体阴用阳”。
前面我们讲了,“体用”这对范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
它的本义,体,指实体、形质;用,指功能、作用、属性。
体用的关系,就是指这两者的关系。
中医学将“体用”这对范畴引用到医学里面来,是说明什么的呢?体是指脏腑的本体;用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在中医学里面,讲体用关系,就是指脏腑的本体与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关系,把这个关系叫体用关系。
需要指出的,任何一个脏、任何一个腑,都有体用关系,这是一。
中医认为,任何一个脏腑本身都具有体用关系。
其二、中医学理论当中,还有一种学术观点,就脏和腑而言,在五脏叫“体阴用阳”;六腑叫“体阳用阴”。
这样一个理论,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有这样一种理论就可以,将来阅读古文献的时候会碰到。
至于它具体是怎样推理出来的?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将来到高年级的时候,或者有兴趣的同学,再和老师一起去探讨。
为什么在这里不深入讲还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同学们将来在阅读参考书、自学的时候,必然会看到这个问题。
因此,在这里面仅仅是打一个招呼。
其三、既然就五脏而言都有“体阴用阳”,讲其它的脏腑,上面讲心肺脾生理特性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体阴用阳”拿出来作为一个特性来讲述呢?唯独五脏当中,在肝里面讲它的“体阴用阳”呢?它的道理:一、中医理论从古至今唯独肝讲“体阴用阳”讲得多,其他问题,其他脏腑很少涉及,其他脏很少涉及“体用”的关系,这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历史的痕迹;其二、论述肝脏的生理特性的时候,强调它“体阴用阳”,它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其他脏体用关系没有这样重要的意义,仅仅是古人给我们留下来的理论延续到今天,唯独肝“体阴用阳”讲得清楚,仅此而已。
所以大家在学习到这一节的时候必然头脑中反映出一系列的问号,中医的理论,这个地方讲的又不平衡,不是一元论,道理是有历史的原因,有它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作用,这些原因决定了唯独在肝脏里面着重讲,以它的特性来讲,强调它体阴用阳的关系。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5-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

第15 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二、肺上一节我们讲了心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
我们接下来讲肺,讲肺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功能,一叫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
由于它具有这样的作用,中医称之为肺为气之本,这也是一个原理,我们今天看它这个判断,表达一个原理,肺为气之本。
第一、讲肺主呼吸之气。
首先讲一讲呼吸的含义和调节。
中医怎么样定义呼吸?中医学怎样来认识呼吸过程的调节?换句话说,中医对呼吸的生理过程,它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呼吸是指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的交换过程,呼吸是一个动态的术语,是一个过程,是机体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调节机制是什么呢?在中医藏象学〔说〕里面,五脏都参与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肺和肾。
肺在呼吸过程中,它有什么作用呢?叫肺主呼,称之为肺为气之主。
也就是说,肺在呼吸调节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
仅仅完成肺的调节,还不能完成呼吸的过程,还需要肾来调节。
肾在呼吸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叫肾主纳气。
肺主呼,肾主纳。
由于肾主纳气的作用,和命门学说的肾阴、肾阳为一身诸阴诸阳之本这个理论,强调肾在呼吸调节过程中的作用,叫做肾为气之根。
根,是根本。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一个是主宰、是主导,一个是根本,到底孰轻孰重啊?中医学传统就这样来表述。
这个主和根在汉字里都有不同的意象,如果说我们把它理解为根本,那么呼吸的调节是以肾为主,而不是以肺为主。
在这里面就相对意义的比较来理解,那么呼吸的调节过程是肺肾共同参与,它们所起的作用不同,但是总的来说,前提肺为气之本、肺为气之主。
除肺肾之外,其他脏腑都参与呼吸调节过程,至少我们还应该想到脾啊。
大家将来学习临床课的时候,咳嗽,不管是喘和咳这两大系统的疾病,不管有多么复杂的临床表现,其中概括起来只有三个字,咳、痰、喘。
用中医藏象学说来说,咳是呼吸的异常,喘也是呼吸的异常,首先想到肺和肾。
所以中医治疗咳嗽,“初病在肺,久病在肾”。
那么怎么样理解痰呢?至少想到将来讲脾的时候,脾主运化水湿,就这个意义讲,中医还有一个原理,叫脾为生痰之源。
精深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第一讲导论、中医学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第三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第四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二)、导论小结•第五讲中医学的特色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第六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第七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第八讲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九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五行学说: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一)•第十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第十一讲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第十二讲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二)•第十三讲脏象学说概述、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四讲五脏:心的生理功能(二)、心的生理特征•第十五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一)•第十六讲五脏:肺的生理功能(二)、肺的生理特性•第十七讲五脏:脾的生理功能、脾的生理特性(一)•第十八讲五脏:脾的生理特性(二)、肝的生理功能(一)•第十九讲五脏:肝的生理功能(二)、肝的生理特性(一)•第二十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一讲五脏:肝的生理特性(二)、肾的生理功能(一)•第二十二讲六腑:胆、胃(一)•第二十三讲六腑:胃(二)、小肠、大肠•第二十四讲六腑:膀胱、三焦•第二十五讲齐恒之腑:脑、髓、女子胞•第二十六讲齐恒之腑: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附:精室•第二十七讲形体官窍:五体(脉、皮、肉)•第二十八讲形体官窍:五体(筋、骨)、官窍(舌、鼻、口、喉)•第二十九讲形体官窍:官窍(目、耳、前阴、后阴);脏腑之间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讲脏腑之间关系(二):脏与脏之间关系•第三十一讲脏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第三十二讲气血精津液概述、气:含义、生成、功能、运动•第三十三讲气:分类•第三十四讲血、精、津液(一):概念•第三十五讲津液(二):生成、输布、排泄、生理功能,气与血的关系•第三十六讲气与精、津液的关系;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三十七讲十二经脉(一):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第三十八讲十二经脉(二):流注次序、循行•第三十九讲奇经八脉、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四十讲体质:基本概念•第四十一讲体质:形成(一)•第四十二讲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一)•第四十三讲体质:体质学说的应用(二)•第四十四讲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第四十五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六淫(风邪、寒邪)•第四十六讲病因:外感病因-----六淫(暑邪、湿邪、火邪)•第四十七讲病因:外感病因-----疠气、内伤病因----七情(一)•第四十八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二)•第四十九讲病因:内伤病因----七情(三)、饮食失宜•第五十讲病因:内伤病因-----劳逸失度、病理产物----痰饮•第五十一讲病因:病理产物-----瘀血、结石•第五十二讲病因:其它病因----胎传、环境、毒•第五十三讲病因: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等•第五十四讲病机:概念、发病机理(一)•第五十五讲病机:发病机理(二)•第五十六讲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第五十七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一)•第五十八讲病机:基本病机-----阴阳失调(二)、气血失调(一•第五十九讲病机:基本病机------气血失调(二)、津液失常,病机:内生五邪(一)•第六十讲病机:内生五邪(二)•第六十一讲病机:内生五邪(三),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一)•第六十二讲病机:脏腑病机-----心的病机(二),肺的病机•第六十三讲病机:脏腑病机-----脾的病机,肝的病机(一)•第六十四讲病机:脏腑病机-----肝的病机(二)•第六十五讲病机:脏腑病机----肾的病机、胆的病机•第六十六讲病机:脏腑病机----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病机、齐恒之腑的病机•第六十七讲疾病的传变(一):概念、形式(一)•第六十八讲疾病的传变(二):形式(二)、影响因素•第六十九讲疾病的转归、养生•第七十讲预防与治则(一):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第七十一讲治则(二):正治、反治•第七十二讲治则(三):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三因制宜•第七十三讲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十四讲问题解答•第七十五讲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讲座(75讲)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主讲:李德新•类型:生化医药摘要: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医精粹。
【免费下载】中医基础理论 李德新讲稿 每讲的题目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通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交写5、卷底重电保。要气护管设设装线备备置敷4高、调动设中电试作技资气高,术料课中并3中试、件资且包卷管中料拒含试路调试绝线验敷试卷动槽方设技作、案技术,管以术来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 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3 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
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肇始于《黄帝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历代医家在《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
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
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
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
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
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
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
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
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
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
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
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
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
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
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
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
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
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畴之,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
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
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
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
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围,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
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
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
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
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
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
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
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
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
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
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
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
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这个问题,中医学从《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
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
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
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经》开始就提出。
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
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
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
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
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
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
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
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
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
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
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
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畴。
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
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
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
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
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
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
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
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
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
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
所以我们讲《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
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
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
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
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
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
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
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
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
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
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
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
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