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的功利德论探析

合集下载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陈亮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为指导原则来解决社会问题。

陈亮的功利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辨正之处。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了儒家思想中的空泛理论问题。

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强调仁爱和道德的往往缺乏实际可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陈亮则认为,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上。

他主张通过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则,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约束问题。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倡导“三纲五常”等道德准则。

陈亮认为,道德约束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应该在实际情况中根据利益和效果加以考量。

他主张从实际利益出发,追求最大的功利效益,也就是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等级观念问题。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君臣之道和父子之道,强调社会中各个角色的不同等级和地位。

而陈亮则认为,社会是多元而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无法简单地以等级观念来进行分配和管理。

他主张通过功利主义的原则,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仅仅满足少数人的需要。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了传统儒家思想中依附权贵的问题。

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依附权贵被认为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因为权贵能够提供资源和机会。

陈亮则认为,这种依附行为实际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违背了功利主义的原则。

他主张通过公平竞争和合理分配资源,保障每个人的权益和利益。

陈亮的功利思想在某些方面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辨正。

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实际利益和效果的考量,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他也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道德约束、等级观念和依附权贵等问题进行了修正和改进,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对南宋浙东学派陈亮事功思想的探究

对南宋浙东学派陈亮事功思想的探究
始争论 “ 义利王霸 ” , 这个事件在 当时 的思想 界 当中有 着 比
较 深 远 的影 响 。
从而将 王道 大力推崇 。陈亮 针对朱熹这样 的观点 , 觉得事实
情况也不一定 的属于这样 的, 在《 陈亮集 ・ 又乙 巳秋书》 当中
就对其 进行有效 的得以有效 的体 现 , “ 亮 以为才有人 心 , 便
下, 大物也 , 须是 自家立起可 以狭得转, 干得功。” 从朱熹 的观点来看 , 从其 著作 当中能够 体现 , 诸如 “ 汉 唐 以人欲行” , “ 三代专 以天理行 ” , 那 么就必须 做到绌霸道 ,
学逐步 向有着一定独立性 的功利主义思想者转变 。陈亮则 是在 1 1 8 4年遭受别人 的诬 陷而锒铛入狱 , 虽然后来 获得释 放, 可 以也有着一百多天的牢狱之苦 。 从《 朱文公文隽》 卷三 六 当中 , 就 能够 了解到 , 而在 陈亮 出狱 之后 , 朱熹 听到 这消
Ma y2 01 4
对 南宋浙东学派陈 亮事功思想 的探 究
赵 自环
( 重 庆师 范 大学 ,重庆

4 0 1 3 3 1 )
要: 随 着近 些年 以来 对 南宋 浙 东学 派 的研 究逐 渐 深 入 , 而 其 中 的代 表 人 物 陈亮 所 具备 的事 功 思 想 对 于 当前社 会 同样
有许 多不净洁 ” , 根 据这样 的观点来进行分 析 , 这就不 仅仅 是在宋朝不纯净 , 相应 的也 将这种不纯净 扩展到别 的朝代 , 而这又可 以通过《 陈亮 集 ・ 问答一》 当 中进行体现 , 汉高祖刘
而为人 , 然而不可以赤立也。” 通过 陈亮 的作 品就能够 了解
到, 所谓 的利则是满足客观存 的人 的欲望 。 并且将人 的欲望

试论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

试论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

试论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
陈义新;廖明
【期刊名称】《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2)003
【摘要】陈亮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是永康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既没有师承门户,也不构成体系,但他的思想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他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泛泛而谈,主张才智用于实际才算真才智,不以名义作标准.这无疑是对当时正统道学的严重挑战.他的这些思想都是针对当时的实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本文从他的军事及针对朱熹的论辩中来分析他的功利主义思想.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陈义新;廖明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重庆,4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
【相关文献】
1.试论陈亮以事功学说为基础的法律思想 [J], 王颢
2.试论陈亮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的启迪 [J], 张春生;张会兰
3.试论陈亮词中的事功思想 [J], 李思敏
4.陈亮功利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J], 雷信来
5.试论陈亮词中的事功思想 [J], 李思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陈亮事功伦理的现代意义

