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重金属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4年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范文

《2024年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范文

《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由于其难以降解、生物累积性强和长距离迁移的特性,一旦进入水体,往往会造成长期且难以逆转的污染。

本文将就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及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二、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1. 污染来源水体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包括冶炼、电镀、化工等行业的废水排放。

此外,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城市污水的排放也是水体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2. 污染现状目前,我国的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许多河流、湖泊和近海海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这些重金属不仅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研究进展针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来源解析、污染程度评估、污染物迁移转化等方面。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水体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1. 物理法物理法是一种常用的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包括沉淀法、吸附法、膜分离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将重金属从水中去除或分离出来。

例如,沉淀法可以通过添加沉淀剂使重金属形成沉淀物,从而从水中去除。

2. 化学法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重金属从水中去除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法包括氧化还原法、络合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重金属的化学形态或价态,使其从水中分离出来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3. 生物法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对重金属进行吸附、转化和去除的方法。

生物法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某些植物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和转运重金属,将其从水中去除;微生物也可以通过生物吸附、生物富集等作用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重金属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常图09903008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法摘要: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

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

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淤与处置,将是河流底泥污染异位修复的发展方向。

通过列举王春凤对广州市河流的污染研究、刘伟对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污染的研究、杨卓对白洋淀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以及赵丽霞对汾河底泥污染的等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重金属对我国河流的污染之严重。

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1999年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141个国控城市河段中有63 . 8%为Ⅳ至劣V类水质[1]。

水体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2]。

纳入水体的重金属大部分在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等作用下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沉积于河涌底泥中,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就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使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增高,出现明显的二次污染。

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

前国内外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三者的联合治理。

当前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较多,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展的综述相对较少。

本文在介绍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治理技术进展,以期为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在我国,许多河流或湖泊底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王春凤等[3]研究表明,广州市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工业活动是主要原因。

刘伟等[4]研究显示,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n、Pb和Cu污染是上海市小城镇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一大特征,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地面冲淋是河流沉积物Pb的一个重要来源。

螳螂川河流重金属污染与防治对策分析研究

螳螂川河流重金属污染与防治对策分析研究
查 、监测 、分析研 究 ,分 析河 流汞 污染来 源 、迁移
从 螳 螂 川 河流 水 体 沿程 汞 超 标 空 间分 布 分 析 : 从 温 泉大桥 段 面开始 就 检 出汞 超标 ,一 直延 伸 到青 龙峡 、富民大 桥 ,直 到 赤 鹫 大桥 未 检 出超 标 为 止 ; 汞污 染超标 总体 表现 为 中下游 高 ,与涉 汞企 业 分布
V类 ,主要 超标 污 染 物 在 上 游 主要 为 化 学 需 氧量 ; 进 入安 宁市 后 主要 超 标 污 染 物 为 汞 、化 学 需 氧量 、 生 化需 氧量 、氨氮 、总磷 、氟 化物 ;出富 民时水 质
主要超 标污 染物 为化 学需 氧量 、氨氮 、总磷 、氟 化
收稿 日期 : 0 2—0 21 3—1 7
及 多 年河 流 沉 积 特 征 有 一 定 相 关 … 。虽 然 河 流 汞
含量 超标倍 数 小 ,但 具 有潜在 的危害性 j 。 从检 出 的污染元 素 汞朔 源分 析 ,螳 螂川 河 流水 体所 受污 染 影 响 与 流 域 氯 碱 盐 化 工 、电器 仪 表 制 造 、冶金及 火 电等企 业排 污密 切相 关 。
化 学 需 氧 量 ,生 化 需 氧 量 ,氨 川 青龙峡 劣 V类
氮 ,总磷 (.3 53 ),氟化 物 ,汞
63 O .
性 废水 排 口。其 中 涉 及 排 有 毒 有 害 金 属 企 业 有 多 家 ,涉 汞行 业 主要 为冶金 、氯 碱化 工 、电器 仪表 制
造 及火 电等 。
黄 俊
( 明市环 境监 测 中心 ,云南 昆明 60 2 ) 昆 52 8

