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氧气制取教案
初中氧气的制备教案

初中氧气的制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2.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 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教学难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2. 分解反应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氯酸钾、高锰酸钾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2. 提问:如何制取氧气?二、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原理;2. 演示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分解反应的特点。
三、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氧化氢分解法、氯酸钾分解法、高锰酸钾分解法;2. 讲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3. 对比分析不同制氧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进行实验验证;3. 分享实验成果,总结优化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其原理;2. 强调分解反应的特点及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数据;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氧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
在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初中氧气制备教案

化学初中氧气制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掌握氧气的性质,能够运用氧气进行实验和观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2. 氧气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气体制备方法,如氢气、二氧化碳的制备。
2. 提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哪种气体的制备?3. 学生回答:氧气。
二、探究氧气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法、高锰酸钾法等。
2. 演示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并解释每一步的原因。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过氧化氢法制取氧气。
4.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三、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四、学习氧气的性质(15分钟)1. 介绍氧气的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
2. 演示氧气助燃性的实验,如氧气吹灭蜡烛实验。
3.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五、应用氧气进行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氧气进行实验,如铁丝燃烧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性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氧气制备方法和氧气的性质。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实验操作和实验方法。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备方法,如氮气、二氧化碳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氧气实验的设计,探究氧气的其他性质。
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

初中氧气的制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室仪器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收集。
3. 掌握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教学重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2. 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教学准备:1. 实验室仪器: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水槽等。
2. 实验药品: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氯酸钾等。
3. 实验室安全装备:防护眼镜、手套、口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为什么需要氧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氧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气体,它对我们呼吸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高锰酸钾分解法、过氧化氢分解法和氯酸钾分解法。
2. 讲解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师示范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包括仪器组装、药品添加、加热等。
3.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实验结果(10分钟)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原因。
五、实验室安全(5分钟)1. 教师讲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2. 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演练,包括佩戴防护装备、处理实验事故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拓展实验,如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等。
2. 学生可以参加实验室开放日,深入了解实验室设备和实验原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让学生了解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常用方法,掌握了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

化学氧气的制取初中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制取方法;
2. 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难点:
1. 实验环境的控制;
2.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具准备:
1. 锌粉;
2. 烧杯;
3. 砂纸;
4. 醋酸;
5. 试管;
6. 水;
7. 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入氧气的制取方法。
2. 提出问题:如何制取氧气?
二、实验操作(20分钟)
1. 将锌粉用砂纸打磨,放入试管中;
2. 加入少量醋酸,放在烧杯中;
3.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观察反应过程。
三、实验结果(10分钟)
1.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记录气泡产生情况;
2. 将试管倒置在水中,检验气体的性质。
四、思考拓展(10分钟)
1. 思考氧气的制取方法有哪些?
2. 如果想大规模制取氧气,应该如何操作?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
1. 回答课堂提出的思考问题;
2. 搜集有关氧气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实验操作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火源,确保实验安全;
2.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记录,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初中制取氧气教案

初中制取氧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学会使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步骤。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1.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步骤。
2.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集气瓶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氯酸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2. 提问:如何制取氧气?二、讲解制取氧气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方法:a. 将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
b.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c.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
d. 将产生的氧气通过导管导入集气瓶中。
2. 讲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a. 将氯酸钾放入试管中。
b. 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
c.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
d. 将产生的氧气通过导管导入集气瓶中。
三、学生分组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实验装置。
2. 按照讲解的方法,学生自行操作制取氧气。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纠正操作错误。
四、实验注意事项(5分钟)1.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防止烫伤、防止药品洒落等。
2.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用具,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催化剂对氧气生成速率的影响。
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如电解水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了制取氧气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加热方法不正确、导管堵塞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氧气课程教案主题:制取氧气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掌握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取氧气。
教学重点:1. 制取氧气的两种方法。
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制取氧气。
2. 掌握氧气的安全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漏斗、试管、蜡烛、盛水瓶等。
2. 实验药品:碳酸氢钠、氯化钙等。
3.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氧气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显示一些实际应用氧气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取方法。
2. 分别讲解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展示碳酸氢钠分解法和氯化钙吸收法的实验过程。
2. 解释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氧气的制取过程。
四、学生操作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2. 老师进行指导和辅导,确保实验安全进行。
五、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2. 老师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氧气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关于氧气的相关作业。
2.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和用途,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确保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做到安全操作和环境保护。
初中化学老师氧气制备教案

初中化学老师氧气制备教案
课题:氧气的制备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进行氧气的实验制备,并能够观察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
2. 熟练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3. 观察氧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提出问题:氧气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
二、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原理:氧气可以通过分解过氧化氢(H2O2)来制备。
2. 实验步骤:
a. 取一个试管,倒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b. 将试管倒置放入试管架中,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溶液使其分解,并收集生成的氧气;
c. 将收集到的氧气置于一根火柴上,观察氧气对火的作用。
三、实验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2.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并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
四、实验总结(5分钟)
1. 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过程;
2. 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与氧气的性质联系起来。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写一份实验报告,总结氧气的制备方法和观察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对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动手能力。
氧气制备教学设计(多篇)