论陈亮事功伦理的现代意义
上, 并提出:在经济政策上 , “ 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 区、 一部分企业 、 一部分工人农 民, 由于辛勤劳
动的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 , 生活先好起来 。 L( ’ ”2 邓小平的“ J 先富论” 旗帜鲜 明地反对平均主义 ,
这一点和陈亮有异 曲同工之妙。其次 , 主张“ 以义制利 ” 。陈亮认为“ 好色” “ 、 好货 ” “ 、好勇” 代表 ,
述, 他指出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中, “ 国家 、 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如果有矛盾 , 个人的 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23) ” ]3 (7
第二, 义利统一的价值 目标。陈亮在“ 定性为“ 利” 公利 ” 的基础上 , 完成 了义利 统一。就“ 利”
而言 , 陈亮虽将 “ 界定为“ 利” 公利” 但其 阶级立场决定了他所说的“ 更多的是指统治阶级 的利 , 利”
陈亮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 的代表人物 , 其事功伦理学说 , 在中国传统伦理学说 中具有独创性 。 其凭借人力的独运来处理人类社会所不断面临的生存危机 , 表现 出人类 渴望生存下去 的一种生存 智慧。陈亮的事功伦理对现代社会也有其很大的现实意义 , 文章从三个 方面阐述他 的以义利观为
核心的事功伦理学说 的现代意义 :


为社会 主义初级 阶段义利观 的构 建提供 了理论借鉴
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没有为市场经济提供内在 的主要思想源 泉 , 但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 的思
想体系, 了多方面 、 包含 多层次 的内容 , 有一些思想成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契合。陈亮 的义利统 观建立在公益与私益 、 人道与物用 、 公平与效率同时具有存在合理性的基 础上 , 义利统一 的第 是 个阶段即义利共存 , 它的显著特征是谋利而不损义或谋义而不损利 , 管否定 了损人利 己、 尽 以义 灭利等义利对立 的非道德行为和状态 , 在对义利均为合理性 的认可中迈出了义利统一的第一步 , 但 局 限于义利互不损害, 是封闭的自给 自足经济形态的产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义利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 , 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在现 阶 它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

陈亮思想的功利主义转向论析作者:阮航来源:《江汉论坛》2020年第11期摘要:陈亮的前后期思想存在极大的区别。

其思想早期追随宋代新儒学,坚持以内圣之学为本的基本价值立场;而至迟于1178年,陈亮已从内圣之学的信徒转变为一名激进的功利主义者。

这一转向的发生,主要源自陈亮的性格特质、科举失败与仕途挫折、参与政治途径的改变,以及师友群体的变化。

这一转向是从新儒学内部发生的。

它既是对新儒学的反叛,也是基于对新儒学的深切理解,折射出儒学发展过程中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之间的紧张关系。

陈亮基于其功利主义立场而与朱熹展开的王霸义利之辨,也对后世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陈亮;功利主义转向;宋代新儒学;王霸义利之辨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BZX066);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明代甘泉后学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18ZD012)中图分类号:B24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11-0054-07当代对陈亮(1143—1194年)思想的研究颇多,但有一点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即其前后期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前期陈亮秉持宋代新儒学以内圣为本的路向,后期则强调外王事功的意义,转而反对宋代新儒学的致思取向。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转变或可称作功利主义转向。

美国汉学家田浩在其代表作《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中,结合陈亮的生平际遇、性格特征,对其思想发展做出了令人信服的描述。

但他旨在通过还原思想史的事实来理解陈亮的功利思想及其意义,并未对其功利主义转向作進一步的论析。

目前国内的陈亮思想研究有两大取向:一是专门探讨其功利主义思想,二是梳理和分析其哲学观点①。

前者大多含有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考虑,主要关注陈亮后期的功利思想,并梳理它们与宋代新儒学相关观点的交锋,以说明其激进性和创新意义。

后者主要见于各种史学尤其是哲学史的研究,往往将陈亮前期的哲学观点纳入考察范围,认为后期的功利主张并没有如前一种研究所讲的那般激进,甚至仍可相容于宋代心性之学的框架。