对策。
要 :通过 对螳螂 川 河流 沿程相 关污染 源 、河流 水体 、河流底 质金 属 汞元 素 的含 量 、污 染水 平 、分

2023年湘江长沙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钱慧琳

2023年湘江长沙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钱慧琳

2023年湘江长沙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背景介绍湘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其流域涉及湖南、湖北、广西等多个省,是这些省份的重要供水源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湘江的水质一度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全国32条重点监测河流中污染最严重的之一。

底泥是河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反映水体中污染的历史和现状。

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危害。

因此,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保护湘江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江长沙段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评价,了解其污染来源、污染程度及空间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样品采集选择沿湘江长沙段的重要采样点,从距离底部10-20cm处采集底泥样品,并用不锈钢工具将其装入铝箔袋中,标注好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等信息。

样品处理将样品进行空气干燥、过筛、破碎和混合等处理,制备成样品粉末。

然后,将粉末放入石英烧杯中,在高温下进行干燥处理,并取出后进行样品制备。

实验分析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实验设备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测,得出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组成。

研究结果污染物种类湘江长沙段底泥中主要检测到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铅、镉、铬、汞、铜等。

污染程度通过分析底泥样品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发现湘江长沙段底泥中存在铅、镉等重金属元素超标的情况,其中铅和镉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0.89mg/kg和13.57mg/kg,超标程度较为严重。

空间分布在湘江长沙段的不同采样点中,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其中,铅和镉的含量在流过市区的区域较高,超标程度也更为明显。

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湘江长沙段底泥中存在重金属污染严重的情况,其中铅和镉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

2.不同采样点的底泥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性,中心城区的含量高于周边地区。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大难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探索和理解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规律,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针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途径、影响因素以及转化过程展开探讨。

1. 迁移途径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1 土壤迁移:重金属通过地下水和土壤孔隙水的流动迁移到地下水中,进而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形成水环境的污染。

1.2 大气迁移:重金属通过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通过降雨沉降到地表,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1.3 水体迁移:重金属可以直接溶解在水中,通过水流迁移到其他地方,并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害。

1.4 生物迁移: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从而进入食物链,对生物体造成间接毒害。

2. 影响因素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pH值:土壤和水体的酸碱度对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有重要影响。

低pH值条件下,重金属更容易释放并迁移至地下水中。

2.2 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解吸和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和水体能够有效地限制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

2.3 土壤类型: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吸附和保持能力,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速率。

2.4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导致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的溶解度和迁移速率发生变化。

2.5 微生物活动: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可以促进重金属的转化和迁移,包括还原、氧化和沉积等过程。

3. 转化过程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经历多个转化过程,包括溶解、沉降、吸附、解吸、络合等。

这些转化过程对重金属的迁移和生物有效性起着重要作用。

3.1 溶解:重金属在水中可以以溶解态存在,溶解度与温度、酸碱度、络合等因素有关。

溶解态的重金属可以直接对生物体造成毒害。

3.2 沉降:重金属通过颗粒物和悬浮物的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中,从而影响环境的质量。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

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研究进展一、概览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口及近海区域正面临严峻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挑战。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毒性、稳定性强、难以降解等特点,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国内外学者对长江口及近海水环境中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本文旨在概述近五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型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生态效应提供参考。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研究者们已经从各种环境样品中检测出数百种新型污染物,涵盖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质等多种类型。

新型纳米污染物和医药活性化合物等新型污染物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对生态系统的毒性作用显著。

从地理位置分布上看,长江口和杭州湾是新型污染物在长江流域的主要汇和扩散区。

研究人员已在该区域检测到了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纳米颗粒等在内的多种新型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海洋生物产生毒性效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面对日益严重的新型污染物环境污染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积极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通过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型污染物研究在长江口及近海环境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了解这些新型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对于揭示其环境污染特征、制定有效的环境政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新型污染物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其环境行为的深入表征、风险评价方法的完善以及去除技术的创新等方面。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加强跨学科合作,从环境系统中抽取关键因子,为区域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新型污染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水体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日益受到关注。

这些新型污染物具有化学稳定性、生物难容性和高毒性等特点,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累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分布调查

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分布调查

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与分布调查一、引言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河流水体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影响,其中包括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元素是指密度大于5 g/cm³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它们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潜在的毒性。

因此,了解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和分布情况对于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二、重金属元素的来源1.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的电镀、冶炼、化工等操作会排放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重金属元素经过废水排放进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污染。