氧气制备教学设计(多篇)2氧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一、准备题系列复习旧知识:前面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哪位同学能叙述一下?(答对者记分,答错的另点同学补充)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下,从中可以反应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生答后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物质“氧气”(板书课题)。
尝试议练1.刚才我展示的那瓶无色气体,是不是氧气?2.如何证明它是氧气呢?(学生小组交流,答对者计分。
)四、自学教材组内成员互相交流难点,仍不能解决的做上标记。
五、活动与探究探究实验一: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讨论交流:(1) 实验现象有何不同?现象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 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展示,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观察仔细,表达准确。
)探究实验二: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讨论交流:(1)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要在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细沙或水?(3)通过上面木条、硫磺、铁丝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这些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出氧气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后小组展示。
)六、归纳总结:1、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磷、硫、铁丝和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分别写出这几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这几个反应反应物有几种?生成物有几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什么反应?3、这几个反应的反应物都有谁?所以它们还叫做什么反应?(小组抢答并上台板演,答对一个加两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桐星学校姚建伟
教学目标:1、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及其他们的区别。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原理。
3、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收集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4、催化剂的概念。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装置的选择,气体的收集。
引入: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动植物的生存也离不开氧气。
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也常常需要用到氧气。
据你所知,据你所知,人类获得氧气的方法有哪些?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存在于空气中,含量占空气总体积的21%。
2、电解水产生氧气的同时也产生氢气。
3、低温高压下,液化空气,再低温蒸发。
(工业上大量生产氧气的方法)
工业获取氧气的方法在实验室能用吗?如果不能,那在我们实验室又用什么方法来获取氧气呢?
教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原理:2KClO3——加热 MnO2—→ 2KCl + 3O2↑
二加热高锰酸钾
原理: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
三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过氧化氢
原理 2H2O2——MnO2—→ 2H2O + O2↑
除了我们今天要学的3个化学反应之外,以前你还学过哪些化学反应?
水的电解硫、铁的燃烧呼吸作用,你能写出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吗?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硫 +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铁 +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葡萄糖+氧气——酶—→二氧化碳+水+能量
同学们着重来观察前面的六个化学反应式,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化合反应的特点:多物变一物。
A+B+C…=X
分解反应的特点:一物变多物。
X=A+B+C…
下列化学反应中哪个属于化合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H2O2——MnO2—→ 2H2O + O2↑
CaO+H2O=Ca (OH)2
Na(OH)2+CuSO4=Na2SO4+Cu(OH)2
在这里我们发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反应全部是分解反应。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来介绍实验室是怎么制取氧气的。
展示图片:
A、 B、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出现的2个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小结:不难看出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从过氧化氢的状态及分解的条件来看,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择哪一种呢?
展示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介绍装置各部分的名称:铁架台、试管(书本中是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水槽、集气瓶。
这些仪器可以分成二部分: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
装置安装时应该遵循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气体发生装置安装完成后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检查方法:用夹子夹紧导管,在活塞关闭情况下,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观察分液漏斗中液面是否下降(因为液体下降需要排除试管内的空气,在气密性良好的情况下空气无法排出,漏斗中的液体也就不能下降了。
)在气密性检查完毕后我们需要加入制气体的药剂:首先在试管中加入50ml 水和0.5-1克的二氧化锰,再在分液漏斗中加入15%的过氧化氢溶液20-50ml。
(一般市售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30%,在这里我们为什么取用15%的,为了避免反应速度过快或者过慢)。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第一次接触到像二氧化锰这样,尽管反应需要,但是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改变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只起到改变加快反应速度的作用。
气体收集装置我们产用的是向下排水集气法。
原理: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事实上气体的收集还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但是要注意比较: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氧气,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此法。
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用向下排空气法。
收集时也要注意不要一有气体冒出就开始收集,因为气体产生后先把试管内的空气排出,所以刚出来的气体为空气,等导管口的气泡均匀冒出后才开始收集。
收集气体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线香)复燃的是氧气。
演示实验:过氧化氢制氧气。
实验室又是怎么利用高锰酸钾来制氧气的呢?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在试管中放入药品和一团棉花,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集气瓶盛满水,盖好玻璃片
4、点燃酒精灯,先均匀加热,再对准药品加热
5、有气泡连续产生时收集氧气
6、把导管拿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
实验室制取氧气七字诀:
检、装、夹、点、收、移、熄
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观看视频: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1、为什么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2、为什么要先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
3、为什么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4、为什么要有连续气泡时才能收集?
5、实验完毕为什么要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相反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
课堂练习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