论陈亮的功利主义法律思想

论陈亮的功利主义法律思想
相 联 , “ 理 ” 、 “ 欲 ”相 对 立 , “ 义 ” 、 “ 利 ” 如 天 人 为 求
大开廓 , 故能 以其 国与天地并立 , 而人物赖以生息”,因而 正是天理 的实现 。 历史是在不断前进 , 三代以下决不是什 么
“ 有眼皆盲”的黑暗时代 。【( 0 2 ) J 4
第二 , 区分王霸、 利的标准不是动机而 是实 际的功效 。 义
第一 , “ 天理” 、 “ 人欲”并 非截然对立 。陈亮认为 ,
所谓 “ 天理”本来就存在于 “ 古今王霸之迹”当中。就人类 而言 ,人 的物质欲望即所谓 “ 人欲” ,是人的天 性所决定 , 满足 了人们 的天性 ,也就顺遂 了人们的 “ 天命”,也就实现 了最大 的 “ 天理” ,故义与利是统一的 ;就整个社会而言 ,
论 陈亮的功利 主义法律思想
杨翠兰
( 湖南科 技学院 法律系 ,湖 南 永州 4 5 0 ) 2 10

要 :南宋时期,商品经济 日 渐繁荣,但 民族矛盾 、阶级 矛盾始终 尖锐 。在此背景 下,陈亮反对程 朱理学的空疏、狂
妄 ,追求 民生和抗盒复 国的实功 实效 ,形成 了 自己极具特 色的功利主义法律思想:政治上 ,主张改革 “ 祖宗 家法” ,建立起 适合 当时形势需要 的各项制度 ,以 实现宋室的中兴;经济上 ,主 张农 商并重、藏富于民,以发展封建 经济 ,实现 民富 国强; 法制建设 上,肯定法律 对治国的重要 性,强调 法今 贵在 宽简,主 张慎罚恤刑 ,以此缓和社会 矛盾 ,巩 固封建统治
表达的思想 ,陈亮的王霸、义 利观 如下 :
陈亮 生当 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之 时, 当时
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脱离实际 ,大谈特谈 所谓 的 “ 性命”、 “ 义理”之学 ,致使思想学术 日益空疏。与之相 反 ,陈亮 则 顺应 时势的发展 ,“ 主张 以利统义 ,高唱功利主义 ”[( 5 , 1 4) 1反对苟安和投降,由此

陈亮“事功”特色教育思想及启示

陈亮“事功”特色教育思想及启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陈亮 为代表 的事功学 派 , 承和发展 了先秦 以来的朴素 继 唯物论 思想 。他 的教育 理论首先 是建立 在 “ 道存 于物 ” “ 、 道
在 事 中 ” “ 物 统 一 ”的 唯 物 主 义 事 功 观 基 础 之 上 。 陈 亮 、道
任 。他 向皇帝提出“ 通三 策” 其 中之一便 是要 重视 教育 , 变 ,
浓厚 事功特 色的教 育思想 ,其 中不 少精辟 、独到之 处 ,对今 天的教育 实践仍具有借鉴和指 导意义。
关 键词 :陈亮 ;教 育思想 ;事功 ;启示
中 图 分 类 号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3 0 (0 0 7— 19—0 23 6 1~ 8 X 2 1 )D 0 3 2
灼见对今 天 的教育发 展仍 有积极 的借鉴 意义。

陈亮深刻认识到教育对于巩 固统治 、 维持 国之兴衰 的重
要作用 。他 主张讲学授徒即教人 以天下大事 为 己任 , 培养 能 干英雄 伟绩 的各 种人 才 , 而 承担起 救 国 、 国 、 国 的重 从 保 治

独 具 “ 功 ” 色 的 教 育 理 论 基础 事 特
他从南宋社会现实出发在同理学的论战中形成了带有浓厚事功特色的教育思想其中不少精辟独到之处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第3 2卷 第 7期 21 00年 7月
宜 春 学 院学 报
Jun lo c u l g o ra fYih nCo ee
Vo. 132, No .7
Jl . 0 0 uy 2 1
Ch n Li n h r c e f s o u a i n a d En i h e m e t e a g c a a t  ̄s c fEd c to n lg t n n i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

陈亮功利思想辨正陈亮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亮的功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陈亮的思想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而与儒家的仁爱和道德相违背。