2.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是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之一。

农田中使用的农药、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它们可能通过雨水的冲刷进入河流系统。

此外,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也有可能进入河流。

3. 城市污水排放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例如来自工业区域的工业污水、家庭排污和雨水管网中的冲洗水等。

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可能被排入河流,从而使河流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浓度升高。

4. 大气沉降大气中悬浮的微粒和废气可能含有重金属元素,这些粒子会通过降雨或干沉积的形式进入河流体系。

特别是在工业、煤炭燃烧等高污染区域,大气沉降是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来源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调查为了了解河流水体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研究人员采取了多种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

1. 采样方法(1)表层水样采集:研究人员在河流表层采集水样,并使用专业的水样采集器具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2)沉积物样品采集:研究人员选择典型的沉积物样点,使用沉积物钻孔等方法获取沉积物样品,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分析;(3)生物样品采集:研究人员通过捕捉或收集水生生物样品,如鱼类、底栖动物样品等,分析其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2. 分析技术(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通过测定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河流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利用等离子体光谱仪测量重金属元素的辐射光谱,准确测定其浓度;(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通过SEM观察沉积物样品中的微观颗粒形貌,进一步了解重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20年4月錄色斜仗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8期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刘環裙U2(1.上海亚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上海200436;2.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上海200436)摘要:指出了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当前处理污染河道底泥中重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水泥、石灰、火山灰质混合材料、化学药剂4种固化稳定剂的主要成分、固化稳定化机理、处理效果.对比分析了各种药剂的优缺点。

同时,对固化稳定化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修复基础上的资源化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重金属;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化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8-0081-021引言河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引起河道水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底泥中的重金属一方面经过解析、溶 解后进人上覆水体.导致二次污染,另一方面通过进人 食物链,影响其它生物,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 境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并且,底泥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 的隐蔽性、持久性及可释放性,其危害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因此,开展污染河道底泥修复迫在眉睫。

当前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和异位两大类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覆盖、引水、电化学技术,异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淋洗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植物修复技术。

其中固化稳定化技术具 有易操作、工期短、费用低等优点,且可以将疏浚工程产 生的大量底泥转化为工程用土,是实现其资源化的一个 重要方向[1],因此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疏浚底泥处理。

2常用河道底泥固化稳定剂2. 1水泥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无机凝胶材料,加水经搅拌后 可以生成坚硬的水泥固化体,是最常用的固化剂。

水泥固 化稳定化是通过水化反应的产物包裹住目标物质,将污染 底泥中的金属离子转化为金属沉淀物或将其转化成化学 性质不活泼形态,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成符合指标要 求的物质,降低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 见 异 常 , UB B B等 发 现 底 部 沉 积 物 中 金 属 含 量 高 出上 覆 水 中 1 —3个 数 量 级 . 明 水 体 中重 金 属 含 量 较 低 , 说
有关 研究 比较 少见 L . 1 ]
1 国外 研 究 现 状
对 于 国外 河流悬 浮 物和 沉积 物 中重金属 含量及 分 布 的研 究很 多 , 同 国家 和地 区河 流 重 金属 含 量 和分 不 布相 差 比较大 . a dj L n ao在 1 9 9 9年 对 西 班牙 北 部 B la i o河 口表 面沉 积 物 As C , rC , e Mn NiP b , d C , u F , , , b和
田成 秀 李 文 明 , 长远 。 , 郑
( . 海 省地 质 调查 院 , 海 西 宁 1青 青 8 0 1 ;. 国地 质 调 查 局 西 安 地 调 中 心 , 西 西安 1 0 22 中 陕 800) 1 0 8
3 青 海 省水 文 地质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院 ,青海 西 宁 .
河流 物质 主要 由河 流溶 解相 、 河流系 中的重 金属 元 素也主要 存在 于溶 解相 、 浮颗粒 物 和沉 积物 三部分 中 , 以研 究河 流重 金属迁 移转 化 的实质 就是研 究重 金 属在三种 介质 悬 所
中的分布 .

