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情景默写学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声声慢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 -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生于书香门第,有“千古第- 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前期代表作有《-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代表作有《声声慢》《菩萨蛮》《武陵春》《永遇乐》。

2.文化常识古代节日称谓(1)重阳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感恩敬老活动。

(2)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一、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左右。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有“正”和“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补充】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补充】背景材料: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

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

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21年(1151)在临安去世。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

李清照教案李清照教案一、教材分析:《李清照教案》是针对中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中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教学设计和指导的教案。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女性才子,她的作品以深情而又细腻的描写方式,反映了她在动荡岁月中的满腔柔情。

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作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她的文学特点和价值;2. 学习分析和欣赏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细腻而深情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欣赏;3. 李清照与其他文学家的对比鉴赏。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并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2. 学习李清照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她的文学价值;2. 欣赏法:通过欣赏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3. 分析法:通过分析李清照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她的文学特点和表达方式;4. 对比法:通过对比李清照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和风格。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导入:通过介绍李清照诗词中“人约黄昏后”的名句,让学生猜测并热烈讨论李清照的身份和职业。

(2)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出身背景、婚姻经历和政治背景。

(3)评析李清照的作品,探讨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课时:2. 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欣赏(1)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部分诗歌和散文,让学生对她的作品有初步了解。

(2)分析李清照的诗歌和散文,包括她的题材选择、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欣赏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包括《如梦令》、《如醉如痴》等,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案11: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学案11: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文本导入有那么一位女子,在溪亭日暮时唱出了“沉醉不知归路”;有那么一位女子,虽然“人比黄花瘦”,却吟着“应是绿肥红瘦”;她于月满西楼之时,叹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她唱出了千年绝句,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正因为有了她,南宋词坛才大放异彩,中国的词坛才不那么寂寞。

她,就是巾帼词人——李清照!背景知识梳理1.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中原时,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

所作词以南渡为界。

南渡前多写其悠闲生活,描写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代表作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南渡后多怀旧悼亡、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词风趋于凄婉哀怨,含蓄深沉,代表作有《声声慢》《永遇乐》《念奴娇》。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独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1卷)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写作背景《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常识梳理(1)易安体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导语:《如梦令》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所写的惜春的词,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令》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倾听文字的声音。

2.理解词意,通过想象、练笔等方式,绘出文字的画面。

3.揣摩感受作者的情趣和心境,品出文字的味道。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1. 想象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 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致师:老师这里有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李清照)你对李清照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后师补充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朗读,倾听文字的声音1.师: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词,边读边想:和诗相比,它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句式有长有短,形式活泼,又叫长短句)2.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它独特的节奏美、音韵美)3.师:古人都是“吟诗作赋”,吟诵是情感最丰富的表现,如果你是李清照,会怎样吟这首词呢?(找学生读)4.师:吟诵的时候要讲究平仄规律。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要拖长音,仄声要读得短促,尾音要拖长。

(老师范读)5.师:我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让我们在一唱一和中感受词的格律美吧!三、悟读,绘出文字的画面1.师: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首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自己先想一想词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然后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两个人可以互相请教、互相补充。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学生自由谈)师:还有不理解的吗?(师生共同解疑)词人和同伴们在溪亭游乐,可能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呢?(喝酒聊天、吟诗作画、弹琴唱曲、欣赏风景、对对子、下棋……)师: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都写下来,这篇文章长不长啊?但是你看这首词,它只有多少个字?是的,33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水乡日暮醉归图,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情景默写(20分)
姓名:得分:
《醉花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先点神伤,再写凄景,在对比中写出了词人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于节日中,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凉之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营造了愁云惨淡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在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声声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以凋谢的菊花,感叹岁月流逝,生离死别的愁苦。

2、作者南下避难,无法返回故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以鸿雁这一特定意象,表达了这种天涯沦落之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以连绵细雨表现了内心绵长的凄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作者晚年生活凄惨,借酒消愁的写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