本文将对陈亮的功利思想进行辨正,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陈亮的功利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陈亮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资治要略》中提出了“公不修私”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公私兼顾为原则,同时强调政治的功利性。

陈亮主张以同情和利益来调和政治关系,以功利来规范政治行为,这与传统儒家的仁爱和道德有所不同。

陈亮的功利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上,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注重民生,推行符合实际的政策,倡导实用主义的治国理政。

陈亮的功利思想并不意味着他不重视道德和仁爱。

相反,陈亮强调政治家应该心怀道德情怀,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认为利益和道德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在陈亮看来,政治家应该兼顾利益和道德,以功利为途径,体现道德情怀。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陈亮的思想归纳为功利主义,而应该从整体上理解其思想内涵。

在当今社会,陈亮的功利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也在不断思考。

陈亮的功利思想强调政治家应该注重实际、注重效益,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是一致的。

陈亮也提出了政治家应该兼顾利益和道德,这对于当今社会各界人士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尽管陈亮的功利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陈亮的功利思想倡导以功利来规范政治行为,这容易导致政治家在追求利益时忽视道德情怀,而导致社会道德风气的沦丧。

我们在借鉴陈亮的功利思想时,也要注意对道德和仁爱的重视,避免功利主义走向极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四弊∀) 是所谓的 至治之极 。 陈亮把经济生产、 生活放在治国 [2] ( !廷对∀)
理学提倡的 醇儒 虽然有较高的德性修
为, 但却只知固守着所谓的 儒者之学 , 安坐不动。这种人于世 无用 , 是不足恃的。真正 成人 的关键在于积极有为, 从而见用 于世 , 成就济时达务的外王事功。 但有救时之志 , 除乱之功 , 则 其所为虽不尽合义理, 亦自不妨为一世英雄。
[ 2] ( !文帝∀ )
大而后事小 。 陈亮的功利德论合事功、 才智、 刑法而言德性、 德治, 比较恰 当地处理了义与利、 德与才、 王与霸的关系。这促进了中国古代 德 范畴的发展 , 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 意义。 参考文献 : [1] 宋元学案[ M] . [2] 陈亮集 [M] .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6 期
陈亮的功利德论探析
于 欣
(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 山东聊城 252059) [ 摘 要] 德 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 : 反对理学空谈道德 性命之说 , 肯定道德的功利性 。在伦理层面上 , 主张 功到成处 , 便是有德 , 提倡才德并美、 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 ; 在政治层 面上 , 主张德化为本 , 杂王霸、 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 。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 德 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 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 关键词] 陈亮; 德 ; 功利 ; [ 中图分类号] B244. 9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2- 1217(2006) 06- 0032- 02