些 学 者 在 对 一 些 污 染 较 为 严 重 的 河 流 调 查 时 发 现 , 流 水 体 中重 金 属 含 量 虽 未 显 示 出 较 大 的 异 常 或 河
k e等对 多瑙 河及 其 支 流 的悬 浮物 和沉 积 物研究 表 明 , , rC , b Hg Ni Z As C , u P , , 和 n污染 相 当低 , C 而 d在 其
发 源地 ( tie) Io g t 较 低河 段含 量升 高. C ea e k a Mar s和 r n ae c 对 h sp a eB y的两条 支流 Wi mi e c o o河 ( )和 P — wR o
Z n的 含 量 进 行 了 测 定 和 分 析 , 果 表 明 其 表 面 沉 积 物 中 重 金 属 分 布 具 有 空 间 和 季 节 变 化 特 征 . B lim 结 对 e u g
a dL x mb u g的河 流 冲积物 研究表 明 ,冲积平原 表层 重金 属含量 和其 他污 染物 急 剧增 长 . 0 1年 Wot n u e or 20 i —

要: 河流 与人类 的生活 息息相关 , 而河流污染 , 其是重金属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 尤 并对 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
影 响 , 此河 流环 境 中 的重 金 属污 染 已成 为 多 学 科研 究 的一 个 十 分 关 注 的 问 题 . 文综 述 了 国 内 外专 家 学 者 对 河 流 中重 金 属 的 含 因 本
e mo e ( R 沉积 物 中重金属 含 量及毒 性年代 变化 的研 究结 果表 明 , 近 2 o k河 P ) 在 0多 年来 与 背景 值 比较 重金 属
含 量 及 毒 性 都 增 长 , 分 别 与 围绕 这 两 条 支 流 的 工 业 和 农 业 活 动 增 加 有 关 . 这
Go d e 等 在 2 0 rev 0 1年 7 对西 伯利 亚 Ob河 及 主要支 流 Its 月 ry h河的表 面悬 浮颗粒 物 ( P 采样 , S M) 分析 了其 主要 和微 量元 素 ( , n NiC , r P , d As S , B , r 组 成 ,ry h河 的 S M 中只有 As C Cu Z , , o C , b C , , r V, a Z ) Its P 和 d 明显 富集 ; 和 P表 现很 强 的相关 , As 指示 As P是 含 P岩石 风化 的产物 ; 为活 动引起 高 As 能排 除 , 和 人 不 但 起 的作 用 很 小 ; P 中 C SM d含 量 很 高 ; 工业 中心 O k市 污 水 排人 Its 大 ms ryh河 中是 S M d富集 的原 因. P C W ik l ne s等对 俄罗斯 联邦 南 部伏 尔加 河和 罗 马尼 亚 多 瑙河 三 角 洲沉 积 物研 究 表 明 , 尔 加 河 沉 积 物 中 As 伏 , Cu Z , n和所 有研 究 的 P AHs 含量 在最 近 5 O年变化 很少 或几 乎没有 变 化 , 伏尔 加河 近来 沉积 物 中重金属 Z , n CrAs , 轻微 增 长 ; 8种 金属 和 P AHs 的最高 值 出现在 多 瑙 河三 角 洲 的大 约是 1 8 9 7年 的沉 积 物 中 ; 瑙 河三 多 角洲 1 4 9 0年 和近来 的沉 积物 污染 较低 ; 莱茵 河 、 多瑙河 、 尔加河 沉积 物 中重金属 P 伏 AHs P B比较 , 和 C 伏尔 加 河 三角洲 在 近 5 0年期 间是 最 清洁 的三角洲 ; 目前 莱茵 河 沉积 物 中重 金 属含 量 ( u和 Ni C 除外 ) P 、 AHs 和
2 1 O 1年
青海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u n lo n h i r a i e st ( t r lS i n e o r a fQi g a No m lUn v r iy Na u a ce c )
第 4期
2 1 01 NO 4 .
河 流 重 金 属 研 究 进 展
量变化 、 赋存 介 质 、 布 状态 、 移 方 式 、 响 因素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 就 存 在 的 问 题 进 行 了 总结 . 分 迁 影 并
关 键 词 : 金 属 ; 流底 部沉 积 物 l 金 属 含 量 重 河 重 中圈分类号 :52 X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1 7 4 I 0 1 0 - 0 2 - 0 1 0 — 5 2 1 ) 4 0 5 4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