功利的实现便是德 , 脱离实际 功利的仁义
道德是不存在的。陈亮的 好友陈傅良将此概括为: 功到成处 , 便是有德 ; 事到济处 , 便是有理。[2] ( 卷二十九!致陈同甫书∀) 实事实功构 成了仁义道德的现实基础和衡量标准。这一观点凸显了道德的 功利性, 表现出了鲜明的功利主义倾向。 陈亮的功利德论基于其 自然人性论 对物欲的 肯定。他 说: 耳之于声也 , 目之于色也, 鼻之于嗅也 , 口之于味也, 四肢之 于安佚也 , 性也 , 有命焉。出于性 , 则人之所同欲也 ; 委于命 , 则 必有制之者而不可违也。
复国安民。 厉志复仇 , 有大 功于社稷 ; 笃意恤民 , 有大德于天 下。[ 2] ( !上孝宗皇帝第二书∀) 贤者在位 , 能者在 职, 而无一民之不安 , 无一物之不养 , 则大有功之验也。[2] ( !勉强行道大有功∀) 陈亮有感于 当时南宋朝廷苟安于一隅的现状, 力主富国强兵、 抗金复土之中 兴大业, 并以此为大功、 大德。 由此出发 , 陈亮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的理学进行了针锋相 对的批判。 自道德性命之说一兴, 而寻常烂熟无所能解之人自 于其间 , 以端悫静深为体 , 以徐行缓语为用 , ##于是天下之 士始丧其所有 , 而不知适从矣。为士者耻言文章行义 , 而曰尽心 知性 ; 居官者耻言政事书判 , 而曰学道爱人。相蒙相欺以尽废天 下之实, 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 2] ( !送吴允成运干序∀) 理学教人 不 谋其利 , 不计其功 , 只向义边做 , 这对于 中兴大业有 害而无 益。理学追求超功利之道德固然值得肯定, 但因此而绝对地对 立义利, 置现实于不顾, 这无疑是片面的。陈亮的批判可谓正中 要害 , 这也使其功利德论较之理学更具现实性。 二、 才德并美 、 济时达务的成人观 在理想人格方面, 陈亮同样注重事功, 提出了才德并美 , 同 时又能济时达务的 成人 观 , 主张外王事功与内圣修为的统一 , 才智与德性的统一。 陈亮反对朱熹重内圣轻事功, 粹然以醇儒之道自律 的观
[ 1] ( 卷五六!龙川学案∀)
矣。[ 2] ( !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 所谓的道德、 天理并非与人欲势不两立 , 其本质恰在于对人们物质欲望的更好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 , 陈亮所注重的功利不是一己之私利, 而是天 下之大利。他反对 求以自利 , [2]( !四弊∀) 认为圣人应当 成天下
[ 2] ( ! 问古今法书之详略∀) 之大顺, 致天下之大利 。 其具体所指主要就是
同出于
天。
公赏罚以复人性 , 刑法的制定与实施都旨在去
除争伐之患, 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然本性。故曰: 刑者圣人爱民 之具 , 而非以戕民也。[2] ( !问答∀下) 陈亮杂王霸、 会事功 , 但并未因此而违背德化为本的原则。 他认为刑法智力固然有效 , 但只是 饰治之具 , 而君主 以宽仁 为心 , 以洪大为度 方是 出治之本 。善为政者当 以具扶本 , 不 以具胜本 ; 以文辅质 , 不以文灭质 。 本大则末必蹶 , 华盛则实 必衰 , 文之綦则德之凉也。[ 2] ( ! 明帝∀) 礼法过于繁苛、 君主专任才 智都是颠倒本末、 急功近利之举 , 是不可取的。 夫急于效者有
[2] ( !问答∀下)
人欲不可去 , 但亦不可纵 , 纵
欲的结果只能是 惟争夺之是务 , 以至于丧其身而不悔 。必须 接受包括道德、 刑法在内的君长之制的制约。君长之制不是拂 人之欲 , 而是 因其欲恶而为之节 , 从而使 耳目口鼻之与肢体 皆得其欲 。 已。
[ 2] ( ! 问答∀下)
夫道岂有他物哉? 喜怒哀乐爱恶得其正 天 理 人 欲 可 以 并 行
君主正己之心、 以德化民体现了其表率天下的重要作用 , 陈 亮称之为 师道 。 夫所谓教化之实, 则不可以颊舌而动之矣 , 仁义孝悌以尽人君之所谓是师道可也。
[ 2]( ! 廷对∀)
道德教化不是
口头的宣扬, 其实质在于教化的实施者 ∃ ∃ ∃ 君主率先履行仁义 孝悌等道德规范, 做天下万民之师表。这一点正是历代儒家反 复强调的以德治国的关键所在。 第二 , 四科无废 , 德行居先。 以德化民还要广兴 四科 之学。 吾夫子列四科 , 而厕德行 于言语、 政事、 文学者 , 天下 之长俱得 而自进于极 也。[ 2] ( !廷对∀) 四科 之学乃孔子所创, 具体包括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四个方
[ 2] ( !寄陈同甫书∀八)
关于内圣修为 , 陈亮提出了 才德双行、 智勇仁义交出而并
[ 2] ( !又甲辰秋书∀ ) 见 。 他 一 方 面 重 德, 赞 许 利 不 能 更 其 所

[ 2] ( !高士传序∀)
的颜闵之乐 ; 同时又反对有德而无才, 认为 夫人
之所以与天地 并立而为三 者, 仁智勇 三达德具于 一身而 无遗 也。2] ( !又甲辰秋书∀) 仅凭德业之美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 还要有实 现社会事功所必需的才智和勇气。否则, 气不足以充其所知 , 才不足以发其所能 , 守规矩准绳而不敢有一毫走作 , 传先民之说 而后学有所持循 , [ 2] ( !又甲辰秋书∀) 如此便只能做一个子夏一门所 谓的 儒 , 而非真正的 成人 。所以 , 从社会事功的现实需要出 发, 成人 应该是德才兼备、 仁义智勇俱佳之人。 在此 , 陈亮将外王事功作为内圣修为的目的与归宿之所在 , 力求统一才德、 内外。这虽不是陈亮的发明 , 但在当时道德性命 之说大兴的情况下 , 仍不乏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对于纯乎内 圣的 醇儒 , 陈亮的 成人 说更得先秦儒家之真精神。 三、 德化为本, 杂王霸、 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 在政治层面上 , 陈亮反对理学纯任德治王道的观点。他说 : 本朝专用儒以治天下, 而王道之说始一矣。然而德泽有余而事 功不足 , 虽老成持重之士犹知病之。
[ 2] ( !谋臣传序∀) [ 2] ( !问答∀下)
鉴于此 , 他
力倡 礼乐刑政并出而用之 , [2]( !廷对∀) 提出了综合德化、 刑法、 智 力等多种治国方略的富国强兵之说, 主张在以德化为本的前提
[2]( !又甲辰秋书∀) 下, 坚持 义利双行, 王霸并用 。 具体主要涉及如下
。 而 刑 赏 则 与 典 礼 一 样, 乃
[ 2] ( ! 孝宣∀) 术中之隐患, 详于禁者有法外之遗奸 。 所以 , 必须先立
四个方面 : 第一 , 养心进德 , 以德化民。 陈亮继承了儒家以德化为本的德治传统, 认为君主治国首 先应当正己之心。 一人之心 , 万化之原也, 本原不正, 其如正天 下何 ? 是故人主不可不先正其心也。 民化于德 , 德化于心 , 心 不一则德不进 , 德不进则民不化。此其源流本末所在 , 为君者要 在端其本也。养心进德乃治国之本, 君主必须务其根本, 宽厚仁 慈, 以德化民。否则, 就会象秦人那样 , 一夫作难, 七庙为隳 。 秦人不知务本 , ##心蠹于功利 , 视德化为不急之务尔。 故处 心不定者 , 皆害治之本; 而执德不回者 , 乃运化之枢。
而 已; 行 道 岂 有 他 事 哉 ? 审 喜 怒 哀 乐 爱 恶 之 端 而
[ 2] ( !勉强行道大有功∀)
[ 收稿日期] 2006- 05- 04 [ 作者简介] 于欣 ( 1974- ) , 女 , 山东莘县人, 聊城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法学硕士。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2
[ 责任编辑 岳广腾] 33
点, 认 为 人 才 以 用 而 见 其 能 否, 安 坐 而 能 者, 不 足 恃 也。
[ 2] (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面, 其中德行居于前列。 而二十年来 , 道德性命之学一兴 , 而文 章、 政事几于尽废 , 其说既偏, 而有志之士盖尝患苦之矣。虽然 有志之士力图纠偏 , 但效果不佳。 十年之间, 群起而沮抑之 , 未 能止其偏 , 去其伪, 而天下之贤者先废而不用, 旁观者亦为之发 愤以昌言 , 则人心何由而正乎! 鉴于此, 陈亮主张君主借君权之 威, 恢复 四科 之学, 使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无一之或废 , 而 德行常居其先 , 荡荡乎与天下共由于斯道 ## 第三 , 财乃天下大命。 陈亮对社会经济生活给予了较多关注, 把财利视为国计民 生命脉之所在。 易曰: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 仁者天 下之公理, 财者天下之 大命也。 保民命、 养兵甲、 兴礼 教、 救灾 急, 任何一项治国之策都有赖于财利的保障。基于此 , 陈亮提出 了制民之产、 兴修水利、 改革制财之法等许多具体举措 , 特别是 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点, 主张农商 相资以为用 。 商藉农 而立 , 农赖商而行 , 求以相补 , 而非求以相病 。农商之间 有无 相通 , 官民之间 上下相恤 , 各安其所而乐其生 , 这种状态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